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滨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0846811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一部专著,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完成的,而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从大社会视野中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对人产生的影响的,书中总结了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提出现代教育的困惑,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大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为什么在路灯下找钥匙 1

第二章 从大社会环境视野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10

一、现实社会的困惑 10

1.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冲击 10

2.市场经济大潮与全球化对人的道德的冲击 14

3.网络化时代,社会思潮和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18

4.软实力之争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22

二、现实教育的困惑 25

1.我国已进入心理疾病高发期 25

2. “5+2=0”的无奈 29

3.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大社会教育 32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遇到的困惑 37

1.概念、提法的复杂性 37

2.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 38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理解 40

4.对“修炼自身”与“抵制入侵”的不同路径选择 43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观 45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提出 45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提出 48

3.从教育环境视角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49

4.从教育环境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51

5.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 52

第三章 大社会教育的形式之一——社会思潮、文化运动与社会公共活动 55

一、社会运动与大众文化 55

1.社会运动引发的思想解放教育 55

2.大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8

3.梦想可以是美丽的 61

4.体育比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63

二、美国嬉皮士运动及对思想教育的启示 64

1.美国嬉皮士运动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64

2.警惕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类似现象 66

三、社会公共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68

1.抗震救灾活动的教育意义 68

2.公民教育教什么?——“两会”的教育意义 69

3.法庭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71

4.社会礼仪与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74

5.遗体捐赠馆里的遗书 79

6.观众,请不要吝啬你的掌声 82

四、社会慈善活动的教育意义 83

1.社会慈善活动的示范效应 83

2.“捐款铁公鸡”事件 86

3.“慈善”是一堂社会教育课 88

第四章 大社会教育的形式之二——社会反面教育的意义 92

一、反面教育的正向转化 92

1.“范跑跑”的教育意义 93

2.城市建设中的“伪爱国主义”现象 97

3.黑砖窑事件与新疆包身工事件 98

4.富士康“13连跳”引出的社会反思 100

5.毒奶粉事件拷问行业自律与企业良知 103

二、彭宇案的“示范”效应 105

1.彭宇案回顾及社会评论 105

2.彭宇案的后继效应 107

3.令国人尴尬的“雷锋难做排行榜” 109

三、围绕高校发生的几起反面事件引起的道德讨论 114

1.河北大学的“李刚门”事件 114

2.复旦大学的“黄山门”事件 116

四、不知感恩引出的感恩教育话题 118

1.受助不感恩引起的社会反响 118

2.感恩教育——说不完的话题 121

3.感恩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125

五、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社会问题 128

1.认识层面上看待回应社会问题 128

2.方法论指导层面上看待回应社会问题 131

3.实践操作层面上看待回应问题的路径与效果 135

第五章 大社会教育的形式之三——社会争论与社会大讨论 138

一、社会争论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最好形式 138

1.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139

2.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41

3.“姓社姓资”争论轰动全国 142

4.爱国如何表达?——对电影剧本《苦恋》的争论 144

二、关于人生观的几次大讨论 146

1. 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生之路的一场大讨论 146

2.张华救人——围绕大学生舍己救人引起的争论 151

3.“蛇口风波” 154

三、高雅与低俗之争——围绕“超女现象”的大讨论 156

1.刘忠德讲话引发反驳 156

2.倒刘派、挺刘派与沉思派 159

3.新版《辞海》为何拒绝收录“超女”一词? 161

四、社会争论的教育形式与意义 162

1.先感谢谁——父母还是国家? 162

2.《中国不高兴》引发的争论及“愤青现象” 166

3.有关“代际识别”的争论 170

4.对国人“仇富”言论与行为的争论 173

5.围绕“百家讲坛”和“国学热”展开的争论 175

6.幸福在哪里?——也谈幸福观教育 179

第六章 大社会教育的形式之四——大众影视与通俗读物 184

一、主旋律作品的教育功能挖掘 184

1.主旋律作品的历史地位 184

2.“红色经典”的生命力 188

3.别让“红色经典”变了味 190

二、大众影视的思想教育功能 195

1.《士兵突击》——青少年理想教育的典范 195

2.“五个一工程”的社会教育实践 198

3.全国电视直播的“开学第一课” 201

4.《哈利·波特》的德育教育意义 204

三、唱红歌与校园歌曲 205

1.江西创意——唱红歌选秀 205

2.重庆全城的唱红歌比赛 207

3.校园歌曲——影响了一代学子 208

4.对“追星”现象的深刻反思 210

四、“感动中国”电视评选的影响力 212

1.“感动中国”——教育大众 212

2.感动——一种奢侈的情感 225

五、《心灵鸡汤》与励志读物的教育作用 227

1.读书——净化心灵的最好方式 227

2.《心灵鸡汤》的魅力在哪里? 231

3.谨防“成功学”的误导 234

4.传统家书的教育功能 237

5.“小故事大道理”与“宗教故事”的启示 240

6.贴在学生宿舍的周记——包涵心语 243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精神资源整合 246

一、建国以来我国对精神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247

1.精神资源的内涵与历史回顾 247

2.精神资源的历史作用 248

3.英雄主义与榜样宣传 252

4.寻找心灵归宿地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256

二、现代社会公民精神的培育 261

1.如何看待公民精神? 261

2.弘扬志愿者精神 263

3.如何培育全社会的现代化精神? 264

4.现代性与现代化精神 268

三、求真精神与契约精神的弘扬 273

1.谁把孩子的真情实感弄丢了? 273

2.求真精神的社会作用 275

3.用求真精神抵制迷信与伪科学 279

4.从求真精神看社会对“真相”的渴望 281

5.契约精神——现代文明要补的一课 282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载体资源整合 286

一、不可忽视的大众传媒的思想教育功能 286

1.传统大众传媒的扩展与转型 286

2.红段子与黄段子之争——手机媒体的出现 288

3.广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90

二、旅游载体与社会区位载体的整合 294

1.红色旅游载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294

2.红色寻根与工业遗产旅游 295

3.社会实践与体验中的教育 297

4.以社区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300

5.社区教堂及对基督教传播的新认识 301

三、社会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山之石” 307

1.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渗透 307

2.对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借鉴与移植 309

3.中医理念与方法的合理借用 315

4.《大众哲学》的启示 318

四、教育系统面对环境变迁的调适与整合 322

1.调适与整合的机制 322

2.多学科协同——中美教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评价 325

3.呼唤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 330

五、社会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适整合与环境优化 332

1.社会环境调适的必要性 332

2.制度环境的调适 333

3.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 338

参考文献 341

后记 343

作者简介 3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