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凤久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06002951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历史地位 1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是共产主义 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崭新的社会制度有无限的生命力 14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4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有力根据 19

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艰难曲折的 2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2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现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互为条件 2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于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0

第一章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34

一、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 34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性 37

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41

第二节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45

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特殊表现形态 45

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必然结论 48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运动必将在全世界获得全面胜利 51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前进 51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已初步显露出无比的优越性 54

第二章 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57

第一节 坚持社会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辩证法 57

一、一切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 57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把马列主义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 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性质或基本特征 6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普遍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 60

二、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几个共同特点 62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形式的多样化 67

一、各个国家的矛盾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形式的多样性 67

二、当前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形式的多样化 68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7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72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74

二、坚持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学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76

第三章 实事求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79

第一节 实事求是是认清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思想路线 80

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想路线为指导 80

二、“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和精髓 82

三、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基础 86

第二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88

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历史的必然性 88

二、正确认识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批判“机械论”和“空想论” 95

三、认清我国的国情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0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指导方针 10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 10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109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系统 1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113

一、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规定了该社会矛盾的系统性 11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系统的一般特征 1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构成 12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120

二、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 123

三、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 125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重要意义 127

一、有助于深入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7

二、有助于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129

三、有助于改革开放总方针的贯彻实施 13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征 13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13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征 14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142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142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宏观特征 147

第三节 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 151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质是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 151

二、全面实施总体布局,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153

第六章 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阶级结构的新特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阶级结构的新特点 157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 157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160

三、当前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特点 1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质和特点 163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163

二、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 166

三、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长期存在的历史条件 16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70

一、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70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172

三、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178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8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81

一、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实质 181

二、对我们党建国三十多年来抓主要矛盾的回顾 184

三、现阶段主要矛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1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 192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任务的实质 192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任务实现的条件 195

三、主要任务的实现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 199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它的基本点 2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 20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 204

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205

三、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纲领 2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方面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12

一、现代化概念的一般含义 212

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214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216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220

一、什么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220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221

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23

第九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23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当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30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30

二、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发展中的显著地位和突出作用 2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237

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迫切要求实现现代化 237

二、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41

第三节 面向世界和未来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245

一、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确立相应的发展战略 245

二、大力发展教育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248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前提 251

第十章 实行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253

第一节 改革是当前世界历史潮流,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253

一、改革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重大的历史现象 253

二、什么是体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56

三、社会主义是向前发展的,它的进步形式是改革 259

第二节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 262

一、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论 262

二、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自我更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65

三、改革九年,硕果累累 266

第三节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267

一、改革是全面性的改革 267

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68

三、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70

第十一章 消除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道德风尚 273

第一节 消除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273

一、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273

二、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 275

三、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最终目的 281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 283

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 283

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党的最高理想的关系 286

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作用及实现 288

第三节 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290

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 290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292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性 294

四、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 296

第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能动性 2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和基本特征 29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29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 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自觉能动性 30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304

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3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 312

一、提倡精神文明,同不文明的现象作斗争 312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靠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316

第十三章 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3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最开放的社会 320

一、社会开放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320

二、对外开放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23

三、对外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326

第二节 对外开放,开拓世界市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328

一、对外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328

二、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大趋势 331

三、坚持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3

第三节 正确认识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337

一、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337

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正确认识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339

三、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1

第十四章 掌握历史进程,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344

第一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344

一、真理与价值的规定性及二者的区别 344

二、科学认识与价值评价的联系及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347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与真理、价值统一的关系 349

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349

二、历史进程与真理、价值统一的关系 351

第三节 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355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 355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经过了曲折的过程 357

三、掌握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必须把价值与真理认真结合起来 359

第十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主体建设,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3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一般特征 362

一、什么是社会主体 362

二、社会主体的基本构成 365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一般特征 367

第二节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主体建设 370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370

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建设 372

第三节 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体中的作用 376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主体的领导核心 376

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379

第十六章 党和国家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384

第一节 正确理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含义及内容 384

一、决策科学化的规定性及特征 384

二、决策民主化的规定性及特征 388

三、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390

第二节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必然 392

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历史的大趋势 392

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要求 394

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 397

第三节 实现党和国家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途径 399

一、实现决策观念的转变 399

二、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400

三、建立完善的决策体制和系统 402

四、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404

五、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决策经验 405

第十七章 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 4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的活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 408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及其根源 408

二、社会主义社会按本质来讲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制度 411

第二节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的内在要求 414

一、人的素质是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统一 414

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416

第三节 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 422

一、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现状 422

二、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素质的途径 425

第十八章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充分实现他们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43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 430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 430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435

第二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37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437

二、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 440

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其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43

第三节 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大的可能 446

一、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同领袖的关系,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446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根据物质利益原则制订方针、路线、政策 448

三、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450

第十九章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452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52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52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456

第二节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459

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速度是可以加快的 459

二、努力创造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464

第三节 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斗争 468

一、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建立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基本条件要经过长期的奋斗 468

二、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民主革命的形势 469

三、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尚未形成统一的在短时期内足以冲破整个资本主义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4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