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3620
- 页数:423 页
目录 3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3
绪论 3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3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0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19
四、“士”阶层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格局 24
第一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28
第一节 “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29
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29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31
第二节 “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33
一、“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33
二、“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35
三、“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36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 38
一、“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 38
二、“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 40
三、“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 40
第四节 孔子哲学的思想史价值 41
第二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44
第一节 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 45
一、“道”作为概念的变迁 46
二、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 46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50
一、“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 50
二、经验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展示 51
第三节 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 53
一、“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与政治诉求 53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58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60
第三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 62
第一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政治理论 63
一、“兼爱”与“非攻”之说 63
二、“尚贤”与“尚同”之议 65
三、“节用”、“节葬”与“非乐”之论 68
第二节 二元分立的世界观构成 70
一、崇尚“天志”:重塑宗教信仰 70
二、提倡“非命”:高扬力作精神 72
第三节 “三表法”与经验主义的认知主张 74
一、“三表法”的经验主义取向 75
二、“察类”与“明故”:形式规则的最早表述 76
第四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 80
第一节 “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的“情性”说 81
一、“情生于性”与“性自命出” 81
二、“道始于情”与“长性者道” 83
三、“其性一也”与“其心各异” 84
第二节 《大学》、《中庸》的“性命”观 85
一、《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 86
二、《中庸》“致中和”的体用论 88
第三节 孟子依“不忍人之心”确立的性善论 91
一、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 91
二、由“本心”论“本性” 93
三、从“尽心”、“知性”到“知天” 95
第四节 孟子“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学说 97
一、“仁义礼智”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 97
二、“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 99
三、“养吾浩然之气”的崇高人格追求 100
第五节 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 102
一、“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 102
二、“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 103
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104
四、“劳心劳力”的分工主张 106
五、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 107
第五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 109
第一节 《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 110
一、“太一生水”说对老子宇宙论的展开 110
二、“太一生水”说与老子宇宙论的差别 112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论” 114
一、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 115
二、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 117
第三节 庄子的“道通为一”说 119
一、“道”从消解经验事物的分判而确立 119
二、“道”借剥离经验知识的不真而凸显 121
第四节 庄子的“逍遥游” 122
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123
二、“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124
三、庄子的自由境界与传统中国的自由精神 126
第五节 援道入法的稷下之学 127
一、慎到的“弃知去已”说与重“势”观 128
二、《管子》四篇的“精气”说与“心术”论 131
第六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 134
第一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134
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和传播 134
二、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历史理论 136
第二节 《易传》的“变易”思想与气化流行观 138
一、“生生之谓易”的气化流行观 138
二、“唯变所适”的“变易”思想 140
三、《易传》与儒家的“性命”学说 141
第七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144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辨析 145
一、“散于万物而不厌”的求知精神 145
二、“历物十事”的认识意义 146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论难 152
一、“白马非马”之说 153
二、“离坚白”之论 154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知识论与逻辑学 157
一、从墨子到后期墨家 157
二、后期墨家的知识论 158
三、后期墨家的逻辑学 162
第八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 171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与认识论 172
一、“天行有常”的自然学说 172
二、“心有征知”的认知取向 173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意识 175
第二节 “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主张 176
一、以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177
二、“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178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180
一、“明分使群”的社会建构观念 181
第三节 “隆礼重法”与“强国裕民”的“外王”理想 181
二、“隆礼重法”的国家宰制方略 182
三、“强国裕民”的王道政治理想 184
第四节 荀子对先秦百家之学的批判和旨归 186
一、对道家、墨家和思孟学派的批判 186
二、对名家的批判与对逻辑学的发展 189
三、“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191
第九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 193
第一节 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及其人性论前提 193
一、前期法家变法的理论与实践 194
二、法、术、势结合的治国之道 195
三、“皆挟自为心”的人性透视 197
第二节 “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意识与“道理相应”的道用论 198
一、“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主张 199
二、“道理相应”说与“道”的工具性向度 201
一、“参验”说的经验性质 204
第三节 “参验”之说与“矛盾”之辨 204
二、“矛盾”说的形式化表征 207
第四节 法家的历史功过评论 208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 213
绪论 213
一、两汉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213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变乱中的士族士风 218
三、道佛二教的传播与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 222
四、隋唐盛世与中古前期的浪漫精神 227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 232
第一节 汉初的“无为”之治与《黄帝四经》的流播 232
一、“无为”之说与“文景之治” 233
二、合“无为”与“法治”为一的《黄帝四经》 234
第二节 《淮南子》对黄老学的发展与黄老思潮的历史定位 236
一、《淮南子》对黄老之学的发展 237
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黄老学的定位 238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241
第一节 “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 242
一、“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 242
二、“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 243
第二节 “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 244
一、“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 244
二、“诘其名实,观其离合”的认识方法论 245
第三节 “性三品”的人性学说与王道教化的成德主张 246
一、“性三品”的人性学说 246
二、“承天意,成民性”的王道教化主张 248
第四节 “人理副天道”的神权政治理论 249
一、“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249
二、“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250
三、“奉天而法古”的社会历史观 251
第五节 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252
一、从“天人相与”到谶纬神学 253
二、《白虎通》与儒学的法典化 254
第三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 256
第一节 “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 257
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 257
二、“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 259
第二节 注重“效验”的经验主义认识路向 261
一、“知物由学,学之乃知”的认识前提 261
二、“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的认识过程 262
三、“明于有效”,“定于有证”的检验标准 264
第三节 自然哲学的困扰:偶成说与命定论 265
一、“物事相遭”、“偶适相遇”的偶成说 266
二、“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的命定论 267
第四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270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思想 272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 272
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取向 275
三、“崇本息末”的政治文化诉求 278
第二节 嵇康、阮籍的社会批判意识 280
一、“万物为一”的宇宙观 280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批判精神 282
三、“触情而行”的自由精神 285
第三节 郭象的“崇有”哲学 288
一、“物各自生”的存有论主张 289
二、“全我而不效彼”的个体自我观念 292
三、“性分”说与等级论 293
第五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 298
第一节 道教的发端与早期道教的神仙说 298
一、上古的神仙传说与方士的寻仙活动 298
二、道教作为宗教团体的创立 299
三、早期道经与道教哲学 301
一、道教的广泛传播与道经谱系的形成 307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葛洪的外丹学 307
二、葛洪的元气说与外丹学 309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 314
第一节 佛教空宗的传播与“六家七宗”的般若学 315
一、空宗的初传与早期的玄学化诠释 315
二、“六家七宗”的般若观解 317
第二节 僧肇的《不真空论》 321
一、般若学的“缘起性空”说 321
二、僧肇解“空”与中观的方法论 323
第三节 有宗的传入与中国早期佛性思想的开展 325
一、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护持与慧远、竺道生的传教活动 325
二、大乘有宗经论的传译与经论师 327
三、“真心”与“妄心”之争 330
四、“本有”与“当有”之辨 333
五、《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论 335
第一节 天台宗的圆融观 340
第七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340
一、圆融三谛 342
二、性具善恶 345
三、圆顿止观 347
四、圆显三德 350
第二节 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论 352
一、八识与赖耶缘起 354
二、种子与现行 356
三、五法三自性 358
四、转识成智 360
第三节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 362
一、法界缘起 364
二、四种法界 365
三、事事无碍 366
四、三重观法 369
第四节 禅宗的顿悟成佛论 370
一、自性即佛 372
二、无念为宗 374
三、自性佛土与顿悟成佛 376
四、五宗家风 379
第五节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 382
第八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 387
第一节 由隋入唐道教的繁荣与重玄学 387
一、道教的繁荣及其在唐初的国教地位 387
二、成玄英、李荣建构的“重玄学” 388
第二节 盛唐时期道教的性命说 391
一、司马承祯、吴筠的“性命”理论 391
二、仙道理论的转向与内丹学的兴起 394
第三节 道教信仰提供的思想史意义 397
第一节 儒学对佛学的回应与唐初经学的重整 402
第九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 402
一、范缜对佛学的回应及其《神灭论》 403
二、儒学的重振与唐初的《五经正义》 404
第二节 韩愈的“道统”观 406
一、“道统”建构与担当意识 407
二、“天命”旧说与性情原论 409
三、圣人创制与圣教观念 411
第三节 李翱的《复性书》 412
一、性善情惑之说 412
二、去情复性之方 414
第四节 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说 415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主义路向 416
二、“势”的观念与历史变迁的客观性辩 417
第五节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论 419
一、从“天人相分”到“天与人交相胜” 420
二、“天人关系”话题的终结与哲学的再转向 422
- 《新编历史小丛书 祖逖北伐》何兹全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新编中草药全图鉴 2》林余霖,李葆莉主编 2020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新编历史小丛书 海瑞的故事》吴晗 2019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新编临床药物使用规范》孙国栋,解华主编 2017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新编大学物理实验》罗晓琴,罗浩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