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晓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53551
  • 页数:497 页
图书介绍:随附性关系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各种功能主义对于“随附性”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至少在一种意义上随附性关系是不可还原的关系,而这正是二元功能实在论的理论基础。书稿作者认为,从二元功能实在论的立场看,心-身关系是一个功能整体,功能意义即意识随附于功能结构即身体,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即具有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语言是一个语用功能的整体,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的语法意义是一个函项,语境和语言的指称分别是自变项和依变项,即指称随附于语境。自然界中的一切对象都是一个功能整体,其功能作用(即功能意义的客观表现)随附于其物质结构,因而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据此,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不出热寂说的结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功能整体,因而具有实在性,但其实在性随附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个人;因此,社会整体随附于个体,但却不能还原为个体。总之,基于随附性概念的二元功能实在论是一种有序二元论,而不是笛卡尔式的平行二元论;可以说,它居于一元论和平行二元论之间,并且主要地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目录

前言 1

第一编 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看心身问题——基于实践论的心灵哲学 3

第1章 随附性、因果性与功能系统 3

1.1 引言 3

1.2 何谓“随附性” 4

1.3 随附性与因果性 6

1.4 功能系统与两种随附性 9

1.5 功能结构可以还原而功能意义不可还原 13

1.6 整体—部分随附性和宏观—微观随附性 15

1.7 活力系统与第三种随附性 18

1.8 活力系统与康德的目的论 21

第2章 对金在权的“随附性”概念的分析与改进 27

2.1 弱随附性与强随附性 27

2.2 全总随附性及其与强、弱随附性的关系 31

2.3 随附性的意义底线 34

2.4 对金在权的“全总随附性困境”的消除 37

2.5 关于随附性的分辨表述和变化表述 38

2.6 对金在权的强、弱“随附性”的初步改进 40

2.7 全总随附性是最弱的 43

2.8 对“随附性”定义的进一步改进 45

2.9 再谈三种“随附性”的关系和涵义 50

2.10 此三种随附性与彼三种随附性 53

第3章 结构还原与功能实现 56

3.1 从随附性到共变性和可还原性 56

3.2 功能的多重实现及其局部化 60

3.3 对金在权的事件结构的改进:心身融合事件 64

3.4 下向因果可以消除吗? 66

3.5 内格尔的推导还原模型 70

3.6 金在权的功能还原模型 73

3.7 感受性的不可还原性及其论证 76

第4章 评戴维森与金在权关于心身问题的争论 83

4.1 戴维森的非则一元论 83

4.2 非则一元论的三个原则 87

4.3 关于心理因果性和性质二元论的争论 89

4.4 关于“严格规律”的争论 93

4.5 结论 95

第5章 物理主义与功能主义 99

5.1 功能的“物理实现原则”及其表述 99

5.2 从心脑同一论到功能主义 102

5.3 机器功能主义 106

5.4 因果理论功能主义 110

5.5 对基础理论的选择 113

5.6 关于功能主义的物理主义论证 116

第6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心灵哲学 119

6.1 物理主义的十字路口 119

6.2 评金在权的“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 122

6.3 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及其生物自然主义 126

6.4 查默斯关于意识问题的划分 131

6.5 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135

6.6 信息两面原则与随附性 138

6.7 信息本体论与功能系统本体论 142

6.8 十字路口上的趋同与分异 145

第二编 语言、知识与真理——基于认识论的语言哲学 153

第7章 专名和语句的涵义—指称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谈起 153

7.1 什么是函数? 153

7.2 涵义—指称问题的提出 156

7.3 主词和谓词 159

7.4 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 162

7.5 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 166

第8章 谓词的涵义—指称与概念悖论 172

8.1 谓词的涵义与指称 172

8.2 概念悖论及其解决 175

8.3 概念、谓词与通名 180

第9章 对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澄清 187

9.1 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 187

9.2 罗素的“命题”与弗雷格的“语句”之比较 192

9.3 指称对象、指称意向和语境 201

9.4 涵义的本体论地位和指称意向的认识论意义 207

第10章 关于摹状词和名称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 212

10.1 实指语境、世界语境和认同语境 212

10.2 名称的指称与开放的簇摹状词 217

10.3 严格指示词和必然同一性 220

10.4 主词存在原则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223

10.5 关于“指谓”、“指示”和“归属”的界定 227

10.6 摹状词和专名在实指语境中的功能转化 230

10.7 摹状词与实在论 232

10.8 结论 239

第11章 “知识”定义与“盖梯尔问题” 241

11.1 “知识”的传统定义及其困境 241

11.2 为JTB增加第四条件的若干思路 243

11.3 关于盖梯尔问题的语境主义方案 248

11.4 对语境主义方案的一种改进 253

11.5 对盖梯尔反例的消除和知识自评问题 257

第12章 知识、信念和本体论承诺 262

12.1 柏拉图关于“知识”的论述及其启示 262

12.2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评析 264

12.3 “知识”与“信念”概念辨析 270

12.4 语境主义的本体论承诺 275

第13章 对塔斯基“真”理论的批评与重建 278

13.1 T模式的内容恰当性 278

13.2 对T模式的内容恰当性的质疑与T'模式的提出 281

13.3 对T模式的形式正确性的质疑 283

13.4 将T模式中的“p”换成X是不必要的 286

13.5 用“满足”来定义“真”是不必要的 289

13.6 塔斯基关于“满足”的递归定义及其改造 294

13.7 语言层次论及元语言的实质丰富性 298

13.8 对语言层次论的进一步澄清:T与T'之关系 301

13.9 关于T模式和T'模式的概括性比较 304

第14章 真之收缩论和膨胀论以及各种“真”定义 307

14.1 真之收缩论与真之膨胀论的分野 307

14.2 T模式与戴维森的真之初始论 310

14.3 对“存在”定义和两种等同论的澄清 314

14.4 罗素的外在符合论和内涵等同论 317

14.5 弗雷格的内在符合论和外延等同论 321

14.6 统一多元论以及融贯论和实用论在其中的位置 324

第15章 真之多元论的发展:对真之符合论的合理重建 329

15.1 普特南的多元实在论及其真之定义 329

15.2 赖特的论域多元论 332

15.3 林奇的功能多元论 335

15.4 林奇的真之功能模型及其改进 338

15.5 谢尔的符合多元论与真之歧义性问题的解决 341

15.6 统一多元论:真之制造者和真之承担者的多元统一 346

15.7 摈弃“上帝之眼”和超验的“真”概念 348

第三编 存在、实在与先验自我——对康德体系的改进和对笛卡尔问题的再思考 353

第16章 先验统觉与感性直观 353

16.1 从先验分析到先验综合 353

16.2 先验统觉:一切知识能力的源头 355

16.3 从“思思”到“我思”再到“我在” 358

16.4 主体和客体是对称的吗? 362

16.5 对“实体”、“自在之物”和“先验”的澄清 366

16.6 从“我思之我”到“自由意志” 369

16.7 康德时空观的缺陷 373

16.8 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 378

第17章 实体化思维与知性范畴 384

17.1 何谓知性的“实体化思维” 384

17.2 “实体—属性—事态”范畴组 386

17.3 “存在—虚无—实在”范畴组 389

17.4 “时间—空间—变化”范畴组 392

17.5 经验意志与自由意志 394

17.6 时空的可度量性和无限性 395

17.7 先验范畴体系之重建 398

17.8 因果性范畴及其范导原则 401

17.9 康德解决“休谟问题”了吗? 405

17.10 对休谟问题的一种解决 408

第18章 二律背反与理性范导 411

18.1 何为理性? 411

18.2 建构原则与范导原则 416

18.3 先验理念与先验理想 419

18.4 康德对前两种“二律背反”的论证 423

18.5 关于前两种二律背反的消解 426

18.6 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 429

18.7 第四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 433

18.8 “无限”的知性—理性双重性 435

18.9 “必然”的知性—理性双重性 439

18.10 自由意志与道德原则 442

第19章 笛卡尔问题及其解决 446

19.1 笛卡尔问题及其哲学定位 446

19.2 康德解决笛卡尔问题了吗? 450

19.3 康德与笛卡尔的哲学立场之比较 454

19.4 笛卡尔问题之我见 457

参考文献 461

索引 4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