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赤岸  邓小平在晋冀鲁豫  长篇纪实文学
赤岸  邓小平在晋冀鲁豫  长篇纪实文学

赤岸 邓小平在晋冀鲁豫 长篇纪实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春雷,李亮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73497X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记述邓小平在129师和晋冀鲁豫边区,领导军民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长篇报告文学。
《赤岸 邓小平在晋冀鲁豫 长篇纪实文学》目录

引言 1

序章 狼烟 3

第一章 赤红对苍黄的探问 10

129师政委张浩病重,刘伯承向毛泽东推荐了一个人。 11

毛泽东说:“对,就让小平去129师当政委!” 11

那一年,邓小平34岁,刘伯承46岁,两人都是四川人,都曾留学苏联,都属龙,“蜀龙”。两条“蜀龙”闹太行! 15

毛泽东在给刘邓的电报中说:太行山,就全交给你们了,由你们来当山大王。 16

山大王,好当吗? 16

处在三方夹缝中的阎锡山,是一只清醒又谨慎的狐狸。 19

真假阎锡山。 19

亲日又抗日,拥蒋又拒蒋,反共又联共。 19

薄一波等人来了,牺盟会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22

一时间,山西全省的抗日浪潮响彻云霄,每个小村都发出了抗日的怒吼。 22

倾斜的小城,在腥风血雨中颤抖着…… 24

盗墓人成了小城的统治者。 24

孙殿英大声说:“八路军兄弟,我昨天晚上就知道你们要来,一大早就让他们准备了水果。” 24

129师工作团进驻涉县。 27

孙殿英大声说:“八路军兄弟,我昨天晚上就知道你们要来,一大早就让他们准备了水果。”八路军必须融进这片方言,融进这片土地! 27

鬼子来了。 31

小城哀叹着,闭上了眼…… 31

恐怖的苦霜弥散在太行山的沟沟坎坎里 31

寂寞的大山有了红色的响声,沉默的石头开始唱起自己的歌 32

八路军的请帖发出去了。 32

邓小平向冀南拍发了第一道指令,命令陈再道大量收编地方武装…… 34

3月19日,再派宋任穷进军冀南! 34

邓小平的任务,不仅仅是协助刘伯承打仗。 37

没有根据地,八路军何以发展,共产党何以壮大? 37

山雀满天飞。 37

第二章 石山与人山 40

邯长线已成为日军在太行山南部重要的交通线,必须斩断这条线! 41

邓小平说:“师长,要吃肉,还找不到杀猪的地方吗?” 41

于是,神头岭上响起了稠密的枪声 41

瘦弱、寡言的徐向前,导演了一场擒虎屠狼的响堂铺伏击战。 48

深深的河沟变成了日本人绝望的坟场。 48

180多辆汽车,哭喊着被烧成了铁泥。 48

八路军收复县城,理应任命县长。 53

一群头缠毛巾的乡下汉子,敲锣打鼓,拥进了县城,吸引了全城人的眼球。 53

邓小平下令:撤出县衙,相忍为国! 53

共产党是靠山起家的。但在平原上打游击,还是第一次。 55

如果把农民发动起来,平原上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集镇,不就是一座座无形的大山吗?人山! 55

邓小平匆匆赶往冀南,他要在鹿钟麟上任之前,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62

老班长、老排长变成了新连长、新营长。 62

美国驻华海军武官卡尔逊上校与邓小平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65

他对邓的印象是:沉着,自信,满怀信心。 65

冀南,终于有了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默认的合法政府——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68

正是有了杨秀峰,邓小平才谋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 68

磨擦的种子,悄悄发芽了。 70

鹿钟麟尴尬地看着这片沸腾的土地,哭笑不得。 70

阎锡山猛地发现,浸透了他二十多年心血的三晋大地,除了染满日本人的杏黄色之外,还朦朦胧胧地飘浮着醒目的赤红色 72

第三章 孵化的梦想 76

“人山”在日日增高,鹿钟麟一肚子苦水,只好暗暗含着。 77

这位曾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的民国名将,却无法从冀南赶走一个小小的杨秀峰了。 77

冀南争锋,八方震惊。 79

八路军主力赶到冀南。 79

邓小平对石友三说:“我们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吧。” 79

陈赓的眼前浮起一个幻影:三块高低不平的沙滩相互伸出了长臂,慢慢地围成了一个硕大的椭圆。香城固战役打响了。许世友站在土坡岗子上,哈哈大笑 85

活埋不了的,是一颗颗饱满的民族心,那是一颗颗日夜膨胀的复仇的种子。 90

24岁的抗日县长,主动跳进了日本人活埋他的黄土坑…… 90

三方不讨好,四面遭责骂,鹿钟麟身心俱疲。 93

共产党呼吁由朱德兼理冀政。 93

一伙孤立的日军窜到了漳河南岸。 96

刘邓命令皮定钧冒雨奇袭。 96

日军哀嚎着,一个个全跳进了咆哮的河里 96

邓小平恋爱了。 98

婚宴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 98

巧得很,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也属龙。 98

从此,涉县县城成为太行山红色根据地的首府和腹心。 102

孙殿英无可奈何地退了出去。 102

八路军欲进先退,导演了一出好戏。 102

阎锡山召集高级军官开会,说:“我今天给你们开一个追悼会。” 105

“十二月事变”,阎锡山变脸。 105

石友三欲把八路军逐出太行山,反共气焰十分嚣张。 108

10个月后,濮阳成了他的坟地。 108

刚做新郎,又当红娘。 114

蔡树藩喜出望外,一抡独臂:“全靠政委了!” 114

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做媒。 114

朱怀冰气势汹汹,可转眼间,他的小老婆就当了俘虏。 116

晋冀鲁豫边区的雏形,已经呼之欲出。 116

邓小平一见聂荣臻,说:“我的救命恩人到了。” 116

第四章 炼石 126

赤岸,赤岸,刘邓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山村作司令部呢? 129

一个新生的政权就要在这里着床了。 129

这个沉默的小村,此时还没有感应到,你的名字在历史里将不会再寂寞了。 129

地盘多了,队伍大了,人心稳了。 132

邓小平最早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案。 132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 132

彭德怀是个苦行僧,他已经习惯了艰苦的战争生活。 135

此时,军神正倚在窗下,酝酿着一个大计划。 135

百团大战打了两个多月。 138

彭德怀郁积多日的怒火,终于冲顶! 138

关家垴,一场罕见的恶仗! 140

好钢是烈火炼成的。 140

减租减息,既减轻穷人的负担,又团结地主抗日。 146

乡村的热情,一天天地高涨起来了…… 146

贫穷的山坳里,处处是饱满的军粮。 146

演员们用歌声、用感情、用热血点燃着群山。 150

于是,大山感动了,大山沸腾了,大山属于八路军了,大山跟着共产党走了 150

市场上花花绿绿的钞票几十种,没有一张是八路军的。 153

发行本地货币,把握经济命脉。 153

1939年10月,冀钞诞生了。 153

红红的炉火旁,一批批来自乡间的铁匠、木匠、锡匠在悄悄向产业工人蜕变。 158

一支支步枪、一颗颗子弹、一枚枚手榴弹脱胎了…… 158

民间手工业的奇迹。 158

一个小护士红着脸哭着跑过来,原来一个刚做了截肢手术的重伤员憋尿了,小腹肿胀,就是不排尿。玉琴拿起一个带长嘴的夜壶就跑了过去……这有什么害臊的呢?她已经习惯了。 162

歌声、口号、喊杀声,队列、投弹加冲锋,民兵们每天把村里搞得热火朝天。老百姓的热情也鼓动起来了,每当训练时,连老太太也出来围观,树上的孩子们也合着声音喊,仿佛整个小村都在喊 165

邓小平每天洗澡,刘伯承每天洗眼。 168

刘伯承失明的右眼时时发炎,需用清水、蒸馏水擦洗,他只能用仅有的一只眼看书、看报、看地图、看地形,观察时局。看着漳河滔滔的水流,邓小平想,能不能修个小型发电站呢? 168

1941年9月18日,赤岸村外的河滩上,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体育运动会。《新华日报》评论:“不仅在八路军是一次创举,而且在全国、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罕有的!”邓小平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异的举动呢? 171

第五章 红五月 177

日军情报人员手中都有一张署名邓小平的照片。 180

5月18日夜里,邓小平刚睡下,接到紧急敌情,马上转移。 180

果然,第二天早上,日军就包围了小村。 180

接到左权战死的电报,毛泽东的眼睛潮湿了,泪花簌簌而下 182

十字岭成了彭德怀的伤心岭。 182

八路军犯了经验主义。孰不知日本多山,日军善攀。 182

日军紧追不舍,师部深夜转移。 187

杨秀峰、蔡树藩等人掉了队,掉队的还有:邓小平夫人卓琳、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杨秀峰夫人孙文淑……望着黑黝黝的大山,刘伯承的眼里涌出了晶莹的泪花。 187

杨秀峰找出茶缸,把黄黄的尿液接住,一饮而尽。 190

蔡树藩也忙拿来一只茶缸:“还有吗?给我也撒点儿吧。” 190

小孩子夹住双腿,两手捂住小鸡鸡,说:“没有了,没有了。” 190

80麻袋钞票和金银器,全托给了一个小脚妇人。 191

洞里的人屏住呼吸,生怕弄出一丝儿声响。突然,“哇”地一声,怀中的孩子哭了,她一把捂住孩子的嘴。孩子的四肢拼命挣扎着,她的手更紧了 191

五月大“扫荡”,疯狂的日军裸露了十足的兽性。 196

太行山,刻下了一笔笔惨绝人寰的记录。 196

稀稀的米汤里落满了星星,还有月亮,全吞进了肚里,仍是感觉到什么也没有,饥辘辘的,空荡荡的 199

山坡上,找几块石头,支起锅,捧几捧沟水,折几杈干枝,开始做饭。 199

全边区自上而下展开了全面的反维持,反汉奸斗争。紧接着,反贪污、减租清债运动也全面展开。斗争恶霸地主,清算旧债文约,揭发滔天罪恶,痛诉血泪事实。拳头如林,吼声如雷 201

阴历十月初八,是青塔村村民第一次选举村长的日子。一大早,散落在方圆15里的山窝窝里的村民们都来了。选票发下来了,竟是一颗红豇豆。豆选! 204

看着日军家信,邓小平眼前绽开了一片片粉红色的樱花…… 207

日军过来了,埋伏的八路军战士抬着受重伤的日本战俘,放到路中心。日军看着远远离开的八路军,第一次没有开枪……日俘的待遇与刘邓一样,都是月津贴5元钱。 207

美军飞行员一直记挂着这个小山村。 215

一次执行任务时,特意在赤岸村上空环绕了一圈,投下了一个用手绢制成的小型降落伞。伞下是一包美国糖块,还有一句话:“八路军,美国的朋友。” 215

邓小平抽着烟,陷入到愁思中,简直比打一仗还难。最后决定猜一猜:“师长,你看16日这一天怎么样?我看是个黄道吉日。”刘伯承淡淡一笑:“既然中央让过(生日),哪一天都行。”其实,刘伯承的生日是12月4日。 217

第六章 太行山根基 224

日军在根据地周围各城镇公开处死了129名与根据地有贸易往来的商人,人头装在鸟笼里,挂在通往太行山的大路旁……太行山,正在变成恶浪滔滔中的一座孤岛! 225

数以亿万计的蝗虫,大如谷穗,小如豇豆,飞起来如飓风暴雨,遮天蔽日……千年不遇的大灾,交织在一起,疑是人类灭亡的天象了。不少人饿死了,一些家里炕上躺着两三个死人,连埋葬的力气和心情也没有了。 227

漫山遍野,都是采野菜的人。村外采完了,远途采;山腰采完了,山顶采。边采边吃,双手被染绿了,嘴唇被染绿了。当人们捣烂蝗虫脑袋时,嘴里也在咒骂着:狗日的蝗虫!狗日的皇军! 230

一次,邓小平约杨秀峰、戎子和、李一清开会,谈着谈着,戎、李二人肚内无食,精力不济,竟睡着了。邓看了看,对杨秀峰说:“咱俩也躺着说话吧。”说着说着,俩人也睡着了。 234

边区政府机关548人,129师师直机关更多达2627人…… 237

精兵简政,势在必行! 237

邓小平说:“如果再不改,简直就是自杀!” 237

卓琳看出了山民的心思,傍晚的时候,便挎上篮子,每家送上两个西红柿,顺便还送了一包种子。第二年夏天,漳河边的菜地里,便挂满了红红的小灯笼……“姓资”?“姓社”?缠绕在太行山的争议。 240

能不能凿一条大渠,把河水引上太行山呢?这是山里人千年的梦想,但仅仅是梦想。这条渠开通后,刘邓和八路军的形象彻底与太行山融为一体,成为山民们相依为命的靠山! 244

大男人席地而坐,纺花织布,这无论如何是让人耻笑的。但更乐村村民赵九洲,却迷上了这一行。不长时间,他靠纺织挣来的小米,除自家温饱外,还买了5亩地 248

老汉要走了,邓小平让警卫员送来20斤小米,并告诉刘全保,放他5天假,把老爹送回家 252

第二天清早,王胜地一睁眼,发觉自己一个人横躺在炕上。民事委员和他的女人还有两个孩子睡在门口的一捆谷草上。地方太狭窄了,民事委员的一只腿搭在灶台上,一只手已经伸到了屋门外 254

劳动英雄的画像与毛泽东、朱德的画像挂在了一起,每人都得到了500至3000元的奖金和奖品……129师的不少战士有了存款,成了千元户。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路,萌生在太行山上! 258

这些歪歪斜斜的文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那段历史,是任何作家也杜撰不出来的。阅读这些文字,可以隐隐约约地谛听到当年冀南大地胜利悄悄到来时的脚步声 261

第七章 淬火 266

窗外到处是欢腾的场面,青年学生们烧被子,烧扫帚,鞭炮声响彻日夜…… 268

的确,无论如何狂欢也是不过分的。 268

但对政治家来说,最高兴的时候最需要冷静! 268

收到来自苏联的电报,毛泽东勃然大怒。 270

蒋介石明白,不能再给共产党机会了。 270

阎锡山匆匆忙忙地打响了第一枪。 270

一次空前绝后的冒险飞行! 272

刘伯承、邓小平、林彪、陈毅和十几员战将,一起登上了一架美军老式货运飞机,向太行山飞去 272

军委:集中兵力,首先消灭阎伪进入长治部队。 276

邓小平:建议太行攻屯留,太岳攻长子,冀南攻潞城,三城攻克后集中队伍会攻长治。 276

战云密布,电报频传。 276

背后插一把刀子,后患无穷。 281

长治的谎言,无意中帮了八路军大忙。 281

阎锡山有句名言:烧红的铁不能用手去抓。 283

上党是太行根据地的腹心,是刘邓和全体军民用八年的抗日烽火燃烧得通红的一块铁,而老于世故的阎锡山却违反了自己的哲学,伸出毛茸茸的手来抓,结果被烫得血淋淋的 283

邓小平端着一支点燃的蜡烛,照着刘伯承手指的地方,当刘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时,他手中的蜡烛也随着慢慢移动。印在地图上的地名,在烛光的飘忽中,蚂蚁一样爬动,刘看不清楚,邓就轻轻地念出来 288

两军大战,一触即发。 290

刘邓却犹豫了。 290

不是犹豫,是等待;等待一个巨大的转机。 290

郁闷的高树勋试探着发出了一封信。 292

邓小平立即筹措30万法币,交给王定南,让他尽力做高树勋身边人的工作。 292

一个秘密使者,徒步来到了刘邓司令部。 292

杨得志见馒头上带着血迹,问:“你负伤了?” 294

“没有啊。”邓存伦站起来,看了着手中的血馒头,说,“我从地上捡的。”说着,继续啃。 294

邓小平看了看李达:“你马上去一趟,代表刘司令员和我去看望高树勋。” 296

第二天下午,高树勋起义。 296

毛泽东在延安说:“我看叫‘民主建国军’吧。” 296

邓小平越走越远。 299

邓小平越来越忙。 299

后来,他成了这个国家最忙的人。 299

最终,“他”又回到了赤岸村,与129师的伙计们重聚在这里。 299

每天散步、下棋、谈笑……永远,永远。 299

山风是他们的絮语,松涛是他们的笑声 299

后记 3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