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稻作科学原理
稻作科学原理

稻作科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吉田昌一著;厉葆初译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6221·95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
《稻作科学原理》目录
标签:原理 科学

译者的话 1

原版序言 1

原版前言 1

第一章 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1

第一节 稻的一生概述 1

目次 1

第二节 种子和发芽 5

一、形态 5

二、休眠 6

第三节 秧苗 13

一、发芽和出苗 13

二、叶子的计数 13

三、种子贮藏物与秧苗生长 14

四、影响秧苗生长的因素 15

一、形态 21

第四节 叶 21

二、单片叶子的生长 25

三、群体叶子的生长 26

四、各叶的机能 28

第五节 茎秆 30

一、形态 30

二、节间的伸长 33

三、与倒伏有关的茎秆性状 34

第六节 分蘖 35

一、分蘖模式 35

二、分蘖、叶和根的同步生长 36

第七节 根 37

一、形态 37

二、根与地上部的关系 40

三、单根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41

四、老根和新根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43

五、根系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43

六、根的长度和密度的测定 44

七、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的特性 46

第八节 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的阶段发育 48

一、对光周期的反应 49

二、对温度的反应 54

第九节 穗(圆锥花序) 59

一、形态 59

二、抽穗前幼穗发育概况 61

三、如何确定生长中穗的发育期 62

第十节 抽穗和开花 66

一、小穗(颖花)的形态 66

二、抽穗 67

三、开花 68

第十一节 灌浆成熟 69

一、成熟与衰老 69

二、单颗谷粒的生长 70

三、全田谷粒的生长 71

三、发芽 71

第十二节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73

一、产量 73

二、收获指数和谷草比 73

三、产量构成因素 74

第二章 气候环境及其影响 76

第一节 产稻地区 76

第二节 气候的效应 79

第三节 温度 82

一、物理方面 82

二、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 84

三、适中温度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85

四、气温与水温 90

五、低温障害 90

六、高温障害 96

七、温度与养分供应间的互作 98

第四节 太阳辐射 101

一、物理方面 101

二、不同生育期的太阳辐射需要量 102

三、太阳能的利用 105

四、最高潜在产量的估算 108

第五节 雨量与田间水分的关系 112

一、蒸腾与生长 112

二、需水量 113

三、水的来源:降水 114

四、水的丧失:蒸发蒸腾和渗漏加旁渗 115

五、蒸发蒸腾作用 117

六、潜在蒸发蒸腾的概念 118

七、蒸发皿蒸发 119

八、简化能量平衡法 120

九、Penman方程式 122

十、Thornthwaite法 124

十一、Van Bavel法 124

十二、水量平衡 125

十三、缺水对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128

十四、水过多对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129

第六节 温带地区和热带的年生产力 131

第三章 水稻的矿质营养 134

第一节 土壤渍水与水稻营养 134

一、氧的输送 136

第二节 对渍水土壤的适应性 136

二、根的氧化力 139

三、根际的还原作用与特种根的发育 140

四、无氧呼吸 141

五、铁拒斥力 141

第三节 土壤中养分的有效度 143

一、土壤养分怎样到达植物根中 143

二、土壤溶液和培养液中的养分浓度 145

三、养分有效度的动力学 147

第四节 养分的吸收 148

一、主动离子吸收 148

二、主动离子吸收的力能学 149

三、硫化氢和温度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150

四、选择性离子吸收 152

五、不同生育期的养分吸收 154

六、养分的带走 155

第五节 矿质营养与分蘖 157

第六节 矿质营养与光合作用 161

第七节 氮 164

一、缺氮的发生 164

二、氮素的形态 165

三、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 169

四、氮素营养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170

五、部分生产效率 171

六、幼穗分化期的氮素追肥 175

七、肥料氮生产稻谷的效率 177

八、稻谷产量与需肥量 177

第八节 磷 178

一、缺磷的发生 178

二、土壤溶液中的磷 179

三、部分生产效率 180

四、水稻品种在缺磷土壤上的表现 181

第九节 钾 182

一、缺钾的发生 182

二、土壤溶液中的钾 182

三、部分生产效率 183

四、钠可部分地取代钾 183

第十节 锌 184

一、缺锌的发生 184

二、土壤溶液中的锌 185

三、碳酸氢盐和有机酸对锌吸收的影响 186

四、稻株临界含锌量 188

五、水稻品种在缺锌土壤上的表现 189

二、土壤溶液中的铁 190

一、缺铁和铁中毒的发生 190

第十一节 铁 190

三、缺铁 191

四、铁中毒 193

五、水稻品种在缺铁和铁毒土壤上的表现 194

第十二节 锰 195

一、缺锰和锰中毒的发生 195

二、土壤溶液中的锰 196

三、锰素营养的特点 197

第十三节 硫 197

一、缺硫的发生 197

二、土壤溶液中的硫酸盐 198

三、硫的天然供应 198

四、不同生育期的临界含硫量和临界氮/硫比(N/S) 200

三、硅的功能 202

二、土壤溶液中的硅 202

一、缺硅的发生 202

第十四节 硅 202

四、硅和氮营养的相互关系 204

五、决定是否需要施硅的标准 205

第十五节 硫化氢 206

一、硫化氢中毒的发生 206

二、土壤溶液中的硫化氢 206

三、水稻品种间对硫化氢毒性耐力的差异 209

第十六节 有机酸 209

一、有机酸中毒的发生 209

二、土壤溶液中的有机酸 209

三、有机酸中毒的模式 210

三、稻株对碘中毒的反应 213

二、土壤溶液中的碘 213

一、碘中毒的发生 213

第十七节 碘 213

第十八节 盐渍度 214

一、盐渍化的发生 214

二、土壤溶液中的盐类 214

三、盐渍化为害的生理特征 215

四、临界盐渍度水平和品种间耐盐力的差异 215

第四章 营养失调 217

第一节 营养失调与生理病害 217

第二节 营养失调的发生 217

一、营养失调的原因 217

二、可见症状 218

三、氮素反应 218

第三节 诊断技术 219

一、可见症状 219

二、植株组织分析 222

三、土壤分析 228

第四节 诊断的鉴定 230

一、叶面喷洒技术 230

二、温室试验 230

三、田间试验 230

第五节 营养失调的矫正措施 231

一、农艺方法 231

二、土壤改良 232

三、品种改良 232

第六节 亚洲国家水稻的营养失调 234

第五章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38

第一节 光合作用 238

一、光合作用概述 238

二、水稻光合作用的特点 241

三、作物群体光合作用 243

四、临界叶面积指数和最适叶面积指数 247

第二节 呼吸作用 250

一、生长与呼吸作用 250

二、生长效率 250

三、生长和维持呼吸的生理探讨 252

四、生长和维持呼吸的生物化学探讨 253

五、作物产量的生物能量学 256

第六章 水稻植株特性与产量能力的关系 258

第一节 热带水稻试验田的产量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低产的 258

第二节 新的热带高产品种 260

第三节 株型概念 262

一、概念的发展 262

二、矮而硬的茎秆 263

三、挺立的叶子 264

四、强的分蘖力 265

第四节 生育期 268

一、叶的吸收系数及植株性状 271

第五节 植株性状间的联系 271

二、株高与收获指数和对氮素的反应 272

三、全生育期与收获指数 273

四、全生育期与株高 273

第六节 水稻品种形态特征的变化 275

第七节 品种性状在不合适条件下引起的改变 276

一、株高 276

二、叶的角度 278

三、分蘖力 278

四、植株相反性状的利和弊 278

第七章 水稻产量的生理分析 280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积累对谷粒的贡献 280

第二节 灌浆结实期间的光合作用 283

一、各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285

第三节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85

二、单位地面积总粒数 287

三、结实率 287

四、粒重 288

第四节 不同技术水平下稻谷产量的比较 290

一、技术改变了,产量也随着改变——日本的经验 290

二、全国平均产量、农试场记录和最高产量的比较 291

第五节 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93

一、高产的生理要求 293

二、土培与水培 294

三、农艺管理措施 295

四、高产技术实例 299

第六节 限制目前产量水平的因素 301

参考文献 305

主题索引 3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