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新才,孙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227704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解析》、《中药临床》、《经络临床》、《医案》、《医话》、《探索篇》、《养生》7个分册。其中,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从现代理念出发,旨在将中医、西医的认识融汇合并。丛书所涉内容从理论探讨、临床实践和养生等诸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科学性、实用性强,并具有创新性,对中医理论研究、继承与发展以及临床实践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并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用心阅读,定能获益匪浅。作者十分热爱中医,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了较深刻、较长期的探索,并在临床上予以实践和验证,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症。中药处方和针灸治病均甚擅长。导师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作者深得导师赏识。本稿分医学哲学、中医基本概念--气血营卫津液今析、藏象学说、形体与官窍、经络学说、体质学说、气功学说、病因学说、发病及病机、运气学说十章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独到的解析。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目录

第一章 医学哲学 1

第一节 概说 1

一、哲学与科学 1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2

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的三个基本哲学观点 3

四、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根据 5

第二节 气—元论 9

一、气—元论的基本内容 9

二、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链接: 16

太极学说 16

混沌说 17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9

第三节 阴阳学说 19

一、阴和阳的基本特征 2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四、对阴阳学说应用于人体的现代认识 26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27

链接: 32

对立统一规律 32

矛盾论 32

相对论 33

质能方程 33

第四节 五行学说 3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4

二、五行的特征 34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5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36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7

六、五行学说的现代探微 39

七、五行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42

链接: 46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46

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 47

螺旋式上升 48

第五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48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48

二、中医学的具体思维方法 49

第二章 中医基本概念——气、血、营、卫、津、液今析 57

第一节 气与血 57

一、气的基本概念 57

二、血的生成、功能与运行 59

三、气的现代医学研究 60

链接: 66

三羧酸循环 66

atp系统 67

气与能量代谢的现代医学研究 68

血液系统 69

造血系统 70

第二节 津与液 71

链接: 73

脂溶性、水溶性 73

细胞膜 74

第三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77

一、气与血的关系 7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80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82

第四节 营与卫 83

链接: 85

营养系统 85

防卫系统(物理屏障、免疫系统) 86

第三章 藏象学说 88

第一节 概述 88

第二节 性命之根——性腺 90

第三节 先天之本、后天之本 91

一、先天之本 92

二、后天之本 97

第四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 98

一、心 98

链接: 101

情志的现代医学研究 101

二、肺 104

链接: 108

肺主气、司呼吸与肺通气及换气功能 108

肺主宣降与肺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109

肺主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110

三、脾 111

链接: 115

脾主肌肉的现代医学研究 115

脾主运化与消化吸收的现代医学研究 116

四、肝 119

链接: 124

肝主疏泄与内分泌功能 124

肝主疏泄与消化吸收的现代医学研究 127

五、肾 127

链接: 132

肾主藏精与内分泌功能 132

肾主纳气与呼吸功能 138

六、心包 140

第五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141

一、胆 141

二、胃 141

三、小肠 142

四、大肠 143

五、膀胱 143

六、三焦 143

第六节 脏与腑的关系 145

一、心与小肠 146

链接: 146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 146

二、肺与大肠 147

链接: 147

大肠与肺主呼吸的现代医学研究 147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医学研究 148

三、脾与胃 149

四、肝与胆 151

五、肾与膀胱 152

第七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52

一、相生的关系 153

二、相克的关系 157

三、从生化方面看 161

四、脏腑分主系统表 161

链接: 161

脏腑功能与能量代谢的现代医学研究 161

脏腑与血液的现代医学研究 164

脏腑与血液循环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 169

第八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72

第九节 人体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173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173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177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179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181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182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184

第四章 形体与官窍 188

第一节 形体 188

一、皮 189

二、肉 192

三、筋 194

四、骨 196

五、脉 198

第二节 官窍 200

一、耳 200

链接: 202

脏腑与听觉器官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 202

二、眼 204

链接: 206

脏腑与视觉器官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 206

三、鼻 207

四、口齿舌 209

五、咽喉 212

六、前阴 214

七、肛门 215

第五章 经络学说 217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217

一、经络的含义 21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217

三、十二经脉 218

四、奇经八脉 223

五、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226

六、腧穴 232

七、经络的生理功能 232

八、经络学说的应用 234

第二节 《黄帝内经》有关经络认识的现代分析 236

一、经络的发生与形态 236

二、经脉的循行与功能 237

三、腧穴 238

四、针感与循经感传 239

链接: 240

水通道 240

自稳系统 242

微循环系统——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242

第三节 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 245

链接: 255

神经递质 255

儿茶酚胺 255

ach(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 256

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系统) 256

第四节 经脉——染色体的相关对应性探讨 257

链接: 266

碱基对-基因-染色体 266

中心体(微管) 266

第五节 经络研究进展及其思路探析 267

一、经络的外周结构 267

二、经络的神经主导论(中枢论) 269

三、其他见解 272

四、针刺的作用机制研究 273

五、其他的相关研究 273

第六章 体质学说 275

第一节 概说 275

第二节 体质的概念与标志 277

一、体质的概念 277

二、体质的表现形式 278

三、体质的评价 279

第三节 体质的形成 281

一、先天因素 281

二、后天因素 284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296

一、阴阳分类法 303

二、五行分类法 305

三、脏腑分类法 307

四、气血津液分类法 309

五、体态分类法 309

六、性情分类法 312

七、体质的本质 313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319

一、体质与病因 319

二、体质与发病 320

三、体质与病机 320

四、体质与辨证 321

五、体质与治疗 322

六、体质与养生 324

第七章 气功学说 326

第一节 气功的概念 326

第二节 气功基础理论 326

一、精、气、神 326

二、元、虚、道 329

三、丹田 330

四、小周天、大周天 331

五、气功三要素 331

六、练功程序 331

第三节 气功原理探设 332

一、精、气、神、虚 333

二、阳气、元气、真气 334

三、外气、信息 335

四、人体场 335

五、神经系统与中心体 336

六、camp 337

七、命门与关元穴 337

链接: 338

多巴胺与camp相互促动 338

意念与中心体 339

真气运行法 339

第八章 病因学说 341

第一节 概说 341

第二节 六淫 342

一、风 344

二、寒 345

三、暑 346

四、湿 347

五、燥 348

六、火(热) 349

链接: 350

六淫的现代研究 350

温度、湿度、气压 351

菌群失调 352

第三节 疫疠 352

链接: 353

细菌 353

病毒 353

第四节 七情内伤 354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354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354

链接: 357

情志对神经系统的伤害 357

第五节 饮食、劳逸 358

一、饮食失宜 358

二、劳逸损伤 362

链接: 363

过犹不及 363

第六节 外伤 363

链接: 365

机械伤 365

虫兽伤 365

第七节 先天因素 366

链接: 366

遗传学 366

胎传 367

第八节 自然地理环境 368

链接: 369

地方病 369

职业病 369

第九节 痰饮、瘀血、内生五邪、药物损害等 370

一、水湿痰饮 370

二、瘀血 372

三、药邪 374

链接: 374

病理产物 374

伪介质 375

第九章 发病及病机 376

第一节 发病原理 376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377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77

三、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378

四、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 379

第二节 发病类型 380

一、感邪即发 380

二、伏而后发 381

三、徐发 381

四、继发 381

五、合病与并病 382

六、复发 382

第三节 基本病机 383

一、邪正盛衰 384

二、阴阳失调 386

三、气血失常 390

四、津液代谢失常 406

第四节 疾病传变 413

一、病位传变 416

二、寒热转化 425

三、虚实转化 427

第五节 治则 429

一、早治防变 430

二、治病求本 432

三、扶正祛邪 442

四、调整阴阳 444

五、调理气血 446

六、调理脏腑 448

七、三因制宜 454

第十章 运气学说 460

第一节 概述 460

一、运气学说的含义 460

二、运气学说的内容 460

三、运气学说的意义 461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461

一、运气的概念 461

二、干支甲子 462

三、五运 469

四、六气 477

五、运气同化 482

第三节 标本中气 483

一、标本中气的概念 483

二、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 483

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 485

第四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486

一、运气与生理 486

二、运气与发病 487

三、运气与防病 488

四、运气与治疗 489

五、运气与预后 490

参考文献 4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