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建社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530X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农民工”问题本质上是农民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热点话题。本书试图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野研究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农民工”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转型时期“农民工”中党的建设,“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农民工”为土地流转带来的新机制,为农民工正名,“农民工”的历史归宿等问题。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目录

目录 1

序 1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 1

一 中国“农民工”诠释 2

(一)“农民工”新论 4

(二)“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6

二 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 8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概述 8

(二)近代“农民工”的产生 12

(三)现代“农民工”的流动 13

三 中国“民工潮”产生的动力因素 25

(一)“民工潮”产生的推拉动力因素 26

(二)“民工潮”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32

第二章 “差序格局”:“农民工”为之赋予新的内涵 38

一 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38

(一)“差序格局”的路径依赖 39

(二)“差序格局”对“农民工”的影响 42

二 “农民工”为“差序格局”赋予了新的内涵 46

(一)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47

(二)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50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52

(四)“团体格局”渗入“差序格局” 53

第三章 社会功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57

一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57

(一)加速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58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59

(三)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61

(四)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62

(五)减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 63

二 “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 64

(一)“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4

(二)“农民工”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 66

三 “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71

(一)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71

(二)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72

(三)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72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 73

四 “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 73

(一)“农民工”加速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变迁 74

(二)“农民工”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 81

(三)“农民工”缓解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矛盾 84

第四章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 89

一 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90

(一)劳务输出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90

(二)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果 91

二 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92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96

三 建构土地流转机制 101

(一)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 102

(二)构建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105

四 “民工荒”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111

(一)“民工荒”引起“争地风” 111

(二)“争地风”给人以深刻启迪 114

第五章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118

一 “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 118

(一)路径依赖:“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自我强化过程 118

(二)创业动机:家乡投资是最理智的选择 120

二 回流“农民工”的特征 121

(二)“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 122

(一)“农民工”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2

(三)“农民工”的人生理念焕然一新 123

三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 125

(一)人力资本决定“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 125

(二)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建设的重要资本 130

四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132

(一)号召回流“农民工”参与村“两委”工作 133

(二)扶持回流“农民工”开办私营企业 134

(四)倡导回流“农民工”投资创建农民小城镇 135

(三)鼓励回流“农民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135

(五)带领回流“农民工”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的新型模式 136

第六章 “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警 139

一 众说纷纭的“民工荒”问题 141

(一)“民工荒”不是真的荒 143

(二)“民工荒”是可喜信息 143

(三)“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145

(四)“民工荒”不应发生 147

(五)“民工荒”折射出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148

二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论 149

(一)“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因素 150

(二)“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 152

(三)“民工荒”的主因是“劳技荒” 152

(四)“民工荒”实则“教育荒” 154

(五)导致“民工荒”的二因说 154

(六)国家发布“民工荒”四原因报告 155

(七)蔡昉关于“民工荒”的五因说 156

(九)“民工荒”是“劳动成本”影响的结果 157

(八)“民工荒”是“区域经济多元”发展的结果 157

(十)“民工荒”产生于民工回流现象 158

三 “民工荒”呼唤用工体制改革 159

(一)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160

(二)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 162

(三)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 165

(四)建立供求信息 166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 167

(六)调整用工标准 168

(八)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169

(七)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169

第七章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171

一 “农民工”的非市民待遇 171

(一)“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报酬少 172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174

(三)“农民工”受各种歧视,社会地位低 176

二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184

(一)“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184

(二)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186

(三)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 188

(四)建构“农民工”期盼的社会保障体系 189

(五)实现“农民工”国民待遇的“路线图” 190

第八章 流动党委:“农民工”中党的建设新探索 195

一 “农民工”党建中面临的新课题 195

(一)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195

(二)党建工作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协调 196

(三)党员教育管理处于松散局面 198

(四)部分农村党群关系紧张 199

(五)“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困难重重 200

(一)“农民工”有了“信息库”和“党员培养链” 201

二 “农民工”离土离乡不离党 201

(二)农民务工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 203

(三)流动支部和党委发挥重大作用 204

三 “农民工”精英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206

(一)“农民工”精英的优势 207

(二)“农民工”精英在村支部中的作用 208

第九章 新型工会:直面一亿“农民工”群体 213

(一)“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 214

一 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 214

(二)“农民工”有着十分迫切的组织需求 215

(三)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18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221

(一)“变形”的工会:厂长兼做工会主席 221

(二)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224

三 新型工会向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 227

(一)工会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 228

(二)工会之外的维权力量不断壮大 228

(三)新型工会应对策略 229

(一)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34

四 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 234

(二)加强调整“农民工”劳动关系机制的建设 236

(三)指导“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236

(四)开展“农民工”健康的文化活动 237

五 新型工会:未来与发展 238

(一)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论断 238

影响深远 238

(二)新型工会:前程似锦但任重道远 239

第十章 历史归宿: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243

一 关于“新产业工人阶层”的论断 243

(一)党和国家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突破 244

(二)专家学者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贡献 246

(三)“农民工”身份新理论的现实意义 250

二 “农民工”: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253

(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民阶级的职业分化 253

(二)由农民阶层到新型产业工人阶层 255

(三)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 257

三 “农民工”的历史归宿:一个未尽的话题 258

(一)“农民工”与中国社会的新整合 258

(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实现条件 260

后记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