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101080014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兴亡的历史长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有关地方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国内收藏的大量民国书籍报刊,还广泛参考了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相关资料、著作、文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民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该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约700万字。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 1

第一节 日本发动淞沪战争的阴谋 1

一 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 1

二 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 4

三 “日僧事件” 6

四 日海军与陆军争功 1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对策 13

一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提出 13

二 十九路军布防京沪 18

第三节 淞沪抗战经过 24

一 闸北抗战 24

二 打退日军第一次总攻 27

三 吴淞之战 30

四 粉碎日军“中央突破”计划 34

五 中国军队退守第二道防线 39

六 国民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43

七 全国人民及华侨对淞沪抗战的支持 56

第四节 英美等国的调停及上海停战谈判 63

一 英美等国的调停 63

二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71

第五节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与国难会议的召开 82

一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及返京 82

二 国难会议的召开 84

第六节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91

第七节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98

一 关东军的“建国运动” 99

二 伪满洲国的成立 105

三 日本对东北经济的统制与掠夺 108

四 日本在东北的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 122

五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27

第二章 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139

第一节 长城抗战 139

一 日军侵占热河 139

二 长城抗战 146

三 《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 152

第二节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156

一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建立 156

二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 160

三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 163

第三节 各省地方实力派的纷争 167

一 陈济棠与粤海舰队之战 167

二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171

三 四川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 177

四 新疆政变,盛世才统治的确立 187

第四节 福建事变 195

一 十九路军调往福建 196

二 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 206

三 国民政府的武力讨伐和福建事变的失败 217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 227

第一节 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 227

一 蒋介石总揽兵权,控制全局 227

二 国民政府军队的基本建制与征兵制的实行 234

三 保安队和民团的编组训练 249

第二节 保甲制度与特务组织的建立 254

一 保甲制度的内容和实施 254

二 “中统”“军统”特务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 262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 282

第一节 对鄂豫皖、湘鄂西和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 282

一 对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军事“围剿”和进占 284

二 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 293

第二节 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军事“围剿”和追堵红军长征 307

一 第五次军事“围剿”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07

二 追堵红军长征 324

第三节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338

一 文化专制与尊孔复古 339

二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343

第四节 新生活运动 348

一 新生活运动的组织发起 349

二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及其实质 352

三 新生活运动的实施 356

第五章 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 363

第一节 1935年的国际环境 363

一 法西斯侵略的加紧 363

二 日本侵华政策新方案的确定 365

第二节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367

一 “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的签订 367

二 华北“自治”事件 374

三 内蒙“自治”运动 379

第三节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386

一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 386

二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90

三 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 398

第四节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和颁布 403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 403

二 “五五宪草”述评 408

第五节 联苏联德制日方针 413

一 中苏复交 413

二 中苏代表会谈 417

三 联德外交 419

第六章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421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 421

一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提出 421

二 “一二九”运动爆发 432

第二节 救国运动的兴起 441

一 上海救国运动的兴起 441

二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450

三 各地救国运动的开展 456

四 上海救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60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470

一 两广“六一”事变 470

二 绥远抗战 488

三 国民政府对日外交趋向强硬 511

第四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519

一 在莫斯科的接触 520

二 CC派与中共北方局代表的谈判 523

三 董健吾陕北送信 528

四 张子华充当联络员 529

五 潘汉年与陈立夫谈判 532

第五节 国民党对救国运动的迫害 534

一 对救国运动的压制 534

二 “七君子”事件 541

三 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 549

第七章 西安事变 556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起因 556

一 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中接连失利 556

二 中共与张学良共求联合抗日 559

三 中共争取杨虎城联合抗日 568

四 蒋介石逼迫张、杨继续“剿共” 572

五 营救“七君子” 574

第二节 西安事变的爆发 578

一 诤谏失败 578

二 临潼兵谏 581

三 解除蒋系武装 584

四 摧毁蒋介石在陕甘的统治 587

第三节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的反响 589

一 国民政府和战两派的分歧 589

二 地方实力派与民众团体的反映 598

三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确定 603

四 国际上的反应 609

第四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612

一 宋氏兄妹的营救活动 612

二 周恩来在西安的调解 615

三 蒋介石获释 617

四 张学良被扣 622

五 西北“三位一体”局面的瓦解 624

第八章 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 634

第一节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基本结束 634

一 “安内攘外”政策的变化 634

二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37

第二节 对救国领袖的继续迫害 648

一 “七君子”案的开庭审理 648

二 蒋介石态度的改变 655

三 江苏高等法院更新审理 660

第三节 救国无罪,人民的抗争 664

一 新的营救抗议浪潮 664

二 救国入狱运动 672

三 “七君子”保释出狱 678

第四节 联共联苏付诸实施 682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积极进行 682

二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692

第九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 696

第一节 国民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 696

一 财政收支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696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703

三 财政审计制度的确立和财政法规的制定与推行 705

第二节 海关行政的改革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现 708

一 改革海关行政制度 708

二 实行自主制定关税政策 711

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722

一 中央税制的整顿和改革 722

二 整顿改革地方税收制度 728

第四节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与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初步确立 734

一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 734

二 对私人行庄的控制与全国金融网的形成 743

第五节 整理货币与废两改元 746

一 货币制度的整理 746

二 图谋采行金本位制与实行海关金单位 750

三 实施废两改元及影响 753

第六节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59

一 实施法币政策的导因和条件 759

二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62

三 实施法币改革政策的效应 766

第七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财政收支概况与赤字 772

一 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和赤字 772

二 内战军费和债务费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 774

三 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 777

第八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内外债 780

一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外债 780

二 国民政府举借的国内公债 787

第十章 国民政府的经济 794

第一节 经济行政的调整 794

一 实业部的设立 794

二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 798

三 资源委员会的建立 802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806

一 国营经济的建立 806

二 对民营企业的扶助 815

三 合作事业的推广 818

四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23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 826

一 工业生产状况 826

二 交通运输状况 838

三 农村及农业生产状况 846

四 对外贸易状况 854

第四节 抗战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估计 859

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865

第一节 各级各类教育概况 865

一 初级教育 865

二 中级教育 870

三 高等教育与留学教育 875

四 其他各类教育 881

五 乡村教育运动 885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奠基与发展 894

一 中央研究院 894

二 北平研究院及其他研究机构 905

三 高校学术研究的开展及社会各界对学术的促进 916

参考文献 924

人名索引 9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