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阳谷县志
阳谷县志

阳谷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01009395
  • 页数:5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了广东省阳山县的历史及现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阳山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
《阳谷县志》目录

大事记 1

第一编 建置 31

第一章 建置 33

第二章 沿革 33

第一节 隶属 33

第二节 境域 34

第三节 行政区划 34

第三章 县城·村镇 37

第一节 县城 37

第二节 村镇 38

第二编 自然环境 45

第一节 地形 47

第一章 地形地质 47

第二节 地质 48

第二章 土壤 48

第一节 土壤分布 48

第二节 土壤性状 49

第三章 气候物候 50

第一节 气候 50

第二节 物候 54

第四章 自然资源 5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56

第二节 水资源 56

第三节 生物资源 57

第五章 自然灾害 58

第三编 人口 65

第一节 户口增减 67

第一章 人口变动 67

第二节 人口流动 69

第三节 自然增长 6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7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71

第二节 性别构成 72

第三节 年龄构成 73

第四节 文化结构 7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78

第三章 计划生育 79

第一节 机构 79

第二节 生育政策 79

第三节 晚婚晚育 80

第四节 节育措施 80

第四编 农业 83

第一章 概况 85

第二章 机构 91

第三章 农业生产关系 93

第一节 土地改革 93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94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95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95

第四章 种植业 96

第一节 耕地 96

第二节 耕作制度及种植结构 96

第三节 粮食生产 98

第四节 棉花生产 100

第五节 油料生产 100

第七节 农技农艺 102

第六节 瓜类、蔬菜生产 102

第八节 农场 104

第五章 林业 105

第一节 宜林地 105

第二节 林木种类 105

第三节 苗木繁育 105

第四节 植树造林 106

第五节 林木保护 108

第六节 林产果品 108

第六章 畜牧业 110

第一节 大牲畜饲养 110

第二节 生猪饲养 110

第三节 羊、兔饲养 112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13

第四节 家禽饲养 113

第六节 饲草饲料 114

第七章 副业 115

第一节 家庭副业 115

第二节 集体副业 116

第三节 经济联合体 116

第八章 水产业 117

第一节 水产资源 117

第二节 捕捞 117

第三节 水产养殖 117

第九章 水利 119

第一节 黄河修防 119

第二节 运河治理 120

第三节 河渠治理 122

第四节 井泉建设 124

第五节 引水·扬水·蓄水 125

第六节 抗旱防汛 127

第七节 治涝改碱 128

第八节 水土保持 129

第十章 农业机械 129

第一节 动力机械 129

第二节 工作机械 130

第五编 工业 133

第一章 概况 135

第二章 管理 138

第一节 机构 138

第二节 企业管理 138

第一节 造纸 139

第三章 一轻工业 139

第二节 酿酒 140

第三节 印刷 141

第四章 二轻工业 142

第一节 工具制造 142

第二节 木器家具 142

第三节 压力容器 143

第四节 服装加工 143

第五节 鞋业生产 144

第六节 工艺品加工 145

第七节 塑料制品 145

第八节 皮革、皮毛制品 146

第五章 纺织工业 146

第一节 棉纺 146

第三节 缫丝 147

第二节 棉织 147

第四节 丝织 148

第五节 针织 148

第六章 化学工业 148

第一节 化学肥料 148

第二节 化工原料 149

第三节 橡胶制品 149

第七章 机械电子工业 149

第一节 农机农具 149

第二节 棉麻机械 150

第四节 通用设备 151

第五节 金刚石 151

第三节 建筑机械 151

第六节 磁性材料 152

第七节 电缆电器 152

第八章 医药工业 153

第一节 阿胶 153

第二节 卫生材料 153

第九章 建材工业 154

第一节 砖瓦 154

第二节 石灰 154

第三节 水泥预制件 154

第十章 粮棉油加工业 155

第一节 粮食加工 155

第二节 棉花加工 155

第十一章 食品加工业 156

第一节 糕点调料 156

第三节 油料加工 156

第二节 肉食加工 157

第十二章 电业 158

第一节 发电 158

第二节 供电 158

第三节 用电 159

第四节 管理 160

第六编 交通 邮电 161

第一章 交通 163

第一节 机构 163

第二节 道路 163

第三节 航道 165

第四节 桥梁渡口 165

第五节 交通工具 167

第六节 客货运输 169

第七节 交通监理 170

第二章 邮电 171

第一节 机构 171

第二节 邮政 172

第三节 电信 175

第七编 商业 179

第一章 概况 181

第二章 私营商业 186

第一节 建国前商业概况 186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6

第三节 个体商业 187

第三章 国营商业 187

第一节 机构 187

第二节 商品购销 189

第三节 饮食服务 190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 191

第一节 机构 191

第二节 棉花收购 193

第三节 土产废品收购 194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195

第五节 生活资料供应 196

第六节 附属业 196

第五章 集市贸易 197

第一节 集会设置 197

第二节 集市交易 197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198

第六章 对外贸易 198

第一节 机构 198

第三节 外贸商品基地建设 199

第二节 外贸商品收购 199

第七章 粮油购销 200

第一节 机构 200

第二节 粮食购销 200

第三节 油脂油料购销 202

第四节 议购议销及市场调节 204

第五节 粮油储运 204

第八章 计划物资供应 206

第一节 机构 206

第二节 物资购销 206

第八编 城乡建设 209

第一章 机构 211

第二章 建筑业 211

第一节 建筑队伍 211

第三节 设计施工 212

第二节 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212

第三章 县城建设 213

第一节 规划管理 213

第二节 城池街道 213

第三节 公共建筑 216

第四节 城区住宅 218

第五节 服务设施 218

第六节 环境绿化 219

第四章 乡村建设 219

第一节 乡村规划 219

第二节 公共建筑 220

第三节 乡村住宅 220

第五章 古代建筑 221

第二节 土地管理 222

第一节 房产管理 222

第六章 房地产管理 222

第七章 环境保护 22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23

第二节 污染治理 224

第九编 财政 金融 225

第一章 财税 227

第一节 机构 227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28

第三节 财政管理 228

第四节 财政收支 229

第五节 税收 233

第二章 金融 240

第一节 机构 240

第二节 货币 241

第三节 存款 244

第四节 信贷 246

第五节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249

第六节 债券 250

第七节 保险 251

第十编 经济管理 253

第一章 计划管理 255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 255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255

第二章 统计 审计 258

第一节 机构 258

第二节 统计调查 258

第四节 财经审计 259

第三节 统计服务 259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260

第一节 机构 260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261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61

第四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263

第四章 物价管理 263

第一节 机构 263

第二节 建国前物价 264

第三节 物价管理 264

第四节 商品比价 267

第十一编 党派 社团 26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阳谷县地方组织 271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及早期活动 271

第二节 中共阳谷县委员会 271

第三节 基层组织 278

第四节 党员 279

第五节 党员代表大会 280

第六节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28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28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282

第二节 党员和代表大会 28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84

第三章 社会团体 285

第一节 国民党领导的社会团体 285

第二节 人民社会团体 286

第十二编 政权 政协 295

第二章 权力机关 29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97

第一章 参议机关 29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299

第三章 行政机关 305

第一节 县衙 305

第二节 县公署 305

第三节 县政府 305

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府 307

第五节 县民主政府 308

第六节 人民政府 308

第四章 政治协商会议 314

第一节 机构 314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及委员会议 314

第三节 政协工作 316

第十三编 公安 司法 319

第二节 民国司法机构 321

第一章 司法机构 321

第一节 清代司法机构 321

第三节 人民司法机构 322

第二章 公安 324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警务 324

第二节 人民公安 324

第三节 狱政 328

第三章 检察 3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检察 330

第二节 人民检察 330

第四章 审判 332

第一节 清代审判 33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审判 332

第三节 人民审判 332

第二节 民事调解 337

第三节 律师公证 337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37

第一节 法制宣传 337

第十四编 劳动 人事 339

第一章 旧制官、职员 341

第一节 编制 341

第二节 管理 341

第三节 薪俸 341

第二章 人民干部 342

第一节 干部队伍 342

第二节 干部管理 343

第三节 干部离退休制度 343

第二节 劳动就业 344

第一节 机构 344

第三章 劳动 344

第三节 劳动工资 346

第四节 劳保福利 348

第五节 安全生产 349

第十五编 军事 351

第一章 兵役 353

第一节 募兵制 353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353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354

第二章 驻军 355

第一节 清代驻军 355

第二节 民国驻军 355

第一节 清代地方武装 356

第三章 地方武装 356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35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357

第四章 民兵 360

第一节 领导机构 360

第二节 组织建设 362

第三节 武器装备 363

第四节 军事训练 364

第五节 参战支前 365

第五章 战事 365

第六章 人民防空 374

第一节 人防工作 374

第二节 人防工程 375

第十六编 文化 体育 377

第二节 图书馆(室) 379

第一章 文化企事业单位 379

第一节 文化馆(站) 379

第三节 档案馆(室) 380

第四节 书店 380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 380

第六节 剧团 381

第七节 剧场 影院 381

第八节 广播电视管理站 382

第二章 文化艺术 383

第一节 戏曲 曲艺 383

第二节 文艺创作 384

第三节 音乐舞蹈 386

第四节 民间文学 387

第七节 广播电视 389

第六节 书法 389

第五节 木版年画 389

第八节 报刊通讯 391

第三章 文物古迹 392

第一节 文物普查、保护 392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 392

第三节 馆藏文物 395

第四章 体育 396

第一节 机构 396

第二节 体育设施 39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397

第四节 群众体育 398

第五节 军事体育 399

第六节 体育比赛 399

第十七编 教育 科技 403

第一节 机构 405

第二节 经费 405

第一章 教育行政 405

第三节 教师 406

第二章 县学 私塾 407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407

第二节 私塾 义学 408

第三章 普通教育 408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08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09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13

第四章 专业技术教育 418

第一节 师范学校 418

第三节 农业技术中学 420

第二节 职业学校 420

第四节 卫生学校 421

第五节 冀鲁豫建国学院 422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22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422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23

第三节 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阳谷工作站 424

第六章 科技 425

第一节 机构 425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26

第三节 科技成果 427

第四节 科技服务 431

第五节 地震测报 431

第六节 气象测报 431

第十八编 医药卫生 433

第一节 医疗单位 435

第一章 医疗 435

第二节 中西医疗 438

第三节 医疗制度 440

第二章 卫生防疫 441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 441

第二节 预防接种 441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442

第四节 职业病、地方病防治 444

第五节 食品卫生 444

第六节 环境卫生 444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 445

第二节 接生 445

第三章 妇幼保健 445

第三节 疾病防治 446

第四章 药材 药品 446

第一节 药材药品经营 446

第二节 地产及引种中药材 447

第三节 成药制作 447

第四节 药品检验 448

第十九编 社会 449

第一章 民政 451

第一节 机构 451

第二节 优抚 451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53

第四节 支援前线 454

第五节 赈济 454

第六节 移民 456

第八节 婚姻登记 457

第七节 双扶 457

第九节 殡葬改革 458

第二章 风俗习惯 459

第一节 生活习俗 459

第二节 婚事喜庆 460

第三节 节令、节日 462

第四节 丧葬 464

第五节 称谓 465

第六节 礼仪礼节 466

第七节 杂俗 467

第八节 社会风尚 467

第九节 陋习及除治 468

第一节 佛教 469

第三章 宗教信仰 469

第二节 天主教 470

第三节 基督教 471

第四节 伊斯兰教 471

第四章 方言 472

第一节 概说 472

第二节 语音系统 473

第三节 常用词语 479

第四节 语法特点 483

第五节 谚语 484

第六节 歇后语 485

第五章 民间传说 486

第二十编 人物 491

附录 5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