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学荟要  下
政治学荟要  下

政治学荟要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忏华著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47
  • ISBN: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
《政治学荟要 下》目录
标签:政治学 政治

第一章 政治学的意义 1

第二章 政治学的范围 8

第三章 政治学的科学性质 10

第四章 政治学的方法和观点 12

第一节 政治学的方法 12

一 观察方法 13

二 实验方法 13

三 比较方法 14

四 历史方法 15

五 哲学方法 16

第二节 政治学的观点 17

一 社会学的观点和生物学的观点 17

三 法理学的观点 18

二 心理学的观点 18

第五章 政治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 20

第一节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20

第二节 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 21

第三节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22

第四节 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关系 23

第六章 西洋政治思想史梗概 25

第一节 过去的政治思想 25

第二节 挽近的政治思想 29

第七章 国家的定义 35

第八章 国家和民族 39

第九章 国家的要素 43

第一节 人民 43

第二节 领土 45

一 领土概念所包括的范围 46

(一)领土 46

(二)领水 46

(三)领空 47

一、上空自由说 47

二、上空限制说 47

三、上空主权说 47

二 领土的境界 48

(一)天然国境 48

(二)人为国境 48

(一)法权的概念 49

五 领土和法权 49

四 领土的大小 49

三 领土的集散 49

(二)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 50

(三)国际地役 51

六 领土和所有权 51

七 土地问题 52

(一)土地私有制度 52

(二)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学说和方案 52

一、地租课税主义的土地制度改良派 52

二、农业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改革派 52

三、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改革派 53

(三)苏联和其他国家对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53

(四)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主张 54

一 主权的概念 56

第三节 政治组织 56

第四节 主权 56

二 近代主权观念的渊源 58

三 主权的几种定义和特性 59

四 法律主权和政治主权 61

(一)法律主权 61

(二)政治主权 61

五 主权的所在问题 63

六 主权的限制问题 66

(一)道德限制说 66

(二)超人权威限制说 66

(四)国家自设限制说 67

(三)国际公法限制说 67

七 主权非国家要素说和国家无主权说 69

(一)主权非国家要素说 69

(二)国家无主权说 69

第十章 现代国家的生命力 71

第十一章 国家的分类 73

第一节 主权国 73

第二节 部分主权国 73

一 被保护国 74

二 属国 74

三 邦联分子国 75

四 委任统治国 75

第三节 永久中立国 76

第一节 人性说 77

第十二章 国家的起源 77

第二节 神权说 78

第三节 契约说 80

一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权力抛弃说 81

二 陆克的社会契约说——国权限制说 83

三 卢梭的社会契约说——全民意志说 85

四 卢梭以后的社会契约说 86

第四节 强力说 88

第五节 历史的进化说 90

一 血统 91

(一)父系说 91

(二)母系说 91

(一)崇拜自然 93

二 宗教 93

(二)崇拜祖先 94

(三)实用道德的宗教 95

三 经济 95

四 战争 96

第十三章 各种国家观 99

第一节 法理的学国家观 99

第二节 有机体的国家观 100

第三节 理想主义的国家观 101

第四节 实利主义的国家观 103

第五节 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105

第六节 多元主义的国家观 107

第七节 马克斯主义的阶级统治的国家观 111

第八节 社会学者的阶级统治的国家观 114

第九节 布尔塞维克主义的阶级统治的国家观 116

第十节 法西斯主义的伦理的国家观 118

第十一节 纳粹主义的民族国家观 120

第十四章 国家和国家的关系 125

第一节 国际法 125

一 国际法的意义 125

二 国际法的性质 126

三 国际法的渊源 128

(一)国际惯例 128

(二)著名法学家的学说 128

(四)国内法 129

(五)外交文件 129

(三)国际条约 129

四 国际法的范围 131

第二节 国际联盟 131

一 国际联盟的主旨 131

二 国际联盟的性质 132

三 国际联盟的组织 133

四 国际联盟下的各种机关 133

(一)大会 134

(二)行政院 135

(三)经常秘书处 136

(四)国际常说裁判法院 137

(五)国际劳工组织 137

第三节 建议中的国际组织 137

二 国际组织的会员 138

一 国际组织的宗旨同原则 138

三 国际组织的机构 139

(一)大会 139

(二)安全理事会 140

(三)国际法院 141

(四)秘书厅 142

四 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办法 142

五 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的办法 145

第十五章 国家和政府 146

第一节 国家和政府的区别 146

第二节 国体和政体的区别 146

第一节 法律 148

一 法律的意义 148

第六章 宪法和法律 148

二 法律的渊源 149

(一)习惯 149

(二)判例 149

(三)学说 149

(四)立法 150

三 法律的分类 150

(一)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50

(二)主法和助法 150

(三)国内法和国际法 150

(四)公法和私法 151

(五)普通法和特别法 151

第二节 宪法 152

一 宪法的意义 152

(一)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153

二 宪法的分类 153

(二)柔性宪法和刚性宪法 154

三 宪法的制定和修正 156

第十七章 国体 159

第一节 国体的分类 159

第二节 国体的三分说和二分说 159

一 国体三分说 159

二 国体二分说 161

第三节 关于国体分类的各种学说 162

一 单一国 163

二 复合国 163

(一)君合国 163

(二)政合国 165

(三)联邦 166

一 宪法 167

二 中央和地方政府 167

三 联邦司法机关 168

(四)邦联 169

第十八章 政体 171

第一节 政体的分类 171

第二节 柏哲士的四种政体分类 172

第十九章 三权分立说和权能划分说 176

第一节 三权分立说 176

第二节 权能划分说 181

第一节 选举权 192

一 选举权的意义 192

第二十章 政体的组织和他的运用 192

二 选举和被选举权 193

(一)选举权 193

(二)被选举权 196

三 选举区 198

(一)拿行政区域做单位 198

一、单区制——小选举区制 198

二、总票制——大选举区制 198

(二)拿职业团体做单位 199

四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200

五 公开选举和秘密选举 202

(二)比例选举 203

二、比较多数法 203

一、过半数法 203

(一)多数选举 203

六 多数选举和比例选举 203

一、减记投票法 204

二、重记投票法 204

三、单记商数投票法 204

1.让与法 204

2.副记法 204

四、名单投票法 206

第二节 罢免权 207

一 罢免权的意义 207

二 美国人民的罢免权 208

三 瑞士人民的罢免权 210

四 德国人民的罢免权 210

一 创制权的意义 211

五 苏联人民的罢免权 211

第三节 创制权 211

二 瑞士人民的创制权 212

三 美国人民的创制权 213

四 德国人民的创制权 214

第四节 复决权 215

一 复决权的意义 215

二 咨询的复决和批准的复决 215

三 强制的复决和任意的复决 215

四 瑞士人民的复决权 216

五 美国人民的复决权 217

六 德国人民的复决权 218

第二十一章 治权的组织和他的运用 218

一 行政机关的意义 219

第一节 行政机关 219

二 行政机关的制度 221

(一)内阁制 221

(二)总统制 222

(三)委员制 222

一、瑞士的联邦委员会制 222

二、苏联的人民委员会制 224

(四)独裁制 225

一、意大利的法西斯政府 225

二、德国的纳粹政府 228

(五)内阁制总统制委员制的优劣 228

(二)行政权 231

(一)外交权 231

三 行政机关的职权 231

(三)军事权 232

(四)司法权 232

(五)立法权 233

第二节 立法机关 233

一 立法机关的意义 233

二 立法机关的制度 234

(一)两院制 234

(二)一院制 234

(三)两院制一院制的优劣 235

三 立法机关的职权 238

(一)立法权 238

(二)监察权 239

(三)财政权 240

第三节 司法机关 240

一 司法机关的意义 240

二 司法机关的制度 240

三 司法机关的职权 242

四 司法机关的独立 243

(一)法官的任用 243

(二)法官的保障 245

第四节 考试机关 247

一 考试权和考试机关 247

二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247

三 英美现代的考试制度 252

(一)英国的考试制度 252

(二)美国的考试制度 254

一 监察权和监察机关 255

二 中国古代的台谏制度 255

第五节 监察机关 255

三 挽近欧美各国立法部的弹劾权 259

第二十二章 挽近各国的政治制度 261

第一节 以议会为中心的英国政治制度 261

一 英国宪法的性质 261

二 国会 262

(一)国会的组织 262

(二)上议院的组织和议员的资格 262

(三)上议院的主席 264

(五)上议院的特殊权力 265

(六)下议院的组织和议员的资格 265

(四)上议院的委员会 265

(七)下议院的议长 266

(八)下议院的委员 266

(九)国会的任期 268

(十)立法程序 269

(十一)议案 271

(十二)两院职权的分配 273

三 内阁 274

四 国王 275

五 国务院 276

六 枢密院 279

七 司法机关 280

八 地方政府 282

(一)参议院 288

三 国会 288

第二节 美国的严格的三权分立制 288

二 联邦政府 288

一 三权宪法 288

(二)众议院 290

四 总统 292

五 内阁 298

六 联邦司法 300

七 州政府 304

第三节 法国的第三共和政制 305

一 第三共和的宪法 305

二 国民会议 307

(二)众议院 308

(一)参议院 308

(三)两院的会期 309

(四)两院议长的地位 309

(五)两院的委员会 309

(六)两院的职权 310

三 总统 313

四 国务院和内阁 314

五 司法 316

六 地方政府 320

第四节 瑞士的直接民主政治 323

一 联邦会议 323

(一)联邦会议的组织 323

二、参议院 324

一、众议院 324

(二)联邦会议的职权 325

二 瑞士公民的直接立法权 326

三 联邦行政委员会 328

四 联邦司法 331

第五节 苏维埃联邦 332

一 苏联的构成 332

二 苏联的宪法 333

三 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 336

(一)苏联最高苏维埃 336

(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338

四 苏联的国家行政机关 340

五 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国家权力同国家行政机关 342

七 法院同检察机关 343

六 国家权力的地方机关 343

第六节 法西斯意大利 344

一 行政机关 345

(一)国王 345

(二)首相 345

二 大会议 346

(一)大会议的经过 346

(二)大会议的组织 346

(三)大会议的职权 347

一、商议权 348

二、咨询权 348

三 立法机关 348

(一)众议院 349

四 司法机关 350

(二)参议院 350

五 地方政府 351

第七节 纳粹德国 352

一 提高行政权力 352

二 废除联邦制度 354

第二十三章 挽近各国的政党 356

第一节 政党的意义 356

第二节 政党的形式 357

第三节 英国的政党 358

一 英国政党的略史 358

二 英国政党的组织 359

第四节 美国的政党 360

一 美国政党的略史 360

二 美国政党的组织 362

第五节 法国的政党 364

一 法国政党的略史和他的概况 364

二 法西运动和人民阵线 367

第六节 瑞士的政党 369

第七节 苏联的政党 371

一 苏联成立前后的革命政党和共产党的发展 371

二 苏联共产党的组织 377

三 第三国际 379

第八节 意大利的法西斯蒂 381

一 法西斯蒂的蹶起 381

二 法西斯蒂的组织 386

一 纳粹成立的经过 390

第九节 德国的纳粹 390

二 纳粹的政纲 393

三 纳粹的组织 393

第二十四章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政治制度 395

第一节 训政时期的政权机构 395

第二节 训政时期的治权机构 400

一 国民政府 400

二 行政院 406

(一)行政院的组织 406

(二)行政院会议的组织 407

(三)行政院同行政院会议的职权 407

三 立法院 407

(一)立法院的组织 408

(二)立法院的运用 410

四 司法院 413

(一)司法院的组织 413

(二)司法院的职权 414

五 考试院 414

(一)考试院的组织 415

(二)考试院的职权 415

六 监察院 416

(一)监察院的组织 416

(二)监察院的职权 417

第三节 训政时期的地方政制 418

(一)省政府的组织 419

(二)省政府委员会同省政府主席的职权 419

一 省 419

(三)省民意机关 420

二 市 422

(一)市的种类 423

(二)市以内的区划和编制 423

(三)市公民 424

(四)市政府同市政会议 424

(五)市民意机关 425

(六)区民代表会同区公所 428

(七)保民大会同保办公处 429

(八)户长会议同甲长 429

三 行政督察区 429

(一)县组织法 430

四 县 430

(二)县各级组织纲要 432

第二十五章 中国国民党 439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略史 439

一 总统 439

二 兴中会 439

三 民国成立以前的同盟会 440

四 民国成立以后的同盟会 441

五 国民党 442

六 中华革命党 442

七 民国十三年改组以前的中国国民党 444

八 民国十三年改组以后的中国国民党 446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 4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