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蓝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5601866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1931~1941这十年间远东中、日、英三国关系的全面梳理,是研究20世纪远东三国关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目录
标签:中日 战争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1

第一节 英国极盛时代的尾声 3

英国经济的由盛转衰 3

远东重要性的逐渐突出 4

受到挑战的英国制海权 6

英日同盟 7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日本挑战的英国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9

日本向英国挑战 10

续订英日同盟的讨论和修建新加坡基地的决定 11

第三节 华盛顿会议——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 13

英国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3

华盛顿会议对英国的影响 14

第四节 英国在远东势力的进一步衰落 17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对英在华利益的冲击 17

日英在华角逐 18

英国在远东防御的空虚状态 20

第二章 英国与1931~1933年的远东危机 27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和日本的影响 29

经济危机时期的英国 29

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30

第二节 英国、国际联盟与“九·一八事变” 31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国联的消极态度 31

日本侵略的升级与英国的姑息政策 32

第三节 英国与史汀生声明 35

第四节 英国与“一·二八”上海事变 37

上海事变的爆发与英国态度的变化 37

英国对日本的再次让步 38

日本“分开解决”目的之实现 39

第五节 英国、“满洲国”与李顿报告书 40

英国与李顿报告书 40

远东危机的后果 43

第三章 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初步形成 51

第一节 英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提出 53

英日贸易战与英国的对策 53

英国的军备与战略估计 54

关于英日互不侵犯条约的讨论 56

第二节 “天羽声明”和英国的反应 58

“天羽声明”的出笼 58

英国对“天羽声明”的反应 59

第三节 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形成 61

英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再次提出 61

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形成 64

第四章 英国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71

第一节 中国的货币危机与英国的反应 73

英国拒绝对华贷款 73

“中国市场院外活动集团”对英国远东外交政策的影响 75

第二节 李滋-罗斯代表团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77

李滋-罗斯出发前的准备——承认“满洲国”方案的提出 77

李滋-罗斯的日本之行 78

承认“满洲国”方案的破产和中国断行币制改革 79

李滋-罗斯再访日本 81

李滋-罗斯代表团对英日关系的影响 83

第五章 英日谈判——缔结“远东霍尔—赖伐尔协定”的尝试 89

第一节 英国的重整军备状况和对日绥靖外交的再次提出 91

英国的重整军备状况 91

对日绥靖外交的再次提出 93

第二节 英日谈判的第一阶段 94

日本要求谈判 94

谈判的第一阶段 95

第三节 英日谈判的第二阶段 97

谈判的“间歇期” 97

谈判的第二阶段 101

第六章 从卢沟桥事变到国联大会 107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与英国的反应 109

事变的爆发 109

英国对事变的反应 110

第二节 “八·一三”与日本对英国利益的直接进攻 113

日本扩大战争 113

英国对“八·一三”事变的反应 115

日本封锁中国海岸与许阁森被炸事件 116

第三节 不肯制裁日本的国联大会 119

英国试图阻止中国把中日冲突提交国联 119

国联大会的主题——不制裁日本 120

英国消极调解、积极反对制裁日本的原因 123

第七章 布鲁塞尔会议 133

第一节 会议召开的背景 135

召开布鲁塞尔会议的动议 135

中国对会议的态度 136

英美各有打算 137

轴心国家的态度 141

第二节 会议的第一阶段——英国重弹不制裁日本旧调 142

会议的开幕 142

英国重弹不制裁日本旧调 144

第三节 会议的第二阶段——消极性的集中表现 146

英美制定重开会议时应采取的方针 146

休会期间讨论的主要问题 148

会议以夭折告终 150

第四节 陶德曼调停——一个插曲 153

德国调停的背景 153

调停始末 155

第八章 面对东西方的英国 167

第一节 “瓢虫”号和“帕奈”号事件 169

英美联合海军示威问题的再次提出 169

“瓢虫”号和“帕奈”号事件与英美的反应 170

第二节 英格索尔访问英国——英美合作的序曲 174

第三节 英国在东西方实行绥靖政策 176

1937~1938年英国的重整军备状况 176

绥靖意大利——出卖阿比西尼亚 178

绥靖德国——通向慕尼黑之路 180

明确提出绥靖日本 181

第九章 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 189

第一节 津、秦海关问题 191

海关问题的背景 191

关于关税存放问题之英日中交涉——日本夺取津秦海关的第一步 192

实行伪税则——日本夺取津秦海关的第二步 196

第二节 江海关问题和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 198

江海关问题的提出和英国的反应 198

英日谈判 199

第十章 克莱琪—宇垣会谈 209

第一节 中日战争爆发以来英日在华矛盾的发展 211

英日在上海国际租界中的矛盾 211

英日经济冲突 213

英国希望与日本谈判 215

第二节 第一次近卫声明的失败和近卫的“内阁改造” 216

近卫声明的失败 216

近卫的“内阁改造” 217

对华诱降——“孔祥熙路线” 219

第三节 克莱琪—宇垣会谈 220

双方会谈前的准备 220

会谈过程及其结果 222

第十一章 英国对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的态度(1937年7月—1939年3月) 231

第一节 拒绝援华(1937年7月—1938年9月) 233

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对援华问题的讨论(1937年7月—1938年2月) 233

中国再次要求援助及英国的态度(1938年3月—9月) 235

第二节 被迫有限援华(1938年10月—1939年3月) 240

第二次德捷危机与中国战场 240

英国对第二次近卫声明的反应和援华决定 242

近卫第三次声明和英国对华提供平准基金 244

第三节 制裁日本?(1937年7月—1939年3月) 247

英国对制裁日本的考虑 247

1938年英国拒绝制裁日本 249

1939年初英国对制裁日本的考虑 251

第十二章 天津租界危机 259

第一节 危机前的形势 261

面临国际形势恶化的英国 261

英国在防御日本方面采取的行动 263

第二节 天津租界危机 267

日本对国际租界的进攻 267

天津租界危机的爆发 269

第三节 有田—克莱琪协定 273

英国对解决危机办法的讨论 273

有田—克莱琪协定 276

英国对美国废除美日通商条约的反应 281

英日就具体问题继续谈判 283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英日关系 28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英日关系的影响 28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英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287

第十三章 滇缅公路危机 299

第一节 危机前的日本、中国与英国 301

日本与英国面临的形势及其各自的对策 301

“浅间丸”事件 302

英国与汪伪政权 304

英日天津协定 306

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的要求——南进的最初尝试 308

第二节 滇缅公路的关闭 311

危机的爆发 311

英国对危机的处理——绥靖日本的重要一步 312

第三节 日本决定南进 319

“大东亚新秩序”的提出 319

日本进驻印度支那北部与英美的反应 321

英美关于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的讨论 323

第四节 重开滇缅公路 326

英日对和平协定的考虑 326

三国同盟条约与重开滇缅公路 329

第十四章 远东危机和英、美、中的初步合作 339

第一节 远东危机 341

日本与远东形势的再度紧张 341

英国对远东危机的反应 342

远东危机的缓和原因及其影响 346

第二节 英美的初步军事合作 348

新加坡会议 348

英美参谋会谈 350

第三节 英中初步军事合作 353

中美英三国合作建议的提出 353

丹尼斯的使命 356

第四节 英美在经济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方面的合作 359

制裁日本 359

援助中国 362

第十五章 走向对日战争 369

第一节 英国与美日谈判的第一阶段 371

美日开始谈判 371

英国对美日谈判的反应 373

第二节 日本的南进态势和美英的态度 376

日本的南进态势和进驻印度支那南部 376

美英荷冻结日本资产 377

英日就泰国问题进行会谈 379

大西洋会晤和日本的反应 381

第三节 日本对英美的战争准备与英国的威慑战略 384

日本对英美的战争准备 384

英国建立东方舰队 386

中国要求英美保卫云南和英美的态度 387

第四节 英国与美日谈判的第二阶段 389

日本提出甲、乙两案与美国的“临时协定”案 389

中英对“临时协定”的态度 392

美日的最后交涉、美国对英国的军事保证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395

结束语 402

参考书目 4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