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学
伤寒学

伤寒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曼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564243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以中医经典医著《伤寒论》及历代研究、发展《伤寒论》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辨证的内涵与理论方法。
《伤寒学》目录
标签:伤寒 主编

目 录 1

第一章绪 论 1

第一节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1

第二节 《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2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2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 3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 3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4

第三节《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4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5

第四节《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6

一、《伤寒论》与《内经》 6

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7

三、《伤寒论》与温病学 8

第五节伤寒的涵义 9

第六节伤寒的病因、发病与传变 9

一、伤寒的病因 9

(一)体质因素 10

二、影响伤寒发病的因素 10

(一)四时正气为病 10

(二)时行之气为病 10

(二)自然因素 11

(三)社会因素 11

三、伤寒的感邪途径与传变 11

(一)伤寒的感邪途径 11

(二)六经病的传变 12

第七节伤寒的辨证方法 12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12

二、六经辨证的方法 13

(一)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5

三、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15

(二)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16

第八节伤寒的治则治法 17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19

概论 19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 21

一、太阳病提纲 21

二、太阳病分类 22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26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27

一、中风表虚证 29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29

(一)桂枝汤证 30

(二)桂枝汤禁例 38

(三)桂枝汤证兼证 39

1.桂枝加葛根汤证 39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41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4

4.桂枝去芍药汤证 46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47

6.桂枝新加汤证 49

(一)麻黄汤证 52

二、伤寒表实证 52

(二)汗法禁例 57

(三)麻黄汤证兼证 59

1.葛根汤证 59

2.大青龙汤证 61

3.小青龙汤证 64

三、表郁轻证 67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6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70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72

(一)变证治则 75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75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75

(二)辨寒热真假 76

(三)辨虚证实证 79

(四)表里先后治则 81

(五)标本缓急治则 83

二、热证 85

(一)栀子豉汤类证 85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85

2.栀子厚朴汤证 89

3.栀子干姜汤证 90

4.栀子汤禁例 92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92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95

(四)葛根芩连汤证 97

三、虚证 99

(一)心阳虚证 100

1.桂枝甘草汤证 100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01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03

4.桂枝加桂汤证 105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06

(二)脾虚证 108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08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110

3.小建中汤证 112

4.桂枝人参汤证 113

(三)肾阳虚证 115

1.干姜附子汤证 115

2.茯苓四逆汤证 116

3.真武汤证 118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120

(四)阴阳两虚证 120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123

3.炙甘草汤证 123

四、上热下寒证 126

五、太阳蓄水证 128

附:茯苓甘草汤证 131

六、太阳蓄血证 132

(一)桃核承气汤证 133

(二)抵当汤证 135

(三)抵当丸证 137

(一)结胸辨证 139

七、结胸证 139

1.大陷胸汤证 140

(二)热实结胸证 140

2.大陷胸丸证 143

3.小陷胸汤证 144

(三)寒实结胸证 146

(四)结胸证预后 148

附:脏结证 148

八、痞证 150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150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51

(二)热痞证 151

2.附子泻心汤证 154

(三)寒热错杂痞证 156

1.半夏泻心汤证 156

2.生姜泻心汤证 159

3.甘草泻心汤证 161

(四)痰气痞证 163

(五)水痞证 165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166

九、火逆证 168

十、欲愈候 171

第四节太阳病疑似证 173

一、十枣汤证 173

二、瓜蒂散证 175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78

第五节合病与并病证 181

一、合病证 181

(一)太阳阳明合病 181

1.麻黄汤证 181

2.葛根汤证 182

3.葛根加半夏汤证 183

(二)太阳少阳合病 185

(三)三阳合病 187

二、并病证 187

(一)太阳阳明并病 187

(二)太阳少阳并病 189

第六节太阳病欲解时 191

附:备考原文 192

小结 194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197

概论 197

一、阳明病提纲 199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199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200

三、阳明病脉证 202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203

一、阳明病热证 203

(一)栀子豉汤证 203

(二)白虎汤证 205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208

(四)猪苓汤证 211

1.调胃承气汤证 215

(一)承气汤证 215

二、阳明病实证 215

2.小承气汤证 217

3.大承气汤证 221

(二)麻子仁丸证 229

(三)导下法 231

(四)下法辨证 234

(五)下法禁例 237

三、阳明病寒证 240

四、阳明病虚证 243

1.茵陈蒿汤证 244

(一)湿热发黄证 244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244

一、发黄证 244

2.栀子柏皮汤证 246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48

4.小柴胡汤证 250

(二)寒湿发黄证 251

(三)火劫发黄证 252

二、血热证 253

(一)衄血证 253

(二)下血证 253

(三)蓄血证 254

第四节阳明病预后 255

第五节阳明病欲解时 256

附:备考原文 257

小、 结 258

第四章少阳病辨证论治 260

概论 260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261

一、少阳病提纲 261

二、少阳病治禁 262

一、小柴胡汤证 263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263

二、小柴胡汤禁例 272

第三节少阳病兼变证 273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273

二、柴胡桂枝汤证 274

三、大柴胡汤证 276

四、柴胡加芒消汤证 278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81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83

七、热入血室证 285

第四节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287

第五节少阳病欲解时 289

小 结 289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291

概论 291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292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 293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 294

一、太阴兼表证 294

二、太阴腹痛证 295

三、太阴发黄证 297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98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298

二、太阴阳复自愈候 299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300

第五节太阴病欲解时 300

小、 结 301

第六章少阴病辨证论治 302

概论 302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303

一、少阴病提纲 30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304

三、少阴病治禁 305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306

一、少阴病寒化证 306

(一)四逆汤证 306

(二)通脉四逆汤证 309

(三)白通汤证 311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2

(五)附子汤证 314

(六)真武汤证 315

(七)桃花汤证 316

(八)正虚气陷证 318

二、少阴病热化证 319

(一)黄连阿胶汤证 319

(二)猪苓汤证 321

(三)大承气汤证 322

第三节少阴病兼变证 323

一、少阴病兼表证 323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323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 324

三、伤津动血证 326

二、热移膀胱证 326

第四节少阴病疑似证 327

一、四逆散证 327

二、吴茱萸汤证 330

第五节咽痛证 331

一、猪肤汤证 331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333

三、苦酒汤证 334

四、半夏散及汤证 335

第六节少阴病预后 337

一、正复欲愈证 337

二、阳回可治证 338

三、正衰危重证 339

第七节少阴病欲解时 341

附:备考原文 341

小 结 341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343

概论 343

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 344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 345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345

(一)乌梅丸证 345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48

(三)麻黄升麻汤证 349

二、厥阴病寒证 352

(一)当归四逆汤证 352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4

(三)吴茱萸汤证 356

三、厥阴病热证 357

第三节厥热胜复辨 359

第四节四肢厥逆辨 362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362

2.热厥轻证 363

1.热厥的特点与治禁 363

二、厥逆辨治 363

(一)热厥 363

3.热厥重证 364

(二)寒厥 364

1.阳虚阴盛厥 364

2.冷结膀胱关元厥 365

(三)痰厥 366

(四)水厥 366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367

(一)阳虚阴盛证 368

一、辨呕哕证 368

第五节呕哕下利辨 368

(二)邪传少阳证 369

(三)痈脓致呕证 369

(四)胃寒致哕证 370

(五)哕而腹满证 370

二、辨下利证 371

(一)下利辨证 371

(二)实热下利证 371

1.虚寒下利证治 372

(三)虚寒下利证 372

2.虚寒下利兼表治则 373

3.虚寒下利转归 373

第六节厥阴病预后 375

一、正复可愈证 375

二、正衰危重证 376

第七节厥阴病欲解时 378

附:备考原文 378

小 结 378

第一节霍乱病脉证 380

概论 380

第八章霍乱病辨证论治 380

第二节霍乱病辨治 381

一、霍乱与伤寒的鉴别 382

二、霍乱治法 383

(一)五苓散、理中丸证 383

(二)四逆汤证 386

(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86

(四)四逆加人参汤证 389

(五)桂枝汤证 390

小 结 391

第三节愈后调理 391

第九章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393

概论 393

第一节阴阳易证 393

第二节差后劳复证 394

一、差后劳复辨治 394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 394

(二)小柴胡汤证 396

(三)牡蛎泽泻散证 396

(四)理中丸证 398

(五)竹叶石膏汤证 399

二、差后饮食调理 401

小 结 401

附篇 402

历代著名伤寒学家及其研究伤寒的著作 402

伤寒学研究近况与最新进展 431

附录1关于《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439

附录2主要参考书目 442

附录3背诵条文序号 444

附录4条文索引 445

附录5方剂索引 4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