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财政学
财政学

财政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义忠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4
  • ISBN:9571135763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
《财政学》目录
标签:财政学 财政

第1章 绪论 2

1.1何谓财政学 3

1.1.1意义 3

1.1.2目的 3

1.1.3特色 3

1.2财政学的内容 4

1.2.1支出部门 4

1.2.2收入部门 5

1.2.3平衡部门 6

1.3财政政策目标 7

1.3.1资源配置 7

1.3.2所得分配 8

1.3.3促进经济成长 10

1.3.4维持经济稳定 11

1.4社会平衡理论 11

1.4.1意义 11

1.4.2社会平衡点之决定 12

1.5财政学理论简介 14

1.5.1古典学派 14

1.5.2新经济学派 14

1.5.3前历史学派 15

1.5.4后历史学派 15

1.5.5供给面学派 16

第2章 一般均衡分析 20

2.1 纯粹交换经济体系 21

2.1.1假设 21

2.1.2 Walras’law 22

2.1.3分析工具 24

2.1.4竞争均衡 24

2.2两部门模型 25

2.2.1生产契约线 26

2.2.2生产可能曲线 27

2.3全面均衡 31

2.3.1意义 31

2.3.2图形说明 31

第3章 福利经济学 34

3.1柏拉图效率 35

3.1.1柏拉图最适的意义 35

3.1.2消费契约线 35

3.1.3柏拉图改善 37

3.2竞争均衡与柏拉图效率 37

3.2.1福利第一定理 37

3.2.2福利第二定理 38

3.3两部门之经济效率 39

3.3.1经济体系达成柏拉图最适境界的条件 39

3.3.2生产面 40

3.3.3消费面 41

3.3.4配置效率 41

3.3.5经济效率 42

3.4效用可能界限 43

3.4.1效用可能曲线 43

3.4.2效用可能界限 44

第4章 福利判断 48

4.1 福利之基本概念 49

4.1.1消费者剩馀 49

4.1.2生产者剩馀 49

4.2福利判断准则 50

4.2.1柏拉图判断准则 50

4.2.2补偿原则 52

4.3社会福利函数 55

4.3.1 Rawls社会福利函数 55

4.3.2 Bentham式社会福利函数 57

4.3.3 Bergson式福会福利函数 58

第5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60

5.1市场失灵的意义 61

5.2市场失灵的种类 61

5.2.1自然独占 61

5.2.2外部性 62

5.2.3公共财 62

5.2.4资讯不对称 63

5.2.5所得分配恶化 63

5.2.6风险及不确定性 64

5.3政府失灵 64

5.3.1意义 64

5.3.2政府失灵之现象 64

5.3.3政府失灵之原因 64

第6章 公共财 68

6.1公共财 69

6.1.1意义 69

6.1.2特性 69

6.1.3搭便车问题 69

6.2公共财种类 69

6.2.1纯公共财 70

6.2.2准公共财 70

6.2.3私有财 70

6.2.4准私有财 71

6.3公共财由政府提供的理由 71

6.4公共财最适提供法则 72

6.4.1边际效用分析法 72

6.4.2自愿交易理论分析法 73

6.4.3部分均衡分析法 76

6.4.4纯粹公共财模型 79

6.4.5 Samuelson Rule的数学推导 83

第7章 俱乐部财 90

7.1俱乐部财意义 91

7.2俱乐部财的特性 91

7.3俱乐部财均衡 92

7.4基本模型 95

7.4.1假设 95

7.4.2数学模型 96

第8章 殊价财与共有资源 100

8.1殊价财的意义 101

8.2殊价财特性 101

8.3最适殊价财 102

8.3.1图形分析 102

8.3.2数学分析 104

8.4共有资源 104

8.4.1意义 104

8.4.2特性 105

8.4.3政府干预策略 105

第9章 外部性 112

9.1 外部性的意义 113

9.1.1外部利益(外部经济) 113

9.1.2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 113

9.2金融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 115

9.2.1金融外部性 115

9.2.2技术外部性 115

9.3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115

9.3.1假设 115

9.3.2两厂商在自由放任下之决策 116

9.3.3两厂商为同一老板 116

9.3.4图形说明 117

9.3.5结论 118

9.4外部性之解决方法 118

9.4.1私人自行解决,不须政府干预 118

9.4.2政府干预 120

第10章 公共选择理论 128

10.1投票理论:表决方式 129

10.1.1意义 129

10.1.2种类 129

10.1.3评论 130

10.2最适投票法则则的决定 130

10.2.1提出者 130

10.2.2主要理论 130

10.2.3结论 132

10.3中位数投票者模型 132

10.3.1意义 132

10.3.2前提条件 133

10.3.3理论说明 133

10.3.4中间偏好法则 134

10.4投票均衡与市场均衡 134

10.4.1不一致 134

10.4.2一致 135

10.4.3票决均衡与最适均衡的差异 136

10.5多数决的矛盾 136

10.5.1偏好的型态 136

10.5.2多数决矛盾的原因 141

10.5.3多峰偏好与循环多数决 141

10.6多数决与偏好强度 142

10.6.1前言 142

10.6.2缺点 142

10.6.3说明 142

10.6.4优点 143

10.6.5种类 143

10.7选票互助 144

10.7.1意义 144

10.7.2说明 144

10.7.3结论 146

10.8 Arrow不可能定理 146

10.8.1意义 146

10.8.2投票法则与Arrow不可能定理之关系 147

10.9竞租理论 148

10.9.1意义 148

10.9.2竞租的福利成本 148

10.9.3防止竞租的方法 149

10.10政党政治理论 149

10.10.1提出者 149

10.10.2内容 149

10.10.3执政党难久执政的原因 150

10.10.4结论(政党政治对公共支出的影响) 152

1.11官僚模型 152

10.12利益团体 153

第11章 公共支出理论 160

11.1前言 161

11.2公共支出成长理论 161

11.2.1不平衡成长模型 161

11.2.2华格纳法则 161

11.2.3皮寇克与魏斯曼的臆说 163

11.3公共支出成长的原因 164

11.3.1经济性因素 164

11.3.2社会性因素 164

11.3.3政治性及结构性因素 165

11.3.4国际性因素 166

第12章 成本效益分析 170

12.1前言 171

12.2现值 171

12.2.1年金现值 172

12.2.2贴现率 174

12.3效益的测量 175

12.3.1有形效益的测量 175

12.3.2影子价格 176

12.4成本的测量 178

12.4.1有形成本的估计 178

12.4.2无形成本的估计 178

12.5成本效益评估准则(公共投资决策准则) 181

12.5.1净现值法 181

12.5.2内部报酬率法 181

12.5.3益本比法 182

12.5.4三种成本效益评估方法之比较 184

第13章 租税概论 188

13.1租税课征之依据 189

13.1.1交换说 189

13.1.2保险说 189

13.1.3公共需求说 189

13.1.4义务说 189

13.2租税的意义 190

13.3租税原则 190

13.3.1亚当斯密的租税原则 190

13.3.2华格纳的租税原则 191

13.4租税的分类 192

13.4.1以课征的地域为准 192

13.4.2以课征之主权为准 192

13.4.3以租税收入用途来划分 192

13.4.4以能否转嫁为准 193

13.4.5以课税标的为准 193

13.5租税的结构 194

13.5.1单一税制 194

13.5.2复式税制 195

13.5.3结论 195

13.6租税的构成要件 195

13.6.1租税主体 195

13.6.2租税客体 196

13.6.3税率 196

13.6.4名目税率与有效税率 198

13.7线性累进所得税 198

13.8逃税、避税与节税 199

13.8.1逃税 199

13.8.2避税 199

13.8.3节税 200

13.9租税庇护所 200

13.10我国的租税架构 201

第14章 租税理论-公平与效率 206

14.1租税的公平 207

14.1.1受益原则 207

14.1.2量能原则 209

14.1.3绝对牺牲相等原则 210

14.1.4比例牺牲相等原则 211

14.1.5边际牺牲相等原则 212

14.1.6结论 212

14.2租税的效率 213

14.2.1反需求弹性法则 213

14.2.2单一税率 215

14.3最适租税理论 216

14.3.1前言 216

14.3.2次佳理论下之最适租税理论 217

14.3.3 Ramsey Rule 217

14.3.4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219

14.4 Cor l ett及Hague法则 220

14.4.1主张 220

14.4.2说明 220

14.4.3应用 220

14.4.4缺点 221

14.5福利成本的估计-平方法则 221

14.5.1课从量税 221

14.5.2课从价税 222

14.5.3结论 222

14.6课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23

14.6.1劳动市场均衡 223

14.6.2对工资所得课比例税 224

14.6.3对工资所得课征累进税 227

14.6.4资本所得税 229

14.6.5消费税 230

14.7公共支出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30

14.7.1移转性支付 230

14.7.2耗源性支出 231

第15章 租税理论-转嫁与归宿 236

15.1租税转嫁 237

15.1.1前言 237

15.1.2转嫁的型态 237

15.2租税归宿 239

15.2.1意义 239

15.2.2租税归宿种类 239

15.2.3租税归宿之一般均衡分析(二财贷、二要素) 240

15.3供需弹性与租税转嫁之关系 242

15.3.1影响租税转嫁的其他因素 246

15.4 财产税归宿分析 247

15.4.1传统观点 247

15.4.2现代观点 248

第16章 规费与指定用途税 256

16.1前言 257

16.2规费 257

16.2.1意义 257

16.2.2特征 258

16.2.3规费种类 258

16.2.4各种规费之比较 259

16.2.5规费之征收方式 259

16.2.6规费征收的原则 260

16.3指定用途税 260

16.3.1意义 261

16.3.2与一般租税的差异 261

第17章 公营事业订价法 264

17.1公营事业的意义 265

17.2公营事业形成之原因 265

17.2.1私人企业无法在最适产量下生产 265

17.2.2财货具『外部利益』性质 265

17.3公营事业的基本定价法则 266

17.3.1最大利润订价法 266

17.3.2边际成本订价法 267

17.3.3平均成本订价法 267

17.4尖峰时间订价法 267

17.5次佳理论订价法 271

17.6公营事业的无效率 274

17.6.1 X一无效率 274

17.6.2 A—J效果 274

第18章 公营事业民营化 280

18.1公营事业的缺失 281

18.2民营化 282

18.2.1意义 282

18.2.2民营化的原则 282

18.2.3民营化的优点 283

18.2.4民营化的方法 283

18.2.5民营化的配合措施 284

政府方面 284

公营事业方面 285

18.2.6阻力与困难 285

18.3公营事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286

18.4现行公营事业盈馀产生方式及运用的检讨 286

18.4.1盈馀获得方式 286

18.4.2盈馀课税问题 286

18.4.3盈馀去向问题 287

18.5我国公营事业的隐忧 287

18.5.1公营事业过去亏损的原因 287

18.5.2目前我国公营事业的困扰 287

18.6公营事业未来的隐忧 288

第19章 预算 290

19.1预算 291

19.1.1意义 291

19.1.2种类 291

19.2各种预算制度 292

19.2.1单一预算(传统预算制度) 292

19.2.2复式预算 293

19.2.3绩效预算(又称成本预算) 293

19.2.4中性预算(又称平衡预算制度) 293

19.2.5设计计划预算 293

19.2.6零基预算 294

19.2.7落日法案 295

19.3预算之筹划、拟编及核定之程序 296

19.3.1「施政方针」之拟定 296

19.3.2概算之核定 297

19.3.3主计处汇编总预算 297

19.3.4中央政府总预算案之提交审议 297

19.4预算的审议 297

19.4.1审议程序 297

19.4.2审议范围 298

19.4.3总预算审查报告 298

19.5预算的执行 299

19.5.1分配预算 299

19.5.2执行的弹性与限制 300

19.6预算不足之补救 300

19.6.1追加预算或另编非常预算(特别预算) 300

19.6.2经费流用制 301

19.6.3预备金 301

19.7预算的功能 302

19.7.1建立财务收支制度 302

19.7.2行政控制功能 302

19.7.3民意监督功能 303

19.7.4政策执行功能 303

19.7.5资源配置与总体经济发展 303

19.8供给面经济学派 303

19.8.1意义 303

19.8.2拉弗尔曲线 304

19.9自动财政稳定工具 304

19.9.1前言 305

19.9.2说明 305

19.9.3结论 305

19.9.4应用 306

第20章 公债 310

20.1公债的意义 311

20.2公债的种类 311

20.2.1依债还期限分 311

20.2.2依公债发行方法为准 311

20.2.3以公债发行地为准 312

20.2.4以公债发行主体可分 312

20.3公债发行的原则 312

20.4李嘉图等值定理 313

20.4.1意义 313

20.4.2前提假设 313

20.4.3定理说明 314

20.4.4李嘉图等值定理的涵义 315

20.4.5李嘉图等值定理不成立的理由 316

20.5公债运用原则 318

20.5.1因应景气循环 318

20.5.2配合金融市场 318

20.6公债管理原则 318

20.7公债之负担 319

20.7.1财富的重分配 319

20.7.2代际重分配 319

20.8地方公债 320

20.8.1前言 320

20.8.2特色 322

20.8.3实行可能发生的问题 322

第21章 地方财政理论 324

21.1前言 325

21.1.1政府的职能 325

21.1.2地方政府的最适规模 325

21.2 Oates理论 327

21.2.1最适团体规模 327

21.2.2地方分权理论 328

21.3人口迁移与T i ebout模型 331

21.3.1地方财政收支与人口移动 331

21.3.2 Tiebout Model 333

21.4补助金 334

21.4.1意义 334

21.4.2补助金的功能 334

21.4.3补助金的类别 335

21.4.4补助金的经济效果 336

21.4.5配合补助的经济效果 339

21.4.6补助金的效率功能 341

21.4.7补助金的公平功能 343

21.5捕蝇纸效果 344

第22章 社会福利 350

22.1前言 351

22.2补贴政策 351

22.2.1补贴方式 351

22.2.2现金补贴与价格补贴之比较 352

22.2.3所得(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 353

22.3道德危险 354

22.3.1意义 354

22.3.2经济效果 354

22.4社会安全制度 355

22.4.1社会安全制度之意义 355

22.4.2财源运用方式 356

22.4.3财源筹措方式 358

22.4.4社会保险 358

22.5负所得税与负工资税 359

22.5.1负所得税 359

22.5.2负工资税 361

22.5.3负所得税与负工资税之比较 362

第23章 租税各论 368

23.1所得税 369

23.1.1所得税课税原则 369

23.1.2所得税之优缺点 370

23.1.3法人(公司)界说 372

23.1.4两税合一 372

23.2 财产税 373

23.2.1课征财产税的理由 373

23.2.2反对财产税的理由 374

23.2.3财产税适合充作地方税的理由 375

23.2.4财产税的归宿 376

23.2.5房屋的评价 377

23.3消费税 378

23.3.1种类 378

23.3.2加值税 379

参考书目 38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