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树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00499965
  • 页数:8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反映了彭树智先生对自己学术生活的思考,全书选取了二百余条学术笔记,编成十集三十三编和一个附录,以文明自觉论为主体,记录了彭树智先生学术思路和体验,体现了彭先生坦然、达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目录

第二卷 369

第四集 文明遐思 369

第一编 静夜沉思 369

一 由《静夜思》所引起的沉思与慎思 369

二 文化:一个洞穴、一棵树、一条河 375

三 文化的民族性 379

四 文化的载体及其自我超越 380

五 文化寻踪 381

六 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观 384

七 爱敏的文化观 388

八 资本主义文化的当代批判论 390

九 论西方政治传统中的自由主义传承链条 391

十 印度的政治和文化认同 392

十一 文明的复兴与帝国的复兴 394

十二 文艺复兴与两种文化交流 395

十三 复兴不是简单的回归 397

十四 丁韪良笔下中国的觉醒和复兴 399

第二编 文明交往 401

一 文明交往的理想和现实 401

二 人为三大交往主题的主体 401

三 政治交往 402

四 文明交往中的文学与政治 403

五 文明对话和文明冲突 406

六 文明对话:交往的最佳联系 408

七 文明交往中的语言因素 409

八 穆沙拉夫论和平与文明对话 411

九 文字开始了人类文明交往史 412

十 交往融于生活娱乐方式 413

十一 香料在东西方交往中的意义 413

十二 走为上和走出去 414

十三 音乐与学术的两种中西文化观 415

十四 第一个向中国介绍地球知识的人 417

十五 全球化与现代性 418

十六 世界文学与人类科学 419

十七 制度文明问题随笔 420

十八 制度文明与平等 422

十九 正义——文明交往的社会理念 423

二十 制度催化文明和文明推动制度 424

二十一 制度与自然 426

二十二 汉字的交往特点 427

二十三 “通天塔”与语言交往 429

二十四 文明和野蛮 430

二十五 从俄国两位学者的全球化视角说起 432

二十六 “之际”的“间性”交往转折性特征 435

二十七 变化——文明交往的关键词 438

二十八 文明交往随记 438

第三编 文明自觉 440

一 人类文明自觉源于精神的觉醒 440

二 文明自觉与文化自觉意识 442

三 文明自觉三题 443

四 文明自觉与文学的自觉 444

五 文明自觉是对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 446

六 文明自觉的几个关键点 447

七 文明自觉与理性 449

八 价值理性的自觉 450

九 文明交往自觉论手记 451

十 从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 452

十一 蒙特霍的文明自觉之路 453

十二 交往平衡的文明自觉 454

十三 启蒙运动是人类文明的自觉运动 455

十四 启蒙问题琐记 458

十五 冯友兰的“和通”及其他 464

十六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 465

十七 再谈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 467

十八 大江健三郎的文明自觉观 469

十九 斯诺的文明交往独特逻辑思维 471

二十 翦伯赞对文明交往的见解 472

二十一 加藤周一的《羊之歌》与《羊年善美谈》 474

二十二 宇宙灵魂的和谐美 477

二十三 《纯粹的精灵》与文明之间的交往 477

二十四 交而通,通而和 479

二十五 文化自觉 479

二十六 再论文化自觉 480

第四编 智慧致知 482

一 智慧是什么 482

二 《周易》的平实、玄奥与智慧 483

三 古希腊的智慧 485

四 智慧在何处 485

五 智慧、智力、智性 486

六 知性、能性、德性 488

七 “智”为何物 489

八 再问“智”为何物 491

九 人的自觉:智慧人 493

十 知与人类的文明自觉 495

十一 “智”、学问与道德的自觉 498

十二 智者善对人生 499

十三 智者库尔特·冯内古特 501

十四 文明的“智障” 501

十五 致知、致良知与致真 502

十六 知人与自知 503

十七 自知之明、幸福与心灵 505

十八 文明比较 505

十九 文明交往的三个观念 506

二十 人类文明交往的遐思和近思 508

第五集 人文解说 515

第一编 人文精神 515

一 何谓人文 515

二 人文理念 517

三 升华人文精神的条件 518

四 文明自觉是人文精神的自觉 519

五 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 520

六 人文精神手记 521

七 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 526

八 文化交流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528

九 卢梭论人 528

十 从人文精神层面上理解人性 529

十一 《中东国家通史》终卷六记补 531

十二 人类共建的“文化双塔” 533

十三 自然科学的人文精神根源 534

十四 西方人文科学的人文化进程 535

十五 柏拉图呼唤文明自觉 536

十六 文明真谛 536

十七 省身与文明对话 537

第二编 文而化之 539

一 文化交流的作用 539

二 宗教与民族冲突根源 540

三 20世纪和21世纪科学之谜 541

四 文化核心问题 542

五 再论文化 543

六 文化与人文精神 544

七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545

八 论文化比较 546

九 文明交往论导读 547

十 审美文化 548

十一 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 549

十二 自然科学家谈文化与文明 549

十三 “打开关闭房间”的犹太文学家 550

十四 文化与文明 551

十五 软实力唤起文化记忆 551

第三编 文而明之 553

一 文明是什么 553

二 文明、公民与天性 554

三 早期文明 556

四 蒙古民族是人类文明史上耀眼的交往明星 558

五 重提“文明冲突论” 560

六 文明复兴的两翼和四轮 561

七 21世纪文明的不同思考 562

八 文明的创造与继承 563

九 中西文明交往的另一面情结 564

十 改革开放与文明交往 565

十一 文明——理解世界史的关键性概念 566

十二 “向东转”与“反转过来影响”:互动中的互变 567

十三 现代化和人性的认识过程 568

十四 文明交往的自觉与“间性” 569

十五 甘英在海湾闻希腊女妖神话 570

十六 道教与儒家的交往 572

十七 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弱者要服从强者 573

十八 杜威的互动论 573

十九 重提爱德华·W.赛义德 574

二十 《未来时速》与智有所不明 575

二十一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 576

二十二 文明如星球、如地层 577

二十三 古老“交流”思想的变化 578

二十四 社会结构:文明深层 579

二十五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的自主性 580

二十六 《全球伦理》探讨普世价值 581

第六集 信仰力量 585

第一编 信仰与生命 585

一 信仰的形态 585

二 信仰的三性 586

三 信仰四题 587

四 信仰与科学 589

五 信仰与哲学 590

六 科学信仰的价值 590

七 信仰通过世代文明交往而传承 591

八 信仰与人的本性 592

九 宗教信仰者与研究者 593

十 信仰与宗教的未来 594

十一 生命与信仰 595

十二 信仰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595

十三 信仰、道德和人性 596

十四 信仰的心灵资源 599

十五 信仰与人类文明 599

十六 信仰的变与常 600

十七 信仰需求的经济法则 600

十八 罗素把知识归结于信仰 601

十九 信仰在交往中的复杂性 602

二十 当代西方旧正宗派信仰 603

二十一 荣毅仁的信仰 604

二十二 信仰与文明交往 605

二十三 信仰的心灵资源 606

二十四 灵魂的扭曲 607

二十五 约旦王后的“信仰飞跃” 607

二十六 信仰的宗教性和民族性 610

第二编 宗教信仰 613

一 从人类文明交往角度看宗教 613

二 需要论与文明交往论的联系 616

三 宗教需要论——巴哈伊教的复兴 617

四 佛教的人文精神 620

五 观音信仰的穿透力——《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序 621

六 从城隍信仰看民间信仰的演变 627

七 信仰对象与思维对象 629

八 “文化基督教”的“五问” 630

九 中东地区的宗教文明交往 631

十 信仰圣地需要和平 632

十一 伊斯兰文明的两项信仰因素 633

十二 戴维·基斯论伊斯兰教的信仰 634

十三 中国伊斯兰教革新的启示 637

十四 《古兰经》中的经济问题 638

十五 “缠回”引起的文明交往话题 639

十六 天启与文明交往 640

十七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札记 642

十八 信仰“中道” 646

十九 宗教与哲学意义上的信仰 647

二十 最欠缺的信仰是诚信 649

第七集 民族国家 655

第一编 现代全球 655

一 亚非民族国家的若干问题 655

二 民族独立国家的建构 657

三 民族独立国家的文明比较 659

四 国家体制与人类文明交往 660

五 民族国家问题思考 661

六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662

七 在世界体系中考虑自己在文明中的位置 663

八 文明交往、现代化与民族国家 664

九 文明交往的跨国性与民族性 671

十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672

十一 西方与东方的民族国家问题 674

十二 21世纪:发展中大国与人类文明的新世纪 675

十三 大国与小国 676

十四 理解民族性 678

十五 姆扎利论民族性与文化 678

十六 民族国家的政治自觉 679

十七 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 680

第二编 民族主义 682

一 民族主义问题手记及续记 682

二 世界现代史上三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 688

三 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本质 689

四 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极端性 690

五 国民性、民族性 693

六 陈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 694

七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695

八 卡夫卡的民族国家思想 696

九 政治是什么 697

十 论政治交往 699

十一 民族国家与文化帝国主义 701

十二 查吉特论民族主义 702

第三编 中东民族国家 708

一 中东民族独立国家问题 708

二 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外力因素 710

三 中东民族国家会成为美国“民主”的复制品吗 710

四 犹太民族成为民族国家才有力量 713

五 土耳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714

六 民族性与土、美交往 715

七 所谓“黄祸”、“黄色间谍”诸论 720

八 民族主义的变数——《伊拉克复兴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序 721

九 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724

第八集 学问学术 729

第一编 书路学步 729

一 《书路新语》续 729

二 学问、学术:问题、方法、细节 734

三 学问、学术:责任、敬业、良知 737

四 学问、学术:传承、理性、知学 738

五 学术为本位 740

六 学术自觉 740

七 学术要有人的温度 741

八 学问,知不足 742

九 学问:人类文明交往的自觉美 745

十 学科的学术自觉 748

十一 “通”与学术自觉 750

十二 重新估定与学术自觉 752

十三 学派雅风 753

十四 通古今之“变”解 754

十五 历史研究三题 755

十六 历史深处 756

十七 中国学人的“自知之明” 758

十八 自知之明 759

十九 “为”的第三种表现 760

二十 情感体验与问题意识 762

二十一 学问之道在学与问结合 764

第二编 学贵自得 768

一 学贵自得源流 768

二 学问得于“间、际”之中 769

三 劝学二则 770

四 问学、谏往与省今 772

五 方法论手记 772

六 问题意识与学术对话 774

七 何故——因果律的局限 775

八 哲理问题与文明自觉 777

九 《摩西五经》四问 779

十 学问与书 779

十一 读书札记 780

十二 读和写是我每天的“功课” 781

十三 “我思故我在”的底蕴 782

十四 哲学问题 782

十五 用多维视角并以交互律为经来观察国际问题 783

第三编 治学逻辑 785

一 《中庸》“五之”的文明自觉 785

二 个案研究问题 786

三 经典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 786

四 说“志”与“志业” 787

五 理解研究对象 788

六 全面的反传统思潮 788

七 活着和死了 789

八 文明交往提问 789

九 苏格拉底(问题中的哲人)式的提问 789

十 问题是时代的课题 790

十一 问题意识后面的三个意识 792

十二 理智生活不易 793

十三 文化人类学的启示 793

十四 简析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 794

十五 秩序与自律 796

十六 文学六题 796

十七 时间与和平 797

十八 评估学术研究成果的标准 798

十九 为何围着“轴心时代”旋转 799

二十 史情、国情与世情 800

二十一 合理性在人类文明交往实践中的意义 801

二十二 “二战”与人类文明 801

第四编 诗意治学 803

一 诗意治学解 803

二 诗人自觉的诗外思考 807

三 《兰亭序》与人生俯仰之间 810

四 治学中的诗意境界 812

五 由《竹扇吟》所想起的 814

六 两副昆明西山名联 814

七 诗意治学:芭蕉篇三趣 815

八 诗可以怨 817

九 简单是平凡的真理 818

十 后学与现代性 819

十一 治学随感集(共26则手记) 819

十二 谷超豪的诗意治学境界 834

十三 诗的文化意境 835

十四 不觅封侯但觅诗 836

第五编 学问人生 838

一 蒙田的治学观和生命观 838

二 演绎怀特海的名言 839

三 甘地的坚持理念 840

四 “蛮族”是移民、难民 840

五 帕斯卡尔论哲学与艺术 841

六 名家读书的艺术 842

七 童年阅读记 842

八 梁漱溟的治学思想 843

九 费孝通的学术交往 845

十 《垮掉一代》及其作者的命运 847

十一 写作、思维和交流 847

十二 童心·真心·真人 848

十三 学而思,思而写 851

十四 学思而后知不足 853

十五 人类需要创造怎样一个世界 855

十六 适度地工作和持续地思考 856

十七 《名理探》一书中的“三通”之门 856

十八 汪曾祺论“三通” 857

十九 审美的特点 857

二十 从知识到市场 859

二十一 再谈东方和西方 860

二十二 西北大学的伯仲叔季顺序 862

二十三 2005年教师节的讲话稿 8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