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河南农业大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4605220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
《动物微生物学》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1

三、我国微生物学发展概况 2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4

一、细菌形态 14

二、细菌结构 14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4

一、单细胞性真菌 18

二、多细胞性真菌 18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8

一、病毒的形态 22

二、病毒的结构 22

第四节 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22

一、放线菌 27

二、螺旋体 27

三、霉形体 27

四、衣原体 27

五、立克次氏体 27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 27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7

一、水分 28

二、干物质 28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28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39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9

三、微生物的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39

四、微生物酶 39

五、微生物的呼吸 39

六、微生物的代射产物 39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9

一、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49

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49

三、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49

第四节 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49

一、细菌的培养特性 53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 53

三、病毒的培养特性 53

第四章 微生物分类 53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53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 54

一、细菌分类的指征 59

二、细菌分类的方法 59

三、细菌的分类体系 59

四、细菌种的划分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59

五、细菌的命名 59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 59

一、病毒的分类 64

二、病毒的命名 64

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 64

第一节 概述 64

第二节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 65

一、空气中细菌分布 67

二、空气中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67

三、水中微生物分布 67

四、水中微生物学检验 67

第三节 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 67

一、土壤中微物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68

二、细菌对自然界的物质的转化作用 68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68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70

二、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70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70

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71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71

三、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71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71

一、微生态失调概念 75

二、微生态失调分类 75

三、微生态失调影响因素 75

四、菌群失调的调整 75

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75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75

一、温度 82

二、干燥 82

三、渗透压 82

四、光线和射线 82

五、超声波 82

六、氧化还原电势 82

七、滤过除菌 82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影响 82

一、化学消毒剂 85

二、化学治疗剂 85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85

一、抗生素 87

二、噬菌体和细菌素 87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7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88

一、形态结构变异 90

二、毒力变异 90

三、培养特性变异 90

四、代射和对药物敏感性变异 90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机制 90

第四节 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 93

一、筛选 97

二、人工诱变 97

三、杂交育种 97

四、基因工程 97

五、基因工程应用 97

第八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97

第一节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要素 97

一、侵袭力 100

二、毒素 100

三、毒力的测定单位 100

第二节 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 100

一、病原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101

二、病原菌入侵门户 101

三、易感动物 101

四、外界环境条件 101

第三节 动物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 101

一、明显传染 103

二、隐性传染和带菌现象 103

第九章 免疫学基础 103

第一节 免疫系统 104

一、免疫器官 111

二、免疫细胞 111

第二节 抗原抗体 111

一、抗原 123

二、抗体 123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 123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37

二、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 137

第四节 机体的免疫力 137

一、非特异性免疫 151

二、特异性免疫 151

三、抗传染免疫 151

四、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 151

第五节 变态反应 151

一、第Ⅰ型变态反应 155

二、第Ⅱ型变态反应 155

三、第Ⅲ型变态反应 155

四、第Ⅳ型变态反应 155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155

一、免疫学诊断 161

二免疫学防治 161

第十章 重要的病原微生物 16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61

一、形态与染色 163

二、培养特性 163

三、生化特性 163

四、菌体成分与抗原性 163

五、抵抗力 163

六、致病性 163

七、免疫性 163

第二节 布氏杆菌属 163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167

二、培养特性 167

三、生化特性 167

四、抗原构造 167

五、抵抗力与变异性 167

六、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七、微生物学诊断 167

第三节 炭疽杆菌 167

一、形态与染色特性 170

二、培养特性 170

三、生化特性 170

四、抗原构造 170

五、致病性及毒性 170

六、抵抗力 170

七、微生物学诊断 170

八、免疫 170

第四节 猪丹毒杆菌 170

一、形态及染色 172

二、培养特性 172

三、生化特性 172

四、抵抗力和致病性 172

五、抗原特性 172

六、微生物学检查 172

第五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172

一、形态及染色 173

二、培养特性 173

三、生化特性 173

四、抵抗力和致病性 173

五、抗原特性 173

六、微生物学检查 173

第六节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 173

一、葡萄球菌 178

二、链球菌 178

第七节 假单胞菌属 178

一、鼻疽假单胞菌 179

二、绿脓假单胞菌 179

第八节 厌氧芽胞杆菌属 179

一、肉毒梭菌 186

二、魏氏梭菌 186

三、破伤风梭菌 186

四、气肿疽梭菌 186

五、腐败梭菌 186

六、诺维氏梭菌 186

第九节 嗜血杆菌属 186

一、属的特征 188

二、培养特性 188

三、血清型 188

四、抵抗力 188

五、致病性 188

六、免疫和治疗 188

第十节 沙门氏菌属 188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190

二、培养特性 190

三、生化特性 190

四、抗原特性 190

五、抵抗力 190

六、致病性 190

七、微生物学诊断 190

第十一节 埃希氏菌属 190

一、形态及染色 192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192

三、抗原及变异 192

四、抵抗力 192

五、致病性 192

六、微生物学诊断 192

七、免疫及防治 192

第十二节 钩端螺旋体 192

一、形态及染色 195

二、培养特性 195

三、生化特性 195

四、抵抗力与致病性 195

五、抗原特性 195

六、微生物学检查 195

第十三节 病原真菌 195

一、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 199

二、表皮丝状菌 199

三、镰刀菌属 199

四、曲霉属 199

第十四节 口蹄疫病毒 199

一、生物学特性 201

二、免疫性 201

三、致病性 201

四、微生物学诊断 201

第十五节 猪瘟病毒 201

一、生物学特性 203

二、抵抗力 203

三、致病性 203

四、微生物学诊断 203

第十六节 猪细小病毒 203

一、生物学特性 204

二、培养特性 204

三、抵抗力 204

四、致病性 204

五、微生物学诊断 204

六、防制 204

第十七节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204

一、生物学特性 205

二、培养特性 205

三、抵抗力 205

四、致病性 205

五、免疫性 205

六、微生物学检查 205

七、防制 205

第十八节 伪狂犬病病毒 205

一、生物学特性 207

二、抵抗力 207

三、培养特性 207

四、致病力 207

五、微生物学诊断 207

六、防制 207

第十九节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207

一、生物学特性 210

二、培养特性 210

三、抵抗力 210

四、致病性 210

五、微生物学诊断 210

第二十节 鸡新城疫病毒 210

一、生物学特性 212

二、抵抗力 212

三、致病性 212

四、检验技术 212

第二十一节 马立克氏病毒 212

一、生物学特征 214

二、抵抗力 214

三、致病性 214

四、微生物学诊断 214

第二十二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 214

一、生物学特性 215

二、培养特性 215

三、抵抗力 215

四、致病性 215

五、免疫性 215

六、微生物学检查 215

七、防制 215

第二十三节 减蛋综合症病毒 215

一、生物学特性 217

二、培养特性 217

三、抵抗力 217

四、致病性 217

五、微生物学检查 217

第二十四节 鸭瘟病毒 217

一、生物学特性 218

二、培养特性 218

三、抵抗力 218

四、致病性 218

五、微生物学检查 218

六、防制 218

第二十五节 小鹅瘟病毒 218

一、生物学特性 219

二、培养特性 219

三、抵抗力 219

四、病原性 219

五、微生物学诊断 219

六、免疫 219

第二十六节 朊病毒 219

一、生物学特性 222

二、抵抗力 222

三、致病性 222

四、微生物学诊断 222

五、防制 222

第二十七节 狂犬病病毒 222

一、生物学特性 225

二、培养特性 225

三、抵抗力 225

四、致病性 225

五、微生物学检查 225

第十一章 与食品卫生有关的微生物 225

第一节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225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26

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226

三、水中的微生物 226

四、来自人和动物的微生物 226

五、用具及其它方面的微生物 226

第二节 乳及乳制品中的微生物 226

一、鲜牛乳中的微生物 228

二、奶粉中的微生物 228

第三节 肉类中的微生物 228

一、肉类中微生物的来源 229

二、肉类中微生物的种类 229

三、肉类的变质现象与微生物变化 229

第四节 鱼类中的微生物 229

一、鱼中微生物的来源与种类 230

二、鱼类变质与微生物变化 230

第五节 蛋中的微生物 230

一、鲜蛋中的微生物来源 231

二、鲜蛋中的微生物类群 231

三、鲜蛋变质现象与微生物变化 231

第六节 罐藏食品中的微生物 231

一、罐藏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234

二、罐藏食品变质与微生物变化 234

三、罐藏食品的变质原因分析 234

第十二章 发酵工业中常用常见的微生物 234

第一节 细菌 234

一、枯草芽孢杆菌 236

二、啤酒片细菌 236

三、肠膜状明串珠菌 236

四、乳链球菌 236

五、德氏乳酸杆菌 236

六、醋化醋杆菌 236

七、北京棒杆菌 236

八、保加利亚乳杆菌 236

九、嗜热链球菌 236

第二节 放线菌 236

一、链霉菌属 237

二、小单孢菌属 237

三、诺卡氏菌属 237

四、孢囊链霉菌属 237

第三节 酵母菌 237

一、酿酒酵母 240

二、卡尔斯伯酵母 240

三、异常汉逊氏酵母异常变种 240

四、粘红酵母粘红变种 240

五、热带假丝酵母 240

六、产月假丝酵母 240

七、解脂假丝酵母解脂变种 240

八、棉病针孢酵母 240

九、白地霉 240

第四节 霉菌 240

一、黑曲霉 245

二、黄曲霉 245

三、米曲霉 245

四、桔青霉 245

五、产黄青霉 245

六、产黄头孢霉 245

七、微小毛霉 245

八、爪哇毛霉 245

九、鲁氏毛霉 245

十、总状毛霉 245

十一、高大毛霉 245

十二、无根根霉 245

十三、米根霉 245

十四、华根霉 245

十五、黑根霉 245

第五节 噬菌体 245

一、噬菌体的形态和构造 251

二、噬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251

三、噬菌体的生活史 251

四、噬菌体的防制 251

实验基本技术 251

实验须知 251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251

二、注意事项 251

实验一、显微镜的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251

实验二、细菌抹片的制备和染色 253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 258

实验四、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261

实验五、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268

实验六、真菌的制片及形态观察 269

实验七、细菌的生化试验 270

实验八、动物试验法 279

实验九、凝集试验 283

实验十、沉淀反应 286

实验十一、补体结合反应 288

实验十二、荧光抗体染色法 296

实验十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97

实验十四、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一) 299

实验十五、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二) 300

实验十六、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三) 302

实验十七、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 305

实验十八、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05

实验十九、霉菌的形态观察 306

实验二十、病毒学实验技术 308

附录一、常用玻璃器材的准备 319

附录二、常用仪器的使用 322

附录三、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3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