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光伏技术与工程手册
光伏技术与工程手册

光伏技术与工程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西)AntonioLuque,(美)StevenHegedus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1339359
  • 页数:8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所有涉及领域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论著。书中由浅入深地论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工程技术内容。另外,书中还全面地论述了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给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如果读者想继续深入地探讨相关技术,可以很方便地从书中及参考文献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识。
《光伏技术与工程手册》目录

第1章 光伏太阳能发电的现状、趋势、挑战和光明的未来 1

1.1 总述 1

1.2 什么是光伏 2

1.3 光伏技术的六个误解 4

1.4 光伏的历史 8

1.5 光伏成本、市场和预测 11

1.6 现今的光伏研究和制造的目标是什么? 14

1.7 性能及应用变化趋势 15

1.8 晶体硅技术的进步和挑战 17

1.9 薄膜技术的进步和挑战 19

1.10 光伏聚光系统 23

1.11 平衡系统 23

1.12 新兴光伏技术的未来 27

1.13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第2章 光伏应用和开发的动机 33

2.1 光伏能量转换的特征 33

2.2 对目前传统发电的长期替代——光伏的生态层面 35

2.3 离网发电的技术基础——光伏的发展层面 40

2.4 为工业系统和产品供电的电站——专业的低功率应用层面 42

2.5 为飞船和卫星供电——光伏在地球外应用的层面 43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太阳电池物理 46

3.1 引言 46

3.2 半导体的基本性质 48

3.2.1 晶体结构 48

3.2.2 能带结构 48

3.2.3 导带和价带态密度 50

3.2.4 平衡载流子浓度 50

3.2.5 光吸收 52

3.2.6 复合 55

3.2.7 载流子输运 57

3.2.8 半导体方程 60

3.2.9 少子扩散方程 60

3.3 pn结二极管的静电特性 61

3.4 太阳电池基本原理 63

3.4.1 太阳电池边界条件 63

3.4.2 产生率 65

3.4.3 少子扩散方程的解 65

3.4.4 终端特性 65

3.4.5 太阳电池I-V特性 67

3.4.6 有效太阳电池的性能 69

3.4.7 寿命和表面复合的影响 70

3.4.8 理解太阳电池工作状态的类比说明:部分总结 72

3.5 附加主题 72

3.5.1 效率和带隙 72

3.5.2 光谱响应 73

3.5.3 寄生电阻效应 74

3.5.4 温度效应 76

3.5.5 聚光太阳电池 78

3.5.6 高注入 78

3.5.7 p-i-n太阳电池 80

3.5.8 详细的数值模拟 80

3.6 总结 81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光电转换的理论极限 83

4.1 引言 83

4.2 热力学背景 84

4.2.1 基本关系 84

4.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85

4.2.3 局域熵增量 85

4.2.4 积分概念 86

4.2.5 辐射的热力学方程 86

4.2.6 电子的热力学方程 88

4.3 光电转换器 88

4.3.1 光电转换器的平衡方程 88

4.3.2 单色电池 91

4.3.3 Shockley-Queisser光伏电池的热力学一致性 92

4.3.4 整个Shockley-Queisser太阳电池的熵产生 95

4.4 太阳电池转换器的技术转换效率极限 96

4.5 超高效概念 97

4.5.1 多结太阳电池 97

4.5.2 热光伏转换器 99

4.5.3 热光子转换器 100

4.5.4 量子效率大于1的太阳电池 103

4.5.5 热电子太阳电池 104

4.5.6 中间能带太阳电池 106

4.6 结论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5章 太阳能级硅材料 112

5.1 引言 112

5.2 硅 113

5.2.1 与光伏有关的硅的物理特性 113

5.2.2 与光伏有关的化学特性 114

5.2.3 健康因素 114

5.2.4 硅的历史和应用 115

5.3 冶金硅的生产 117

5.3.1 二氧化硅的碳热还原法 117

5.3.2 提纯 120

5.3.3 铸锭和粉碎 120

5.3.4 经济分析 121

5.4 半导体级硅(多晶硅) 121

5.4.1 西门子法 122

5.4.2 Union Carbide工艺 124

5.4.3 Ethyl Corporation法 126

5.4.4 经济和商业分析 126

5.5 现有太阳电池用的多晶硅 127

5.6 晶体硅太阳电池对硅材料的要求 130

5.6.1 固化 130

5.6.2 晶体缺陷的影响 133

5.6.3 不同杂质的影响 134

5.7 太阳能级硅的技术路线 140

5.7.1 结晶法 140

5.7.2 提升冶金级硅纯度 140

5.7.3 简化的多晶硅工艺 143

5.7.4 其他方法 145

5.8 结论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6章 光伏用晶体硅的生长和切片 149

6.1 引言 149

6.2 单晶硅体材料 149

6.2.1 Cz硅棒的生长 150

6.2.2 三棱硅 153

6.3 多晶硅体材料 155

6.3.1 铸锭 155

6.3.2 掺杂 156

6.3.3 晶体缺陷 157

6.3.4 杂质 158

6.4 切片 161

6.4.1 多线硅片切割技术 162

6.4.2 切片工艺细节 163

6.4.3 硅片质量和切割损伤 165

6.4.4 成本和尺寸考虑 166

6.5 硅带和硅箔的生产 166

6.5.1 技术工艺描述 168

6.5.2 生产能力的比较 172

6.5.3 制造技术 172

6.5.4 硅带特性和太阳电池 173

6.5.5 硅带/硅箔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75

6.6 数值模拟工具 176

6.6.1 模拟工具 176

6.6.2 硅结晶技术的热模型 177

6.6.3 体硅晶化模拟 178

6.6.4 模拟硅带的生长 179

6.7 结论 180

6.8 致谢 181

参考文献 181

第7章 晶体硅太阳电池和组件 184

7.1 引言 184

7.2 光伏用晶体硅 185

7.2.1 体材料特性 185

7.2.2 表面 185

7.3 晶体硅太阳电池 187

7.3.1 电池结构 187

7.3.2 衬底 188

7.3.3 前表面技术 190

7.3.4 背表面 191

7.3.5 尺寸效应 193

7.3.6 电池光学特性 193

7.3.7 特性比较 195

7.4 制备工艺 196

7.4.1 工艺流程 196

7.4.2 丝印技术 199

7.4.3 产能和成品率 202

7.5 对基本工艺的改进 202

7.5.1 硅片薄片化 203

7.5.2 背表面钝化 203

7.5.3 前发射区的改善 203

7.5.4 快速热退火 204

7.6 多晶硅太阳电池 204

7.6.1 多晶硅电池的吸杂 205

7.6.2 氢钝化 205

7.6.3 光学限制 206

7.7 其他产业化工艺 208

7.7.1 硅带技术 209

7.7.2 带本征层的异质结电池 209

7.7.3 刻槽埋栅技术 210

7.8 晶硅光伏组件 211

7.8.1 电池矩阵 211

7.8.2 组件中的层 212

7.8.3 层压和固化 212

7.8.4 层压后处理步骤 213

7.8.5 特殊的组件 213

7.9 组件的电学和光学特性 214

7.9.1 电学和热学特性 214

7.9.2 制备过程中的分散性和失配损失 215

7.9.3 局部阴影和热斑的形成 216

7.9.4 光学特性 218

7.10 组件的现场特性 218

7.10.1 寿命 218

7.10.2 质量 219

7.11 结论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8章 薄膜硅太阳电池 225

8.1 引言 225

8.2 现有薄膜硅电池综述 227

8.2.1 采用单晶硅衬底的单晶薄膜 234

8.2.2 多晶硅衬底 234

8.2.3 非硅衬底 235

8.3 薄膜硅太阳电池的设计概念 237

8.3.1 薄膜硅太阳电池中的陷光 238

8.3.2 PV Optics介绍 239

8.3.3 电学模拟 244

8.3.4 用于太阳电池的薄膜硅的制备方法 250

8.3.5 a-Si/μc-Si薄膜的晶粒增大方法 251

8.3.6 薄膜硅太阳电池制备的工艺考虑 255

8.4 结论 258

参考文献 258

第9章 高效Ⅲ-Ⅴ族多结太阳电池 262

9.1 引言 262

9.2 应用 265

9.2.1 空间太阳电池 265

9.2.2 地面发电 265

9.3 Ⅲ-Ⅴ族多结和单结太阳电池物理学 265

9.3.1 不同波长下的光子转换效率 265

9.3.2 多结效率的理论极限 266

9.3.3 光谱分裂 266

9.4 电池结构 267

9.4.1 四端子 267

9.4.2 三端子电压匹配连接 267

9.4.3 两端子串联(电流匹配) 267

9.5 串联器件性能计算 267

9.5.1 概述 267

9.5.2 顶部和底部子电池的QE和JSC 268

9.5.3 多结J-V曲线 269

9.5.4 效率与带隙 270

9.5.5 顶电池的减薄 271

9.5.6 电流匹配对填充因子和VOC的影响 272

9.5.7 入射光谱的作用 273

9.5.8 AR膜的影响 273

9.5.9 聚光应用 274

9.5.10 温度的影响 277

9.6 GaInP/GaAs/Ge太阳电池相关材料 278

9.6.1 概述 278

9.6.2 MOCVD 279

9.6.3 GaInP太阳电池 279

9.6.4 GaAs电池 286

9.6.5 Ge电池 287

9.6.6 隧道结互联 288

9.6.7 化学腐蚀剂 289

9.6.8 材料的获取 290

9.7 问题处理 290

9.7.1 外延层的表征 291

9.7.2 传输线测量 292

9.7.3 多结电池的I-V测量 292

9.7.4 形态缺陷的评定 292

9.7.5 器件诊断 292

9.8 下一代太阳电池 294

9.8.1 GaInP/GaAs/Ge电池的优化 294

9.8.2 机械叠层 295

9.8.3 在其他衬底上的生长 296

9.8.4 光谱分解 296

9.9 地面系统中的应用 296

9.9.1 经济问题 296

9.9.2 聚光系统 296

9.9.3 地面光谱 297

参考文献 297

第10章 空间太阳电池和阵列 301

10.1 空间太阳电池的历史 301

10.2 空间太阳电池的挑战 304

10.2.1 空间环境 304

10.2.2 热环境 307

10.2.3 太阳电池的校准和测量 309

10.3 硅基太阳电池 310

10.4 Ⅲ-Ⅴ族太阳电池 311

10.5 空间太阳电池阵列 315

10.5.1 体安装阵列 316

10.5.2 刚性电池板平面阵列 316

10.5.3 柔性可折叠阵列 317

10.5.4 薄膜或柔性卷状阵列 319

10.5.5 聚光阵列 319

10.5.6 高温/强度阵列 320

10.5.7 静电清洁阵列 321

10.5.8 火星太阳能阵列 321

10.5.9 电力管理与配电(PMAD) 322

10.6 未来可能的电池和阵列 322

10.6.1 低强度低温(LILT)电池 322

10.6.2 量子点太阳电池 323

10.6.3 集成发电系统 323

10.6.4 高功率比阵列 323

10.6.5 高辐射环境太阳能阵列 324

10.7 发电系统的品质因素 324

参考文献 326

第11章 光伏聚光器 328

11.1 引言 328

11.2 聚光器的基本类型 330

11.2.1 光学类型 330

11.2.2 聚光比 332

11.2.3 跟踪类型 333

11.2.4 静态聚光器 335

11.3 历史回顾 337

11.3.1 Sandia国家实验室聚光器计划(1976~1993年) 338

11.3.2 Martin Marietta点聚焦菲涅尔系统 339

11.3.3 Entech的线聚焦菲涅尔系统 340

11.3.4 Sandia的其他项目 341

11.3.5 聚光器启动项目 341

11.3.6 早期示范项目 342

11.3.7 EPRI高聚光项目 343

11.3.8 其他聚光器计划 345

11.3.9 性能提高的历史 347

11.4 聚光器光学 347

11.4.1 基本原理 348

11.4.2 反射和折射 350

11.4.3 抛物面聚光器 350

11.4.4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 352

11.4.5 V形槽聚光器 354

11.4.6 折射透镜 354

11.4.7 二级光学 357

11.4.8 静态聚光器 358

11.4.9 聚光器的创新 360

11.4.10 聚光器光学中的问题 361

11.5 聚光器目前的研究进展 361

11.5.1 Amonix 361

11.5.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362

11.5.3 BP Solar和马德里工业大学 362

11.5.4 Entech 362

11.5.5 Fraunhofer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363

11.5.6 Ioffe物理技术研究所 363

11.5.7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363

11.5.8 马德里工业大学 363

11.5.9 太阳能研究公司(Solar Resarch Corporation) 364

11.5.10 Spectrolab公司 364

11.5.11 SunPower公司 364

11.5.12 雷丁大学 364

11.5.13 东京农工大学 364

11.5.14 Baden Wurttenberg太阳能氢能研究中心(ZSW) 364

参考文献 365

第12章 非晶硅基太阳电池 369

12.1 概论 369

12.1.1 非晶硅:第一种双极非晶半导体 369

12.1.2 非晶硅太阳电池设计 371

12.1.3 Staebler-Wronski效应 373

12.1.4 本章摘要 374

12.2 氢化非晶硅的原子和电子结构 374

12.2.1 原子结构 374

12.2.2 缺陷和亚稳定性 374

12.2.3 电子态密度 376

12.2.4 带尾、带边和带隙 376

12.2.5 缺陷和带隙态 377

12.2.6 掺杂 377

12.2.7 合金和光学性能 378

12.3 淀积非晶硅 379

12.3.1 淀积技术综述 379

12.3.2 RF辉光放电淀积 380

12.3.3 不同频率下的辉光放电淀积 381

12.3.4 热丝化学气相淀积 383

12.3.5 其他淀积方法 383

12.3.6 氢稀释 383

12.3.7 合金和掺杂 384

12.4 理解a-Si pin电池 385

12.4.1 pin器件的电学结构 385

12.4.2 在吸收层中的光生载流子漂移 386

12.4.3 pin太阳电池的吸收层设计 388

12.4.4 开路电压 389

12.4.5 a-Si:H太阳电池的光学设计 391

12.4.6 太阳辐照下的电池 393

12.4.7 光老化效应 394

12.5 多结太阳电池 395

12.5.1 多结太阳电池的好处 395

12.5.2 采用合金的具有不同带隙的电池 396

12.5.3 a-Si/a-SiGe双叠层和a-Si/a-SiGe/a-SiGe三结太阳电池 398

12.5.4 微晶硅太阳电池 402

12.5.5 Micromorph以及其他微晶硅基多结电池 402

12.6 组件制造 403

12.6.1 不锈钢衬底上的连续卷对卷制造 403

12.6.2 玻璃衬底上的a-Si组件生产 405

12.6.3 制造成本、安全性及其他 405

12.6.4 组件性能 406

12.7 结论和将来的方向 406

12.7.1 a-Si光伏的现状和竞争力 406

12.7.2 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问题和潜力 407

12.8 致谢 408

参考文献 408

第13章 Cu(InGa)Se2太阳电池 414

13.1 引言 414

13.2 材料性质 416

13.2.1 结构和成分 417

13.2.2 光学性质 419

13.2.3 电学性质 419

13.2.4 表面和晶界 420

13.2.5 衬底的影响 421

13.3 沉积方法 422

13.3.1 衬底 422

13.3.2 背接触 422

13.3.3 共蒸发制备Cu(InGa)Se2 423

13.3.4 两步工艺 424

13.3.5 其他沉积方法 426

13.4 结和器件的形成 426

13.4.1 化学浴法 426

13.4.2 界面影响 427

13.4.3 其他沉积方法 428

13.4.4 其他可选缓冲层 428

13.4.5 透明电极 430

13.4.6 缓冲层 431

13.4.7 器件完成 431

13.5 电池运行 432

13.5.1 光生电流 432

13.5.2 复合 434

13.5.3 Cu(InGa)Se2/CdS界面 436

13.5.4 宽带隙和梯度带隙器件 437

13.6 制造问题 438

13.6.1 工艺和设备 438

13.6.2 组件制备 439

13.6.3 组件性能 440

13.6.4 生产成本 442

13.6.5 环境问题 442

13.7 Cu(InGa)Se2的前景 444

参考文献 445

第14章 碲化镉太阳电池 451

14.1 引言 451

14.2 CdTe的性质和薄膜制备方法 454

14.2.1 Cd和Te2蒸气的表面凝聚/反应 459

14.2.2 Cd和Te离子在表面的电还原 461

14.2.3 表面化学前驱物反应 461

14.3 CdTe薄膜太阳电池 462

14.3.1 窗口层 463

14.3.2 CdTe吸收层和CdCl2处理 463

14.3.3 CdS/CdTe的混合 467

14.3.4 背电极 471

14.3.5 太阳电池表征 472

14.3.6 CdTe电池的现状综述 477

14.4 CdTe组件 477

14.5 CdTe基太阳电池的未来 479

14.6 感谢 482

参考文献 482

第15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488

15.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简介 488

15.1.1 背景 488

15.1.2 结构和材料 489

15.1.3 机理 493

15.1.4 电荷传输动力学 497

15.1.5 特性 499

15.2 DSSC电池制备(η=8%) 500

15.2.1 制备TiO2胶体 500

15.2.2 制备TiO2电极 501

15.2.3 染料在TiO2表面的固定 501

15.2.4 氧化还原电解质 502

15.2.5 对电极 502

15.2.6 电池组装和电池性能 502

15.3 新进展 503

15.3.1 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光电极 503

15.3.2 新染料光敏化剂 504

15.3.3 新电解质 508

15.3.4 准固态和固态DSSC电池 508

15.4 商业化应用途径 509

15.4.1 DSSC电池的稳定性 509

15.4.2 组件的组装和商业化的其他主题 512

15.5 总结和展望 513

参考文献 514

第16章 太阳电池和组件的测量和表征 519

16.1 引言 519

16.2 光伏性能的标定 519

16.2.1 标准辐照度条件(SRC) 519

16.2.2 峰值功率标定的其他方法 533

16.2.3 基于能量的性能标定方法 533

16.2.4 转换到标准条件下的方程 536

16.3 电流与电压测量 537

16.3.1 辐照度的测试 537

16.3.2 基于模拟器的I-V测量:理论 538

16.3.3 一级标准电池的标定方法 539

16.3.4 在标准电池校准过程中的不确定估计 541

16.3.5 标准电池校准相互比较程序 542

16.3.6 多结太阳电池的测量 543

16.3.7 电池和组件的I-V测试系统 545

16.3.8 太阳模拟器 549

16.4 光谱响应 550

16.4.1 基于滤波片的系统 551

16.4.2 基于光栅单色仪的光谱响应测试系统 553

16.4.3 光谱响应的不确定性 554

16.5 组件的标定和认证 556

16.6 致谢 557

参考文献 558

第17章 光伏系统 563

17.1 光伏系统及各种应用简述 563

17.2 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564

17.2.1 小规模离网光伏系统和应用 564

17.2.2 偏远地区的中、大型光伏系统 569

17.2.3 分布式并网光伏系统 579

17.2.4 集中并网光伏系统 582

17.2.5 空间应用 584

17.3 PV系统组件 587

17.3.1 蓄电池 587

17.3.2 电源控制器 589

17.3.3 逆变器 589

17.3.4 辅助发电机 591

17.3.5 系统的规模 591

17.3.6 日常节能应用 593

17.4 光伏技术的未来展望 594

17.4.1 光伏离网电站的未来发展 594

17.4.2 并网光伏系统的未来发展 595

参考文献 596

第18章 光伏中的电化学储能 598

18.1 引言 598

18.2 电化学电池的一般概念 599

18.2.1 电化学电池的基础 599

18.2.2 有内外存储器的蓄电池 604

18.2.3 常用的技术术语和定义 605

18.2.4 容量和荷电状态的定义 606

18.3 在光伏应用中蓄电池的典型工作条件 607

18.3.1 能量分析的一个示例 607

18.3.2 在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工作条件的分类 609

18.4 带有内部贮存器的二次电化学电池 611

18.4.1 概述 611

18.4.2 NiCd电池 613

18.4.3 金属氢化物Ni蓄电池 614

18.4.4 可充电碱锰电池 615

18.4.5 Li离子电池和Li-聚合物电池 615

18.4.6 双层电容器 617

18.4.7 铅酸蓄电池 618

18.5 带有外存储器的二次电化学电池系统 635

18.5.1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636

18.5.2 氢/氧存储系统 638

18.6 投资和寿命成本的考虑 641

18.7 结论 643

参考文献 644

第19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调节 646

19.1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充电控制器和蓄电池监测系统 646

19.1.1 充电控制器 647

19.1.2 长蓄电池串的充电均衡器 656

19.2 逆变器 658

19.2.1 光伏逆变器的普遍特征 658

19.2.2 并网系统逆变器 658

19.2.3 独立电站中的逆变器 660

19.2.4 逆变器原理 661

19.2.5 逆变器的电能质量 670

19.2.6 电网中的主动质量控制 672

19.2.7 并网逆变器的安全方面 673

19.3 致谢 675

参考文献 675

第20章 光伏组件的能量收集和传递 676

20.1 引言 676

20.2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 677

20.3 太阳辐射成分 681

20.4 太阳辐射数据和不确定性 683

20.5 倾斜表面上的辐射 686

20.5.1 给定总辐射,评估水平辐射的直接和漫辐射成分 687

20.5.2 从日辐照量中估计每小时的辐照量 690

20.5.3 已知地面水平面的上辐照分量,估计在任意方向表面上的辐照 692

20.6 环境温度的日间变化 696

20.7 入射角和灰尘的影响 696

20.8 一些计算工具 698

20.8.1 日辐射结果的产生 698

20.8.2 参考年份 698

20.8.3 遮光和轨道图 700

20.9 最广泛研究的表面上的辐照量 700

20.9.1 表面固定的情况 703

20.9.2 跟踪太阳的表面 704

20.9.3 聚光器 706

20.10 实际工作条件下的PV电源行为 706

20.10.1 所选定的方法 707

20.10.2 二阶效应 710

20.11 独立PV系统的规模和可靠性 713

20.12 家用太阳能系统范例 717

20.13 并网PV系统的能量产出 719

20.14 结论 720

20.15 致谢 721

参考文献 721

第21章 光伏系统的经济和环境分析 724

21.1 背景 724

21.2 经济分析 725

21.2.1 关键概念 725

21.2.2 通用方法 731

21.2.3 案例研究 734

21.3 能量回收和环境保护 744

21.4 未来前景 746

参考文献 749

第22章 建筑中的光伏 750

22.1 引言 750

22.1.1 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挑战的光伏技术 750

22.1.2 建筑集成的定义 750

22.2 建筑学中的光伏 752

22.2.1 光伏组件的建筑功能 752

22.2.2 光伏技术作为“绿色设计”的一部分 754

22.2.3 光伏系统被集成做屋顶天窗、幕墙和遮阳板 755

22.2.4 集成良好的系统 757

22.2.5 光伏系统在建筑中的一体化 760

22.2.6 个案研究 764

22.3 BIPV基础 767

22.3.1 建筑的分类和类型 767

22.3.2 电池和组件 772

22.4 光伏设计的步骤 774

22.4.1 城市朝向 774

22.4.2 一体化的实用规则 776

22.4.3 设计步骤 776

22.4.4 设计过程:规划策略 777

22.5 结论 777

参考文献 778

延深阅读 780

第23章 光伏和发展 781

23.1 电和人类发展的关系 781

23.1.1 能源与早期的人类 781

23.1.2 我们需要电 781

23.1.3 1/3的人类仍处于黑暗之中 782

23.1.4 中央电力系统 782

23.1.5 乡村电气化 782

23.1.6 乡村能源使用现状 783

23.2 打破落后的束缚 783

23.2.1 乡村的电力应用 783

23.2.2 电力的基本来源 784

23.3 光伏的替代性分析 784

23.3.1 光伏系统在乡村地区的应用 785

23.3.2 光伏推广的障碍 787

23.3.3 技术障碍 787

23.3.4 非技术问题 789

23.3.5 人力资源培训 792

23.4 四个乡村电气化实例 793

23.4.1 阿根廷 793

23.4.2 玻利维亚 794

23.4.3 巴西 795

23.4.4 墨西哥 795

23.4.5 斯里兰卡 796

23.4.6 撒哈拉的水泵系统 798

23.5 乡村电气化新案例 798

参考文献 799

第24章 光伏发展需要的资助与资金 802

24.1 光伏资金筹措的发展史 802

24.2 资金需求 803

24.2.1 市场驱动力 803

24.2.2 发展展望 804

24.2.3 资金需求 804

24.3 光伏资金筹措的特点 805

24.4 屋顶并网系统的资金筹措 806

24.4.1 贷款期限对贷款成本的影响 806

24.4.2 居民贷款类型 807

24.4.3 放贷机构需注意的问题 808

24.4.4 借贷方经验 808

24.4.5 实例计算 808

24.4.6 屋顶光伏系统资金筹措的改善方式 809

24.5 在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的光伏资金筹措 809

24.5.1 乡村应用 809

24.5.2 融资方式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810

24.5.3 乡村地区光伏资金筹措实例 811

24.6 国际资金来源 812

24.6.1 国际援助和捐赠基金 812

24.6.2 联合国 813

24.6.3 世界银行太阳能户用系统项目 813

24.6.4 国际金融公司(IFC) 814

24.6.5 全球环境基金 814

24.7 为光伏产业提供资金 816

24.8 政府的鼓励措施和项目 817

24.8.1 政府政策对光伏融资的潜在影响 817

24.8.2 直接补贴(买断) 818

24.8.3 软贷款(利息补贴) 819

24.8.4 收入税抵扣和信贷 819

24.9 资助政府研发 820

24.9.1 美国的光伏研究项目 820

24.9.2 日本的光伏项目 820

24.9.3 欧洲光伏项目 821

24.9.4 光伏研发项目的未来 822

24.9.5 研发基金来源 822

附录 823

参考文献 8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