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103532
  • 页数:2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立足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实践、知识社会史以及民族志反思等理论视野,以实地田野调查资料为中心,将歌谣被遗产化的过程从文本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梳理,贯穿一种“批判反思”的理论关照。从方法论上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与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点带面,围绕重点问题集中攻关。歌谣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方面,好比一面镜子,该书稿从文化再现的角度,陈述了歌谣如何参与、适应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通过对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歌谣及歌谣活动的关注,以及歌谣的文化活动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提出关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以检视和回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关于保护与利用、保护和创新等问题的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目录

绪论 1

一、本书的选题价值 2

二、本书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框架 4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7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及国际认同 9

一、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12

二、保护措施的制定 13

三、社会意义及其启示 14

第二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态势 25

一、遗产保护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25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27

三、遗产地空间规划成为趋势 28

第三节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几个图式 29

一、文化学、游记学角度的研究 29

二、民间文学过渡到以形态描述和研究为主的研究 31

三、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32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征候 35

第一节 文化空间中族群身份认同的工具 36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提供的独特视角 40

第三节 从文化整体观看文化生态的保护 42

第四节 从文化变迁视角看文化的动态保护 46

第五节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文化阶层化的风险 51

第六节 从主客位的理解看地方性知识 55

第三章 歌谣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58

第一节 中国古代歌谣学术溯源 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歌谣运动”再研判 62

一、沿歌谣的定义及文化意涵打开视角 63

二、原则和方法:歌谣研究中产生的定例 6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学 70

第四节 歌谣释义 72

第五节 非典型性梳理:从钟敬文到葛兰言 74

一、民俗学家钟敬文对歌谣的研究 74

二、人类学家葛兰言对《诗经》的研究 78

第四章 歌谣的文化视图 85

第一节 口头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85

第二节 中国歌谣的主要体式扫描 92

一、号子 92

二、山歌 95

三、小调 95

四、爬山歌 97

五、信天游 98

六、花儿 98

七、欢 99

八、鲁体、谐体、自由体民歌 100

九、白族调 102

十、其他民歌 104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歌谣研究个案 107

一、歌谣与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的研究 107

二、歌谣与地方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 110

三、歌谣与地方社会禁忌的研究 112

四、歌谣与族群记忆的研究 114

五、歌谣的社会史意涵研究 119

第五章 歌谣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对河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126

第一节 河州“花儿”区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情境 126

一、历史上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汇区域 126

二、具有文化意味的地理方位 129

三、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区域 132

第二节 1950年以来的“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 134

一、初期的整理与研究 135

二、“文革”前的徐缓进展 136

三、十年停滞 137

四、劫难后的复苏 137

五、沿时代节点的多视角研究 138

第三节 一个花儿歌手的生活史 142

一、“花儿”的传统传承方式 142

二、事件—过程的分析与文化解读:三次冲突事件 150

三、“花儿”传承方式的当代变迁 153

四、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民间歌手 156

第四节 “花儿”的文化场与地方社会文化变迁 159

一、作为文化场的“花儿会” 159

二、1950年以来“花儿会”的历史变迁 163

三、文化再生产领域的“花儿” 165

四、地方官员眼中的“花儿” 168

第六章 “原生态文化”的本真性、味觉与社会变异 173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的概念 174

一、“原生态”概念的最早使用 174

二、学界对原生态概念的不同指认 176

三、“原生态”概念产生的几种缘由 177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的社会变异 178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社会整体发展审视 186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186

一、认识和行为上的行走误区 188

二、机械性的制度障碍:国家文化遗产体系的缺失 190

三、政府职能遮蔽下的文化意义:“缺席关怀”与“文化民主” 191

四、地方性文化主体的失语与参与式发展模式 193

五、文化产业化的几种倾向:保护与开发的事实悖论 195

第二节 社会文化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 199

一、生存环境危机导致文化生态发生变异 200

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致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 201

三、文化的继承和扩散方式的持续性受到影响 203

四、现代旅游业剥夺了文化自然传承的机会 204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式保护的前瞻性思考 207

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观管理 207

二、社会干预性传承体系的建立 209

三、全方位的教育传承的实现与公众意识的培养 212

四、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 214

五、保存与保护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群体化 214

六、人类学创新式保护理念的应用 216

七、文化的物化载体保护 220

八、文化空间的载体保护 222

九、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馆和研究基地的建设 224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族群根本利益的关系 227

一、文化空间与地方族群生活方式的关系 227

二、文化记忆与地方族群文化认同的关系 228

三、文化意识与地方族群文化传承的关系 231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233

一、地方社会文化价值的重构与塑形 233

二、地方社会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 234

三、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的维护和培育 236

四、地方文化资本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 237

结语:歌谣唤醒的社会运行力量 242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