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儿童营养学
实用儿童营养学

实用儿童营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祖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4
  • ISBN:14048·2948
  • 页数:759 页
图书介绍:
《实用儿童营养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儿童营养与儿童营养学 1

实用儿童营养学的范围与儿童营养的任务 1

(一)儿童营养学的理论基础 1

目录 1

(二)儿童喂养法 2

(三)消化紊乱和营养障碍时的营养方法 2

(四)调查、管理与实施 2

(五)实验方法 3

儿童营养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 3

(一)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 3

(二)正常儿童生理、生化常数 3

(六)解决合理喂养关键性的研究 4

(七)改善生活制度、加强体格锻炼 4

(三)儿童营养需要量 4

(五)儿童营养障碍的发病机制 4

(四)合理喂养的研究 4

几点期望 5

(一)培养和扩大队伍 5

(二)大力开展普及宣传工作 5

第一篇 儿童营养学基础 6

第2章 祖国医学对儿童营 养的重视与食治疗法的贡献 6

祖国医学对营养的认识过程 6

对儿童营养的重视 7

(二)脚气症 8

有关儿童营养不良缺乏症的记载 8

(一)夜盲症 8

(三)佝偻病 9

(四)脾虚 9

祖国医学食治的原则 9

祖国医学关于食物的主要作用及分类 10

(一)果品 10

(五)瓜芋 11

(八)禽类 11

(六)五谷 11

(七)畜类 11

(四)豆类 11

(三)蔬菜 11

(二)茶点 11

(九)鱼类 12

(十)水产 12

食物性能与禁忌 12

(一)辛辣类 12

(二)生冷类 12

(三)油腻硬固类 13

(四)海腥类 13

(五)发物类 13

(三)调节生理机能 14

(一)生命的基础 14

(二)修补与生长 14

第3章 蛋白质 14

功用 14

(四)供给热量 15

蛋白质的分类 16

(一)单纯蛋白质 16

(二)结合蛋白质 16

(三)衍生蛋白质 16

蛋白质的结构 16

蛋白质的性质 17

(一)大分子量 17

(二)两性游离及等电点 17

(三)变性及凝固 18

(七)胶体性质 19

(一)一般性能与结构 19

氨基酸 19

(四)沉淀反应 19

(六)水解 19

(五)显色反应 19

(二)氨基酸的分类 20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代谢 20

(一)蛋白质的代谢 20

(二)氮平衡 21

(三)人体蛋白质的动态平衡和代谢库 21

(四)蛋白质的“储备” 22

(一)蛋白质的消化率 23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利用 23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23

(二)完全蛋白质 24

(三)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25

(四)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6

(五)人体利用蛋白质的条件 27

血浆蛋白质与营养关系 28

(一)血浆蛋白质 28

(二)电泳分析法 28

(三)影响血浆各种蛋白质含量的因素 28

(二)氨基酸与脂酸的代 29

谢关系 29

(一)与糖的代谢关系 29

蛋白质与其它营养素关系 29

(三)蛋白质与维生素B族的关系 30

膳食中蛋白质的来源 30

儿童需要量 31

第4章 氨基酸 32

氨基酸在营养上分组 32

(一)必需氨基酸 32

(二)半必需氨基酸 33

(三)非必需氨基酸 33

个别必需氨基酸的生理功能简介 33

(一)赖氨酸 34

(二)色氨酸 34

(三)苯丙氨酸 34

(六)组氨酸 35

(五)甲硫氨酸(蛋氨酸) 35

(四)羟丁氨酸(酥氨酸) 35

(七)精氨酸 36

婴儿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36

(一)研究方法 36

(二)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组成比值 37

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37

(一)所谓“第一缺乏氨基酸”的概念 37

(二)食物与膳食内平衡或补充必需氨基酸的原则 38

(三)婴儿膳食内补充赖氨酸的效果 39

(四)甘氨酸 40

(三)胱氨酸 40

(二)酪氨酸 40

(一)精氨酸 40

个别半必需氨基酸的生理功能简介 40

非必需氨基酸 41

(一)一般生理功能 41

(二)主要代谢反应及个别生理功能简介 41

(三)需要量 42

右旋氨基酸 42

(一)功能 42

(二)转化 44

(三)毒性 44

氨基酸同功衍化物 44

维生素与氨基酸的代谢 45

热量和氨基酸供应的关系 45

氨基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46

第5章 脂肪 47

一般功用 47

(一)供给热能 47

(二)保暖及保护功能 47

(三)组织需要 47

(四)良好的溶剂 47

(五)维持机体机能 47

(一)物理性质 48

脂肪与脂酸的性质 48

(三)衍生脂肪 48

(二)复合脂肪 48

(一)单纯脂肪 48

分类 48

(六)其他功用 48

(二)化学性质 49

复合脂类功能与性质 50

(一)卵磷脂 50

(二)脑磷脂 50

(三)神经磷脂 50

(四)糖脂 51

衍生脂类的功用与性质 51

(一)胆固醇 51

(二)粪固醇 51

(二)血液的脂肪含量 52

(一)脂肪的运输 52

(三)麦角醇 52

脂肪的中间代谢 52

(三)脂肪的储存 53

(四)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 53

(五)β氧化与酮体生成 54

(六)生酮作用与抗生酮作用 54

(七)磷脂的代谢 54

(八)胆固醇的代谢 55

肝脏在脂肪与类脂代谢中的作用 55

脂肪的营养价值 56

(一)消化率 56

(二)不饱和酸的种类与含量 56

(一)脂肪与蛋白质代谢关系 58

(三)脂肪与维生素代谢关系 58

(二)脂肪与糖代谢关系 58

(三)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58

脂肪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58

(四)脂肪稳定性的大小 58

膳食中的脂肪来源 59

(一)动物来源 59

(二)植物来源 59

儿童需要量 59

(一)单糖 60

分类 60

(五)其他功用 60

(四)抗酮作用 60

(二)构成身体组织的成分 60

(一)供给热能 60

功用 60

第6章 碳水化合物 60

(三)糖为人体主要器官时刻不能缺少的养料 60

(二)双糖 61

(三)多糖 61

(四)单糖、双糖及多糖之间的关系 61

性质 62

(一)还原性 62

(二)糖的氧化 62

(四)碱的作用 63

(五)磷酸化作用 63

(三)发酵作用 63

碳水化合物的中间代谢 64

(一)血中葡萄糖的来源与去路 64

(二)肝糖原生成 64

(三)糖原异生 65

(四)肝糖原的分解 66

血糖和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 66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 67

(一)重要碳水化合物的发热量 67

(二)不同来源的淀粉的分解 67

(三)各种糖的吸收速度 68

(四)糖的相对甜度 68

(一)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代谢关系 69

(二)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代谢关系 69

(五)纤维素的功用 69

碳水化合物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69

(三)碳水化合物与维生素的代谢关系 70

膳食来源 70

儿童需要量 71

第7章 维生素 72

一、维生素A 72

化学式 72

(一)维生素A 72

(二)β胡萝卜素 73

性能 73

分布和来源 74

(二)动物 74

(一)植物 74

代谢 74

(三)排泄 74

(二)储存 74

(一)吸收 74

儿童需要量 75

二、维生素B1 76

化学式 76

(三)排泄 77

(二)储存 77

代谢 77

功用 77

(一)吸收 77

分布与来源 78

儿童需要量 78

三、烟草酸 79

化学式 79

性能 79

(一)吸收 81

(二)排泄 81

代谢 81

功用 81

来源 82

儿童需要量 82

四、维生素B2 83

化学式 83

(一)核黄素 83

(二)磷酸核黄素 83

(三)核黄素腺嘌呤双核苷酸 84

(四)黄酶 85

(五)二磷酸 85

性能 85

(二)储存 86

(一)吸收 86

(三)排泄 86

功用 86

代谢 86

来源 87

需要量 87

五、维生素B6 87

化学式 87

性能 88

(三)脱硫氢作用 89

代谢 89

(四)脱水作用 89

(五)D-L转化作用 89

(二)脱羧作用 89

(一)转氨基酸作用 89

功用 89

分布与来源 90

儿童需要量 90

六、叶酸 90

化学式 90

性能 91

功用 91

代谢 92

(一)生物合成 92

(二)叶酸与四氢叶酸的关系 92

(三)叶酸与核酸、核蛋白的关系 92

儿童需要量 93

来源 93

(四)排泄 93

七、维生素B12 94

化学式 94

性能与作用 95

功用 95

代谢 95

(一)合成 95

(二)吸收 95

(三)储存 95

(四)排泄 95

分布与来源 95

化学式 96

八、维生素C 96

需要量 96

性能 97

功用 97

(一)有关间叶组织细胞间结合物质的形成 97

(二)有关细胞呼吸的氧化还原反应 97

(三)有关芳香类氨基酸的代谢 97

(四)有关肾上腺生理活动 97

(五)有关红细胞的生成 98

代谢 98

(一)吸收 98

(二)储存 98

(三)排泄 98

(四)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制剂 99

(三)乳儿维生素C的来源 99

儿童需要量 99

(一)菜蔬及水果为主要来源 99

来源 99

(二)人乳的维生素C含量 99

九、维生素D 100

化学式 100

性能 101

功用 104

(三)排泄 105

来源 105

(一)日光 105

(二)储存 105

(一)吸收 105

代谢 105

(二)人工紫外线 106

(三)食物 106

儿童需要量 107

十、维生素K 107

化学式 107

性能 109

功用 109

(一)凝血酶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109

(二)凝血酶原缺乏 109

代谢 110

来源 111

儿童需要量 111

(三)维持正常神经肌肉应激能 113

(二)血液凝固要素 113

(四)维持正常毛细管及细胞膜的渗透性 113

一、钙 113

功用 113

第8章 无机盐 113

(一)构成骨胳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113

(五)维持正常心脏的节律 114

(六)维持正常神经冲动传导必需的因素 114

(七)使某些酶类活动 114

性能 114

代谢 114

(一)吸收 114

(二)储存 115

(三)排泄 115

(四)血浆钙 115

(六)骨胳的钙化 116

(五)钙的动员 116

分布与来源 117

儿童需要量 117

二、磷 118

功用 118

(一)构成骨胳及牙齿的主要成分 118

(二)参与有机物的中间代谢 118

(三)助糖吸收和分解 118

(四)协助肌肉运动 118

(五)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118

性能 118

(二)储存 119

代谢 119

(一)吸收 119

(三)排泄 120

(四)血浆磷 120

(五)碱性磷酸酶 120

分布与来源 120

儿童需要量 121

三、铁 122

功用 122

性能 122

(二)转输铁结合成为铁蛋白 124

(三)利用与贮存 124

(一)吸收 124

代谢 124

(四)排泄 125

来源 126

儿童需要量 126

四、碘 127

功用 127

性能 127

代谢 127

(一)吸收 127

(二)体内分布及中间代谢 127

(三)排泄 129

性能 130

五、钠、钾、氯 130

功用 130

儿童需要量 130

来源 130

代谢 131

(一)吸收 131

(二)人体内的分布 131

(三)利用与排泄 132

来源 135

儿童需要量 135

第9章 水盐平衡及酸碱平衡 136

一、体液的正常生理 136

正常体液的成分 136

正常的体液容量 137

影响体液分布的因素及其内在平衡 138

正常体液分布 138

机体内外的体液平衡 141

二、电解质的正常功能 143

机体内电解质的来源及其分布 143

电解质的基本生理功能 144

各区间电解质的相对平衡 145

(一)血管内液与细胞间液的离子平衡 145

(二)细胞内外液及离子平衡 145

正常生理情况下主要电解质的内在交换 147

(一)钠 147

(二)钾 147

(三)氯 148

机体内外的主要电解质交换 148

(一)血管内液 148

(二)细胞间液 149

三、水盐平衡的调节 150

(三)细胞内液 150

有效渗透压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151

(一)溶质的性质 151

(二)酶和透过薄膜的能力 151

(三)液静压 152

(四)内分泌的作用 152

消化道回流与水盐平衡 152

肾脏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153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53

(二)肾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153

(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155

(三)内分泌系 155

内分泌系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155

(一)血液容量的调节 155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 157

缓冲作用 158

呼吸机转对pH的调节 159

(一)中枢性冲动 159

(二)化学反射性冲动 159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159

(一)排出重碳酸根 159

(五)氨的产生与排出 160

(四)排出酸式磷酸盐 160

(三)回收重碳酸根 160

(二)排出氯离子或其他阴离子 160

第10章 酶与营养 162

酶的概念 162

(一)酶的发展史 162

(二)酶的定义 162

酶的作用机制及其组成 163

(一)作用机制 163

(二)酶的组成 164

酶的命名与分类 164

(一)水解酶类 164

(四)移换酶类 165

(三)氧化还原酶类 165

(二)磷酸化酶类 165

(五)加合酶类 166

(六)同分异构酶类 166

酶的特性及影响酶反应的因素 166

(一)酶的特异性 166

(二)影响酶反应的各种因素 167

维生素与酶的关系 168

(一)维生素B1 168

(二)维生素B2 168

(三)烟草酸和烟草酰胺 168

(四)维生素B6 168

(二)小儿消化与酶的特点 169

酶与消化 169

(一)消化的概念 169

(六)叶酸 169

(五)泛酸 169

奶中所含的酶 172

(一)水解酶 172

(二)碳链酶 172

消化液的收集、化验及临床意义 173

(一)消化液收集原则 173

(二)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173

(三)糖 175

(二)脂肪 175

(一)蛋白质 175

人乳成分 175

一、人乳 175

第11章 人乳、牛乳、羊乳及调乳常用碳水化合物 175

第二篇 儿童喂养法 175

(四)无机盐 176

(五)维生素 176

(六)酶 176

(七)缓冲物质 176

成分差别的因素 176

(一)产后的时期 176

(二)每次分泌时取乳的部分 177

化验乳汁 177

(二)化学方面 178

(一)物理方面 178

二、牛乳 178

牛乳成分及性质 178

三、改制牛乳 181

全脂乳粉 181

蒸发乳 181

蛋白乳 181

酸牛乳 181

脱脂乳 182

甜炼乳 183

厚乳 183

四、羊乳 183

五、调乳常用碳水化合物 184

乳糖 184

糊精麦芽糖 185

淀粉 185

葡萄糖 185

蔗糖 185

第12章 豆制代乳品 186

一、大豆及大豆的营养价值 186

大豆的组成成分 186

大豆蛋白质及其氨基酸 187

大豆蛋白质的可消化性 187

热处理对大豆蛋白质营养价值问题 188

二、豆浆及代乳粉 189

发展史略 189

豆浆、代乳粉的配方与制法 189

(一)湿制法 189

生长发育实验 190

(二)喷雾法 190

三、乳儿糕(粉) 192

各种乳儿糕的配方 192

营养素含量 193

生长发育实验 193

天星乳儿糕 194

(一)配方 194

(二)营养素分析 195

简易乳儿糕(粉)的配方 195

四、喂养方法 196

一般原则 196

喂哺月龄与方法 196

不宜哺乳的母亲 198

第13章 人乳喂养法 198

母乳喂哺的幸福 198

乳母或人乳收集 199

(一)乳母的选择 199

(二)人乳收集 199

授乳母的卫生 199

乳汁的分泌 200

哺乳法 201

乳头的保护法 204

母乳喂养成功的方法 204

断乳 205

牛乳卫生 206

一、人工喂养法 206

第14章 人工喂养法、混合喂养法 206

牛乳的需要量 207

糖及水分 207

(一)水分混入乳液内 208

(二)在两次喂乳之间添加水分 208

乳液配合及计算法 208

(一)体重计算法 208

(二)加糖乳液计算法 209

(三)热量分配计算法 209

授乳的技术 210

授乳的时间 212

乳液所供热量的百分法分配计算 212

喂哺量数 213

二、混合喂养法 213

喂哺次数与时间 214

喂哺合宜的征象 214

第15章 鱼的营养与儿童喂养 215

鱼类食品在我国人民膳食中的地位 215

鱼类食品的化学组成 215

(一)水分 216

(二)鱼类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 217

(三)碳水化合物 219

(四)脂肪 219

(五)无机盐 219

(六)维生素 219

(一)一般估值及应用方法 220

鱼类的食用价值 220

(二)动物实验 221

(三)国内试制及研究 221

儿童喂养 222

(一)未成熟儿喂养法 222

(二)一岁内婴儿喂养法 222

(三)幼儿喂养 224

结语及展望 224

第16章 婴儿辅助食品 226

定义及其重要性 226

(二)菜汁或果汁 228

(三)鱼肝油 228

(一)糠麸水 228

1~4个月 228

5~6个月 229

(一)淀粉食品 229

(二)蛋白质食品 230

(三)蔬菜和水果 230

(四)植物油 231

7~9个月 231

(一)碎菜 231

(二)动植物蛋白质及肝类 231

10~12个月 231

乳量与辅食品 232

糖量供给 233

添加辅助食品的步骤 234

营养需要 238

第17章 1~7岁儿童膳食 238

总的原则 238

膳食计划 240

(一)计划每日所需的食 241

品种类和数量 241

(二)食谱计划 245

(三)合理的膳食制度 255

(四)幼儿食物烹调方法及不适宜于幼儿的食物 256

影响儿童营养的其他因素 258

(一)进食环境 258

(二)饮食习惯 258

(三)食前信号和准备 258

(四)生活与锻炼 259

(一)营养特点 260

第18章 早产儿(未成熟儿)的喂养 260

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260

(二)消化道生理特点 263

(三)肾功能特点 264

乳类的选择 265

(一)人乳 265

(二)牛奶 265

喂哺方法实施 266

(一)开奶时间 266

(二)每日所需乳量或(及)液体量 266

(三)喂哺方式 267

(六)乳液调制方法 268

(四)喂哺时间和每次喂量 268

(五)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 268

其他喂养配方的介绍 269

(一)半脱脂、高蛋白牛乳混合液 269

(二)蒸发乳1∶1稀释液 269

(三)牛乳混合粉 269

(四)人乳加蒸发乳 270

辅助食物的添加 270

第三篇 消化紊乱及营养障碍 271

第19章 婴幼儿时期消化不良症 271

病因学 271

(一)小儿机体反应的特殊性 271

(四)肠胃道外感染 272

(二)喂养不当 272

(三)肠胃道感染 272

(五)病后失调 273

(六)气候及环境 273

病理解剖 273

病理机制 273

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 274

(一)单纯性消化不良 274

(二)中毒性消化不良 274

饮食疗法 276

(一)饮食原则 276

(二)具体实施方法 277

(三)消化不良常用食品 279

(一)补液总量 280

纠正脱水与恢复电解质平衡 280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例 281

(三)具体措施 281

(四)静脉补液应注意之点 282

(五)钾的补充 283

(六)钙的补充 284

(七)血与血浆 284

(八)激素 284

其他方法 284

(一)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 284

(二)消除肠胃道外病因 284

(六)推拿疗法 285

预后 285

(七)中医中药 285

(三)抗菌素疗法 285

(五)针灸疗法 285

(四)对症疗法 285

预防 286

附件:消化不良常用食物成分表 287

第20章 婴幼儿慢性营养紊乱 288

病因学 288

(一)喂养不足 288

(一)形态学上的改变 289

病理生理 289

(五)年龄与季节 289

(三)先天不足或畸形 289

(二)疾病影响 289

(四)生活环境不良 289

(二)代谢机能失调 290

(三)消化道运动及分泌减低 290

(四)内分泌腺的受累 291

(五)网状内皮细胞系统机能失常 291

(六)水和电解质代谢的障碍 291

临床类型和症状 292

(一)第一度 292

(二)第二度 292

(八)维生素与钙、铁的缺乏 292

(七)水肿与脱水 292

(三)第三度 293

诊断 293

膳食疗法 294

(一)膳食疗法的总则 294

(二)膳食疗法要点 294

(三)膳食疗法分度分阶段施行的原则 295

(四)膳食疗法的实施 296

(五)膳食疗法合宜的征象 306

(六)营养不良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处理 306

肠胃外营养 306

(一)葡萄糖溶液 307

(一)中医外治法 308

其他方法 308

(二)中药治疗 308

(三)刺激疗法 308

(四)血浆或全血 308

(三)脂肪混悬液 308

(二)水解蛋白液 308

维生素与无机盐的补充 308

预防 309

(三)加强体格锻炼 309

(二)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309

(一)加强地段保健工作 309

(四)营养指导 309

预后 309

(六)护理与合理生活制度的安排 309

(五)并发症的处理 309

(四)酶疗法 309

(五)早期发现及时纠正 310

(六)防治疾病 310

第21章 食物变应性 311

定义 311

发病率 311

病因学 311

变应性机制 311

(一)体液学说 311

(二)细胞学说 312

(三)神经学说 312

症候学 312

(二)食物变应性哮喘 313

(一)食物变应性鼻炎 313

(三)荨麻疹 314

(四)食物变应性皮炎(婴儿湿疹) 315

(五)蚕豆病 315

诊断 318

(一)病历 318

(二)体检 318

(三)实验检查 318

治疗 320

(一)食物调整 320

(二)减轻变应性反应的方法 321

(二)代谢障碍 322

(三)年龄和季节与发病的关系 322

第22章 维生素A缺乏症(干眼病) 322

(一)营养因素 322

病因学 322

发病的机制和病理 323

(一)昏盲的发病机制 323

(二)病理变化 324

症候学 324

(一)一般病例的症状 325

(一)病史 327

诊断 327

(二)表皮病理检查 327

(三)慢性病例的特点 327

(二)急性病例的特点 327

(四)其他症状 327

(三)血浆维生素A及A原浓度测验 328

(四)维生素A耐性曲线测验 328

(五)对暗适应测验 328

治疗 328

(一)营养疗法 329

(二)特异疗法 329

(五)护理的重要性 330

预后 330

预防 330

(四)并发症疗法 330

(三)局部疗法 330

第23章 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 331

病因学 331

(一)膳食内维生素B1含量不足 331

(二)不合理的人工喂养 331

(三)代谢增高 332

(四)消化不良及肠胃吸收障碍 332

(五)维生素B1的损耗 332

(六)排泄损失 332

(七)维生素B1拮抗物的存在 332

发病机制和病理 332

(一)生物化学方面 332

(二)神经系统的病变 333

(三)循环系统的病变 333

(一)婴儿脚气病 334

(四)水肿 334

症候学 334

(二)儿童脚气病 3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35

实验室诊断 336

(一)硫胺素含量 336

(二)丙酮酸的测定 336

(一)一般护理 337

(三)维生素B1的疗法 337

(二)营养疗法 337

治疗 337

(三)糖代谢指数测定法 337

(四)辅酶疗法 338

预后 338

预防 339

(一)婴儿 339

(二)儿童 339

(三)授乳母 339

病理形态学 341

症候学 341

(二)吸收障碍 341

(二)消化系症状 341

(一)皮肤症状 341

病因学 341

一、癞皮病(陪拉格病) 341

第24章 癞皮病及核黄素与维生素B6缺乏症 341

(一)摄入不足 341

(三)神经系症状 342

(四)贫血 342

诊断 342

(一)饱和法 342

(二)比色法 342

治疗 342

(一)营养疗法 342

(二)特异疗法 342

病因学 343

(一)唇舌部症状 343

症候学 343

病理形态学 343

预后 343

二、核黄素缺乏症 343

预防 343

(三)病原疗法 343

(二)眼部症状 344

(三)皮肤症状 344

诊断 344

治疗 344

(一)营养疗法 344

(二)特异疗法 344

诊断 345

治疗 345

症候学 345

预防 345

预后 345

三、维生素B6缺乏症 345

预防 345

预后 345

病因学 345

第25章 维生素C缺乏症 346

病因学 346

(一)摄入量不足 346

(二)消化状态不良 346

(三)吸收障碍 346

(四)需要增加 346

(五)年龄与季节 346

(三)纤维组织 347

(四)牙齿 347

(一)血管 347

(二)骨胳 347

病理形态学 347

(五)血液 348

症候学 348

(一)亚临床型或隐伏型 348

(二)典型症状 348

实验室检查 348

(一)血浆维生素C测定 348

(二)尿内维生素C测定或称饱和试验 349

(三)皮内试验 349

(三)急性脊髓前灰白质炎 350

(二)化脓性关节炎 350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0

X线检查 350

(一)先天性梅毒 350

(四)改善乳母营养 351

(一)孕妇及乳母 351

预防 351

预后 351

(二)婴儿 351

(二)维生素制剂应用 351

(一)供给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品 351

治疗 351

(四)血液疾患 351

(三)同时充分供给其他各种营养素 351

(三)幼儿 352

(四)加强卫生宣传工作 352

(五)患病时的预防 352

(一)日光照射不足 353

第26章 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 353

病因学 353

(二)喂养失当 354

(三)先天不足或生长过速 355

(四)疾病的影响 355

(五)其他 356

发病机制和病理 356

(二)骨胳改变 358

(一)神经-精神症状 358

症候学 358

(三)其他全身情况 361

诊断 362

(一)临床症状及体征 363

(二)化验检查 365

(三)X线检查 365

治疗 368

(一)合理管理生活 368

(二)注意营养 369

(三)适当补充维生素D 369

(五)体育疗法 371

(四)钙剂添加 371

(六)物理疗法 372

(七)辨证论治 372

(八)矫形 372

预后 373

(一)呼吸道疾病 374

(二)消化道紊乱 375

预防 375

(一)孕妇及授乳妇的管理 375

(二)儿童 376

(二)维生素D缺乏 378

(一)血钙降低 378

(三)有关因素 378

第27章 婴儿性手足搐搦症 378

病因学 378

病理与发病机制 379

(一)血钙降低 379

(二)甲状旁腺机能障碍 380

(三)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 380

症候学 381

(一)症状 381

(二)物理征 382

疗法 383

(一)营养疗法 383

(二)一般卫生 383

(三)钙疗法 383

(六)抗佝偻病疗法 384

(四)氯化氨 384

(五)盐酸乳 384

(七)甲状旁腺素 385

(八)双氢迅醇 385

预后 385

预防 385

第28章 维生素K缺乏症 387

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387

病原及发病机制 388

临床症状 389

诊断 390

治疗及预后 391

预防 392

(二)脂肪下痢 394

(一)先天性胆管闭锁 394

二、维生素K吸收障碍所引起的血凝血酶原过少症 394

(三)幽门肥大性狭窄 395

三、药物性血凝血酶原过少症 396

(一)抗维生素K的药物 396

(二)制菌剂及杀菌剂 396

四、肝脏疾患 397

第29章 小儿消化道运动障碍性外科疾病的肠胃外供给营养及膳食营养 398

一、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399

病因学 399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399

手术疗法 400

(三)其他方法 400

(二)维持营养 400

(一)纠正及预防脱水及碱中毒 400

非手术疗法 400

(一)手术前准备 401

(二)术后营养疗法 401

二、肠梗阻 402

手术前 402

(一)病理解剖 402

(二)病理生理 403

(三)液体疗法 404

(四)其他疗法 404

手术后 404

(一)病理生理 404

(二)肠胃外供给营养 405

(三)膳食营养 408

第30章 营养不良性贫血 410

一、缺铁性贫血 410

病因学 410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410

(一)饮食不当 410

(二)先天关系 410

(三)慢性失血 410

(四)消化营养紊乱 410

(五)生长因素 410

症候学 411

血象 411

(二)护理 412

(三)特殊疗法 412

骨髓象 412

(一)营养疗法 412

疗法 412

预后 414

预防 414

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414

病原 414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415

(一)供应量不足 415

(二)与维生素C的关系 415

(三)感染关系 415

骨髓象 416

症状 416

血象 416

疗法 417

(一)营养疗法 417

(二)护理 417

(三)特殊疗法 417

预后 418

预防 418

第31章 肾病综合症及其营养疗法 420

病因学 420

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 420

(一)蛋白尿发生的机制 420

(二)低血浆蛋白发生的机制 421

(四)高血脂发生的机制 422

(三)水肿发生的机制 422

治疗 423

(一)一般疗法 423

(二)对症疗法 423

(三)营养疗法原则 423

肾病各期的营养疗法的实施 424

(一)初期 424

(二)顽固性浮肿期 424

(三)利尿期 426

(四)无浮肿期 426

低盐综合症的分型、病因和症状 426

(一)低盐综合症类型 426

(五)治疗 427

(四)血液生化表现 427

(二)发生原因 427

(三)症状 427

第32章 小儿糖尿病 429

病因学 429

病理解剖学 429

发病机制 430

症候学 431

(一)无并发症的糖尿病的症状 431

(二)有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症状 431

(三)无任何症状的糖尿病 431

诊断 431

(一)糖尿的检验 431

(二)良好管制标准 432

(三)饮食 432

(二)血糖的检查 432

(一)治疗的原则 432

治疗 432

(四)饮食治疗的实施 434

(五)胰岛素治疗 435

(六)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成就 436

(七)其他治疗法 437

预后 437

预防 437

(二)需要量增加 438

(一)缺乏碘的来源 438

第33章 缺碘性甲状腺肿 438

病因学 438

(三)集碘及甲状腺素合成的障碍 439

(四)地区分布及年龄、性别 439

病理及发病机制 440

症候学 441

(一)功能性变化 442

(二)生长和发育迟缓 442

(一)营养疗法 444

(三)替代疗法 444

(二)碘剂疗法 444

治疗 444

诊断 444

(三)粘液水肿变化及毛发异常 444

预后 445

预防 446

第34章 祖国医学对小儿营养不良症的认识 447

引言 447

营养不良症与疳症的关系 447

(一)疳症的定义 447

(二)祖国医学对疳积认识的发展过程 448

病因 448

(一)外因 448

(二)内因 449

(四)肺疳 450

(三)肝疳 450

(五)肾疳 450

临床分型 450

(一)脾疳 450

(二)心疳 450

(六)其他特殊命名 451

辨证论治的营养疗法 451

辨证论治药物疗法 452

(一)脾疳 452

(五)肾疳 453

今后如何继承发扬和整理提高 453

外治疗法 453

(四)肺疳 453

(三)肝疳 453

(二)心疳 453

附件1:营养不良的针灸治疗 455

中医理论根据 455

取穴及治法 455

适应症及辨证 455

附件2:推拿治疗营养不良 455

中医理论根据 456

常用的几种手法介绍 456

一般取穴及操作方法 457

注意事项 458

捏脊的适应证及其一般疗效 459

(一)对胃肠疾患 459

附件3:捏脊治疗营养不良 459

适应症 459

(二)神经衰弱症 460

操作方法 460

(一)施手术前的准备 460

(二)施术操作 460

注意事项 460

附件4:营养不良手部割治疗法 461

中医理论根据 461

适应症及禁忌症 461

操作方法 461

其他事项 461

(一)营养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462

概论 462

第四篇 营养标准、营养调查、宣教、管理和实施第35章 儿童生长发育 462

(二)儿童生长发育的健康标准 463

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衡量方法 464

(一)体格发育衡量方法 464

(二)精神神经发育衡量方法 466

体格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468

(一)平均值、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468

(二)标准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471

(三)百分位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472

体格发育 475

(一)体重的变迁 475

(二)身长的变迁 479

(三)身体各部比例按年龄的变迁 481

(四)头围和胸围的变迁 482

(五)骨胳与牙齿的发育 485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 486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487

(二)末梢神经系统的发育 488

(三)小儿运动的发育 489

(四)小儿语言的发生和发展 491

第36章 膳食调查和体格营养状况检查 494

一、膳食调查一般方法 494

(一)询问法 494

(二)记帐法 494

调查前的准备 495

(二)联系工作 495

(一)调查对象、期限、及季节 495

二、记帐法 495

(三)称量法 495

(三)注意事项 496

调查记录方法 496

(一)表(一)记录法 496

(二)表(二)记录法 496

记录的整理 496

(一)人日数 496

(二)消耗量 497

(三)食物分类 497

食物成分计算 497

(一)查食物成分表 497

(二)计算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 497

(六)小数位的要求 498

(五)计算动物性及植物性脂肪的百分比 498

(三)计算食物占总数热量百分比 498

(四)计算某类食物占总蛋白的百分比 498

三、乳儿膳食调查特点 499

(一)人工喂养儿 499

(二)人乳喂养儿 499

四、体格与营养状况检查 499

肝炎膳食 507

儿童营养卫生宣教的重要性 509

第37章 儿童营养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509

儿童营养卫生宣教工作的几项原则 510

(一)政治性 510

(二)科学性 510

(三)群众性 511

儿童营养卫生宣教工作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512

儿童营养卫生宣教的基本方法和形式 513

(一)口头法 513

(二)文字法 514

医疗预防机构的儿童营养卫生宣教工作 515

(一)结合群众力量进行宣教的办法 515

(五)其他方法 515

(四)戏剧形式 515

(三)形象法 515

(二)常用的宣教方式方法 517

郊区农村人民公社的儿童营养卫生宣教工作 517

(一)结合群众力量进行宣教的办法 517

(二)常用宣教方式 519

(三)几点经验体会 519

工厂企业中的儿童营养宣教工作 520

(一)结合群众力量进行宣教 520

(一)结合群众力量进行宣教的办法 522

市区里弄居民的儿童营养卫生宣教工作 522

(二)宣教的方式方法 522

(二)常用的宣教方式方法 523

第38章 植物性蛋白质资源评介 525

一、花生蛋白 525

(一)种植与生产 525

(二)成分分析 526

(三)必需氨基酸组成 526

(四)儿童喂养 526

(五)花生蛋白质的评价 526

(四)加工注意事项 527

(五)膳食应用 527

(二)成分分析 527

(三)必需氨基酸的组成 527

(一)种植与生产 527

二、芝麻蛋白 527

(六)芝麻蛋白估价 528

三、向日葵子蛋白 529

(一)种植与生产 529

(二)成分分析 529

(三)加工方法 529

(七)蛋白质评价 530

(六)膳食应用 530

(五)氨基酸组成 530

(四)向日葵子饼粉分析 530

(三)加工方法 531

(四)棉籽饼粉分析 531

(一)种植与生产 531

(二)棉籽成分分析 531

四、棉籽蛋白 531

(二)成分分析 532

(四)椰子饼粉分析 532

(三)加工方法 532

(五)必需氨基酸组成 532

(一)种植与生产 532

五、椰子蛋白 532

(七)蛋白质估价 532

(六)膳食应用 532

(五)氨基酸组成 532

(六)膳食应用 533

(七)蛋白质评价 533

六、粮谷蛋白 533

(一)成分分析 533

(二)必需氨基酸组成 533

(三)蛋白质评价 533

(五)蛋白质评价 535

(三)必需氨基酸组成 535

(四)膳食应用 535

(一)种植与生产 535

(二)成分分析 535

七、大豆以外的豆类 535

(三)蛋白质内必需氨基酸组成 536

(四)膳食应用 536

(一)生产 536

(二)成分分析 536

八、食用酵母蛋白 536

(五)蛋白质评价 537

九、白地霉蛋白 537

(一)生产 537

(二)成分分析 537

(三)必需氨基酸组成 537

(一)生产 538

(五)蛋白质的评价 538

十、小球藻蛋白 538

(四)膳食应用 538

(三)必需氨基酸组成 539

(四)膳食应用 539

(二)干粉成分分析 539

(五)蛋白质估价 540

十一、叶蛋白 540

(一)概况 540

(二)成分分析 540

(三)必需氨基酸组成 540

(四)膳食应用 540

(五)叶蛋白评价 540

结语 541

(四)混合性脱水 542

第39章 胃肠外营养供给法(液体疗法) 542

(六)水中毒 542

(五)临床分度 542

一、液体与电解质的病理变化 542

(二)低渗性脱水 542

(一)脱水 542

水及电解质的变化 542

(三)高渗性脱水 542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病变 544

(一)酸中毒与碱中毒 544

(二)分型 544

(三)酸碱中毒转换 546

(四)碱储备量与CO2结合力测定意义 546

(五)酸、碱中毒对机体的危害 546

(六)钠、钾、钙、氯化物及重碳酸盐 547

(七)酮症 547

(二)体表面积计算法 549

(三)两个方法计算量的比较 549

二、儿科液体疗法 549

(一)体重计算法 549

体重计算法与体表计算法 549

(四)讨论 552

国外几种补液方法的介绍 552

(一)改进的Hartmann法 552

(二)Butler-Talbot法 552

(三)Darrow法 553

(四)讨论 554

(二)天津市儿童医院的方法 556

(一)北京儿科研究所的方法 556

国内几种补液方法的介绍 556

(三)上海市儿童医院的方法 557

(四)讨论 561

三、几种儿科特殊情况补液法 562

新生儿补液特点 562

(一)新生儿早产儿补液原则 562

(二)新生儿早产儿补液的具体措施 563

营养不良液体疗法特点 565

(一)营养不良儿补液原则 565

(二)营养不良儿患消化不良时补液的具体措施 565

急性肾炎补液特点 566

(一)补液原则 566

(二)急性肾炎并发尿毒症时补液具体措施 567

(一)补液原则 568

(二)肺炎补液的具体措施 568

肺炎补液特点 568

第40章 人乳站、乳儿及儿童食品供应站 569

一、人乳站(奶库) 569

人乳站的组织与设备 569

(一)人乳站的工作人员 569

(二)人乳站的设备 569

挤乳的程序和规则 570

(三)生活卫生 570

(二)身体健康 570

乳母条件 570

(一)确有余乳 570

人乳分析 571

报酬 571

供应办法 571

人乳站设立地区与管理 572

二、乳儿辅助食品供应站 573

供应对象 573

房屋设备与员工编制 573

卫生制度与工作方法 573

营养供应 573

费用 574

三、儿童食品供应站 574

供应对象 574

费用 575

房屋设备与人员编制 575

食品供应 575

卫生制度与工作方法 575

第41章 儿童集体的营养室布置、管理与卫生 576

一、营养室的构造与布置 576

地点与地形布置 576

各工作单位分配 576

(一)体格检查及化验 577

(二)个人卫生 577

组织 577

工作人员的卫生 577

二、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学习 577

工作人员的训练与培养 578

(二)膳食管理 578

(一)儿童营养理论与实施 578

(一)清洁制度 578

(二)食具消毒制度 578

清洁消毒制度 578

工作检查制度的建立 578

三、食品卫生及合理烹调 579

食品的选择 579

食品的保存 579

合理烹调 580

(二)预防方法 581

食物中毒的预防 581

(一)食物中毒概况 581

第42章 儿童治疗膳食 583

普通饭 583

一、四种基本膳食 583

软饭 586

半流质膳食 586

流质膳食 587

二、14种特别膳食 590

幼儿腹泻膳食 590

痢疾膳食 593

伤寒症膳食 593

少渣膳食 596

麻疹膳食 597

心脏病膳食 599

急性肾炎膳食 600

肾病综合征膳食 605

干膳食 606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606

膳食 606

贫血膳食 607

糖尿病膳食 610

鼻饲法膳食 611

第43章 婴幼儿食物制备法 612

婴儿食物 612

(一)集中虹吸配奶法 612

(二)婴儿各种食物制备法(40种) 615

幼儿食物 622

(一)点心类(30种) 622

(二)烧菜类(30种) 624

(三)汤类(30种) 625

附表: 628

1.儿童常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动物性) 628

2.儿童常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植物性) 629

3.儿童常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 630

4.儿童常用含碳水化合物12%以上的食物 630

5.常用水果菜蔬所含碳水化物的量 631

6.儿童常用食物含钠量 632

概述 633

第44章 儿童营养科研设计 633

第五篇 实验方法 633

对象选择及分组 634

膳食设计 636

结果分析和评述 636

示例 639

(一)课题 639

(二)试验对象及分组 639

(三)膳食设计 639

(四)实验设计 640

(五)结果分析及预期评述 641

(一)营养保健室 642

(四)临床检验室 642

(三)生化室 642

(二)营养室 642

婴儿氮平衡实验法的主要特点 642

氮平衡实验法的负责及协作科室 642

实验目的 642

第45章 婴儿氮平衡实验法 642

(五)放射科室 643

医师工作 643

(一)选择题材和制订计划 643

(二)选择对象 643

(三)病史与体检 643

(四)神经肌肉发育的测验 643

(二)隔离消毒 644

(一)专人专职 644

(六)膳食计算与处方 644

护理工作 644

(五)疾病预防 644

(三)膳食喂养 645

(四)生活日程 645

(五)被动操 646

氮平衡特殊设备与护理 647

(一)特殊设备 647

(二)约束固定 648

(三)膳食喂养 648

(四)尿的收集与保存 648

(三)分发 649

(二)烹调制备 649

(一)食物按配方称重 649

营养室工作 649

(五)粪的收集与保存 649

(四)送食品定氮样本 650

(五)吃剩食物或呕吐物的计算 650

生化实验室工作 650

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650

婴儿氮平衡实验中的存在问题 651

(一)粪代谢氮与尿内源氮 651

(二)实验时的固定 651

(三)其他 651

标志液预备 652

油层预备 652

原理 652

一、血液总蛋白油层比重法 652

第46章 蛋白质测定法 652

设备 653

操作方法 653

二、血清蛋白快速纸上电泳法 653

原理 653

试液与滤纸 654

设备 654

操作方法 655

三、凯氏定氮法(改良式) 657

原理 657

试剂 658

特殊仪器 659

操作方法 661

计算 662

第47章 床边微量快速生化检验法 664

一、血清钾 664

原理 664

用具 665

比色标准液 665

试剂 665

操作方法 666

检验结果 666

临床意义 666

三、血清氯化物滴定法 667

原理 667

临床意义 667

试剂 667

二、血清或血浆尿素氮比混浊度法 667

操作方法 667

试剂 667

原理 667

检验结果 667

操作方法 668

结果计算 668

临床意义 668

四、尿中氯化物滴定法 668

原理与试剂 668

操作方法 668

检验结果 668

临床意义 668

试剂 669

用具 669

五、血清重碳酸钠(碱储备量)滴定法 669

原理 669

操作方法 670

计算 670

临床意义 670

六、总碱量滴定法 670

原理 670

试剂 670

用具 671

操作方法 671

临床意义 672

结果计算 672

七、血清钙滴定法 673

原理 673

试剂 673

操作方法 674

计算 674

临床意义 674

八、血清血浆及小便内酮体及柳酸检定法 674

原理 674

试剂 674

操作方法 674

附录(一)简易操作指南 675

临床意义 675

附录(二)计算毫克当量/升与毫克%简表 677

第48章 血、尿维生素测定法及维生素负荷试验 678

一、血中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的测定 678

原理 678

试剂 678

特殊仪器 678

操作方法 678

血清中胡萝卜素的测定及计算 679

血清中维生素A的测定及 679

计算 679

试剂 680

原理 680

临床意义 680

二、血液中丙酮酸的测定 680

特殊仪器 681

操作方法 681

计算 682

临床意义 682

三、血中烟草酸的测定 682

原理 682

试剂 682

特殊仪器 683

操作 683

原理 684

试剂 684

临床意义 684

四、血中核黄素含量的测定 684

计算 684

特殊仪器 685

操作方法 685

计算 686

临床意义 687

五、尿中N′-甲基烟酸酰胺的测定 687

原理 687

试剂 687

特殊仪器 687

操作方法 687

计算 688

临床意义 689

六、尿中核黄素简易萤光法测定 689

原理 689

试剂 689

特殊仪器 689

操作方法 689

计算 690

临床意义 690

七、全血或血清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690

原理 690

试剂 690

计算 691

操作方法 691

特殊仪器 691

临床意义 692

八、尿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692

原理 692

试剂 692

操作方法 692

计算 693

临床意义 693

九、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 693

原理 693

试剂 694

操作 694

特殊仪器 695

试剂 695

操作方法 695

临床意义 695

原理 695

十、口服维生素负荷试验 695

计算 695

计算 696

十一、静脉注射维生素负荷试验 696

原理 696

试剂 696

特殊仪器 696

操作方法 696

计算 696

第49章 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法 698

一、水分测定法 699

原理 699

特殊仪器 699

操作方法 699

计算 699

二、总灰分测定法 699

原理 699

特殊仪器 699

操作方法 699

特殊仪器 700

试剂 700

操作方法 700

原理 700

三、粗脂肪测定法 700

计算 700

计算 701

四、粗纤维测定法 701

原理 701

试剂 701

特殊仪器 702

操作方法 702

计算 702

五、胡萝卜素测定法 702

原理 702

操作方法 703

特殊仪器 703

试剂 703

计算 705

六、维生素A测定法 705

原理 705

试剂 705

特殊仪器 706

操作方法 706

计算 708

七、硫胺素(维生素B1)测定法 708

原理 708

试剂 708

特殊仪器 710

操作方法 710

试剂 712

原理 712

计算 712

八、核黄素测定法 712

特殊仪器 713

操作方法 713

计算 714

九、烟草酸的测定,微生物法 714

原理 714

试剂 714

特殊仪器 717

操作方法 717

计算 719

试剂 720

操作方法 720

原理 720

十、还原性抗坏血酸测定法 720

计算 721

十一、总抗坏血酸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 721

原理 721

试剂 721

特殊仪器 722

操作方法 722

计算 724

十二、维生素D测定法——生物法 724

原理 724

实验操作 725

试剂 725

计算 726

附录:儿童粪便观察 727

一般观察 727

新生儿的粪便 727

婴幼儿粪便 728

(一)人乳喂养儿的粪便 728

(二)人工喂养儿的粪便 728

(二)糖量过高的粪便 729

粪便的无机盐 729

(三)蛋白质过高的粪便 729

(一)脂肪成分过高的粪便 729

膳食成分与粪便的关系 729

(三)混合喂养儿的粪便 729

异常粪便 730

(一)腹泻性粪便 730

(二)便结性粪便 730

(三)饥饿性粪便 730

(四)痢疾性粪便 730

(五)出血性粪便 731

化学检验 731

(一)粪便脂肪 731

(二)粪便内蛋白水解酶 731

参考文献 7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