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唐代中层文官
唐代中层文官

唐代中层文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赖瑞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101079623
  • 页数:5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唐代基层文官》的续篇,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经常出任的几种官职,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过去的职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县官,就是整个忽略了幕府官,都无法让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书把这三大职官系统结合起来考察,涵盖面最宽广,而且也留意唐前后期的差别。作者文笔生动,叙事简洁明快,以正史、墓志、唐代诗文等多元材料,叙写唐代士人做官的种种有趣细节,力求把读者带进唐代官场的动态世界。
《唐代中层文官》目录
标签:文官 中层

联经版自序 1

导言 1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3

二、“非士职”: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4

三、唐代官场上的四个“模范” 14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规律 20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核心官职模式 31

六、本研究课题的“代表性” 34

七、唐代“士人”的定义和特色 37

八、基层、中层和高层文官的定义 40

九、研究文献回顾 43

第一章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49

一、御史的起源、变革和组织 52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54

三、御史的选任 56

四、“摄”御史和“兼”御史 62

五、真御史和使府御史 70

六、外台御史和监院御史 74

七、内供奉和里行 78

八、幕府军将武职挂御史衔 87

九、结论 91

第二章 拾遗和补阙 93

一、拾遗、补阙的基本轮廓 95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95

三、官品问题 99

四、作为初任官 101

五、初除官年龄 104

六、文词之美和任官条件 105

七、何人不可任遗、补? 107

八、“官”和“职”以及拾遗、补阙作为阶官 110

九、拾遗补阙“内供奉” 122

十、结论 125

第三章 员外郎和郎中 127

一、郎官的起源和员额 129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131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136

四、员外郎和郎中的别称 138

五、郎官的职掌 144

六、郎官和刺史 153

七、郎官知制诰 162

八、郎官和翰林学士 174

九、郎官和史馆修撰 179

十、检校郎官 189

十一、结论 204

第四章 县令 207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官的地位 210

二、县令的三大类型 223

三、赤畿县令的选任 225

四、郎官出宰京畿 233

五、唐前期的望紧上县令 251

六、唐后期的望紧上县令 261

七、唐前后期的中下县令 269

八、“摄”县令和地方长官自辟的州县官 276

九、唐后期县令主要职务的侧面观察 280

十、结论 287

第五章 司录、录事参军 289

一、从勾官到通判官和专知官 293

二、京城和京外的录事参军 297

三、不同等级州府的司录、录事参军 300

四、唐前期录事参军:政典和出土唐代文书所见 305

五、唐前期录事参军:墓志所见 320

六、唐后期的录事参军 327

七、墓志中所见的两个唐后期司录参军 347

八、令录:县令和录事参军 350

九、唐中叶以后的“摄”录事参军 357

十、结论 363

第六章 判官 365

一、唐代“判”的含义 367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变 371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376

四、“狭义判官”的五大类型和名目 381

五、重要诗人任判官 386

六、方镇判官 396

七、财经系判官 404

八、皇朝特使判官 419

九、京城诸使判官 429

十、内诸司使判官 433

十一、判官的官衔 439

十二、结论 446

第七章 总结 449

参考书目 459

附录 503

索引 505

后记 529

表一 唐代御史台的名称演变 53

表二 摄、兼御史在唐史料中的出现次数 67

表三 尚书省六部二十六司组织表 132

表四 二十六司郎官职掌 145

表五 唐县的等级、分级标准和地理分布 211

表六 唐代六个等级县的县官人数和官品 213

表七 唐代录事参军的分布 298

表八 徐申青中年履历 402

表九 陈少游至德到永泰年官历 444

表十 唐代士人理想的常任核心官职模式 4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