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呼兰县志
呼兰县志

呼兰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世忠主编;呼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01013899
  • 页数:10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33编,介绍了呼兰县的自然环境、政区、政党、社会团体、人事、军事、政治发展纪略、经济综述、农业、水利、商业、工业、金融、财政税收等。
《呼兰县志》目录

第一编 自然环境 1

第一章 地理位置 1

第一节 方位、面积 1

第二节 县界、四邻 2

第二章 地质 2

第一节 地层 2

第二节 构造 4

第三节 工程地质 5

第三章 地貌 6

第一节 地貌特征 6

第二节 地貌类型 6

第四章 气候 8

第一节 气候特征 8

第二节 气候要素 8

第五章 水文 13

第一节 地表水 14

第二节 地下水 17

第三节 水质 19

第六章 土壤 20

第一节 土壤形成 20

第二节 土壤类型 21

第三节 土壤分布 23

第七章 自然资源 24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4

第二节 矿产砂石资源 24

第三节 水资源 25

第四节 气候资源 27

第五节 生物资源 28

第八章 自然灾害及防御 29

第一节 干旱 29

第二节 洪涝 29

第三节 低温 35

第四节 风雹 36

第五节 虫害 38

第二编 政区 39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9

第一节 建置前隶属 39

第二节 建置后沿革 41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4

第一节 辖境演变 44

第二节 区划演变 46

第三章 县城 51

第一节 县城概况 51

第二节 城区街道 52

第三节 呼兰镇 54

第四章 镇、乡 56

第一节 康金镇 56

第二节 对青镇 58

第三节 利民镇 60

第四节 沈家镇 62

第五节 二八镇 63

第六节 石人镇 64

第七节 白奎镇 66

第八节 腰堡乡 67

第九节 双井乡 69

第十节 方台乡 70

第十一节 杨林乡 72

第十二节 西井乡 73

第十三节 莲花乡 75

第十四节 大用乡 76

第十五节 许堡乡 77

第十六节 长岭乡 79

第十七节 孟家乡 80

第十八节 台屯乡 82

第十九节 李家乡 83

第二十节 乐业乡 84

第三编 政权 87

第一章 旧政权 87

第一节 清代政权 8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政权 90

第三节 伪满洲国政权 92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94

第一节 普选 94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9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95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 97

第五节 工作纪要 99

第三章 呼兰县人民政府 100

第一节 政府机构 100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09

第三节 来信来访 110

第四节 行政监察 111

第五节 外事活动 113

第四编 政党 11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呼兰县委员会 115

第一节 早期组织、活动 116

第二节 组织建设 118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24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 127

第五节 统一战线 135

第六节 纪律检查 137

第二章 政党制度 142

第一节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42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42

第三章 政协呼兰县委员会 143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144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46

第四章 民主党派 148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呼兰地方组织 148

第二节 民进呼兰支部、九三学社呼兰小组 150

第五编 社会团体 151

第一章 总工会 151

第一节 组织发展 151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53

第二章 团县委 155

第一节 组织发展 155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57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159

第一节 组织发展 159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60

第四章 工商业联合会 162

第一节 组织发展 162

第二节 工作纪要 163

第五章 文联、科协 164

第一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64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164

第六章 侨联、台联 165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165

第二节 去台人员家属联谊会 166

第七章 其他社会团体 166

第一节 工商系统 166

第二节 农业系统 167

第三节 中苏友协、残联 168

第六编 人事 169

第一章 干部录用 169

第一节 录用、来源 169

第二节 发展状况 171

第二章 干部管理 173

第一节 编制管理 173

第二节 考核、任免 174

第三节 培训、调配 175

第四节 行政奖惩、职称改革 176

第五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77

第三章 工资制度 179

第一节 发展状况 179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 181

第四章 离退休、转业干部安置 182

第一节 退休、离休 182

第二节 军人转业干部安置 183

第七编 军事 185

第一章 武装 185

第一节 驻军 185

第二节 地方武装 186

第二章 兵役制度 187

第一节 八旗兵制 187

第二节 募兵制、征兵制 188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188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189

第三章 民兵 190

第一节 组织发展 190

第二节 军事训练 191

第三节 民兵活动 192

第四章 战备 193

第一节 基地建设 193

第二节 人民防空 194

第五章 兵事 194

第一节 建置前军事斗争 194

第二节 抗俄斗争 195

第三节 抗日斗争 197

第四节 剿匪斗争 198

第八编 公安、司法 201

第一章 公安 201

第一节 机构 201

第二节 治安管理 203

第三节 户政管理 206

第四节 消防 207

第二章 检察 209

第一节 机构 20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209

第三节 经济检察 21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21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213

第六节 申诉检察 214

第三章 审判 215

第一节 机构 21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21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217

第四节 经济审判 21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19

第一节 公证 220

第二节 法律顾问 221

第三节 人民调解 221

第四节 法制宣传 222

第九编 政治发展纪略 223

第一章 清朝时期 223

第一节 反封建统治斗争 223

第二节 呼兰教案 224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 226

第二章 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 227

第一节 “五卅”运动 227

第二节 日伪法西斯统治 228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 230

第一节 建立人民政权 230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231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34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2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235

第三节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236

第四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6

第五节 “反右倾”斗争 238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38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239

第十编 经济综述 244

第一章 经济发展 244

第一节 农业发展状况 244

第二节 工业发展状况 246

第三节 商业发展状况 248

第四节 经济综合指标 249

第二章 经济制度 252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 252

第二节 城镇集体所有制 254

第三节 农村集体所有制 256

第四节 城乡个体经济 257

第三章 经济结构 259

第一节 部门结构 259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60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 261

第四节 分配结构 262

第五节 就业结构 264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 266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67

第二节 企业体制改革 268

第三节 流通体制改革 268

第四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 269

第十一编 农业 271

第一章 种植业 271

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 271

第二节 耕作、栽培 273

第三节 农业技术进步 274

第四节 粮食产量 277

第五节 蔬菜 279

第二章 农业机械 281

第一节 发展状况 281

第二节 农机结构 283

第三节 农机管理 285

第三章 农业结构 286

第一节 产值结构 286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 288

第三节 投资结构 291

第四章 乡镇企业 293

第一节 发展状况 293

第二节 企业结构 295

第三节 企业管理 296

第四节 产品、产量 297

第五章 林业 299

第一节 发展状况 299

第二节 林木结构 300

第三节 林业管理 301

第六章 畜牧业 303

第一节 发展状况 303

第二节 畜牧结构 304

第三节 畜牧管理 306

第七章 副业、渔业 308

第一节 副业发展状况 308

第二节 副业结构与管理 310

第三节 渔业发展状况 311

第四节 渔业结构、水产管理 314

第八章 农业管理 315

第一节 种植区划 315

第二节 土地管理 317

第三节 收益分配 318

第十二编 水利 322

第一章 江河堤防 322

第一节 主要江河堤防 322

第二节 一般江河堤防 324

第三节 民堤、护岸工程 325

第二章 治涝工程 326

第一节 沟渠工程 327

第二节 涝区水利建设 329

第三章 水库、灌区 330

第一节 泥河水库 330

第二节 少陵水库 331

第三节 金山水库 331

第四章 水利灌溉 332

第一节 机电灌溉 332

第二节 井灌 334

第五章 水土保持 335

第一节 水土流失区域 335

第二节 治理措施 336

第六章 水利管理 337

第一节 水利建设管理 337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 339

第三节 抗旱 339

第十三编 工业 341

第一章 工业结构 341

第一节 轻、重工业结构 342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 343

第三节 产值、利润 345

第二章 技术、产品 348

第一节 工业技术进步 348

第二节 名优产品 350

第三章 部门结构 351

第一节 机电、冶金业 352

第二节 纺织业 355

第三节 化学医药塑料制品业 356

第四节 食品、饮料与饲料制造业 359

第五节 建筑材料业 361

第六节 其它轻工业 363

第七节 金矿采选业、电力工业 365

第四章 工业管理 365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65

第二节 计划、生产管理 366

第三节 质量、财务管理 367

第十四编 能源、建筑 374

第一章 电力 370

第一节 供电 370

第二节 用电 372

第三节 用电管理 374

第四节 哈尔滨第三发电厂 376

第二章 煤炭石油 377

第一节 煤炭购销 377

第二节 石油购销 378

第三节 节煤节油 379

第四节 其它燃料 379

第三章 建筑工程 380

第一节 发展状况 380

第二节 各类建筑 382

第四章 建筑施工 383

第一节 施工技术 383

第二节 装饰工程 384

第三节 安装、设备 385

第五章 建筑管理 386

第一节 机构、设计 386

第二节 经营、施工管理 387

第三节 建筑队伍 388

第十五编 交通、邮电 391

第一章 水路运输 391

第一节 航道 391

第二节 渡口、码头 392

第三节 货运、客运 393

第二章 公路运输 394

第一节 公路 394

第二节 车站、桥涵 395

第三节 货运、客运 398

第四节 公路管理 399

第三章 铁路运输 401

第一节 线路、车站 401

第二节 货运、客运 403

第四章 邮政 404

第一节 机构 404

第二节 邮路、投递 404

第三节 邮政业务 406

第五章 电信 408

第一节 电报 408

第二节 电话 409

第十六编 商业 411

第一章 市场 411

第一节 集市贸易 411

第二节 网点分布 413

第二章 商品购销 414

第一节 农副产品 415

第二节 副食品 417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418

第四节 医药、医械 421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422

第一节 饮食业 423

第二节 服务业 424

第三节 饮服管理 426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 426

第一节 专业经营 427

第二节 综合经营 429

第三节 供销管理 430

第五章 粮油 431

第一节 粮油征购 431

第二节 粮油储运 434

第三节 粮油加工 436

第四节 粮油销售 437

第六章 外贸 440

第一节 外贸出口 440

第二节 加工、管理 442

第十七编 金融 443

第一章 金融机构 443

第一节 银行 443

第二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445

第二章 货币 446

第一节 货币流通 446

第二节 货币管理 449

第三章 存款 450

第一节 单位存款 451

第二节 储蓄存款 452

第四章 贷款 454

第一节 工业贷款 454

第二节 商业贷款 454

第三节 农业贷款 455

第四节 基本建设贷款 456

第五节 民间借贷 457

第五章 利率、结算、保险 458

第一节 利率 458

第二节 结算 461

第三节 保险 461

第十八编 财政税收 463

第一章 财政收入 463

第一节 农业税收 466

第二节 工商税收 468

第三节 企业收入 474

第四节 债务收入 474

第五节 其他收入 475

第二章 财政支出 476

第一节 经济建设费 480

第二节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与其它支出 480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 481

第三章 财政管理 481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481

第二节 预算管理 482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84

第四节 财政监督 485

第四章 税务管理 486

第一节 税务管理体制 486

第二节 稽征管理 487

第三节 票证管理 488

第十九编 经济管理 489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89

第一节 计划编制 489

第二节 计划实施 491

第二章 劳动管理 493

第一节 劳动就业 494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495

第三节 劳动工资 496

第四节 劳保福利 497

第三章 物资、物价 498

第一节 物资管理 498

第二节 商品价格 499

第三节 物价监督 502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504

第一节 市场管理 504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505

第三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506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509

第五章 统计、审计 509

第一节 统计管理 509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10

第六章 计量、标准管理 512

第一节 计量 512

第二节 标准化 513

第二十编 科学技术 515

第一章 科技组织 515

第一节 科技机构 515

第二节 科技团体 516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17

第一节 数量 517

第二节 行业分布 518

第三节 考核晋升 518

第三章 科技活动 520

第一节 科普宣传、科技培训 520

第二节 科技推广 521

第三节 科技服务 523

第四节 科技交流 525

第四章 科技成果 526

第一节 获奖项目 525

第二节 重要成果简介 531

第五章 国家、省驻呼兰科研单位 532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532

第二节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533

第三节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34

第二十一编 教育 535

第一章 基础教育 535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3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3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40

第二章 职业技术教育 543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543

第二节 职业教育、技术培训 544

第三章 师范教育 545

第二节 中等、高等师范教育 545

第二节 在职培训 546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47

第一节 成人初等教育 547

第二节 成人中等教育 549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549

第五章 教育管理 550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551

第二节 教学科研 551

第三节 招生考试 553

第四节 勤工俭学 555

第五节 教育经费 555

第六节 学校建设 556

第六章 教师 557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57

第二节 教师待遇 559

第二十二编 卫生 561

第一章 卫生组织、医疗制度 561

第一节 卫生组织 561

第二节 医院、卫生所 562

第三节 医疗保健制度 565

第二章 卫生人员、医疗技术 567

第一节 卫生人员 567

第二节 中医、中西医结合 570

第三节 西医 571

第四节 医疗设施 572

第三章 卫生防病 573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573

第二节 妇幼卫生 574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575

第四节 地方病、职业病防治 577

第四章 卫生管理 578

第一节 医政、药政管理 578

第二节 中药管理 579

第三节 卫生监测 580

第四节 医院建设 582

第二十三编 文化 584

第一章 文化设施、机构 584

第一节 图书馆 584

第二节 书店 585

第三节 文化活动场所 586

第四节 文化事业机构 588

第二章 文学 58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89

第二节 萧红研究、创作 593

第三节 民间文学 594

第三章 文艺 597

第一节 评剧 597

第二节 地方戏 599

第三节 京剧 601

第四节 音乐、舞蹈 602

第五节 曲艺、杂技 608

第六节 电影 610

第七节 绘画、摄影 612

第八节 书法、篆刻、剪纸 614

第九节 雕塑、民间工艺 618

第四章 文化活动 619

第一节 野台子戏 619

第二节 节日文化活动 620

第三节 呼兰河之声音乐会 622

第四节 业余文艺演出 622

第五节 萧红文化节 623

第五章 文物 625

第一节 文物古迹 625

第二节 萧红故居 631

第六章 新闻、报纸 632

第一节 报纸 632

第二节 广播 633

第三节 电视 634

第四节 通讯 635

第七章 档案、修志 636

第一节 档案管理 636

第二节 档案利用 637

第三节 旧志修纂 638

第四节 编纂新县志 639

第二十四编 文献 643

第一章 政令文告 643

第一节 奏折 646

第二节 文告 653

第二章 序跋碑记 653

第一节 序跋 657

第二节 碑记 657

第三章 书报文摘 662

第一节 文献摘录 662

第二节 书报选录 665

第四章 著述辑目 668

第一节 社会科学类 668

第二节 自然科学类 673

第二十五编 体育 677

第一章 群众体育 677

第一节 民间体育 677

第二节 职工体育 678

第三节 农民体育 680

第四节 “亚运之光”火炬传递 682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82

第一节 体育教学 682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683

第三节 冰雪活动 684

第四节 业余体校 686

第三章 体育竞赛 686

第一节 田径运动会 687

第二节 球类竞赛 691

第四章 体育管理 6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 692

第二节 体育设施 693

第三节 人才输送 694

第二十六编 人口 696

第一章 人口规模 696

第一节 人口数量 696

第二节 密度、分布 699

第二章 人口变动 700

第一节 自然增长 700

第二节 机械变动 702

第三章 人口结构 703

第一节 性别、年龄构成 703

第二节 职业构成 707

第三节 文化构成 708

第四节 民族构成 710

第四章 计划生育 712

第一节 发展状况 712

第二节 政策、措施 713

第五章 人口普查 715

第一节 第一、二、三次人口普查 715

第二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 716

第二十七编 民族、宗教 717

第一章 民族 717

第二节 满族 721

第三节 回族 722

第四节 朝鲜族 723

第五节 民族融合 724

第二章 宗教 725

第一节 中国佛教 725

第二节 中国道教 728

第三节 中国伊斯兰教 728

第四节 中国天主教 730

第五节 中国基督教 731

第二十八编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733

第一章 城乡规划 733

第一节 县城总体规划 733

第二节 市镇专项规划 734

第三节 农村发展规划 735

第二章 市政设施与管理 736

第一节 道路、堤防 736

第二节 供水、排水 737

第三节 供电、供热 738

第四节 园林绿化 739

第五节 环境卫生 741

第六节 市政管理 742

第三章 房地产业 743

第一节 房产管理 743

第二节 城镇住宅建设 744

第三节 住房制度改革 745

第四章 乡村建设 746

第一节 乡镇建设 746

第二节 村屯建设 747

第五章 环境质量 748

第一节 环境状况 748

第二节 大气污染 749

第三节 水污染 750

第四节 其它污染 752

第六章 综合防治 753

第一节 自然环境保护 753

第二节 污染治理 754

第三节 投资、效益 755

第七章 环保管理 756

第一节 法规、监测 756

第二节 收费、赔偿 757

第三节 宣传教育 758

第二十九编 社会福利、社会管理 759

第一章 社会救济 759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 759

第二节 城镇救济 761

第三节 农村救济 762

第四节 扶贫 763

第二章 社会优抚 764

第一节 烈军属优抚 764

第二节 伤残病人抚恤 766

第三节 拥军优属 767

第三章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768

第一节 社会保险 768

第二节 慈善事业 769

第三节 社会福利生产 770

第四节 敬老院 771

第四章 社会管理 772

第一节 基层政权 772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773

第三节 地名管理 774

第四节 社团登记 777

第五节 殡葬管理 778

第三十编 婚姻家庭 779

第一章 婚姻 779

第一节 婚姻状况 779

第二节 婚姻登记 780

第三节 初婚年龄、大龄婚姻 781

第二章 婚礼 782

第一节 婚礼习俗 782

第二节 婚礼形式 783

第三章 离婚 784

第一节 离婚状况 784

第二节 离婚类型 786

第四章 家庭结构 786

第一节 家庭规模 786

第二节 家庭类型 789

第三节 家庭功能 790

第四节 家庭关系 794

第五节 家务劳动 795

第五章 家庭网 796

第一节 家族、家庭网 796

第二节 家谱 797

第六章 姓氏 798

第一节 姓氏源流 798

第二节 姓类、分布 799

第三节 名字 800

第三十一编 人民生活 801

第一章 城镇居民收入 801

第一节 职工工资收入 801

第二节 工资水平及结构 805

第二章 城镇居民消费 807

第一节 消费状况 817

第二节 消费结构 811

第三章 农村居民收入 812

第一节 农民收入水平 812

第二节 家庭纯收入的产业构成 813

第四章 农村居民消费 815

第一节 消费状况 815

第二节 消费结构 817

第五章 城乡居民生活比较 819

第一节 收入水平比较 819

第二节 饮食、衣着、耐用品比较 819

第三节 城乡居住条件、消费序列比较 821

第六章 贫困 821

第一节 贫困状况 821

第二节 贫困特征 822

第三十二编 风俗 823

第一章 行业习俗 823

第一节 种植 823

第二节 工匠、造房 824

第三节 经商与招牌、幌子 825

第二章 生活习惯 827

第一节 饮食 827

第二节 服饰 828

第三节 宅居 829

第三章 礼仪习尚 830

第一节 礼仪 830

第二节 喜庆 831

第三节 丧祭 832

第四章 岁时节庆 834

第一节 传统佳节 834

第二节 时令节日 835

第三节 法定节日 836

第五章 祥瑞、禁忌 837

第一节 祥瑞 837

第二节 禁忌 839

第六章 社会风尚 840

第一节 封建遗风 840

第二节 美德良风 842

第三节 追求现代化 844

第七章 方言 845

第一节 方言演变 845

第二节 语音系统 846

第三节 语法特点 849

第四节 方言词汇 850

第三十三编 人物 855

第一章 人物传略 855

第一节 人物传记 855

1 黄维翰 855

2 王景维 857

3 王芝馥 858

4 王鸿恩 859

5 王明五 860

6 黄有 862

7 刘洪翥 863

8 胡起 864

9 于天放 865

10 张兰生 866

11 刘志恒 867

12 李树芳 868

13 萧红 869

14 耿田 873

15 王有山 874

16 王汲然 875

17 李桂林 876

18 张伯彦 877

19 罗明哲 878

20 韩勇义 879

21 李振华 880

第二节 人物事略 882

1 乌古伦 882

2 西阳哈 882

3 博罗那 882

4 索伦 883

5 富永阿 883

6 成庆 883

7 惠安 883

8 倭克津泰 884

9 依克唐阿 884

10 乌尔卿额 884

11 尚福 885

12 曹廷杰 885

13 佛尔克春 885

14 舒昶 885

15 乌珍布 885

16 英顺 886

17 石得山 886

18 王顺存 886

19 于江 886

20 钟毓 887

21 高玉堂 887

22 路克遵 887

23 宋云同 888

24 李维周 888

25 王忠山 888

26 马占山 888

27 王树森 889

28 王廷兰 889

29 张廷举 889

30 廖飞鹏 889

31 龚维清 890

32 赵珩 890

33 乔根 890

34 张鉴国 890

35 朴炳珊 891

36 王喜 891

37 包云路 891

38 胡升三 891

39 和维基 892

40 赵剑锋 892

41 焦永祯 892

42 孙世平 893

43 崔山 893

44 钟声 893

45 张志荣 893

46 尚长河 894

47 李兴昌 894

48 厉男 894

49 李子周 894

50 王一青 895

51 曹珍 895

52 满永贵 895

53 朱万有 895

54 李舒 896

55 冯玉麟 896

56 李树阁 896

57 傅嘉兴 897

58 王泽淦 897

59 张余 897

60 张子明 897

61 金少霞 898

62 于德河 898

63 田淑云 898

第二章 人物表录 889

第一节 烈士名录 889

第二节 劳模、先进工作者名表 903

第三节 各界名人录 905

第四节 寓外名人录 912

附录 929

一、呼兰大事年表 929

二、史实考订 940

三、诗词选录 943

四、干支次序表 950

五、夏历节气表 950

六、年号对照表 951

七、彩色照片索引 953

八、黑白照片索引 954

九、地图索引 956

十、统计图索引 957

十一、统计表索引 957

十二、地名索引 967

十三、人名索引 974

十四、主要提供资料人员 1011

十五、主要参考文献 1012

后记 10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