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人雄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101080704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目录

小引&刘跃进 1

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绪论 1

一、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范畴与意义 1

二、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2

三、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7

第一章 十六国北朝诸民族社会文化 1

第一节 北方少数民族源流 1

一、匈奴 3

二、氐 5

三、羌 7

四、羯 8

五、鲜卑 9

第二节 十六国民族政权概述 10

一、前赵 10

二、后赵 12

三、前秦 15

四、后秦 17

五、前凉 18

六、前燕 18

七、后燕 19

八、西燕 20

九、北燕 20

十、南燕 21

十一、西秦 21

十二、大夏 21

十三、后凉 22

十四、南凉 22

十五、西凉 23

十六、北凉 23

十七、吐谷浑 23

第三节 北魏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权 25

一、北魏政权 25

二、东魏、北齐政权 25

三、西魏、北周政权 26

第四节 西域诸民族与柔然、敕勒、突厥 28

一、西域诸族 28

二、柔然与柔然汗国 31

三、敕勒 34

四、突厥与突厥汗国 35

第二章 诸燕慕容鲜卑文学 40

第一节 慕容鲜卑歌 43

一、鲜卑歌的文化背景 44

二、鲜卑乐府民歌 46

三、鲜卑歌艺术特色 59

结语 62

第二节 慕容鲜卑散文 62

一、慕容廆与前燕的散文创作 62

二、后燕慕容垂等的散文创作 66

三、南燕慕容德等的散文 68

四、西燕慕容泓慕容沖等散文 69

结论 71

第三节 吐谷浑鲜卑文学 72

一、吐谷浑政权及其社会文化 72

二、吐谷浑文学 73

第三章 前秦后秦氐羌文学 76

第一节 前秦氐族的文化背景 76

第二节 前秦氐族文学综论 79

一、前秦氐族的诗歌创作 79

二、前秦赵整的文学活动 80

三、前秦氐族的应用文创作 85

第三节 苻朗文学作品 90

一、《苻子》的内容 90

二、《苻子》的风格与特色 96

三、苻朗和他的《临终诗》 99

第四节 羌族后秦的文学概况 100

一、羌族后秦的文化背景 100

二、羌族文人与散文创作 102

第四章 前赵、夏、北凉匈奴文学与后赵羯族文学 107

第一节 匈奴及前赵、夏、北凉的文化背景 107

第二节 匈奴文人及文学 108

一、前赵匈奴文人及文学 108

二、北凉匈奴文人与文学 113

三、大夏匈奴文人与文学 117

第三节 后赵羯族文学 119

一、羯族社会文化背景 119

二、羯族散文与文人 121

第五章 北魏拓跋鲜卑文学 130

第一节 北魏鲜卑的文化背景与文学概况 130

一、北魏文学的民族文化背景 130

二、拓跋鲜卑文学概况 132

第二节 北魏拓跋鲜卑散文 134

一、孝文帝散文分析 134

二、拓跋鲜卑其他文人的散文分析 146

第三节 北魏拓跋鲜卑的诗赋创作 157

一、孝文帝拓跋宏的诗赋创作 157

二、拓跋鲜卑其他文人诗赋创作 165

第四节 北魏皇室碑志文分析 180

一、碑志文学的民族意识 180

二、碑志文学的演进 182

第五节 北魏拓跋鲜卑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191

一、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学的融合 191

二、北魏后期拓跋氏文学素养的提高 194

第六章 北齐六镇鲜卑与北周宇文鲜卑文学 196

第一节 北齐北周鲜卑文学背景及概况 196

第二节 北齐六镇鲜卑与北周宇文鲜卑的文人诗创作 197

一、北齐民族诗坛 197

二、北周宇文氏的诗歌创作 202

三、由周入隋的鲜卑诗人 206

第三节 东魏北齐鲜卑散文 210

一、东魏北齐民族散文创作 211

二、东魏北齐文学发展的优势 213

第四节 北周宇文鲜卑散文 216

一、早期的散文风貌 218

二、后期明帝武帝诏文文风的变化 222

三、宇文护等书信散文特色 227

四、宇文鲜卑序文等文体的创作风貌 233

五、宇文氏散文中的其他文体风貌 237

第七章 北朝民歌谣谚 246

第一节 北朝民歌谣谚概况 246

一、北朝民歌的可考篇目 246

二、北朝民歌的时间跨度 248

三、北朝乐府民歌中的虏音创作和汉音创作问题 257

四、民歌的族属问题及其争议 259

第二节 北朝民歌发生的环境 267

一、特异的自然环境 267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 270

第三节 时代地域的画卷 272

一、勇武豪健的民族风尚 272

二、动荡磨难的悲苦人生 276

三、民族婚恋风俗 277

四、谣谚中的民心民声 281

第四节 千古流韵的《木兰诗》和《敕勒歌》 285

一、《木兰诗》 286

二、《敕勒歌》 289

第五节 多民族文化孕育的艺术特色 292

一、民族音乐孕育下的语言特色 293

二、比兴铺排中的民族风情 298

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300

第六节 北朝民歌的艺术源流及影响 303

一、北朝民歌的北流与南流 303

二、北朝民歌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306

三、北朝民歌对唐代审美好尚的影响 308

第八章 北朝鲜卑文人诗成就 312

第一节 多重构成因子与多种风格显现 314

一、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呼号 315

二、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展演 318

三、宗教情怀关照下的温情 321

四、儒学观念省审下的约束 323

第二节 北朝少数民族文人诗纵横溯源 326

一、建安、太康文学气度的再现 327

二、正始之音的回响 332

三、对中原汉族文化的追逐 335

第三节 诗歌创作中的南北文士心态折射 337

一、文士群体的学养渊源差异 338

二、诗人艺术思索的阶段差异 339

三、身份中心论与边缘化之争 341

第四节 迥异的女性观与女性诗风 344

一、南北女性观与女性诗歌角色差异 344

二、北朝宗室女性诗人执着的个性表露 345

结语 348

第九章 北朝民族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349

第一节 北魏拓跋文学风格的形成 349

第二节 拓跋鲜卑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定位 353

一、填补鲜卑书面文学空白 促进北方文学繁荣 353

二、拙朴端庄的自然趣味 354

三、关心世事重实际的文风 356

第三节 北周宇文鲜卑文学特征 357

一、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 358

二、宇文氏散文多直率的感情表露 359

三、体裁多样化 文辞渐趋繁富 360

第四节 北齐北周鲜卑文学的总体定位 362

一、北齐鲜卑文学融入了北方多民族融合的文风 362

二、北周宇文鲜卑文学快速完成了从质入华的进程 362

结语 363

第十章 北朝时期西域民族文学与突厥文学 364

第一节 粟特文书 365

一、粟特人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365

二、粟特文书 367

第二节 摩尼教忏悔词与赞美诗 373

一、摩尼教文献综述 373

二、西域摩尼教忏悔词文献 375

三、《摩尼教徒忏悔录》译文及分析 377

四、摩尼教赞美诗 382

第十一章 古代突厥文碑铭 391

第一节 突厥碑铭文的文化背景与研究现状 391

一、古代突厥文及其碑铭概况 39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94

三、突厥、回纥的历史渊源及与汉族的往来 397

四、形成突厥碑刻的双重文化因子 398

第二节 突厥碑铭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 400

一、重要的历史意义 400

二、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 402

第三节 突厥碑铭文的文学性分析 404

一、一般碑铭文的特征 405

二、民族史诗特征 412

三、古代颂文特征 438

结语 442

第十二章 西域胡僧译经及佛教传播中的胡汉文化交流 444

第一节 西僧译经与文学的关系 444

一、佛教东传 444

二、西僧译经布道概况 445

三、北方诸民族政权与佛教 449

第二节 西域胡僧的译经活动 456

一、早期的译经活动 457

二、两晋北朝的译经活动 464

第三节 僧人西行与译经 471

一、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471

二、西出僧人的译经活动 473

三、河西传译 477

第四节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481

一、“格义之法”的文化交流 481

二、与玄学的文化交融 483

三、音韵交流 487

四、初译与再译的文学切磋 494

五、僧士合流 498

第十三章 北朝佛经翻译文学的叙事特征 504

第一节 叙事内容的写实性 504

一、佛教创始人的真实性作为佛经叙事真实的基调 504

二、佛经叙事中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真实性 505

三、叙事话语虚构中的说法盛景再现的真实性 506

四、佛经叙事中的僧侣日常生活写照 508

五、叙述彼土佛国虚构语言中的社会真实性 509

六、佛经叙事中迎合的世俗心理的真实反映 511

第二节 叙述内容的虚构性 514

一、对理想佛国的虚构描述 515

二、奇异的夸张叙述体现超越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517

第三节 佛经故事的叙事特色 520

一、多视角转换的故事叙事结构 521

二、佛经故事叙事中的神话色彩 526

第四节 佛经翻译文本的叙述语言 531

一、佛经叙述中的对话语言艺术 531

二、偈颂中梵汉雅俗交织的语言成因 533

第五节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35

一、佛经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 535

二、佛教文学与说唱文学 542

三、偈诗与北朝僧诗 543

四、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 546

五、佛经文学与中国语言词汇 547

第十四章 《妙法莲华经》的文学特性 550

第一节 迥异传统的夸张想象特色 551

一、以想象虚构营造雄伟奇异气象 551

二、想象夸饰中的时空转换 554

三、夸饰中的数字表达 555

四、夸张与比喻结合 558

第二节 经文故事情节的审美情趣 561

一、巧妙设譬的故事及情节 561

二、丰满鲜明的人物与场景 564

第三节 设譬的巧妙手法 566

一、广演言教的因缘譬喻 566

二、意蕴深长的隐喻象征 571

第四节 繁缛的艺术风格 578

一、以复迭手法强化经文教义 578

二、以层递手法揭示玄奥佛义 580

三、以繁丰风格展现佛陀世界 582

第五节 动静交错的艺术审美 585

第六节 鸠摩罗什经译文学的意义 590

第十五章 西域乐舞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国诗词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592

第一节 西域与中原的乐舞文化交流 592

一、有关西域乐舞文化交流的记载 592

二、有关西域迁入内地的音乐艺人的记载 601

第二节 西域乐曲促成词体文学的发展 604

一、源自胡乐与西北边地的大曲及词牌雏形 605

二、新俗乐大曲与词牌雏形 608

余论 611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613

后记 6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