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林翠芬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2544587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目录

上册 1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7

第一节 政治体制的摆荡与崩颓 7

一、世局飘摇冲击旧有的封建制度 7

二、强国兼并与国家型态改变的连锁效应 9

第二节 经济型态的动荡与变革 10

一、土地政策由公有制递变为私有制 10

二、农业技术及政治因素影响垦荒与土地私有 12

三、小农经济薄弱的经济基础 12

四、冶铁工业发达对战争的催化作用 14

五、百业分工与商业活动牵动天下分合的局势 15

第三节 社会层面的解组与冲击 16

一、社会团体的组织、特徵与功能 16

二、家庭组织的调整递变 17

三、社会规范面临的挑战 19

第四节 学术思潮的蠭出与鼎峙 20

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 20

二、诸子齐驰「天人」与「名实」之辩 21

三、关联性思考暨整体有机观念与哲学广涵众涉相辉映 22

四、林立学派开启「名实之辩」的场域 22

1、孔子率先发出「正名」的议题 22

2、墨、道、法、名各家继起纷歧的论点 23

3、孟子更进一层的阐扬发挥 24

4、荀子总结的批判 24

第三章 名实的底蕴 27

第一节 名实的起源 27

一、名的创制 27

1、傲视宇宙的文化建筑能力 27

2、制名是文化建筑的行为 28

(1)语言文字是自主意识的社会工具 28

(2)名起源于自命 28

(3)名产生于命物 29

(4)制名是积累性的文化行为 29

二、实的起源 30

1、爆炸、冷却、孕育、诞生的演化 30

2、实是宇宙人类宏伟剧场的产物 30

(1)实兼含天地初始的现象与本体 30

(2)实由随机演化与模仿创制所缔造 31

第二节 名实的意义 31

一、名的意义 31

1、制名以认知宇宙人生 31

2、名具约定俗成的一般意义 32

3、名号运用衍生复杂的意义 33

二、实的意义 33

1、实指具体实体与抽象实质 33

2、具体实体兼含内容、形式和空间位置 34

3、抽象实质兼具内容、形式和空间位置 35

第三节 名实的作用 37

一、名的作用 37

1、远古时代名的神秘性作用 37

2、名进化为表情达意之作用 38

3、语言文字之特性及局限性作用 38

4、政治之名的扩张性作用 39

二、实的作用 40

1、日常生活的用途 40

2、识别区隔的作用 41

3、象徵启示的作用 43

第四节 名实的发展 44

一、名在语言、文字、社会与政治上的发展 44

1、环境与文化变迁带动名号的调整 44

2、一般事物与政治、价值观念之名非同步的发展 45

3、语言文字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45

二、实在现象界与本体层面的发展 48

1、实在现象界的成长与消解 48

2、实在本体界的变迁与发展 50

3、儒家的卓见与限囿 54

第四章 名实的辩证关系 57

第一节 语言学角度 58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与不平衡性 58

二、语言讯息互异的反应,启动名实的辩证关系 59

三、语言分化形成名实的辩证关系 60

1、地域方言滋生「名异实同」或「名同实异」 60

2、社会方言引发语言风格的评价 61

四、特殊语言突显名实的辩证关系 62

1、谎言、巧佞之言的矛盾性 62

2、亲属之间反讽语言的矛盾性 63

五、小结 64

第二节 文字学观点 64

一、中西文字发展「表音」与「表意」径路殊别 64

二、字形递变衍生名实对应的问题 67

1、书体省改?变规范化导致结构破坏古文灭绝 67

2、拼音化衍生方块字存废之潜在危机 69

3、简体化引发形体近似、繁简混乱、古籍难识 69

三、字音同异相渗滋生名实的辩证现象 73

1、音同音近衍生假借通假的模糊界域 73

2、音同音变延伸出同源词或异体字 76

四、字义分化歧出造成名实相违的问题 80

1、义变体别以还原初义 80

2、义别另造字以离析义训 83

3、义兼正反之殊例 84

五、小结 89

第三节 逻辑学立场 90

一、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发展 90

1、西方逻辑显赫的家族史 90

2、亚里斯多德的主谓词命题、三段论与斯多葛的复杂命题 91

3、分析思想概念由推理方式转向抽象代数 93

二、由概念与命题论名实的辩证关系 97

1、传统逻辑的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判断 97

2、先秦名实之辩的观照 99

三、名为第一性或实为第一性之辩证关系 107

1、由客观具体经验论实之第一性 107

(1)自然资源、物质文明是「实先于名」的见证 107

(2)事物的本质、原理与规律属「实先于名」的存在 109

2、由主观先验直觉论名之第一性 111

(1)主观神驰之识见 111

(2)智的直觉先验地存在 112

(3)「由名定实」是正本清源的作法 115

四、小结 117

第四节 文化符号学面向 118

一、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实质对象与表达工具 118

二、东西方探勘思想文化的不同途径 120

1、西方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对语言介质的思维模式 120

2、中国传统学者对语言介质的思维模式 128

三、隐喻的「字思维」模式——展衍成意识形态的名实辩证关系 131

1、价值观方面 133

2、宇宙观方面 140

四、小结 145

第五章 孔子名实思想抉微 147

第一节 史官、孔子与《春秋》之关系 147

一、史官职司与史书书法 148

二、孔子与《春秋》之关系 149

三、肯定孔子修作《春秋》之主张 150

四、质疑孔子修作《春秋》之主张 164

第二节《春秋》弑君例之正名观 173

一、《春秋》「弑君例」史事 173

二、「弑君例」之省思 196

1、政治权力凌驾一切的迷思 196

2、道德教化面临困蹇的挑战 197

3、一切生命求生本能的挣扎 198

三、小结 199

第三节 名实之辩的发端 199

一、率先提出正名论,确立政治道德之标准 199

1、僭越周礼的失范现象 199

2、确立政治道德标准之政治诉求 201

3、因卫国情事率先提出「正名」的说法 202

二、兼论政治与一般事物的正名意涵 203

1、「正名章」涵盖对政治与一般事物的正名要求 203

2、未用「正名」说词之正名主张 204

(1)就政治而立说者 205

(2)就一般事物而立说者 206

3、名实相符才是正名意涵的主体 207

第四节 孔子正定名分的意图 208

一、动乱年代与失序社会的启迪 208

二、循礼以重建道德伦理社会和道德政治秩序 211

第五节 孔子名实思想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 214

一、立论洞烛机微透显强烈自觉意识 214

二、为先秦诸子各家立说分派之根据 217

第六章 孟子名实思想探赜 219

第一节 深度解读历史环境与卫道精神 219

一、对历史环境的意识反应 219

二、以卫道者自居 221

第二节 名实之辩的开展 223

一、承续传扬孔子的名实思想 223

二、融合墨子名辩规律技巧的论辩 225

三、由唯心主义确立「以名正实」的哲学基础 227

1、名为第一性,实为第二性的哲学思路 228

2、事实认识与价值理想的权衡取舍 230

第三节 以心性为本源,人伦关系为归趋的正名思想 233

一、道德伦理是人生的意义 233

二、由天理下贯的本心善性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234

三、依「循名责实」论述五伦关系的正名思想 238

第四节 环绕「政治领域」而独树一帜的正名主张 247

一、以君道臣道,正统治者之名位 247

1、君臣是官僚组织核心,以淑世济民为理想 247

2、君道应以王道仁政为前提,保民、养民、教民为内涵 248

3、臣道宜由「崇尚仁义为道而仕」入手,固守「以道统感制衡君权」之防线 261

二、罢黜「独夫」的革命思想 269

1、君臣须自律自清以推动国家机器运转之功能 269

2、将残贼之人正名为「独夫」,放伐行动正名为「诛一夫」之革命 270

3、征伐异国与倒戈本国的革命行动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