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建国,孙启忠,马春晖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53231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目录

第一章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战略地位 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提出及界定 1

一、农牧交错带的提出 1

目录 1

二、农牧交错带的界定 2

三、农牧交错带的新界定及范围 8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12

一、古代屯垦屯田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影响 12

二、解放后开垦草原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影响 19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的战略地位 21

一、东西部之间过渡带 21

三、能源矿产基地带 22

四、农林牧系统最佳耦合带 22

二、国家生态安全带 22

五、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黄金带 23

六、多民族聚集带 24

第二章 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25

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历史上农牧界限的波动 25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农牧交替 27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变迁 29

一、气候干旱化和牛耕技术的发展 29

二、农牧交错带与农牧结合 30

三、脆弱环境变迁的警示意义 30

第四节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演变 31

一、文化发展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影响 31

二、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35

三、近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 37

四、近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迁的驱动力 39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过渡性 42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征 42

一、生物气候的过渡性 43

二、边缘效应明显 44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5

一、生态环境敏感性强 45

二、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 46

三、生态功能衰退 47

四、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48

五、地貌格局的特殊性 49

第三节 经济条件的脆弱性 49

一、社会经济系统闭塞 50

二、经济发展落后 50

三、社会条件的脆弱性 50

第四节 自然灾害频繁 52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2

二、自然灾害导致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 53

第五节 界面的强烈波动性 54

第四章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现状 56

第一节 气候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的影响 56

一、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 56

二、气候变化将引起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 57

三、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影响 57

四、气候变化对草原地上生物量及载畜量的影响 58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59

一、生态环境恶化 60

二、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62

三、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 63

四、草地退化和荒漠化严重 64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 66

一、农牧林产业复合与优化 66

二、种植业结构 74

三、畜牧业结构 76

六、保护播种 1 79

第五章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受损机理 79

第一节 草地生态亚系统的受损机理 79

一、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80

二、开垦对坝上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83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 87

第二节 农业生态亚系统的受损机理 87

一、种植业结构嬗变 88

二、种植业产值比例分析 89

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析 90

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转化途径不畅 91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的受损机理 92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92

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影响 93

三、过度的人为干扰造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 95

第一节 农牧系统耦合的历史和理论依据 98

一、农牧系统耦合的历史依据 98

第六章 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效应 98

二、农牧系统耦合的理论依据 99

第二节 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 102

一、地境-植物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 102

二、植物-动物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 104

第三节 系统耦合生产潜力的释放 106

一、系统耦合的催化潜势 106

二、系统耦合的位差潜势 106

三、系统耦合的多稳定潜势 107

四、系统耦合的管理潜势 108

第四节 系统耦合的形式和现状及动力因素 108

一、系统耦合的形式 108

二、系统耦合的动力因素 109

第五节 系统耦合效应 112

一、系统耦合植物生产系统效应 113

二、系统耦合动物生产效率 114

第六节 系统耦合功率最大化设计 117

第七节 农牧交错带农牧耦合的政策与技术保障体系 121

一、克服政策层面上的障碍 121

二、解决和完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121

第七章 农牧交错带优化模式 123

第一节 优化理论 123

一、农牧资源配置模式的理论 123

二、国内外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25

第二节 农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129

一、农牧业资源的配置 129

二、我国农牧交错带农牧资源配置现状 131

三、农牧交错带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 132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区农牧业生产优化模式 136

一、草地改良及种草养畜典型模式 136

二、内蒙古乌盟地区“进、退、还”典型模式 141

三、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单元小流域治理”典型模式 145

四、内蒙古奈曼旗“小生物圈”沙地治理开发模式 149

五、河北坝上错季蔬菜生产典型模式 151

第八章 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 157

第一节 草地植被恢复 157

一、草地封育 157

二、草地松耙 158

三、草地补播 160

第二节 退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 164

一、退耕地的自然演替过程 164

二、退耕地的土壤理化特性变化 165

三、退耕地自然恢复中的定向培育技术 166

二、草种选择技术 167

一、选地与基本建设 167

第三节 退耕地的人工植被重建 167

三、牧草种植技术 168

第九章 人工草地建植与草田轮作技术 169

第一节 牧草播种的土壤准备 169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169

二、苗床准备 170

第二节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171

一、硬实种子及其处理 171

二、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 172

三、种子的去芒 174

第三节 牧草的播种 174

一、播种方法 175

二、播种时期 175

三、播种深度 176

四、播种量 176

五、牧草的混播 177

七、草地建植初期的管理 179

第四节 草田轮作技术 180

一、轮作的重要作用 180

二、轮作中各类牧草及作物的地位 182

三、轮作的主要类型 183

四、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 184

第十章 牧草的收获与加工贮藏技术 187

第一节 牧草的收割 187

一、牧草收割的时间 187

二、牧草刈割留茬的高度 188

三、牧草的刈割过程 189

第二节 牧草的干燥 189

一、牧草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189

三、牧草调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190

二、牧草刈割后生理生化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 190

四、牧草干燥的方法 192

五、其他加速干燥方法 193

第三节 干草的加工 194

一、草捆的加工 194

二、草粉、草粒及草块加工 195

三、牧草的分离加工 196

第四节 干草的贮藏 198

一、干草的堆藏 198

二、干草捆的贮藏 199

三、半干草的贮藏 199

四、草粉、草粒及草块的贮藏 200

第五节 牧草的青贮 201

一、青贮的原理及发酵过程 202

二、制作青贮必备的条件 203

三、青贮设施 204

四、青贮料的调制 205

五、青贮过程中的养分损失及青贮添加剂 206

六、半干(低水分)青贮 208

七、青贮料的品质鉴定及利用 209

第十一章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 211

第一节 牧草种子田的建植 211

一、苗床的准备 211

二、播种方式和方法 212

三、播种时间及播种量 213

第二节 牧草种子田间管理 213

一、施肥 213

二、灌溉 216

三、人工辅助授粉 216

四、牧草种子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217

第三节 牧草种子的收获 218

一、种子收获的时间 219

二、种子收获方法 220

第四节 牧草种子的干燥与清选 221

一、牧草种子的干燥 221

二、牧草种子的清选 222

第十二章 草食家畜饲养管理技术 224

第一节 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224

一、泌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224

二、干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227

三、犊牛的饲养管理 228

四、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229

第二节 肉用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230

一、肉用牛的育肥 230

二、架子牛的育肥 232

三、种公牛的饲养管理 233

第三节 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234

一、羊的生活习性 234

二、羊的饲养方式 234

三、各类羊的饲养 237

四、其他管理技术 240

第十三章 农牧交错带旱地农业技术 242

第一节 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 242

一、古代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 242

二、旱地作物生物学基础 242

三、选用抗旱高产品种 244

四、蓄水保墒 246

五、轮作倒茬 248

六、播种及群体密度 248

七、合理施肥 249

一、节水灌溉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率 251

八、防治病虫害 251

第二节 节水灌溉技术 251

二、节水灌溉潜力 252

三、旱地作物生长发育与需水量 253

四、灌溉用水源 253

五、输水系统 255

六、灌溉方式 255

第三节 保护性耕作 257

一、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与概念 257

二、保护性耕作的产生与发展 257

三、保护性耕作与可持续发展 258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 259

第四节 地膜覆盖技术 261

一、生态效应 261

二、技术优势 262

三、地膜覆盖技术 264

第五节 设施农业技术 265

一、设施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266

二、设施农业在旱地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67

三、设施农业类型 267

四、设施农业技术 268

第十四章 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发展战略 27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基本理论 271

一、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 271

二、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72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282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82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283

三、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285

参考文献 2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