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名与耻的文化  中国伦理思想透视
名与耻的文化  中国伦理思想透视

名与耻的文化 中国伦理思想透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森之树三郎著;乔继堂译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2600528X
  • 页数:129 页
图书介绍:
《名与耻的文化 中国伦理思想透视》目录

第一章 语言、文字中的名 1

一、语言文字的神秘力量 1

1.拘泥于名称 1

2.人名的禁忌 3

3.亡父之名的禁忌 5

4.避讳招致的悲喜剧 6

5.天子之名的禁忌 9

6.文字的神秘化——标语泛滥 11

7.打倒名教 14

二、名与实——名分思想 15

1.必也,正名乎? 15

2.名分思想 17

3.对名分一词的误解 18

4.尹文子的名分论 19

5.法家的名分论 21

6.儒教的名分论 22

7.现代日本的名分思想 24

第二章 名誉、名声之名 27

一、儒教尊重名声的思想 27

1.名誉、名声也是一种名 27

2.孔孟肯定名声欲 28

3.扬名后世是最高的孝行 30

4.名垂竹帛 32

二、老庄及佛教的无名思想 34

1.作为异端邪说的老庄思想 34

2.无名天地之始——老子 35

3.名者实之宾——庄子 36

4.一切道德行为都源自名誉心——庄子 37

5.名乃凶器——庄子 39

6.死后之名非所取也——列子 40

7.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张翰 42

8.为名闻利养而聚徒说教,不过是魔鬼的伎俩 43

9.五欲中加进了名欲 44

三、无名思想对儒教的影响 45

1.盗名不如盗货——荀子 45

2.“名利”一词的形成 47

3.虚名意识的产生 48

四、孔子尊重名声思想的辩护词 49

1.贵名乃贵实 49

2.孔子贵实名而非虚名 51

3.孔子对名声的爱恋 53

4.名实一致思想的宗教起源 54

第三章 名教——儒教的别名 58

一、什么是名教 58

1.名教一语的出典和原义 58

2.名教一词在六朝时代的流行 59

3.对名教一词的各种解释 60

4.名教非名分之教,乃名声之教 62

二、历代的名教辩护词 64

1.求名的伪善甚于恶行——范仲淹 64

2.遏制利欲是为了满足名声欲——顾炎武 66

3.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耳 67

第四章 中国人的名誉感和封建武士的名誉感 70

一、名誉的两种类型——封建名誉和面子 70

1.脸(颜)、面目、面子 70

2.两千年前的过去,中国的封建制就结束了 72

3.封建名誉的特征——与忠诚的结合 74

4.中国也有过尊重武士名誉的时候 76

5.从封建制的名誉到家产制的恭顺 78

6.封建名誉的消失和面子的诞生 80

二、名誉和面子 82

1.名誉和名声的区别 82

2.名誉和名声是椭圆的两个圆心 85

第五章 耻与罪 88

一、耻的传统 88

1.名为表,耻为里 88

2.《论语》中的耻——耻即内在之德 89

3.《孟子》中的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93

4.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95

二、雪耻与报复——中国和日本的区别 97

1.日本人和中国人对耻的感受程度的差别 97

2.以怨报怨——会稽之耻的洗雪 95

3.日本人的耻和中国人的耻内容的不同 102

三、罪的宗教性与耻的社会性 103

1.耻与罪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103

2.从罪到耻的转移 106

第六章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名和耻的背景 109

一、无神论倾向与来世不存在 109

1.天神的非人格化 109

2.有神论、泛神论、无神论 110

3.孔子的无神论思想 112

4.祭祀不过是教化民众的活报剧 113

5.不存在来世的观念与祖先崇拜 115

二、无神论与人生幸福 117

1.道德与幸福的矛盾 117

2.儒教是求助于名的宗教 119

三、对名教的怀疑和复归——司马迁的世界 120

1.司马迁对后世之名的怀疑 120

2.向名的复归 122

四、世界将走向名与耻的文化? 124

1.中国人的罪恶观——性善论和性恶论 124

2.儒教与基督教——耻与罪 126

3.背叛上帝——不以天为伙伴,而以其为对手 1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