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诗意栖居  重读建筑学  上
诗意栖居  重读建筑学  上

诗意栖居 重读建筑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阎凤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01980208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
《诗意栖居 重读建筑学 上》目录

第一篇 定位篇 1

第一章 定位三议题 2

第一节缘起 2

第二节建设大学科 8

第三节建树主体理论 19

第四节时代契机 24

第五节与科技的关系 28

第六节不必效法文艺 38

附注 41

第二章 组建广义建筑一实用艺术学科 47

第一节几点结论 47

第二节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51

附注 57

第二篇 美学篇 59

第三章 建筑和美学 60

第一节背景和方法 61

第二节美学两前提 64

第三节建筑美是生活美 68

附注 71

第四章 浅说美 73

第一节美的普遍性 74

第二节美的多样性 74

第三节美的时效性 75

第四节美是感性的 76

第五节美在整体、美在和谐 85

第六节美是生活、真理是观念 91

第七节真善美 107

第八节美学小结 118

附注 124

第五章 广义和狭义建筑美 129

第一节建筑美是真、善、美的统一 129

第二节建筑的内容和形式 131

附注 135

第三篇 艺术篇(上) 137

第六章 导游 139

第一节境况和背景 139

第二节“艺术”是一个历史范畴 148

第三节艺术需要重新界定和划分 153

第四节途径和方法 156

附注 160

第七章 综合性及职业特点 163

第一节分析与综合 163

第二节分析与综合表现在不同文化上 169

第三节建筑的综合性 177

第四节建筑师及其职业特点 181

第五节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美观”方针 189

附注 192

第八章 形象性及创作 196

第一节抽象与形象 196

第二节建筑设计是形象思维 206

第三节建筑设计的理性思考 210

第四节建筑设计的感性驾驭 218

第五节建筑设计在于实践 227

附注 233

第九章 多样性及风格 235

第一节一致与多样 235

第二节建筑多样化 237

第三节关于建筑现代化和民族化 247

第四节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生态建筑前景下的建筑多样化 257

附注 260

第四篇 艺术篇(下) 263

第十章 建筑艺术定义 264

第一节建筑艺术在于综合性、形象性和多样性 264

第二节几个观点和结论(一) 266

第三节几个观点和结论(二) 272

第四节广义和狭义建筑艺术 280

第五节定义的争议 286

第六节形式美 291

附注 300

第十一章 建筑表达 301

第一节建筑表达是建筑艺术 301

第二节几种建筑表达 306

第三节关于几项焦点建筑工程 328

第四节小结 346

附注 349

第十二章 关于西方现代建筑 350

第一节关于西方现代建筑 350

第二节几个观点 357

第三节关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 371

第四节建筑艺术是广阔的道路 382

附注 389

第五篇 实用艺术篇 393

第十三章 实用艺术的技术和艺术 394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三个转轨 394

第二节技术和艺术 411

第三节设计也是生产力 419

第四节关于城市化 426

第五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和实用艺术设计是“软实力” 435

第六节人类患了“知识结构跛足病” 439

第七节建筑艺术和实用艺术是多层次的 447

附注 450

第十四章 艺术定义 455

第一节艺术是劳动 455

第二节创造性劳动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465

第三节建筑艺术和实用艺术是艺术之本 473

附注 487

第十五章 建筑和实用艺术联合起来 488

第一节建筑和实用艺术联合起来 488

第二节经济和美学结合 491

第三节重新认识建筑和实用艺术 503

第四节面临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509

第五节几个附带的问题 515

附注 520

第六篇 背景篇 525

第十六章 摆脱学科困境 526

第一节建筑学的困境 526

第二节历史的回顾 534

第三节我国建筑学当前的处境 538

附注 545

第十七章 走出理论误区 548

第一节建筑理论的贫困 548

第二节当前理论建设的难点 557

第七篇理论(哲学)篇 563

第十八章 建筑“双重性质”理论的失误 564

第一节建树辩证唯物主义建筑美学观和艺术观 564

第二节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底 569

第三节建筑“双重性质”理论与唯物辩证法是两个概念 572

第四节建筑“双重性质”理论的失误 582

附注 589

第十九章 立场观点方法 591

第一节理论三层次:立场、观点、方法 591

第二节两种哲学传统 602

第三节建筑理论需要重新思考 612

附注 619

第二十章 回归基本原理实现学术贯通 625

第一节回归和发展基本原理 625

第二节学术接轨和理论贯通 629

第三节“中国建筑”的辉煌“指日可待” 637

附注 646

第二十一章 正确评价《新风格》是理论建设的起步点 648

第一节今天的理论应该是《新风格》的继承者和超越者 648

第二节正确评价《新风格》是建筑理论建设的起步点 656

附注 666

第八篇 文化篇 667

第二十二章 建筑文化反思 668

第一节建筑文化的“边缘化” 668

第二节关于文化分层 677

第三节关于建筑文化反思 681

第四节关于文化自觉 684

附注 692

第二十三章 回归生态建筑 694

第一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694

第二节美学再增添一个的形态 702

第三节回归“生态建筑文化” 708

附注 712

第九篇 设计篇 717

第二十四章 繁荣创作设计 718

第一节健全行业机制 718

第二节端正价值取向 724

后记 7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