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用户线路网
用户线路网

用户线路网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开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15064008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暂缺《用户线路网》简介
《用户线路网》目录

第一章 用户线路网规划 1

1.1 通信网 1

1.1.1 本地电话网 1

1.1.2 用户线路网 3

1.1.3 用户线路网规划依附于局所规划 3

1.2 局所规划 4

1.2.1 局所规划的基本任务 4

1.2.4 局所规划依据 5

1.2.3 局所规划的主要内容 5

1.2.2 局所规划的作用 5

1.2.5 局所数量和容量 6

1.2.6 最经济局所容量 7

1.2.7 划分交换区界线 9

1.2.8 寻找理想线路网中心 10

1.2.9 局址勘定 12

1.2.10 终局容量 13

1.2.11 充分利用原有局所 13

1.2.14 与局所规划有关的几个战略考虑 16

1.2.12 局所规划程序 16

1.2.13 分期建设计划 16

1.3 用户业务预测 22

1.3.1 预测工作的基本概念 22

1.3.2 通信业务预测类别 24

1.3.3 用户预测的目标、任务和特征 26

1.3.4 电话业务分类 27

1.3.5 电话普及率 28

1.3.6 影响电话需求量的因素 30

1.3.7 用户预测的方法 32

1.3.8 建立健全永久性预测班子 33

1.3.9 只有发展住宅电话才能带动电话全面正常发展 34

1.3.10 改变传统的用户预测方法 34

1.3.11 老市话网局所规划 39

1.4 用户线路网规划 39

1.4.1 用户电缆网规划 39

1.4.2 管道网规划 40

2.1 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有用户线路大发展 49

第二章 用户线路网建设 49

2.2.1 用户线路建设必须以规划为指导 50

2.2.2 按照线路发展自身规律进行建设 50

2.2 加大措施,按规律办事,系统科学管理 50

2.2.3 只有管道先行,用户线路适度超前才有希望 51

2.2.4 抓住通信线路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 52

2.2.5 加强用户线网建设的科学管理 52

2.2.6 适当应用用户光纤数字复用设备 53

2.2.7 设立临时过渡局 53

2.3.2 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 54

2.3 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54

2.3.1 降低工程造价的意义 54

2.4 改善设计工作是加速用户线网建设的前提条件 56

2.4.1 下大力气改善用户预测工作 56

2.4.2 全面推行以固定交接配线区为主的配线方式 57

2.4.3 设计工作必须超前一个阶段 58

2.4.4 改革传统的规划设计模式,加快用户线路建设 58

2.4.5 几个需要探讨的设计技术问题 60

2.5.2 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的原因 64

2.5 提高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 64

2.5.1 质量问题表现 64

2.5.3 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 65

第三章 用户线路网的维护与管理 68

3.1 市话线路维护工作概述 68

3.1.1 市话线路维护工作任务 68

3.1.2 维护方式的重要性 69

3.1.3 选择维护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69

3.2 维护策略的选择和实施 70

3.2.1 三种基本维护策略 70

3.2.2 评价与选择 71

3.2.3 市话线路网质量与信息的来源 71

3.2.4 障碍与安全问题等级 72

3.3 维护体制与作业方式 73

3.3.1 维护组织的职能 73

3.3.2 维护的基层单位 73

3.3.3 维护体制及维护基层单位的组合 74

3.3.4 维护修理作业方式 76

3.4 各部分维护工作的若干考虑 77

3.4.1 局间中继网 77

3.4.2 用户线网 77

3.5 集中维护必备的主要监测手段 80

3.5.1 用户线测试管理系统 80

3.5.2 数字传输设备集中监测系统 81

3.5.3 电缆充气维护自动监测系统 82

3.5.4 光缆在线监测系统 82

3.5.5 交接箱电子锁控制系统 83

3.6 管道电缆线路防护的新课题 83

3.6.1 管道电缆防护的新课题 83

3.6.2 防止煤气泄漏危害的主动性防护措施—应用美国JMS系统管路封塞部件 85

第四章 用户线配线技术 90

4.1 我国迄今沿用的多是早期配线技术 90

4.1.1 直接配线 90

4.1.2 复接配线 90

4.1.4 交接配线 91

4.1.3 补助配线 91

4.1.5 自由配线的引入 93

4.2 评价配线技术的准则 93

4.2.1 配线制式的归类 93

4.2.2 配线技术向综合方向发展 94

4.2.3 用户线路网的基本特征 94

4.2.4 评价配线技术的准则 95

4.3.1 以固定配线区为网的设计构思 96

4.3 现代用户电缆网结构 96

4.3.2 以交接配线为主的电缆设计技术 97

4.3.3 采取导向地下化和街坊配线模式 101

4.3.4 合理选择电缆 102

4.4 用户电缆网还要长期使用 103

4.5 抓好两件事 105

4.6 用户线规划设计中常用的几个技术术语 106

4.6.1 电缆芯线使用率 106

4.6.2 电缆使用率(或称总配线使用率) 106

4.6.3 机线比 107

5.1 交接配线设计的基本概念 109

第五章 交接配线设计 109

5.2 交接配线设计的一般程序 110

5.2.1 设计前的准备 110

5.2.2 用户业务预测 111

5.2.3 交接区的划分 114

5.2.4 交接箱位置及容量的初步确定 115

5.2.5 主干电缆的组合和电缆路由的选定 117

5.2.6 主干管道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 118

5.2.7 用户线路方案设计的会审 118

5.2.8 完成线路的初步设计 120

5.2.9 施工图设计的实施 125

5.3 搞好交接配线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128

5.3.1 建立固定的交接区 128

5.3.2 交接箱容量的确定 128

5.3.3 配线设计一步到位 129

5.3.4 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129

5.4 交接配线设计的图纸要求 129

5.4.1 交接配线设计图纸的种类及深度要求 129

5.4.3 文本出版的其他要求 131

5.4.2 设计图纸向标准化图纸的过渡 131

5.5 如何实现现有用户线路网向交接配线网的过渡 132

第六章 “户线”工程 135

6.1 “户线”工程的含义 135

6.2 为什么要搞“户线”工程 136

6.2.1 “户线”工程是住宅电话大发展的必然,是解决“装电话难”的根本措施 136

6.2.2 实现“户线”工程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通信安全畅通 136

6.3.1 实现“插接式”装机法 137

6.3.3 “户线”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 137

6.3.2 选用固定交接区的交接配线方式 137

6.3 怎样实现“户线”工程 137

6.2.4 “户线”工程为各种布线提供了有利条件 137

6.2.3 室外电话引入线影响市容美观 137

6.4 “户线”工程使用户线网面目一新 138

6.4.1 避免用户线的重复建设 138

6.4.2 实现室内自动化配线 138

6.4.3 降低成本 138

6.5.1 重点是要抓住新建居住区的同步建设 139

6.5.2 补设工程要积极稳妥配套实施 139

6.5 加强“户线”工程管理 139

第七章 电缆气压自动监测系统 140

7.1 对全塑电缆(光缆),建立气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40

7.1.1 传统的充气维护系统和方式的缺欠和不足 140

7.1.2 建立电缆自动气压监控系统 141

7.2 电缆气压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原理 142

7.2.1 系统构成 142

7.2.2 系统功能原理 142

7.3 关于系统设备选型 146

7.3.1 压力传感器方面的诸多不同 147

7.3.2 数据采集器具有直观显示功能 148

7.3.3 监测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 148

7.3.4 各厂家系统设备报价差距较大 148

7.3.5 系统兼容性 148

7.4 逐步淘汰老式气源设备 148

8.2.1 系统构成 150

8.2 电缆气压自动监测系统 150

8.1 一般规定 150

第八章 电缆气压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 150

8.2.2 系统功能 151

8.2.3 系统用途 153

8.3 局内设备设计 153

8.3.1 基本要求 153

8.3.2 电缆气压采集站设计 153

8.3.3 电缆气压监测站(中心)设计 154

8.3.4 电缆气压监测管理中心站设计 157

8.3.5 气压传感器信号专线在局内终端的连接 159

8.4 外线电缆气压传感器安装设计 160

8.4.1 传感器的选用 160

8.4.2 传感器的安装方式 160

8.4.3 传感器在电缆接头中位置的确定 160

8.4.4 气压传感器编号和地址码的确定 161

8.4.5 气压传感器信号专线的选用 163

8.5.1 电缆气压采集站、气压监测站(中心)、气压监测管理中心站的确定 164

8.5 气压自动监测系统主要设计内容与步骤 164

8.5.2 本期电缆气压监测系统工程单元和网络组成的确定 164

8.4.6 传感器的专线连接 164

8.4.7 专线连接发生变动的处理 164

8.5.3 专线在局内终端的连接 165

8.5.4 申请直线电话号码(新建各类站) 165

8.5.5 绘制“电缆气压监测单元系统图”和“气压监测系统工程量表” 165

8.5.6 用户电缆工程竣工图 165

8.5.7 电缆气压监测系统图 166

8.5.8 气压监测系统应用图图例 166

9.2 局内设备安装 168

9.2.1 气压采集站设备安装 168

第九章 电缆气压自动监测系统工程施工安装 168

9.1 一般规定 168

9.2.2 气压监测站设备安装 169

9.2.3 气压监测管理中心站设备安装 172

9.3 信号专线的选择及其与局内设备连接 174

9.3.1 新设电缆的专线选择 174

9.3.2 在用电缆的专线选择 175

9.3.3 总配线架专用横排模块至气压监测站和气压采集站间联络电缆布放及连接 175

9.4.1 引出套管式安装方法与步骤 176

9.4 气压传感器安装 176

9.4.2 内置式传感器安装方法 181

9.4.3 外置式传感器安装 184

9.4.4 封焊在电缆接头内的传感器 185

9.5 气压传感器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85

9.5.1 气压传感器的编号 185

9.5.2 气压传感器地址码的设置 186

9.5.3 气压传感器的测试 188

10.2 总配线架的发展概况 191

10.1 何谓单面式总配线架 191

第十章 单面式总配线架 191

10.3 单面跳线式总配线架 193

10.3.1 新型单面跳线式总配线架的发展 193

10.3.2 单面式总配线架的优点 194

10.3.3 几种单面配线架简介 195

10.4 总配线架尺寸和占用空间(占地面积)比较 200

10.4.1 总配线架尺寸的比较 200

10.4.2 总配线架占用空间的比较 201

10.5 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单面式总配线架 201

11.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含义及组成 203

第十一章 综合布线及智能大楼布线系统 203

11.1 综合布线系统 203

11.1.2 为什么要用综合布线取代传统的楼房暗配线 204

11.1.3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应用对象及用途 206

11.1.4 综合布线系统是模块化设计组合 207

11.1.5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210

11.1.6 综合式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类型 211

11.1.7 综合布线系统实现多种计算机、多种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应用方式 214

11.1.8 德国KRONE克罗内综合布线系统 217

11.1.9 综合式布线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19

11.2 智能大楼布线系统 221

11.2.1 智能大楼应运而生是人们对信息的全面需求 221

11.2.2 智能大楼的定义和作用 222

11.2.3 智能大楼的系统构成 224

11.2.4 智能大楼布线系统 233

11.2.5 国外发展趋势 239

11.2.6 国内发展前景 239

11.3.2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已超出了传统的邮电通信线路设计范畴和模式 240

11.3.1 综合布线系统与“户线工程”的楼内暗配线系统的不同 240

11.3 综合布线和智能大楼布线系统设计要点 240

11.3.3 几个具体设计要点 241

第十二章 用户光缆网 246

12.1 用户光缆网的建设,是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246

12.2 实现用户光缆网是用户网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247

12.2.1 建设用户光缆网的原因 247

12.2.2 建设用户光缆网的业务需求 248

12.3.1 用户光缆网的基本概念 252

12.3 用户光缆网结构 252

12.3.2 用户光缆网络结构型式 253

12.4 用户网中的光缆、光纤和光器件 259

12.4.1 光缆 259

12.4.2 光纤 262

12.4.3 光器件 262

12.5 我国发展用户光缆网的策略与步骤 263

12.5.1 模式和步骤 263

12.5.2 用户光纤网络结构 266

12.5.4 关于“最后1英里”的问题 267

12.5.3 改进光缆用户环路设备设计 267

第十三章 光纤有线电视 268

13.1 有线电视系统 268

13.1.1 什么是有线电视 268

13.1.2 有线电视发展前景 269

13.1.3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272

13.2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技术 280

13.2.1 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280

13.2.2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技术 293

13.2.3 光纤传输系统的安装及维护 296

13.3 利用现有光通信线路进行有线电视传输 301

13.3.1 光纤复用技术 301

13.3.2 1.31/1.55μm单模光纤波分复用器性能及应用 304

13.4 光纤有线电视应用举例 312

13.4.1 第十一届亚运会彩色电视光缆传输系统 312

13.4.2 江汉油田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设计方案简介 314

第十四章 接入网技术 316

14.1 接入网提出的背景 316

14.2.1 接入网的定义 318

14.2 接入网的一些基本概念 318

14.2.3 接入网的位置与接口 319

14.2.2 接入网的功能 319

14.3 接入网建设的主要技术途径 321

14.3.1 有线接入技术 321

14.3.2 无线接入技术 335

14.4 国内外接入网状况分析 339

14.4.1 国外情况 339

14.4.2 国内情况 341

14.5.1 接入网中采用光纤技术的建议 343

14.5 我国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343

14.5.2 关于HDSL和ADSL的应用 345

14.5.3 关于光纤同轴(HFC)的考虑 346

14.5.4 无线接入是发展我国接入网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途径 346

14.5.5 接口问题 348

14.5.6 传统用户线的合理使用问题 348

14.5.7 其他有关问题 348

邮电部 建设部文件 关于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搞好通信设施及管线配套建设的联合通知 3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