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移动宽带系统  包括WiMAX和LTE
移动宽带系统  包括WiMAX和LTE

移动宽带系统 包括WiMAX和LTE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艾尔根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21128332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WiMAX、LTE和其他新兴技术以及OFDMA理论中涉及的蜂窝和IP技术入手,对IP-OFDMA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内容涉及移动宽带无线技术的各方面、4G中的OFDMA和全IP联网技术,并给出大量涉及核心接入网融合、设备融合和服务融合的内容。
《移动宽带系统 包括WiMAX和LTE》目录

第一部分 无线通信与IP网络概论第1章 移动宽带的介绍 3

1.1 概述 3

1.2 在3G和宽带之前 5

1.2.1 蜂窝通信 5

1.2.2 宽带和WLAN/WiFi 6

1.3 3G和宽带无线 7

1.3.1 3GPP家族 7

1.3.2 3GPP2家族 9

1.3.3 宽带无线接入 10

1.4 移动WiMAX和4G 11

1.5 重要特征 12

1.6 移动宽带市场 12

1.7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基本蜂窝通信 14

2.1 蜂窝的概念 14

2.1.1 切换 15

2.1.2 蜂窝小区部署 16

2.2 频谱效率 18

2.3 数字通信 19

2.3.1 信源编码 20

2.3.2 信道编码 21

2.3.3 错误检测编码 21

2.3.4 前向错误纠正 22

2.3.5 硬判决和软判决译码 22

2.3.6 打孔 22

2.3.7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23

2.3.8 交织 23

2.3.9 加密和鉴权 24

2.3.10 数字调制 26

2.4 无线信道 27

2.4.1 路损 28

2.4.2 阴影 32

2.4.3 衰落 33

2.4.4 延迟扩展 34

2.4.5 相干带宽 35

2.4.6 多普勒扩展 36

2.4.7 相干时间 36

2.4.8 信道模型 37

2.5 分集技术 41

2.6 多址接入技术 41

2.7 OFDMA 42

2.8 复用:TDD与H/FDD结构 44

2.9 无线回程 46

2.10 小结 47

参考文献 48

第3章 全IP网络基础 50

3.1 概述 50

3.2 IP协议 50

3.3 IP地址分配 52

3.4 IPv6 53

3.5 IP传输 54

3.6 IP路由协议 55

3.6.1 RIP版本2 56

3.6.2 OSPF 56

3.6.3 BGP版本4 57

3.6.4 多播IP 57

3.7 全IP网络的QoS 57

3.7.1 DiffServ:差分服务 58

3.7.2 IntServ:集成服务 58

3.7.3 RSVP:资源预留协议 59

3.7.4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60

3.7.5 DPI:深度包检测 61

3.8 IP头压缩 62

3.9 IP安全 63

3.9.1 安全协议 65

3.10 IP管道 66

3.11 PPP:点到点协议 67

3.11.1 LCP链路建立 67

3.11.2 PPP鉴权 68

3.12 AAA 68

3.12.1 RADIUS 69

3.12.2 DIAMETER 69

3.13 EAP:扩展鉴权协议 71

3.13.1 EAP-TLS 71

3.13.2 EAP-TTLS 71

3.13.3 EAP-AKA 72

3.14 移动IP 73

3.14.1 路由优化 74

3.14.2 反向管道 74

3.14.3 PMIPv4:代理移动IPv4 74

3.14.4 IPv6的移动IP 75

3.14.5 PMIPv6:代理移动IPv6 76

3.15 SIP:会话初始协议 76

3.16 IMS:IP多媒体子系统 78

3.17 小结 81

参考文献 81

第二部分 OFDMA与MIMO理论第4章 OFDM原理 85

4.1 概述 85

4.2 一个简单的OFDM系统 89

4.3 编码 92

4.3.1 分组编码 93

4.3.2 Reed-Solomon编码 96

4.3.3 卷积编码 97

4.3.4 级联编码 100

4.3.5 网格编码 101

4.3.6 Turbo编码 103

4.3.7 LDPC编码 105

4.4 同步 107

4.4.1 时间偏移 108

4.4.2 频率偏移 108

4.4.3 相位噪声 109

4.4.4 基于引导的时间和频率同步 109

4.4.5 盲时间-频率同步 110

4.5 检测和信道估计 111

4.5.1 相干检测 111

4.6 均衡 113

4.6.1 ZF:迫零均衡器 115

4.6.2 MMSE: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 115

4.6.3 DFE:判决反馈均衡器 116

4.6.4 自适应均衡器 117

4.6.5 MLSE:最大似然序列估计 118

4.6.6 维特比均衡器 118

4.6.7 Turbo均衡器 119

4.6.8 OFDM中的均衡 119

4.6.9 时域和频域均衡 122

4.7 峰均功率比和削峰 122

4.7.1 PAPR是什么? 123

4.7.2 削峰 124

4.7.3 其他方法 128

4.8 应用:IEEE 802.11a 130

4.9 小结 131

参考文献 132

第5章 OFDMA基本原理 136

5.1 概述 136

5.1.1 随机接入:CSMA-OFDM 137

5.1.2 时分:TDMA-OFDM 138

5.1.3 频分:FDMA-OFDM 138

5.1.4 码分:MC-CDMA 139

5.1.5 空分:SDMA-OFDM 139

5.1.6 OFDMA 139

5.2 多用户分集和自适应编码调制 140

5.3 OFDMA系统模型和框架 142

5.3.1 可扩展的OFDMA 142

5.3.2 系统模型 142

5.3.3 QoS认知 143

5.3.4 信道 144

5.4 子载波分配:固定的QoS约束 145

5.4.1 最优解 145

5.4.2 次最优方法 146

5.4.3 子载波分配 146

5.4.4 比特负荷分配算法 147

5.4.5 迭代解决方案 148

5.4.6 公平调度算法 148

5.4.7 贪婪释放算法 149

5.4.8 水平交换算法 149

5.4.9 垂直交换算法 149

5.4.10 性能分析 150

5.5 子载波分配:可变QoS 154

5.6 频率复用:单频点网络 155

5.6.1 最优解 156

5.6.2 自适应解决方法 157

5.6.3 启发式方法 158

5.7 基于编码的分配:Flash-OFDM 161

5.7.1 干扰多样性 161

5.7.2 跳频方法 164

5.7.3 拉丁方 165

5.7.4 Flash-OFDM结构 165

5.8 子载波共享:嵌入式调制 166

5.8.1 最优解 167

5.8.2 迭代解决方法 167

5.9 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6章 多天线系统 170

6.1 概述 170

6.2 空间分集 172

6.3 MIMO基本介绍 173

6.3.1 MIMO信道 173

6.3.2 译码 174

6.3.3 信道估计 174

6.3.4 信道反馈 175

6.4 SIMO 176

6.4.1 组合技术 176

6.5 MISO 179

6.5.1 CSI发射分集 179

6.5.2 无CSI的发射分集(Alamouti方案) 180

6.5.3 MISO容量 181

6.6 MIMO 181

6.6.1 MIMO波束成形 181

6.6.2 2×2 MIMO——基于Alamouti 183

6.6.3 空间复用增益 184

6.6.4 具有CSI的MIMO容量 185

6.6.5 无CSI的MIMO容量 186

6.7 空时编码 186

6.7.1 空时分组编码(STBC) 187

6.7.2 空时Trellis编码(STTC) 188

6.8 MIMO BLAST收发机 190

6.9 具有HARQ的MIMO 193

6.10 多用户MIMO-SDMA 194

6.11 协作MIMO与宏分集 194

6.12 其他智能天线技术 195

6.13 IEEE 802.11n应用 195

6.14 小结 197

参考文献 198

第7章 SC-FDMA 200

7.1 概述 200

7.2 SC-FDMA与OFDMA的比较 200

7.3 SC-FDMA系统 202

7.4 小结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三部分 IP-OFDMA应用 207

第8章 WiMAX物理层 207

8.1 OFDMA信号 208

8.2 OFDMA符号 209

8.2.1 FUSC 209

8.2.2 DL PUSC:下行部分选用子载波 211

8.2.3 UL PUSC:上行部分选用子载波 211

8.2.4 TUSC:子载波的小片应用 213

8.2.5 AMC子信道 213

8.2.6 数据旋转 215

8.3 OFDMA帧 215

8.3.1 OFDMA数据映射 216

8.3.2 TDD帧 217

8.3.3 FDD/HFDD帧 218

8.3.4 段与区域 218

8.3.5 多播广播服务(MBS)区域 220

8.3.6 探测区域 221

8.4 多天线系统支持 221

8.4.1 自适应天线系统(AAS) 222

8.4.2 空时编码:开环 222

8.4.3 FHDC:跳频分集码 224

8.4.4 闭环MIMO 225

8.4.5 反馈方法 226

8.5 信道编码 228

8.5.1 随机选择 228

8.5.2 FEC编码 228

8.5.3 交织 233

8.5.4 循环码 233

8.5.5 调制 233

8.6 控制机制 233

8.6.1 测距 234

8.6.2 功率控制 235

8.6.3 信道质量测量 235

8.7 小结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9章 WiMAX MAC层 237

9.1 参考模型 237

9.2 PHS:包头压缩 239

9.3 数据/控制面 239

9.3.1 MAC PDU格式 240

9.3.2 MAC PDU的结构和传输 245

9.3.3 ARQ机制 245

9.3.4 传输调度 247

9.4 网络进入和初始化 248

9.5 QoS 250

9.6 支持移动性MS的睡眠模式 252

9.6.1 省电类型Ⅰ 252

9.6.2 省电类型Ⅱ 253

9.6.3 省电类型Ⅲ 253

9.6.4 睡眠模式下的周期性测距 253

9.7 切换 253

9.7.1 扫描 253

9.7.2 关联过程 253

9.7.3 切换过程 254

9.7.4 软切换 255

9.8 MBS:多播广播业务 257

9.9 空闲模式和寻呼 258

9.10 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59

第10章 WiMAX网络层 260

10.1 概述 260

10.2 设计限制 260

10.3 网络参考模型 261

10.4 ASN:接入服务网络 262

10.4.1 BS:基站 262

10.4.2 ASN-GW:接入服务网络-网关 263

10.5 CSN:连接服务网络 264

10.6 参考点 264

10.7 协议汇聚层 265

10.8 网络发现和选择 266

10.9 IP寻址 267

10.10 AAA框架 268

10.10.1 鉴权和授权协议 268

10.10.2 鉴权器域和移动域 271

10.11 账户 271

10.11.1 离线账户 272

10.11.2 在线账户 272

10.11.3 热线 272

10.12 QoS框架 273

10.12.1 DiffServ支持 274

10.13 ASN锚点移动性 275

10.13.1 数据通道(承载)功能 276

10.13.2 切换功能 276

10.13.3 上下文功能 276

10.13.4 数据完整性 276

10.14 CSN锚点移动性 277

10.14.1 代理MIP 277

10.14.2 客户MIP 278

10.15 RRM:无线资源管理 278

10.16 寻呼和空闲模式 279

10.17 Release 1.5特性 280

10.17.1 ROHC:鲁棒性头压缩 280

10.17.2 MCBCS:多播广播服务 282

10.17.3 LBS:基于位置的服务 283

10.17.4 ES:紧急服务 285

10.17.5 合法拦截 285

10.17.6 USI:统一服务接口 286

10.17.7 OTA:空中下载供应 287

10.18 小结 288

参考文献 289

第11章 3GPP的长期演进 290

11.1 EPC:演进分组系统 291

11.1.1 MME:移动管理实体 292

11.1.2 SGW:服务网关 293

11.1.3 PDN GW:分组数据网关 294

11.2 E-UTRAN 294

11.2.1 eNB:形成节点B 295

11.3 UE:用户设备 296

11.3.1 参考点 297

11.4 系统性能因素 299

11.4.1 QoS 299

11.4.2 安全性 300

11.5 LTE更高协议层 301

11.5.1 信道结构 301

11.5.2 NAS层 303

11.5.3 RRC层 303

11.5.4 PDCP层 304

11.5.5 RLC层 304

11.6 LTE MAC层 305

11.6.1 调度 305

11.6.2 HARQ 305

11.6.3 小区搜索 306

11.6.4 功率控制 306

11.6.5 小区干扰抑制 306

11.6.6 基站间同步 307

11.6.7 物理层测量 307

11.6.8 E-MBMS 307

11.6.9 自配置 308

11.7 物理层 309

11.7.1 LTE帧结构 309

11.7.2 信道编码 311

11.7.3 OFDMA下行链路 312

11.7.4 OFDMA下行链路MIMO 314

11.7.5 SC-FDMA上行链路 315

11.7.6 上行链路SC-FDMA MIMO 316

11.8 小结 318

参考文献 318

第12章 3GPP2的超移动宽带 321

12.1 概述 321

12.2 参考模型 322

12.3 CAN:汇聚接入网 323

12.3.1 AGW:接入网关 324

12.3.2 SRNC:会话参考网络控制器 324

12.3.3 eBS:演进型基站 325

12.3.4 其他实体 325

12.3.5 参考点 326

12.4 移动性支持 327

12.4.1 多重路由 327

12.4.2 基站内部切换 327

12.4.3 网关间切换 328

12.4.4 系统间切换 328

12.5 UMB空中接口协议架构 328

12.6 UMB物理和MAC层 330

12.6.1 前向和反向链路信道 330

12.6.2 编码与调制 332

12.6.3 OFDM结构与调制参数 333

12.6.4 HARQ 334

12.6.5 多天线策略 335

12.6.6 跳频端口定义和索引 336

12.6.7 信道树 338

12.6.8 资源管理 338

12.6.9 接口管理 340

12.6.10 功率节省 341

12.7小结 342

参考文献 342

第13章 融合驱动 344

13.1 网络融合 344

13.1.1 LTE与WiMAX的互操作 345

13.1.2 LTE与3GPP2的HRPD互操作 347

13.1.3 WiMAX与3GPP2的互操作 348

13.1.4 WiMAX与3GPP的互操作 349

13.1.5 WiMAX与DSL的互操作 349

13.1.6 GAN:通用接入网络(过去的UMA) 350

13.1.7 IEEE 802.21的无缝性 352

13.2 服务融合 355

13.2.1 单个PCC 355

13.2.2 单个IMS 357

13.3 设备融合 358

13.4 IEEE 802.16j的增强覆盖 359

13.4.1 透明中继模式 360

13.4.2 非透明中继模式 360

13.5 IEEE 802.16m的更多能力 360

13.5.1 上行 362

13.5.2 低时延帧 363

13.6 IEEE 802.20中的更多接入 365

13.7 IEEE 802.22中更多灵活的频谱使用 365

13.7.1 IEEE 802.22空中接口 367

13.8 小结 369

参考文献 370

中英文缩写 3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