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1949-2020  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1949-2020  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1949-2020 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明方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68004008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
《1949-2020 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文献回顾、启示与问题 5

一、文献回顾 5

二、文献回顾得到的启示 30

三、需要研究的问题 3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37

一、基本思路 37

二、研究内容 38

三、研究方法 48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50

第一节 从韦伯社会行为范畴看国家行为 51

一、社会行为及其四种类型 51

二、国家行为的含义 55

第二节 国家行为的类型 56

一、对国家行为的理性误读 56

二、国家行为本质是情绪或感情的行为 60

三、国家行为的四种类型 69

第三节 统治类型与制度类型 73

一、四种统治类型 73

二、四种制度类型 77

三、四种原则的整合性 87

第四节 制度类型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90

一、政治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90

二、经济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91

三、法律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91

四、文化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92

第五节 研究设计 93

一、研究假设与概念界定 93

二、概念操作化 95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101

第三章 巩固政权:人民公社所有权 102

第一节 以巩固政权为取向的国家行为 102

一、对新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集体共识 102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个人情感 106

第二节 人民公社所有权 112

一、人民公社是政治的制度 112

二、农村土地担负政治功能 117

三、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 119

第三节 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反建构 123

一、人民公社成立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 124

二、60年代初农民的反建构行为 126

三、1978年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 127

第四章 发展经济:农户承包经营权 129

第一节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取向的国家行为 130

一、对人民公社土地制度的非理性认识 130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目的理性 135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148

一、承包经营制是经济的制度 148

二、农村土地担负经济功能 151

三、农地承包经营制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 153

第三节 国家目的理性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 168

一、农民的社会、文化需要的满足受挤压 168

二、农民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自发行动 171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 174

第五章 支持农村:农民集体所有权 178

第一节 以多予、少取为取向的国家行为 179

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套路的认知 179

二、国家领导集体的价值理性 187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 195

一、农地制度成为承载文化的制度 195

二、农村土地担负文化功能 203

三、“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下的农地产权 204

第三节 国家道德正义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 217

一、农民平等需要的满足受到挤压 217

二、农民为满足平等的需要而自发行动 228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 231

第六章 城乡一体:创新集体所有权 233

第一节 以公正平等为取向的国家行为 234

一、“多予、少取”平凡化与不平等压力 234

二、国家新领导集体规则合乎理性的行为 239

第二节 面向2020:创新农民集体所有权 244

一、农地制度成为社会的制度 245

二、农村土地担负社会功能 254

三、公正平等取向下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创新 258

第三节 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的农民反建构问题 265

一、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农民发生反建构行为的可能性 265

二、国家行为四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性 271

三、顶层设计:国家四种价值取向整合与深化农地所有权制度改革 276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总结与讨论 286

第一节 结论 286

一、国家行为的类型决定我国农地所有权权属和权利完整性 286

二、国家行为偏重土地某一种功能会引发农民的反建构行为,促使国家行为发生类型转变 288

三、国家行为长期缺乏四种动机和价值取向的整合性,导致农地制度长期存在权属不清、权责不明、权能残缺问题 289

四、国家行为的四种动机与价值取向保持整合性,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才可能得到真正完善 291

第二节 创新点 292

一、理论研究的创新 292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292

三、研究结论的创新 293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294

一、关于本研究适用理论的总结与讨论 294

二、关于本研究适用的研究方法的总结与讨论 296

三、关于本研究形成的成果的总结与讨论 297

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98

参考文献 3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