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仲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655607
  • 页数:4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关于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的探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目录

导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项展示中华民族政治创造智慧的伟大社会系统工程 1

一、《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建设研究》的宗旨和理论体系 3

二、研究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法治的特定内涵及其与人治的根本区别 6

(一)人治的特定内涵和基本特征 7

(二)法治的特定内涵和基本特征 8

(三)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 9

三、研究法治国家建设必须搞清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和我们的奋斗目标 14

(一)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 14

(二)我们的奋斗目标 17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一项展示中华民族政治创造智慧的伟大社会系统工程 18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指导思想理论建设 27

第一章 法治——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进步的客观必然要求 27

一、法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28

(一)经济基础对法制的决定性作用 29

(二)法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性反作用 30

二、人治是自然农业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 32

三、法治是商品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 35

(一)法治是商品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 35

(二)市场经济本身也是法治经济 37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40

(一)法治在中国孕育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和曲折性的深层经济根源 40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44

第二章 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 48

一、法治与政治基础的关系 48

(一)对政治概念应有新的全面的理解 48

(二)法制与政治的关系 51

(三)法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53

二、社会治理方式和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不同的特征 57

三、民主、法治——近现代政治文明的两大基本标志 63

四、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 67

(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成熟发达的民主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 67

(二)我国现行民主制度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不完善性和不成熟性 71

五、由“官本位”向“人民本位”的彻底转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 75

(一)“官本位”现象的历史剖析 75

(二)“官本位”的严重危害性 80

(三)由“官本位”向“人民本位”的彻底转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 82

第三章 科学的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理论与法治的“中国特色” 8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 87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 87

(二)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理论 92

二、治国有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但没有单一固定的历史模式 97

三、中国特殊的国情,必有特色的法治 100

(一)法治在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中国特色 101

(二)法治在组织管理国民经济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方面的中国特色 105

(三)法治在组织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中国特色 108

(四)立法体制和立法原则上的中国特色 109

四、法治为本,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 111

(一)治国必须发挥各种治理手段的综合效应 111

(二)法治是最根本最有效力的国家治理方式与手段 113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16

(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优势缺陷上的互补性,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根本依据 117

(二)以德治国的内涵和任务要求 119

(三)如何正确看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20

(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政治艺术 122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运作体制和法制建设 127

第四章 依法治国首先必须要有适合法治运作的科学顺畅的新型政治体制 127

一、刻骨铭心前苏联、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 128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 132

三、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135

(一)对现行执政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弊端的分析 136

(二)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142

四、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是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144

(一)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是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144

(二)改善党政关系探索中遇到的困惑 146

(三)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改革政治体制的新思路 147

(四)其他民主法治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法律制度简介 154

五、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从严治党,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政治保证 157

(一)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制度关联着国家命运,必须为国家民主制度作出典范,提供政治保证 157

(二)对执政党内部选人用人机制和领导管理体制弊端的分析 160

(三)执政党内部选人用人机制和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 164

第五章 建设权威性强力型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政权组织基础 167

一、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衡式的共和制度与我国民主集中制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利弊的比较分析 169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衡式的共和制度的利弊 170

(二)我国民主集中制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利弊 181

二、建设权威性强力型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政权组织基础 191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94

(一)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195

(二)必须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化 201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代表队伍是依法治国的基干力量 206

第六章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209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 210

二、我国立法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制约影响立法质量水准的消极不利因素 215

(一)我国立法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215

(二)制约影响立法质量水准的消极不利因素 217

三、立法观念与立法工作方法的更新与完善 219

(一)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219

(二)由以确认维护公共权力行使为重心向以确认保障公民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为重心的转移 221

(三)克服因循守旧与盲目照抄两种倾向,立足国情,科学地进行法制借鉴与创新 224

(四)面向世界,实现立法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统一 227

(五)坚持领导、法律专家、实际工作者三结合的立法工作方法和立法论证会制度、听证会制度、民众参与制度,提高立法质量 228

四、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232

(一)“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的利弊 232

(二)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234

五、适应新时代的形势任务需要,积极稳妥地循序渐进地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36

第七章 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法制化、精干化与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40

一、政府职能设计的科学化 240

(一)传统政府职能体系的弊端 240

(二)政府职能设计的科学化 243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精干化与法制化 246

(一)当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47

(二)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精干化法制化的正确途径与根本措施 248

三、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与高效化 251

(一)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251

(二)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科技革新 252

四、健全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实现政务公开化、廉洁化 258

(一)现行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弊端与缺陷 258

(二)实施“阳光”工程,实现行政权力监督社会化 259

第八章 实现司法独立、公正、廉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 262

一、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 263

(一)受当地党政权势的非法控制、干扰、对抗太大,无法做到独立、公正 263

(二)受当地财经管理体制的制约干扰太大,不能适应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 264

(三)缺乏防范司法消极腐败现象的健全严密的法制措施 265

(四)司法运作体制和程序存在着不科学性不健全性 266

二、司法组织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267

(一)司法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267

(二)司法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 270

三、司法财经管理体制的改革 271

四、防治司法消极腐败现象的法制措施的健全严密化 273

(一)司法外部法制监督制约措施的健全严密化 274

(二)司法内部法制监督制约措施的健全严密化 277

五、司法队伍的高素质化与职业化 278

(一)司法官的精英化 280

(二)司法官的职业化 281

(三)司法官的中立化 282

第九章 严密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284

一、“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285

(一)任何权力都有潜在的任性、扩张性和异化性的另一面 285

(二)官员队伍是一支最容易受腐蚀最难统帅管理的队伍 286

(三)治国之精要莫过于依靠民主法治力量从严控权治官 287

二、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弊端与缺陷 289

(一)未能形成健全严密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与法制网络体系 290

(二)行政监察和党纪检查都是将监督者置于被监督者的直接领导控制之下,从来都是监下不监上 291

(三)对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没有纳入法制监督约束机制,国家权力机关和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一些党委负责人的营私舞弊行为无能为力 292

(四)各级党委和国家机关的信访部门只是信访接待站和收发站,对民众的申诉、控诉、检举权利缺乏有效的法制保护支持手段 292

(五)新闻舆论监督没有法制保障,未能普遍充分发挥作用,阻挠、殴打、陷害采访记者的事件时有发生 293

(六)没有整合不同渠道不同系统不同方式的监督力量的统一有效的机制,形不成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 295

三、全方位、多渠道、社会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制网络体系的构建 295

(一)各权力监督子系统自身的改革与强化 296

(二)平级式监督与层级式监督及其各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 304

(三)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的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监督制约 308

第十章 掌握民主科学的现代领导管理方式方法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310

一、变专制独裁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为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 310

(一)时代呼唤“以人为本”的领导管理理念 310

(二)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方式方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312

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和意见、信息的全面沟通与充分交流 314

(一)只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做到心明眼亮、高瞻远瞩 314

(二)意见、信息的全面沟通和充分交流是现代领导管理的基础 315

(三)领导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沟通交流技巧 316

三、变以权控制为以德服人、以诚取信、以公树威、以情感人 320

(一)以德服人 320

(二)以诚取信 321

(三)以公树威 322

(四)以情感人 322

四、变只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兼顾和双赢 323

(一)组织中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客观存在 324

(二)激励务实之基本要领 326

(三)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要求 328

(四)关心下属和员工个人困苦,解除其后顾之忧 328

五、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有机组合与优势互补 329

(一)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异同点 330

(二)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的有机组合、优势互补与“外脑”的作用 331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制度建设 335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用人才的根本原则与新的标准 335

一、治国之本,唯在得人 335

(一)人才是一切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335

(二)依法治国的决定因素依然是人才 337

(三)保证社会人才资源全面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创建新型的人才机制和制度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339

二、法治国家与人治国家在选用人才的方式方法上的原则区别 340

(一)“赛马”与“相马”的区别 340

(二)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与讲究门第、论资排辈的区别 342

(三)“阳光纳贤”式的“明箱操作”与神秘封闭式的“暗箱操作”的区别 344

(四)堂堂正正的毛遂自荐与暗中投机钻营、贿买官职的区别 345

(五)为民兴利除弊的权力观与养尊处优、光宗耀祖、荫蔽亲属后代的权力观的区别 347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用人才的新标准 349

(一)新的政治标准 350

(二)对“才”的新的共同性标准要求 351

(三)心理品质标准 354

第十二章 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法治国家最根本的用人之道 357

一、中国传统的国家选人用人机制的四大弊端与“泥鳅充龙”现象的透析 357

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人才资源开发总体战略中的“龙头工程” 360

(一)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是国家选人用人机制的竞争 360

(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人才资源开发总体战略中的“龙头工程” 361

三、防止组织人事权力的个人政治资本化,是创建新型的国家选人用人机制必须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 363

四、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党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选用机制,是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措施 365

(一)国家用人,关键在于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 365

(二)“陈仕松现象”的反思 369

(三)民主、公开、公平竞争的党和国家领导管理人才选用机制,是选好管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措施 371

五、依靠民主力量和法治手段严格监督管理好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治党治国的关键 377

(一)监督管理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民主法制措施的健全严密化 379

(二)党政领导者用人失察和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与引咎辞职制度的建立健全 380

第十三章 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内容 382

一、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382

(一)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事关兴国安邦和社会发展 382

(二)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384

(三)现代公务员管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386

(四)我国与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的主要差距 389

二、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型干部人事制度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活力型干部人事制度 391

(一)领导职务能升能降、能上能下,是活力型干部人事制度的基本要求 391

(二)领导职务能升能降、能上能下,干部能进能出,是保持和提高干部队伍开拓进取锐气,促进事业繁荣发展的最根本的组织措施 392

三、变重在监督制裁的消极型人事管理方式为重在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积极型人事管理方式 393

(一)借鉴西方国家“功绩主义”原则,坚持以实绩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 394

(二)坚持适才适用原则,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95

(三)信任人、尊重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艺术 395

(四)赏罚分明,权责利相统一,实现激励鞭策方式科学化规范化 396

四、变索取式使用为使用与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相结合 397

(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培训制度,创建中国特色的干部继续教育制度 397

(二)健全完善培训机构与设施,保证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开展 400

五、建立健全外向型的人才吸纳机制与人才安全保障机制 400

第四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407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完成的思想观念解放更新任务 407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407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 407

(二)法治文化的功能作用 408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410

二、消除中国传统人治文化的残余势力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矛盾冲突是首要的思想观念解放更新任务 412

(一)“三纲五常”、个人专制独裁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及其在民众中造成的迷信“清官”、“好皇帝”和畏官畏权势的驯服意识与人民主权原则的矛盾冲突 413

(二)贵贱尊卑有序、等级特权思想观念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统一原则的矛盾冲突 414

(三)做官当老爷、颐指气使、强制命令的领导管理理念及其传统作风与民主型参与式法制化的领导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矛盾冲突 415

(四)“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思想观念和家长作风与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原则要求的矛盾冲突 416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417

(一)使人民主权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成为全民普遍牢固的思想信念和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神圣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 417

(二)使全民普遍树立权利义务观念,养成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觉悟和良好习惯,文明有序地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 420

(三)使繁荣发达的法律教育研究事业保证先进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指导,保证全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保证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全面需要 422

第十五章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 424

一、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性任务 424

二、国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428

(一)对法律本身的认识了解逐步理性化,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盲区”、误解与模糊性 428

(二)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在逐渐开化提高,但其开化发展水准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 429

(三)诉讼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畏诉轻诉厌诉心理 432

(四)法盲多于文盲,法治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觉悟和习惯尚未普遍养成 433

三、只有把法律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法治才能成为社会现实 433

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战略措施 437

(一)历次普法教育经验教训的基本回顾 437

(二)弘扬四个五年普法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全面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而奋斗 439

第十六章 繁荣发展法学教育研究事业,保障依法治国的人才需要和科学理论指导 443

一、法学教育研究事业不能适应依法治国需要的现状分析 444

(一)法学教育事业的不适应性 444

(二)法学研究事业的不适应性 450

二、大力发展和普及法学教育事业,保障依法治国人才的需要 452

(一)扩大高等法学教育的招生数量,同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 452

(二)为高等法学教育选择正确的模式 453

(三)构筑法学教育的科学阶次 455

(四)充实法学教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发掘和利用法学教育资源 458

三、繁荣发展法学和法治研究事业,保障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指导 459

(一)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加强对法治国家建设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 459

(二)他山之石应慎用 461

(三)开展多渠道的法学研究工作 461

第十七章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 464

一、法治必须要有现代精神文明作保障 464

(一)良好的国民政治素质是依法治国的思想保证 464

(二)良好的国民道德素质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465

(三)良好的国民科技文化知识修养是依法治国的智能保证 465

二、对国民素质整体状况的分析 466

(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富于正义精神和开拓创造精神的民族 466

(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普遍激发民族精神、开发民智的工作任重道远 467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 470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