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分子创伤学
分子创伤学

分子创伤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正国,付小兵,周元国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3524179
  • 页数:7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计17章,包括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术、分子创伤学常用技术原理与方法、创伤反应的分子机制、创伤信号转导、创伤诊断的分子标志、创伤耐受差异的分子基础、创伤感染及免疫反应、创伤的基因治疗、创伤的医学预防和生物信息学在创伤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分子创伤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伤学概述 1

一、创伤学的概念 1

二、创伤学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分子创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3

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3

二、分子创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5

第三节 分子创伤学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8

一、分子创伤学研究的意义 8

二、分子创伤学研究的前景 9

第二章 分子创伤学基础理论 11

第一节 遗传及遗传物质 11

一、染色体的形成 11

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5

三、遗传一般规律 16

四、基因印迹 18

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复制 19

一、基因组DNA复制 19

三、DNA损伤与修复 25

二、线粒体DNA复制 25

第三节 转录过程及调控 28

一、转录过程 28

二、逆转录 34

三、转录的拼接及mRNA修饰 35

四、转录的调控 40

第四节 蛋白质翻译及调控 46

一、蛋白质的翻译 46

二、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 53

三、翻译及翻译后的调控 54

第五节 基因组与蛋白质组 56

一、基因组的概念 56

二、几种主要基因组的特征 56

三、基因组学 60

四、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 61

第六节 信号及信号受体 65

一、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 65

二、信号受体及其分类 66

三、信号转导通路概述 69

第七节 离子通道 71

一、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72

二、配基门控离子通道 72

三、机械力门控的离子通道 73

四、离子通道与疾病 74

第八节 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及其调节 74

一、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 76

二、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内源性调节 81

三、小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 83

四、G蛋白与疾病 86

第九节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 87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组成 87

二、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89

三、蛋白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 90

第十节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途径 91

一、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超家族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91

第十二节 核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意义 102

二、核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 104

二、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交叉 105

第十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105

一、级联传递 105

三、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106

第三章 分子创伤学研究常用技术和方法 108

第一节 细胞与分子病理学常用技术 108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108

二、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111

三、常用放射免疫技术 114

四、其他特殊染色及标记技术 116

一、Northern Blot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 118

第二节 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方法 118

二、原位杂交及原位PCR 120

三、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21

四、核酸液相杂交 125

五、免疫印迹技术 126

六、基因芯片技术 126

第三节 调控基因表达的原理与方法 128

一、基因表达的活化与增强 128

二、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 130

三、Decoy技术 132

第四节 反义技术 133

一、反义DNA与反义RNA 133

二、核酶 134

三、反义寡肽 135

四、肽核酸 135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 137

一、RNAi的作用机制 137

五、用siRNA实现基因沉默的主要途径 138

四、启动子区RNAi技术 138

三、编码区RNAi技术 138

二、RNAi的应用 138

第六节 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 141

一、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 141

二、基因克隆策略与相关技术 142

三、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147

第七节 基因敲除技术简介及其在创伤研究中的应用 148

一、基因敲除小鼠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148

二、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154

一、凝胶阻滞实验 156

第八节 其他技术与方法 156

二、酵母杂交系统 159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163

第四章 严重创伤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 167

第一节 严重创伤应激反应及应激不良 167

一、创伤应激的主要变化 167

二、创伤应激不良 173

三、几种主要的应激性疾病 173

四、应激不良的防治原则 174

一、即刻早期基因 175

第二节 严重创伤主要应激反应分子及其作用 175

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177

三、热休克蛋白家族 178

四、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创伤应激中的反应特点及作用 183

五、核因子κB在创伤应激中反应特点及作用 189

第三节 创伤应激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 193

一、HPA轴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 193

二、交感神经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 195

三、巨噬细胞快速应激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 196

四、创伤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197

第五章 缺血、缺氧以及休克反应的分子机制 201

第一节 严重创伤后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的分子机制 201

一、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分子调控 201

二、严重创伤后代谢变化的特点 205

三、创伤后机体糖代谢的改变与分子调控 206

四、创伤后脂肪代谢的改变及分子调控 207

五、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质子回漏 208

一、线粒体DNA概述 211

第二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编码基因的改变与修复 211

二、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编码基因的改变 213

三、线粒体基因损伤的修复 215

四、线粒体靶向治疗 216

第三节 线粒体膜损害在创伤后缺血缺氧所致的细胞坏死与凋亡中的作用 219

一、严重创伤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损害 219

二、严重创伤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 220

三、线粒体损害在创伤后缺血缺氧所致的细胞坏死与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24

一、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时核因子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 229

第四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关系 229

分子机制 232

三、缺血、缺氧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关系 241

四、缺血、缺氧损害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措施 241

第五节 严重创伤后缺血缺氧损害的耐受性及其分子机制 246

一、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耐受性的差异 246

二、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耐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 247

第六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时主要内源性保护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254

一、严重创伤后缺氧诱导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254

三、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耐受性差异的临床意义 254

二、严重创伤后热休克蛋白的变化及其对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 256

第六章 创伤感染发生的分子机制 262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分子基础 262

一、微生物致病的遗传学基础 262

二、致病基因表达与致病性的关系 267

三、黏附定植与感染 268

四、细菌生物膜与感染 270

第二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受体机制 271

一、清道夫受体 272

三、Toll样受体 278

四、内毒素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跨膜信号转导的关系 285

第三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287

一、创伤感染后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287

二、创伤感染后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291

三、创伤感染后SOCS的改变及意义 292

四、创伤感染后核因子-κB的改变及意义 294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信号转导机制 294

第四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296

一、炎性细胞凋亡及其在严重创伤中的生物学意义 299

二、严重创伤中炎性细胞凋亡的诱导、识别与清除 299

第五节 炎性细胞凋亡与感染 299

三、严重创伤早期炎性细胞的凋亡规律 302

四、严重创伤早期炎性细胞凋亡与肠源性感染 304

第六节 创伤感染防治的新策略 304

一、新型抗生素——细菌内毒素合成抑制剂 305

二、阻断内毒素与其受体结合的拮抗剂 306

三、中和内毒素作用的制剂 309

四、抗细胞因子疗法 312

五、活化蛋白C 312

第七章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316

第一节 严重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一般规律 316

第二节 严重创伤后免疫反应低下的分子机制 317

一、抑制因子学说 31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 320

第三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其相关概念 321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21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 321

二、CARS和MARS 323

第四节 创伤后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324

一、内毒素受体 324

二、Fcγ受体 326

三、G-蛋白偶联受体 327

四、整合素 327

五、细胞因子受体 328

六、趋化因子受体 330

七、清道夫受体 331

八、甘露糖受体 332

第五节 创伤后淋巴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332

一、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与机制 333

二、创伤后淋巴细胞功能受抑 334

三、创伤后淋巴细胞的活化 334

四、创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的转变及其意义 336

五、严重创伤后淋巴细胞功能受抑与活化 337

第六节 创伤后补体系统活化及介导炎症放大的分子机制 338

三、感染的免疫治疗 353

第一节 常见细胞因子的分类和检测 362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362

第八章 细胞因子及其他因子在创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362

二、细胞因子的检测 363

第二节 创伤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364

一、创伤与白细胞介素 364

二、其他细胞因子 371

第三节 细胞因子等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374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374

二、黏附分子及其他蛋白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375

第九章 创伤反应差异性分子遗传学基础 379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概述 379

一、基因组分子多态及基因多态性 380

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384

三、基因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 389

第二节 创伤反应个体差异性的遗传学基础 390

一、创伤耐受性易感性差异的实验研究 391

二、创伤反应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393

第三节 组织、器官创伤反应差异性的分子基础 398

一、肺损伤差异性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398

二、肝损伤差异性 403

第四节 创伤修复差异性的分子基础 404

一、创伤愈合相关基因 404

三、脑损伤差异性 404

二、无瘢痕愈合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405

第五节 创伤反应差异性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07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和ARDS发病的分子机制 411

一、肺泡Ⅱ型细胞与肺损伤的关系 411

第十章 严重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 411

二、急性肺损伤的基因学研究 413

三、ALI和ARDS实验室诊断指标及预测因子 414

四、ALI和ARDS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414

第二节 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 415

一、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416

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 418

第三节 创伤后急性肝功能障碍 419

一、创伤后急性肝细胞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419

二、创伤后急性肝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423

第四节 创伤后胃肠道功能障碍 424

一、创伤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425

二、创伤后急性胃黏膜损害发生的分子机制 427

第五节 创伤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障碍 429

一、创伤及感染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429

二、早期抗凝治疗新策略和新药物 431

第六节 创伤后急性脑功能障碍 432

一、即刻早期基因创伤性激活 432

二、钙离子通道创伤性活化 433

三、脑创伤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 435

四、脑创伤后炎性介质的激活 436

五、创伤后脑内啡肽的激活 437

第七节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39

一、创伤后MODS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439

二、创伤后MODS诊断和治疗新技术 454

第一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几个重要概念 459

一、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及研究热点 459

第十一章 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459

二、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461

三、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 463

一、炎症反应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 464

二、肉芽组织增生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 464

第二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464

三、再上皮化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 465

四、瘢痕形成与组织改建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 465

五、以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沉积与降解为主的检测指标 469

六、参与多种创伤反应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 469

第四节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及调节与创伤修复 470

一、细胞周期及其调节 470

二、细胞凋亡及其调节 472

三、创伤修复过程中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机制 476

第五节 创伤愈合的基因学研究 479

一、创面愈合相关基因学研究概况 479

二、创面愈合中与应激和炎症浸润相关的基因 482

三、肉芽组织充填及再上皮化过程相关的基因 483

四、真皮重塑过程中的相关基因 484

五、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内信号对相关基因的影响 485

第六节 生长因子调控内脏缺血性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489

一、促进受损内脏器官损伤主动修复的现代概念 489

二、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损伤主动修复的理论基础 490

三、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修复的实验证据 493

第七节 骨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495

一、骨折愈合的自然过程 495

四、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内脏损伤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95

二、骨创伤修复中骨基质蛋白成分的变化及作用 496

三、骨折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的表达和作用 498

第八节 组织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502

一、概述 502

二、种子细胞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505

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508

第一节 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 512

一、创伤愈合的几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512

第十二章 创伤愈合异常的分子机制 512

二、创伤难愈的主要原因与发生机制 520

第二节 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523

一、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523

三、对难愈创伤的医学处理及其治疗机制 523

二、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诸因素的影响 524

三、合并放射损伤的创伤难愈机制 526

第三节 糖尿病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526

一、糖尿病创面难愈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527

二、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中生长因子的特性及作用 529

三、糖尿病创面难愈与细胞凋亡 530

四、糖尿病创面难愈与信号转导 531

第四节 干细胞及其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533

一、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创伤医学中的意义 533

二、胚胎干细胞与创面修复 538

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创面修复 540

四、表皮干细胞与汗腺、毛囊再生 545

五、其他组织多能干细胞 549

第五节 瘢痕过度增生 551

一、瘢痕过度增生的一般概念 551

二、瘢痕的分类 554

三、瘢痕过度增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555

第一节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概述 575

一、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 575

第十三章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575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576

三、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76

四、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577

一、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家族 578

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 578

第二节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 578

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579

四、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79

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80

第三节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581

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 581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 582

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82

一、转化生长因子β 583

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受体 583

第四节 转化生长因子β 583

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84

第五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585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 585

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 586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86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588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 588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受体 589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590

第七节 神经肽与创面愈合 590

二、感觉神经肽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591

三、神经肽调控伤口愈合的机制 591

一、周围神经的神经肽特点 591

四、神经肽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损伤修复中的网络作用 593

第八节 创伤修复中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 596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596

二、表皮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604

三、生长因子应用的问题和展望 606

第一节 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 609

一、脑损伤的分子机制 609

第十四章 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的分子机制 609

二、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 617

三、中枢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 623

第二节 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 632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632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 633

三、周围神经损伤后溃变与再生的相关机制 640

第三节 神经营养因子与周围神经再生 645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与作用 645

二、神经趋化性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647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 651

第四节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防治 652

一、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52

二、失神经骨骼肌萎缩防治的研究进展 658

三、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及临床应用前景 660

一、基因工程定义 662

第一节 基因工程概述 662

二、基因工程原理及流程 662

第十五章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 662

第二节 基因工程产品的应用 668

一、基因工程疫苗 668

二、基因工程抗体 669

三、基因工程药物 670

四、基因工程与组织工程的联合 670

第三节 创伤的基因治疗 671

一、基因治疗简介 671

五、转基因动物 671

二、创伤基因治疗概述 673

三、转基因在修复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674

四、生长因子与创面愈合的基因治疗 676

五、骨损伤的基因治疗 685

六、其他创伤的转基因治疗 689

七、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690

第一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基础 694

一、创伤医学预防的概念 694

第十六章 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94

二、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谱 695

一、具有冒险倾向的行为学预防 696

二、强化创伤耐受相关基因的作用,降低创伤的损伤程度 696

第二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措施 696

四、纠正创伤相关基因缺陷与创伤预防 697

第三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意义 697

三、增强机体抗损伤的防御机制 697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概述 699

一、生物信息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简史 699

第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创伤学研究 699

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及最新发展 701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与查询 703

一、核酸数据库 704

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711

三、结构数据库 712

四、创伤数据库 713

五、其他数据库 714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应用 715

一、序列差异及同源性比较 715

二、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 722

三、结构模拟及功能预测 725

四、功能基因组相关信息分析 727

五、引物及探针设计 729

六、生物信息学在创伤研究中的实例 731

中文索引 733

英文索引 766

二、CD 142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