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宇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94432
  • 页数:583 页
图书介绍:澜沧江在中国境内流经青、藏、滇三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该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本书以临沧澜沧江省级保护区为工作平台,在开展多学科,大规模全面深入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详细记录了保护区的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人文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以及社区共管的内容。为科学研究与实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资源本底和基础性资料,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加大保护区对外宣传力度以及保护区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目录

Comprehensive Survey 1

1.Geographic background shaping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nature reserve 2

1.1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Himalayan-Hengduan Mountains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2

1.2 The juncture and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different biogeographic regions 3

2.The biodiversity features of the nature reserve 3

2.1 The features of landscape diversity 3

2.2 The ecosystems diversity features 4

2.3 The features of species diversity 7

3.Priority on protecting the nature reserve is the key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n the Upper Mekong River Watersheds 13

References 14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 17

第1章 自然保护区概况 17

1.1 保护区位置及概况 17

1.2 山脉水系 17

1.2.1 地貌概况 17

1.2.2 河流 18

1.2.3 地下水 19

第2章 地质地貌 21

2.1 地质基础 21

2.1.1 地层 21

2.1.2 岩石 22

2.1.3 构造 23

2.1.4 新构造运动 23

2.2 地貌 23

2.2.1 地貌特征 23

2.2.2 主要地貌类型 24

第3章 气候 27

3.1 气候特点及成因 27

3.1.1 “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27

3.1.2 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27

3.1.3 干湿季分明 28

3.1.4 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28

3.2 气候资源 29

3.2.1 光能资源 29

3.2.2 热量资源 30

3.2.3 水分资源 32

3.3 保护区气候小结 33

3.3.1 具有中国西部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 33

3.3.2 山地生物垂直气候类型众多 34

3.3.3 保护区山地生物垂直气候类型概况 34

第4章 森林土壤 35

4.1 土壤形成条件 35

4.1.1 地形和母质 35

4.1.2 生物和气候条件 35

4.2 土壤发生特征和分布规律 35

4.2.1 土壤发生特征 35

4.2.2 土壤分类 37

4.2.3 土壤分布规律 37

4.3 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38

4.3.1 赤红壤 38

4.3.2 红壤 39

4.3.3 黄壤 41

4.3.4 黄棕壤 42

4.3.5 亚高山草甸土 44

4.4 保护区土壤的保护 45

4.4.1 面临的问题 45

4.4.2 保护区土壤保护建议 46

参考文献 46

第二部分 植被和植物资源 49

第5章 植物区系 49

5.1 植物区系的调查和研究方法 49

5.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49

5.2.1 科、属、种的数量 49

5.2.2 科的统计分析 50

5.2.3 属的统计分析 53

5.2.4 种的统计分析 61

5.2.5 植物区系特有性分析 64

5.3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74

5.4 区系平衡点 77

5.5 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78

5.5.1 数量结构比较 79

5.5.2 属的分布式样比较 79

5.5.3 种的分布式样比较 80

5.5.4 与无量山的相似性比较 81

5.6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82

参考文献 85

第6章 植被类型 86

6.1 前言 86

6.1.1 植被调查方法 86

6.1.2 植被图及各植被类型面积的确定 87

6.2 植被类型系统及类型的面积 87

6.2.1 植被分类的原则 87

6.2.2 植物群落的命名 87

6.2.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体系 87

6.2.4 各植被类型的面积 88

6.3 植被类型各论 91

6.3.1 常绿阔叶林 91

6.3.2 落叶阔叶林 155

6.3.3 暖性针叶林 168

6.3.4 温性针叶林 173

6.3.5 竹林 183

6.3.6 稀树灌木草丛 189

6.3.7 灌丛 194

6.3.8 草甸 195

6.4 植被分布规律及特征 202

6.4.1 植被的水平分布 202

6.4.2 植被的垂直分布 203

6.4.3 植被演替规律 205

6.5 植被评价 205

参考文献 207

第7章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考察报告 208

7.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概述 208

7.2 调查方法 209

7.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基本情况 209

7.3.1 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质资源概况 209

7.3.2 保护区内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介绍 212

7.3.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物种 216

7.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 217

7.4.1 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点 217

7.4.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随海拔高度的数量变化特点 219

7.4.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物种随海拔高度的数量变化 219

7.5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存现状评价与建议 220

7.5.1 生存现状评价 220

7.5.2 建议 220

参考文献 221

第8章 资源植物 222

8.1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概况 222

8.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各类资源植物及利用现状 223

8.2.1 药用植物 223

8.2.2 野生食用植物 226

8.2.3 淀粉植物 226

8.2.4 油料植物 227

8.2.5 芳香油植物 228

8.2.6 绿化和观赏植物 228

8.2.7 有毒植物 229

8.2.8 纤维植物 229

8.2.9 鞣料植物 230

8.2.10 竹类植物 230

8.2.11 蜜源植物 231

8.2.12 野生茶树植物 232

8.2.13 其他用途的资源植物 233

8.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的特点 234

8.4 合理开发及保护资源植物的建议 235

8.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名录 236

8.5.1 药用植物 236

8.5.2 野生食用植物 247

8.5.3 淀粉植物 250

8.5.4 油料植物 251

8.5.5 芳香油植物 252

8.5.6 绿化和观赏植物 253

8.5.7 有毒植物 263

8.5.8 纤维植物 264

8.5.9 鞣料植物 265

8.5.10 竹类植物 267

8.5.11 蜜源植物 267

8.5.12 其他资源植物 271

参考文献 271

第9章 蕨类植物 272

9.1 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272

9.2 蕨类植物的区系成分 272

9.2.1 地理成分 272

9.2.2 生态成分 274

9.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275

9.4 结论 276

9.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名录 276

参考文献 288

第三部分 动物资源 291

第10章 兽类 291

10.1 概述 291

10.2 区系概貌及其特点 292

10.2.1 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292

10.2.2 哺乳动物组成 293

10.2.3 地理分布型 294

10.2.4 区系概貌及其特点 299

10.3 哺乳动物的边缘分布 300

10.4 哺乳动物的垂直分布 301

10.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 302

10.6 国家和CITES的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 304

10.7 本保护区的重要保护价值 305

10.8 主要珍稀濒危哺乳动物及特有类群 306

参考文献 310

第11章 鸟类 324

11.1 调查研究概况 324

11.2 鸟类多样性 324

11.2.1 物种丰富度 324

11.2.2 区系组成分析及特点 325

11.3 生境分布 326

11.3.1 常绿阔叶林 326

11.3.2 河谷雨林季雨林 327

11.3.3 针阔混交林 327

11.3.4 暖温性针叶林 327

11.3.5 村寨农耕区 327

11.3.6 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328

11.4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内重要鸟类记述 328

11.4.1 重要鸟类概况 328

11.4.2 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330

11.4.3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330

11.5 鸟类资源评价 339

11.5.1 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339

11.5.2 区系组成具有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双重成分 339

11.5.3 保护和科研价值 339

11.6 保护建议 340

11.6.1 加强对原始和次生阔叶林等鸟类生境的保护 340

11.6.2 开展鸟类数量消长变化监测 340

11.6.3 开放观鸟绿色旅游资源 340

参考文献 341

第12章 两栖爬行动物 363

12.1 概况 363

12.2 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及特征 365

12.2.1 区系组成及其特点 365

12.2.2 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366

12.3 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366

12.4 结语 367

参考文献 368

第13章 鱼类 373

13.1 研究历史 373

13.2 概况 373

13.3 鱼类组成与区系特点 374

13.3.1 澜沧江中游鱼类历史记录 374

13.3.2 分类系统 378

13.3.3 澜沧江保护区鱼类组成 379

13.3.4 鱼类区系 384

13.4 鱼类生活史特点 389

13.5 鱼类资源现状 391

13.6 主要珍稀特有鱼类分述 391

参考文献 406

第四部分 社会经济 411

第14章 旅游资源 411

14.1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411

14.1.1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 411

14.1.2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411

14.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11

14.3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状况 412

14.3.1 旅游资源类型 412

14.3.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 413

14.4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设想 413

14.4.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413

14.4.2 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413

14.5 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414

第15章 社区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415

15.1 概述 415

15.2 研究方法 415

15.2.1 调查方法及内容 415

15.2.2 调查村社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416

15.3 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417

15.3.1 保护区及周围村社基本概况 417

15.3.2 周边社区社会生态经济状况概述 418

15.4 周边社区社会林业现状 420

15.4.1 森林资源的利用 420

15.4.2 森林资源的管理 423

15.5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社会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27

15.6 发展社会林业,促进周边乡村参与保护区管理的途径 428

参考文献 429

第16章 社会经济 430

16.1 社会经济状况 430

16.1.1 保护区地理位置概况 430

16.1.2 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现状 430

16.1.3 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状况 431

16.1.4 交通状况 431

16.1.5 旅游业发展现状 431

16.2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的关系 431

16.3 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建议 432

16.4 民族 432

16.4.1 彝族 432

16.4.2 佤族 433

16.4.3 傣族 435

16.4.4 拉祜族 435

参考文献 436

第五部分 评价与建议 439

第17章 生物多样性评述 439

17.1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大背景 439

17.1.1 喜马拉雅横断山系与中南半岛的过渡位置 439

17.1.2 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的双重过渡气候性质 440

17.1.3 生物地理区域上的结合部位与边缘过渡性质 440

17.1.4 纵向岭谷的“南北通道”与“东西阻隔”效应 440

17.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441

17.2.1 景观多样性 441

17.2.2 生态系统多样性 443

17.2.3 物种多样性 446

17.2.4 遗传多样性 452

17.2.5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区系特征 452

参考文献 455

第18章 建设与管理 457

18.1 保护区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 457

18.1.1 保护区类型 457

18.1.2 主要保护对象 457

18.2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现状 459

18.2.1 保护区划建历程 459

18.2.2 机构及人员配置 460

18.2.3 房建、基础设施及经费投入 460

18.2.4 保护管理工作及其评价 461

18.3 建设管理目标 463

18.4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463

18.4.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463

18.4.2 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464

18.4.3 加强宣传教育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464

18.4.4 建立健全与落实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464

18.4.5 加强内部管理与建立监督机制 465

18.4.6 确权定界与明确土地权属 465

18.4.7 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 465

18.4.8 开展社区共管以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 465

参考文献 466

第19章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467

裸子植物 467

被子植物 468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组成机构及人员名单 5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