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反思与求索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
反思与求索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

反思与求索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边鹏飞,陶岳潮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5717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两大部分,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详细论述。
《反思与求索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目录

序 1

第一篇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的科学论断 1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1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形成和它的基本观点 1

(二)“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涵义 3

(三)科学把握“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统一 5

二、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统一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两重性 7

(一)以“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统一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7

(二)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两重性 9

三、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须要辨析的几个问题 11

(一)关于时代问题 11

(二)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 15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历几百年发展和几次重大的冲击,为何至今仍“垂而不死”,甚至“劫后逢生”、“死而复生” 18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思考 18

(一)历史地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18

(二)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21

(一)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 23

二、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更替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3

(二)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 24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限度的 25

三、社会发展和制度更替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27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7

(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8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9

第三篇 如何理解资本的私人占有性质与资本运作的社会性 33

一、资本的社会化运作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 33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 33

(二)工业革命直接推动资本的扩张和社会结合 35

(三)信用制度为资本运作社会化提供了继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36

(四)资本运作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步发展 38

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对资本本身的扬弃意义 39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的分析 39

(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催生“社会企业” 42

(三)资本的社会化运作对资本私有性的扬弃意义 43

(一)资本社会化运作的新发展 45

三、资本社会化运作的发展态势和限度 45

(二)资本社会化运作的局限性 52

第四篇 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度过无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 5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危机发作机理及其解决途径的基本分析 55

(一)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55

(二)必须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 57

二、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选择和体制创新 59

(一)早期资本主义只能被动听凭危机肆虐 59

(三)实现由社会直接占有生产力的条件已经开始具备 59

(二)罗斯福新政的革命性变革 60

(三)纳粹德国对付危机的政策特点 64

(四)两种反危机模式的不同背景及命运对资本主义发展选择的决定性意义 65

三、适时改良是资本主义缓解和度过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67

(一)凯恩斯主义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型” 67

(二)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69

(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发展 71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的思想 75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趋势是造成两极分化 75

第五篇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75

(二)阶级对立是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77

(三)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历史事实和经验实证 78

二、当代资本主义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方法和成果 79

(一)资本主义政策转向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79

(二)当代资本主义调节收入差距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 81

(三)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调节的直接后果 86

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分化及阶级对立 87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的特征 87

(二)辩证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现状 91

第六篇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和社会民主党的作用 95

一、社会民主党的改良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95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体制化过程 95

(二)体制改良缓解了制度危机 98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互动:关于“体制内改革”和“对体制的改革” 101

二、冷战后民主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探索 105

(一)冷战后民主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 105

(二)第三条道路和新的探索 108

(一)关于中庸传统 113

三、民主社会主义的特性及局限性 113

(二)关于实用主义 115

(三)关于修正主义 116

(四)关于批判精神 117

第七篇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发展趋势 120

一、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分析 120

(一)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总体特征 120

(二)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动因剖析 122

(一)资本主义的调节、改良与新社会因素的孕育、成长 127

二、资本主义愈发展愈接近社会主义 127

(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替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130

第八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胜利与挫折的历史反思 132

一、20世纪社会主义的嬗变 132

(一)社会主义的一国实践 132

(二)社会主义的多国实践 134

(三)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 136

二、正确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 137

(一)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137

(二)准确评价“十月革命” 141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145

(四)全面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缺陷 148

三、新世纪社会主义从挫折转向复兴的基础条件 153

(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自然历史结果 153

(二)世界社会主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转向复兴的实践基础 154

(三)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 155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常规”和现实中的“例外”现象 158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常规”和现实中的“例外”现象的基本含义 158

第九篇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面临的新课题 158

(二)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161

(三)正确认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的不同条件 163

二、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难题 166

(一)生产力水平低,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大工业基础,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 166

(二)封建思想残余浓重,缺乏民主法制传统,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167

(三)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造成了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168

(四)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存在着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并在竞争中谋求自己发展的问题 169

(一)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是解决理论与现实反差的基本方法 171

三、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 171

(二)用创新的特殊手段建设“例外”诞生的社会主义是解决理论与现实反差的最基本的途径 173

第十篇 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数十年不变的根源及其思考 180

一、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 180

(一)体制僵化破坏了社会主义形象,造成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较量中处于劣势 180

(二)体制僵化最终导致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变色,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183

二、社会主义体制僵化的原因分析和理论思考 184

(一)形成体制僵化的原因分析 184

(二)体制僵化的弊端及原因的理论思考 192

三、理论创新是摆脱体制僵化的重要途径 196

(一)理论创新是体制创新的先导 196

(二)为理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198

第十一篇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202

一、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202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202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 204

(一)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的教训 210

二、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210

(二)中国改革的成功之道 212

三、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是走向“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 219

(一)中国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219

(二)市场取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 221

第十二篇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224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影响 224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变革 224

(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化 225

(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229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32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双重作用 232

(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建设社会主义 235

三、经济全球化引发的若干问题思考 238

(一)树立全球化的战略思维 238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242

(三)经济全球化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246

附录——作者名单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