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緖论 1
第一节 成书经过简述 1
第二节 字义的名称与范畴 2
第三节 字义的分类 6
一 从符号学论字义的分类 6
二 从文字学论字义的分类 8
三 从语言学论字义的分类 9
第二章 类篇字义探源 15
第一节 称人引书概述 15
一 称引书籍 16
(一) 小学类 16
(二) 经类 17
(三) 史类 18
(四) 子类 19
(五) 集类 20
二 称引学人 20
三 小学书是称引的重点 23
四 称引名目不一致的情形 23
(一) 引字的用法不一致 24
(二) 称引名称多不统一 24
第二节 字义来源考索 26
一 由称人引书中推寻 26
(一) 説文解字 26
(二) 博雅 29
(三) 尔雅 32
(四) 方言 34
(五) 字林 36
(六) 埤仓 38
(七) 释名 38
(八) 经典释文 39
(九) 山海经 41
二 由字义比较互证 42
(一) 大广益会玉篇 42
(二) 广韵 43
(三) 原本玉篇 44
第三节 字义引录的评骘 45
一 引录的优点 45
(一) 简化 45
(二) 赴音 47
二 引录的缺失 47
(一) 赴形不确 48
(二) 删录欠当 49
第三章 类篇字义的编排方式析论 55
第一节 字义编排的经纬网络 55
一 依形汇义 55
(一) 单字 56
(二) 复字 59
二 据音列义 60
(一) 单字 60
(二) 复字 64
(三) 部首字 67
第二节 字义编排方式的评骘 68
一 优点 68
(一) 落实相副施行的原始目的 69
(二) 细密而有条理的析义网络 69
(三) 彰显字义的破音别义现象 70
(四) 字义两见或重复不列均繁简适当 70
二 缺点 71
(一) 拘囿于相副施行的目的而缺乏弹性 71
(二) 由于疏忽或混淆而导致排列多生例外 73
第四章 类篇本义析论 77
第一节 本义的意义与特质 77
一 本义的意义 77
二 本义的特质 78
(一) 本义为初造字时的始义 79
(二) 本义应与本形相应 79
(三) 本义应与本音相应 81
(四) 本义所指为一事一物而缺乏概括性 81
第二节 本义的分类与举例 83
一 说文所载的本义 83
(一) 所载为古人造字的初义 85
(二) 所载非古人造字的初义 89
(三) 所载尚不详其是否为初义 94
二 非说文所载的本义 98
(一) 尔雅所载的本义 98
(二) 其他非説文所载的本义 101
第三节 类篇本义的几个现象析论 102
一 所载说文本义有为初始义的引申义 102
二 所载说文本义未必尽与本形相符 103
三 类篇不尽存有本义 104
四 所载说文本义为析义的基本义 106
第五章 类篇引申义析论 113
第一节 引申义的意义与特质 113
一 引申义的意义 113
二 引申义的特质 114
(一) 引申义为本义的派生义 115
(二) 引申义为字义运动的主体 116
(三)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音相应 119
(四)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形不相当 120
第二节 引申义的分类与举例 121
一 引申义的分类 121
(一) 依逻辑方式分类 121
(二) 依运动规律分类 122
(三) 依远近关系分类 122
(四) 依属性不同分类 123
(五) 依意义与词性分类 124
二 引申义的举例 125
(一) 意义衍化的引申义 126
1.意义扩大的引申义 126
2.意义缩小的引申义 127
3.意义转移的引申义 128
(二) 词性变转的引申义 131
1.由名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 131
2.由名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 132
3.由动词变为名词的引申义 132
4.由动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 133
5.由形容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 134
6.由形容词变为副词的引申义 134
第三节 类篇引申义的几个现象析论 134
一 引申反训的意义对比现象 135
二 远近引申的意义模糊现象 136
三 复式引申的意义错综现象 138
四 词性变转的意义衍化现象 140
第六章 类篇假借义析论 147
第一节 假借义的意义与特质 147
一 假借的两个基本问题 147
(一) 假借意义的关联与不关联问题 148
1.历来学者看法 148
2.个人的几点浅见 151
(二) 假借为造字或用字的问题 156
二 假借义的意义 162
(一) 假借的广义与狭义 162
(二) 通假的归属 164
(三) 假借义的意义 168
三 假借义的特质 170
(一) 假借义是以声音为寄生条件 170
(二)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无关 171
(三) 假借义与字形无关 172
(四) 假借义为古书中最难解读的一种字义 173
第二节 假借义的分类与举例 175
一 假借义的分类 175
(一) 依造用性质分类 175
(二) 依广狭范畴分类 175
(三) 依历时演变分类 176
(四) 依形体关系分类 176
(五) 依字音远近分类 177
(六) 依意义关联分类 177
(七) 依词性不同分类 178
(八) 依本字有无分类 178
二 假借义的举例 179
(一) 有本字的假借义 180
1.本字与假借字为同音的假借义 180
2.本字与假借字为叠韵的假借义 185
3.本字与假借字为双声的假借义 192
(二) 无本字或不知本字的假借义 195
1.名词 195
2.副词 196
3.代名词 197
4.动词 197
5.量词 197
6.叹词 197
第三节 类篇假借义的几个现象析论 198
一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谐声现象 198
二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声韵现象 199
三 假借义与本字的意义关联现象 201
四 假借义的常用现象 202
五 假借字义的互借现象 203
六 讹字造成的假借现象 203
第七章 类篇破音别义析论 211
第一节 破音别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211
一 名义与范围 212
(一) 名义 212
(二) 范围 214
二 兴起的时代 215
(一) 诸家见解简述 215
(二) 起于上古殷商时期的推论 220
第二节 破音别义的分类与举例 229
一 甄录与分类原则 229
二 分类与举例 232
(一) 声调破读而词性转变 232
(二) 声调破读而意义引申 239
(三) 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 243
(四) 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 244
(五) 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 245
(六) 声调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 245
(七) 声调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 246
(八) 声调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 246
(九) 声调韵母破读而意义引申 248
(十) 声韵破读而词性转变 249
(十一) 声韵破读而意义引申 249
(十二) 声韵调破读而词性转变 249
(十三) 声韵调破读而意义引申 250
第三节 类篇破音别义现象析论 250
一 破音以声调为主而兼及声母韵母 250
二 别义则词性变转略多于意义引申 253
三 说文本义多属非去声而派生义多属去声 257
四 引典籍为例证有范围文学语言的目的 258
参考引用书目 267
-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撰 1994
- 《字义类例》陈独秀著 2015
- 《汉字字义的演变》张远编著 1996
- 《说文解字义证 附音序 笔画 四角号码检字 上》(清)桂馥撰 2017
- 《说文解字义证 附音序 笔画 四角号码检字 中》(清)桂馥撰 2017
-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撰 2013
- 《说文解字义证析论》马显慈著 2013
- 《字义与词义》张伟编著 1987
- 《说文解字义证 27》桂馥撰 2222
- 《说文解字义证 17》桂馥撰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