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锬辉主编;韩祎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863225263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目录

上篇 3

第一册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3

第二节 前人研究概况 3

第三节 何萱生平和《韻史》体例 10

一、何萱主要生平事迹 10

二、《韻史》的内容体例 11

第四节 本文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12

一、研究角度 12

二、研究方法 13

(一)反切系联法 13

(二)反切比较法 13

(三)统计法 13

(四)内部分析法 14

(五)文献参证法 14

(六)审音法 14

(七)数据库检索法 14

第二章《韻史》古音研究 17

第一节 何萱古音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17

一、清代古音学史研究概况 17

二、清代后期古音学研究特征 19

第二节 何萱的古音学思想 20

一、何萱对古声母的研究 20

二、何萱对古韻部的研究 26

三、何萱对古声调的研究 41

第三节 何萱在古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对何萱其人的定位 43

一、何萱在古音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43

二、何萱为审音派古音学家 44

(一)审音的概念 44

(二)审音派与考古派的划分标准 44

(三)审音派古音学家 45

第三章 《韻史》自注反切研究 49

第一节《韻史》自注反切概况 49

一、切上字的特点 53

二、切下字的特点 59

三、切上字、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关系 64

第二节《韻史》自注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66

一、声母系统 66

(一)反切上字表 66

(二)中古后期四十二声母在《韻史》中的演变 74

1、帮系 74

(1)帮组 74

(2)非组 79

(3)帮组与非组声母的混注 80

2、见系 85

(1)见组 85

(2)晓组、影组 89

(3)见组与晓组、影组声母的混注 92

(4)见系声母与帮、端、知系声母的混注 99

3、端系 109

(1)端组 109

(2)泥组 111

(3)精组 112

(4)端泥精三组声母的混注 116

4、知系 118

(1)知组 118

(2)庄组 119

(3)章组 120

(4)日组 121

(5)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混注 123

(6)知庄章三组与精组声母的混注 140

(7)知庄章三组与端组声母的混注 148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声母表 153

二、韻母系统 154

(一)反切下字表 154

(二)中古十六摄在《韻史》中的变化 179

1、舒声韻部 180

(1)同尾阳声韻 181

1)江部 181

2)冈部 187

3)耕部 199

4)臤部 210

5)干部 221

6)金部 246

第二册 247

7)甘部 247

(2)异尾阳声韻 259

1)-m尾韻与-n尾韻相注 259

2)-m尾韻与-η尾韻相注 261

3)-n尾韻与-η尾韻相注 264

(3)阴声韻 268

1)几部 268

2)该部 291

3)鸠部 300

4)姑部 306

5)高部 313

6)柯部 325

7)中古假摄在《韻史》中的变化 330

(4)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 340

1)-n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 340

2)-η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 345

3)-m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 350

2、入声韻部 350

(1)同尾入声韻 351

1)?部 351

2)各部 358

3)隔部 360

4)吉部 370

5)葛部 375

6)?部 384

7)颊部 385

(2)异尾入声韻 392

1)-P尾韻与-t尾韻相注 392

2)-P尾韻与-k尾韻相注 393

3)-t尾韻与-k尾韻相注 394

3、舒声韻部与入声韻部相注 396

(1)阴声韻与入声韻相注 396

(2)阳声韻与入声韻相注 404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韻母表 406

三、声调系统 409

(一)《韻史》声调系统的考证方法和步骤 409

(二)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变化 411

1、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混注 412

(1)上去混注 412

(2)平去混注 423

(3)平上混注 425

(4)去入、上入、平入的混注 426

2、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清濁混注 427

(1)平声清濁混注 427

(2)上声清濁混注 428

(3)去声清濁混注 429

(4)入声清濁混注 430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声调表 431

第四章 《韻史》的性质 435

第一节《韻史》的文献性质 435

第二节《韻史》自注反切音系性质 437

(一)声母方面 437

1、《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声母的比较 437

2、《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韻》声母系统的比较 440

3、《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何萱上古二十一声母的比较 440

(二)韻母方面 441

1、《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韻母的比较 441

2、《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中原音韻》韻母系统的比较 443

3、《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何萱古韻十七部的比较 443

(三)声调方面 445

1、《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声调的比较 445

2、《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中原音韻》声调系统的比较 451

3、《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何萱上古声调系统的比较 451

第五章 结语 455

附论 何萱《韻史》第一部「形声表」补缺 457

下篇 463

第三册 463

《韻史》全字表 463

凡例 463

第一部正编 467

第一部副编 491

第二部正编 513

第二部副编 537

第三部正编 559

第三部副编 589

第四部正编 616

第四部副编 636

第五部正编 658

第五部副编 697

第六部正编 725

第六部副编 731

第四册 737

第七部正编 737

第七部副编 759

第八部正编 782

第八部副编 793

第九部正编 811

第九部副编 826

第十部正编 850

第十部副编 875

第十一部正编 901

第十一部副编 914

第十二部正编 927

第十二部副编 950

第十三部正编 973

第十三部副编 996

第五册 1013

第十四部正编 1013

第十四部副编 1052

第十五部正编 1084

第十五部副编 1150

第十六部正编 1202

第十六部副编 1228

第十七部正编 1245

第十七部副编 1264

主要参考文献 1287

后记 1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