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家华编著
  • 出 版 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出版年份:1995
  • ISBN:9578989881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王铎临集字圣教序 39下一篇:拈花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目录

上卷 1

第一篇 中国京剧的历史长河 1

第一章 京剧的渊源及其时代与社会的背景 1

第一节 乾隆南巡与徽班进京 2

第二节 四大徽班进京及其来历 3

第三节 汉戏进京与徽班合流 3

第四节 西皮二黄正解 4

第二章 京剧形成的几个阶段 5

第一节 徽班在北京开始扎根 5

第二节 淸廷皇室禁令 5

第三节 南府改为升平署 5

第四节 淸代宫廷戏剧活动 6

第五节 淸宫演戏规制 6

第六节 淸宫内廷演出的戏台 7

第七节 淸宫演戏的剧本 8

第八节 慈禧对京剧形成的影响 9

第三章 京戏的成熟与流布 10

第一节 京剧演出形式的规范化 10

第二节 表演的规范化与程式化 10

第三节 服装、化妆的规范化 11

第四节 建立以皮黄为主调的声腔体系 13

第五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 14

第六节 北京票友和票房 15

第七节 京剧艺人的梨园公会 17

第八节 京腔十三绝与同光十三绝 19

第四章 清末京剧的发展 20

第一节 北京茶园茶楼的沿革 21

第二节 京剧著名演员老生三杰 21

第三节 谭鑫培的崛起及其贡献 22

第四节 老生前三杰到老生后三杰 24

第五节 旦行中异军突起的王瑶卿 25

第六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 2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京剧概况 29

第一节 旦行的兴起与坤伶的盛行 29

第二节 京剧女观众的出现 29

第三节 富有创造性的四大名旦 30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京剧改革运动 39

第六章 京剧流布全国 41

第一节 天津 41

第二节 武汉 41

第三节 上海 43

第四节 河南 44

第五节 南京 45

第六节 福建、台湾 45

第七节 云南、四川 47

第八节 其他各地——南通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 47

第二篇 京剧鼎盛时期 57

第七章 国民政府对京剧的倡导 57

第一节 开办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57

第二节 山东省立剧院成立始末 58

第三节 中央创建国立戏剧音乐院 59

第四节 成立上海剧院乐剧训练所 59

第五节 协助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 61

第六节 京剧流派纷呈的局面 61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兴起 63

第一节 舞台革命家夏氏兄弟 63

第二节 上海首创京剧舞台布景 65

第三节 上海的京剧改良运动 65

第四节 上海的京剧科班和京戏女班戏园 66

第五节 响应武昌起义的潘月樵 69

第六节 文武兼备的林树森 70

第七节 南派京剧大师周信芳 71

第八节 生在上海成名北京的孟小冬 73

第九节 上海剧坛的连台本戏与机关布景 74

第十节 杜祠落成的堂会戏 76

第十一节 上海业余京剧活动与票友 77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京剧 89

第一节 上海伶界联合会举办劝募广播演唱 89

第二节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歌剧部 90

第三节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91

第四节 陪都重庆京剧蓬勃兴起 92

第五节 享誉大后方的夏声剧校 95

第六节 活跃在山城的京剧团 97

第七节 桂林西南剧展中的京剧节目 99

第八节 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戏剧教育工作 100

第十章 抗日沦陷时期京剧的厄运 102

第一节 梅兰芳蓄须明志 102

第二节 程砚秋隐居务农 103

第三节 北平三大科班宣告解散 104

第四节 中华戏曲学校停办 105

第五节 周信芳在上海孤军奋斗 105

第六节 平津地区的京剧活动 107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 108

第一节 各地京剧艺人献演庆祝胜利 108

第二节 梅兰芳重返舞台 110

第三节 上海闻人杜月笙花甲寿庆义演 111

第四节 蒋主席在南北两地慰问剧人 113

第五节 全国各京剧班社恢复情形 114

第三篇 复兴基地国剧重展新页 115

第十二章 国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115

第一节 民间剧团的活动 115

第二节 军中剧队的贡献 116

第三节 国军新文艺运动的影响 117

第四节 初期的杰出人才 118

第五节 培育新生代的戏剧学校 119

第六节 新生代的杰出人才 120

第七节 出国访问促进交化交流 121

第八节 京剧在美国 122

第九节 中华民国国剧团访美纪实 130

第十三章 文化建设与国剧的推广 140

第一节 蒋公与国剧 140

第二节 齐如山对台湾国剧的贡献 141

第三节 现代化的国家戏剧院的兴建与落成 144

第四节 文建会推广国剧系列活动 145

第五节 一次盛大的联演 149

第六节 邮政总局发行戏剧邮票 150

第七节 京剧在电视上的演出 151

第八节 台湾京剧书刊的出版 159

第九节 戏画与年画 164

第十节 国剧欣赏会与台湾业余票社发展概况 165

第十一节 台南的业余国剧 167

第十二节 台湾民间剧团的兴起 170

第十四章 台湾京剧艺人小传(以年龄为序) 172

第四篇 大陆京剧概况 185

第十五章 大陆京剧的承袭和变迁 185

第一节 战后初期艺人剧团的动态 185

第二节 大规模的戏曲改革运动 187

第三节 剧团的建立和演出的复甦 190

第四节 名伶舞台生活的纪念活动 193

第五节 发掘和整理传统老戏 196

第六节 「大跃进」运动中产生的现代京戏 200

第七节 对传统剧及历史剧的争辩 202

第八节 六四年京剧现代戏会演后的转变 204

第九节 京剧名家与后起之秀的贡献 207

第十节 舞台艺术的创新与歧途 215

第十六章 样版戏的兴起与没落 217

第一节 样版戏的由来 217

第二节 样版戏与文化大革命 220

第三节 样版戏的全面竞演及样版团的设立 222

第四节 京戏面临厄运 225

第五节 受害不浅的三突出理论 227

第六节 第二批样版戏的产生 229

第七节 样版戏的唱腔表演和舞台美术 231

第八节 文革时期秘密演出的传统戏 232

第十七章 大陆新时期京戏 234

第一节 文革的结束与京剧的重建 234

第二节 劫后余生的老艺人和老剧复演热 235

第三节 经济改革引起剧团体制的弊端 238

第四节 走向现代的尝试与争议 239

第五节 京剧危机的矛盾 241

第六节 两岸京剧界的艺术交流 243

第七节 京剧剧团在外国的演出 247

第八节 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 250

第九节 大陆举办的戏剧梅花奖 253

第十节 天津戏剧博物馆与苏州戏曲博物馆 259

《下卷》 265

第五篇 京剧名家传记 265

第十八章 京剧表演艺术家 265

第一节 老生 265

一、谭派传人余叔岩&杜若萍 265

二、周信芳&陶雄 271

三、马连良和马派艺术&马崇仁 282

四、高庆奎&苏移 293

五、自创言派的奇人——言菊朋&费啸天 297

第二节 靑衣花旦 300

一、梅兰芳的艺术&王静芝 300

二、程派艺术及其他&王吟秋 314

三、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孙运开 324

四、尚小云&马少波 332

五、继四大名旦之后的四小名旦 341

(一)李世芳 341

(二)宋德珠 342

(三)毛世来 343

(四)张君秋 343

六、赵燕侠&陶雄 345

七、关肃霜的一生&曹骏麟 351

第三节 武生 354

一、武生宗师杨小楼&潘侠风 355

二、由武戏、武生,谈到杨小楼、尚和玉&张大夏 366

三、当代京剧武生艺术大师盖呌天&龚义江 370

第四节 净角 378

一、郝寿臣&敖凤翔 383

二、金少山&敖凤翔 386

三、裘盛戎&陶雄 390

四、袁世海&叶龙 395

第五节 小生 395

一、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魏子云 395

1.徐小香 396

2.王楞仙 397

3.程继先 397

4.姜妙香 398

5.叶盛兰 399

6.俞振飞 401

第六节 丑角 406

一、萧长华 406

二、马富禄 407

三、刘斌崑 407

第七节 老旦 408

一、龚云甫 409

二、李多奎 409

第八节 红生 410

一、林树森 410

二、唐韵笙 411

第九节 场面 411

一、徐兰沅 412

二、王少卿 412

三、杨宝忠(文场) 413

四、李慕良(文场) 413

五、杭子和(武场) 414

六、张师恩(武场) 414

第十节 大陆中青年京剧演员小传&杨乃堂 415

第十九章 京剧漫谈 431

二、我与程砚秋&翁偶虹 432

三、京剧奠基人——程长庚&潘侠风 435

四、余派声腔艺术研究&范石人 438

五、一代名净钱金福&潘侠风 445

六、我参加戏曲影视片的拍摄&胡芝风 452

第二十章 京剧脸谱总论 457

第二十一章 中国剧场发展史 478

第二十二章 京剧掌故集锦 491

编辑后记 5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