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现象与阐释  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冲突研究
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现象与阐释  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冲突研究

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现象与阐释 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冲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秀玲著;董泽芳总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270034
  • 页数:219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将采取微观分析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视角,统合课堂生活场域这个整体,结合语言学、课堂改革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课堂冲突研究等各类理论资源,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视野下,课堂生活中的冲突问题进行了系统观照。用“言语”这一概念来关照其中的冲突现象,并用教育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视角来阐释种种冲突和失衡的现象,以期发现课堂各类冲突背后蕴含的言语秘密,并进而为课堂言语互动的和谐化,高效化、人性化以及提升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性研究。
《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现象与阐释 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冲突研究》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教育与言语关系的认知与观察 1

一、对教育与言语关系的认识 1

二、对新时期课堂冲突现象的观察 4

三、课堂研究中言语视角的缺失 8

第二节 课堂冲突研究的价值导向 10

一、教育研究中“我”的存在 10

二、言语分析视角的教育转向 11

三、课堂冲突的诠释与新诠释 12

四、细致观察、剖析微观教学现象 12

第三节 概念:课堂冲突与言语场域 13

一、言语 13

二、课堂冲突 19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20

一、研究的视角 20

二、研究的方法 24

第五节 本书框架 25

第一章 言语冲突的理论研究 27

第一节 冲突理论的谱系考察 27

第二节 言语理论的流派梳理 29

一、言语与行为——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 29

二、言语与权力——福柯、布迪厄的观点 30

三、语言与编码——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 33

第三节 交往理论的观点认知 34

一、交往与生活世界说 35

二、交往教学理论 36

第四节 过程哲学的思维价值 37

第五节 课堂冲突的视角分析 39

一、关于课堂分析视角的研究 39

二、关于课堂言语的相关研究 47

三、关于课堂冲突的相关研究 52

第二章 课堂:冲突的言语场域 58

第一节 课堂:言语的场域 58

一、言语场域 58

二、言语视角下的课堂——要素分析 61

三、言语视角下的课堂——特点分析 68

第二节 课堂:冲突的言语场域 73

一、言语场域中冲突的产生 73

二、言语场域中冲突的类型 74

三、言语场域中冲突的特点 76

第三节 课堂冲突:言语视角下的价值再认 77

第三章 主体冲突——言语的权力分配 79

第一节 交往——主体关系的言语取向 80

一、主体关系的历史取向 80

二、主体关系的言语取向 85

第二节 冲突——主体关系的言语表现 87

一、主体冲突的言语分类 88

二、课堂主体冲突的言语表现 90

第三节 权力分配——主体冲突的言语实质 96

一、言语的文化分配 98

二、言语的类型分配 99

三、言语的地位分配 100

四、言语的个性分配 102

第四章 过程冲突——言语的控制与反抗 105

第一节 过程与言语 105

一、教学过程的历史认识 105

二、教学过程的言语分析 111

第二节 课堂过程冲突的言语表现 119

一、过程冲突的言语产生 119

二、预设与生成——过程冲突的言语表现 122

第三节 预设与生成——过程的言语控制与反抗 127

一、预设:言语控制的途径 128

二、生成:言语反抗的表白 130

三、预设与生成的言语对话 131

第五章 内容冲突——言语的选择与理解 135

第一节 内容与言语 136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认识 136

二、课程言语的已有研究 138

三、课程冲突的言语分类 140

第二节 静态言语——课程文本的内容冲突 144

一、性别言语失衡 146

二、城乡言语失衡 149

三、强弱势群体言语失衡 152

第三节 动态解读——课程文本的理解冲突 154

一、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156

二、文本诠释的有限性 160

三、多元解读与过度诠释 162

第四节 内容冲突的言语理解 164

一、言语内容的选择与控制 165

二、言语内容的授受与冲突 168

第六章 冲突消解——言语的诉求 171

第一节 课堂言语冲突的社会学反思 172

一、言语的关系主客体化 173

二、言语思维方式简单化 175

三、言语追求价值功利化 178

第二节 言语冲突消解的教学途径 181

一、消解中心,回归师生言语对话 181

二、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 184

三、追求平等,保证课程言语多元 189

四、回归生活,追求课堂言语交往 193

结语 198

参考文献 201

附录:教育案例一览表 218

后记 2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