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美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2081727
- 页数:530 页
第1章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3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
第一篇 源头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3
专栏1.1托马斯·莫尔 4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4
专栏1.2托马斯·康帕内拉 5
专栏1.3马布利 6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汲取 7
专栏1.4圣西门 8
专栏1.5傅立叶 9
专栏1.6欧文 10
图1.1新拉纳克外景 11
(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
专栏1.7马克思 12
专栏1.8恩格斯 13
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4
图1.2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14
(一)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 14
图1.3卡尔·马克思(1866)和他的工作室 15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8
图1.4伦敦大英博物馆,马克思曾在这里从事《资本论》的写作 20
(三)“共产主义”的内涵 21
专栏1.9“千年思想家”:马克思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23
结语 25
材料分析 26
推荐书目 26
问题思考 28
第2章 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列宁和斯大林的探索与贡献 29
图2.1列宁在十月革命中 29
专栏2.1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0
一、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30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30
专栏2.2列宁 31
专栏2.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2
专栏2.4喀琅施塔得暴动 33
(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5
(三)实行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 37
(四)实行民主集中制 38
(五)加强党内监督 39
(一)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和具体道路的争论 40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40
专栏2.5斯大林 41
专栏2.6列夫·托洛茨基 42
专栏2.7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43
专栏2.8布哈林 45
专栏2.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46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6
专栏2.10斯达汉诺夫运动 47
专栏2.11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48
专栏2.12苏联大肃反运动 49
(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49
(四)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50
(五)斯大林模式的终结 52
专栏2.13赫鲁晓夫 52
专栏2.14勃列日涅夫 53
专栏2.15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经济持续下降 54
专栏2.16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55
结语 55
推荐书目 56
材料分析 56
问题思考 57
第二篇 时代篇——时代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61
一、中国的改革:成功与基本经验 61
(一)中国“奇迹”:改革的巨大成功 61
第3章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61
表3.1 1998—2002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62
图3.1 1979—1997年中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 62
表3.2 199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63
表3.3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1990—2001) 63
表3.4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名次 64
专栏3.1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 64
图3.2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65
表3.5城乡人民收入增长情况 65
专栏3.2中国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 66
(二)基本经验: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7
专栏3.3俄罗斯改革的灾难性后果 68
(一)时代特征:回应新的时代课题 73
二、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 73
专栏3.4邓小平 74
图3.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74
(二)历史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76
专栏3.5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76
专栏3.6波匈事件 77
专栏3.7“文化大革命” 78
图3.5邓小平会见美国记者华莱士 79
图3.4小平小道 79
专栏3.8苏东剧变 80
(三)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81
图3.6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考察 81
专栏3.9十一届三中全会 82
专栏3.10邓小平南方谈话 83
(四)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供的理论生长点 84
图3.7毛泽东与邓小平 85
图3.8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85
结语 86
推荐书目 87
材料分析 88
问题思考 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要素 91
图4.1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91
第4章 要素、特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析 91
(一)贯穿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92
图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要素 92
专栏4.1“实事求是”词源 93
图4.3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题词 94
专栏4.2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两个凡是”不行 96
专栏4.3“与时俱进”词源 98
专栏4.4这个历史教训刻骨铭心啊! 100
(二)围绕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01
图4.4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层次 105
专栏4.5邓小平“猫论”溯源 106
(三)贯穿一条主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0
专栏4.6“百年富强”、“振兴中华”: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主旋律 110
图4.5邓小平为“863计划”题词 115
图4.6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116
(四)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11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特色 118
(一)实践性:求真务实精神 118
专栏4.7邓小平:三次决定命运的关键性会议的惟一参加者 119
(二)时代性:与时俱进精神 121
(三)创新性:开拓创新精神 122
(四)人民性:以人为本精神 123
专栏4.8邓小平三年蒙难,深入群众 12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科学体系 125
(一)新形势、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26
专栏4.9一个催人警醒的历史课题 127
图4.7江泽民参观建党80周年图片展 128
(二)科学内涵、统一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29
专栏4.10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30
图4.9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城市一角 132
图4.8江泽民在陕西看望农民李治田一家 132
(一)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3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134
专栏4.11孙中山 135
图4.10小平您好 136
专栏4.12毛泽东同志一生做了两件大事 13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37
图4.11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138
专栏4.13求真务实、反腐倡廉,心系群众、亲民爱民 140
结语 140
推荐书目 142
材料分析 143
问题思考 145
第三篇 国情篇——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9
专栏5.1国情与国情评价指标 149
第5章 “一穷二白”——新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的起点 149
专栏5.2毛泽东 150
一、“进京赶考”:共产党人迎接新挑战 150
(一)基础薄、负担重:旧中国的历史遗产 151
表5.1全国土地改革前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 152
表5.2 1949年世界若干国家粮食亩产表 152
表5.3 194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153
表5.5中、德、英、美四国工厂操作工人人均净产值 154
表5.4中国工业产值表(1933) 154
表5.6 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155
表5.7 1949年各级普通学校情况 157
(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非凡成就 157
专栏5.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58
图5.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实行 159
专栏5.4“米棉之战”:与投机商哄抬物价活动的斗争 161
图5.2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 163
表5.8各工业部门主要技术经济定额提高情况 164
表5.9 1950—195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 165
图5.3 1950—1952年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166
二、成就与差距:社会主义开始时的中国国情 167
(一)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67
图5.4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增长情况 167
图5.5天堑变通途 171
(二)中国国情的国际比较 172
图5.6 1956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及其人均数的国际比较 172
表5.10 1957年农业机械和能源拥有量的国际比较 173
表5.11 195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国际比较 174
图5.7 1956年前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的国际比较 176
推荐书目 177
结语 177
材料分析 178
问题思考 180
一、沉重的代价:对国情判断的失误导致的巨大挫折 181
第6章 国情认识的理论升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1
(一)超越阶段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2
专栏6.1全国人民大炼钢铁 183
图6.1浮夸风盛行 183
专栏6.2所谓的“人民公社是金桥” 184
(二)对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导致的“文化大革命” 185
专栏6.3非正常死亡导致的人口下降 185
图6.2红卫兵“勇”砸“清华园” 186
表6.1 1967—1976年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与1950—1966年的比较 187
图6.3重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比较 187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历史进程 188
二、历史的反思: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新认识 188
专栏6.4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掀起的“赶超”浪潮 19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2
表6.2韩国和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增长情况 195
图6.4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
三、照耀航程的灯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99
图6.5中共八大的会场 199
图6.6渴望摆脱贫困的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纷纷涌向城市 201
图6.7生产力水平——兴修水利中的人海战术 20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03
专栏6.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凸现成效 203
图6.8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强调基本路线要100年不动摇 204
四、任重而道远: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5
专栏6.6《春天的故事》还能唱多久? 206
(一)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 206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依据 208
表6.3我国人口的文盲及文盲率 209
图6.10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 209
图6.9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 209
表6.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10
图6.11我国城市空间分布(1996) 210
表6.5近五年我国国际竞争力新四大要素在世界的排名 211
表6.6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2000) 212
(三)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213
专栏6.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 215
结语 216
推荐书目 217
材料分析 217
问题思考 219
第四篇 制度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223
(一)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精髓: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占有 223
第7章 改革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23
一、历史反思: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初次实践 223
图7.1陈望道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224
(二)高度国有化:第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 227
图7.2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228
专栏7.1“新经济政策”对所有制形式的调整 228
(三)一大二公三纯:中国的传统公有制模式 229
专栏7.2简单数据的背后 229
图7.3斯大林建起的第一个公有制模式 229
专栏7.4“国有国营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230
专栏7.3人为的“升级”与“过渡” 230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231
二、突破“禁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31
专栏7.5“人民公社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231
图7.4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发源地:今日小岗村 231
专栏7.6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232
图7.5冲破禁区的“十四大” 233
专栏7.7所有制问题上的“社”、“资”之争 233
专栏7.8走出“掩体”、摘掉“红帽” 234
图7.6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十五大” 234
表7.1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分析表 235
(二)对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236
专栏7.9股份制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 237
专栏7.10两大重要阶段 239
专栏7.11步步深入的四步曲 241
(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241
图7.7新进入的非公有制以中小企业居多 242
专栏7.12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作用 242
(四)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43
图7.8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指明方向 243
图7.9江泽民在“七一”庆祝大会上讲话 245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模式 245
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5
专栏7.131978年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 248
专栏7.14平均主义最不公平——广大农民对“大锅饭”的批判 249
表7.2 1978—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25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50
专栏7.15从“傻子瓜子大王”看按生产要素分配 251
图7.10“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252
(三)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 254
图7.11告别贫困,步入小康 257
表7.3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按纯收入分组户数比重 258
表7.4 1978—2002年农村居民贫困状况 260
结语 261
图7.12我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架构 261
推荐书目 263
材料分析 264
问题思考 267
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 269
(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探索 269
第8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269
图8.1巴黎公社 270
(二)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71
图8.2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272
(三)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发展 275
图8.3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法律讲座 275
图8.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276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6
(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76
图8.5 1982年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的国家机构系统简图 277
图8.6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113件 278
(二)不搞三权分立、借鉴权力制约 278
专栏8.1是否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争论 279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281
专栏8.2政治体制比较 281
专栏8.3邓小平1941年对“以党治国”、“党权高于一切”思想的批评 282
专栏8.4中国和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 285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85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85
图8.7各党派各界在政协积极参政议政 286
专栏8.5中国多党合作的历史 286
表8.1人大与政协地位作用的比较 287
(二)中国不能搞西方那样的多党制 288
专栏8.6美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 290
(三)对共产党执政的监督 292
专栏8.7跳出政权兴衰的周期率 292
图8.8监督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 293
四、中国政府的构架及改革 294
图8.9我国政府机构纵向结构图 294
(一)中国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的构架 294
我国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 295
专栏8.8“市管县”体制的发展 295
(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295
表8.2历届国务院机构数量 296
专栏8.9国务院1998年机构改革 297
图8.10国务院机构改革跨出重要步伐 297
专栏8.10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五大重点 298
表8.3 2003年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299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9
图8.11各民族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 299
专栏8.11我国的民族状况 300
结语 301
材料分析 302
推荐书目 302
问题思考 305
第五篇 运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09
第9章 世界性的难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百年论争与实践 309
一、源起: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 309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310
专栏9.1亚当·斯密 311
专栏9.2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 312
专栏9.3新古典经济学 313
专栏9.4凯恩斯革命 314
(二)马克思的构想与“苏联模式”的形成 314
图9.3 1917年11月17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时的情景 315
图9.1 1956年修建的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纪念碑 315
图9.2前来瞻仰马克思墓的各国民众络绎不绝 315
专栏9.5苏联以“部门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16
图9.4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会有更多、更大的工厂 317
二、论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317
专栏9.6冯·米塞斯与哈耶克 318
(一)社会主义经济合理计算问题 318
专栏9.7奥斯卡·兰格、阿巴·勒纳 320
(二)市场社会主义论的展开 321
专栏9.8雅诺什·科尔奈 322
专栏9.9奥塔·锡克、布鲁斯 323
专栏9.10亚历克·诺夫 324
专栏9.11埃内斯特·曼德尔 324
专栏9.12约瑟夫·Е.斯蒂格利茨 326
(三)兰格模式的批判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重构 326
三、趋势:从计划经济为主到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328
表9.1苏联经济的年均增长率 329
(一)“苏联模式”的危机与南斯拉夫的试验 329
表9.2苏联生产率变化趋势 329
专栏9.13社会主义自治的实质与内容 330
专栏9.14爱德华·卡德尔 331
(二)60年代的高潮与70年代的波谷 331
专栏9.15 1996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提出的模式 333
专栏9.16计划与市场:调节手段——对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R.涅尔什的访谈 334
(三)80年代苏联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335
结语 337
材料分析 338
推荐书目 338
问题思考 339
第10章 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40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以苏为鉴”的探索 340
图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41
(一)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与确立 341
表10.1所有制结构的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42
(二)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探索与实践 343
专栏10.1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45
专栏10.2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346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347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48
图10.2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同志的塑像 348
专栏1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一) 349
(二)“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51
专栏10.4深圳红岭路口的邓小平巨幅画像 351
专栏1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二) 352
专栏10.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三) 353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4
专栏10.7“皇甫平”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一) 355
专栏10.8“皇甫平”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二) 356
专栏10.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务及基本原则 358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意义 358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359
专栏10.10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维逻辑 360
(二)为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361
图10.3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361
(三)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362
专栏10.11市场社会主义不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62
专栏10.12这一模式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今天所需要的 363
推荐书目 364
结语 364
材料分析 365
问题思考 366
第11章 走自己的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策略及未竟的议程 367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 368
专栏11.1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368
(一)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的确立 368
(二)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确立的五大标志 369
图11.1各种所有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369
图11.2改革开放以来经营者自主定价比重的变化 370
图11.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 371
专栏11.2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基本确立 372
二、“渐进式”变迁的改革策略 372
表11.1转轨开始时的收入与城市人口指数 373
(一)以农村为突破口的改革时序 373
图11.5包干到户农户数量占总农户数量比例变化情况 375
图11.4农村实行各类责任制情况示意图 375
专栏11.3乡镇企业名称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376
(二)“双轨制”推进的改革方式 377
专栏11.4价格体制改革的历程 378
专栏11.5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 379
图11.6温州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 380
(三)“由东至西”区域推进的改革布局 381
图11.7由东至西区域推进的对外开放 381
图11.8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增长亮点 382
表11.2 1995年中国各省市所有制结构发展的状况 383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议程 383
(一)内外条件的变化与改革策略的调整 384
图11.9累积日渐沉重的负债 384
图11.10入世与开放同行 386
(二)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议程 387
专栏11.6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历程 388
专栏11.7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历程 389
专栏11.8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391
专栏11.9不要带血的财富 392
图11.1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政府的有效性 393
结语 394
推荐书目 395
材料分析 395
问题思考 396
(一)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闭关自守 399
第六篇 开放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399
第12章 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富民强国的基本国策 399
一、历史启示:封闭则衰,开放则兴 399
图12.1孙中山题词 399
图12.3七下西洋的郑和 400
图12.2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400
专栏12.1马戛尔尼使团乘兴来华败兴而归 401
专栏12.2蜗牛风波 402
(二)对外开放是西方国家经济振兴的成功经验 402
(一)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 404
二、理论思索:马克思主义论对外开放 404
专栏12.3 20世纪30年代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进口国 405
(二)会学习、会吸收的民族才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 405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06
图12.4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期间乘坐新干线 406
三、实践检验: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407
(一)辉煌的25年 407
图12.5邓小平题词 408
图12.6沿海开放14个城市,恰像一幅神州开放太极图 408
专栏12.4深圳的崛起和腾飞 409
图12.7浦东新貌 410
图12.9 2002年中国贸易构成情况 411
图12.8我国进入全球五大贸易国行列 411
表12.1各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 412
图12.10 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情况 412
专栏12.5海尔——中国的骄傲 414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415
四、放眼未来: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6
(一)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16
图12.11 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需要中国 419
(二)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 420
表12.2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 420
图12.12贸易伙伴过分集中 421
图12.13跨国经济躁动 422
专栏12.6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 423
结语 424
推荐书目 425
材料分析 426
问题思考 428
(一)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429
第13章 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的发展——开拓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429
一、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429
专栏13.1两次世界大战 430
专栏13.2“9·11事件” 431
专栏13.3冷战 432
(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32
图13.1 2000年世界前六位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排序 433
(三)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进行 434
图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所需时间比较 434
(一)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36
二、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436
图13.3美国的军费开支 437
专栏13.4美国的单边主义战略 438
(二)主要原则: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39
专栏13.5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439
专栏13.6“一边倒”和“一条线”政策 440
图13.4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41
(三)指导方针:“二十字”方针 442
(一)双边关系:改善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443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443
表13.1 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的增长 445
专栏13.7南京大屠杀 446
图13.6中欧贸易额 447
图13.5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447
图13.7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448
(二)多边外交:广泛参与国际及区域性组织活动 448
图13.8不结盟首脑会议 449
(三)祖国统一: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449
结语 451
推荐书目 452
材料分析 453
问题思考 454
第七篇 发展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59
第14章 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 459
一、“发展是硬道理”: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459
(一)“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 460
专栏14.1近代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460
(二)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世纪追求 461
图14.1“三步走”战略计划与实施 463
(三)“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63
专栏14.2“小康”含义的演化 464
二、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谋划 465
专栏14.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65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66
专栏14.4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 466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469
专栏14.5杨凌,中国现代农业观念的“播种机” 470
图14.3.a三峡输电示意图 472
图14.2江阴长江大桥 472
图14.3.b三峡电站 473
表14.1“九五”时期中国交通与能源产品主要指标 473
专栏14.6中国能源发展规划 474
专栏14.7邓小平关于科教是现代化关键的思想 475
图14.4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475
表14.2教育投资的回报率 476
(三)“两个大局”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77
(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79
图14.5人均GDP的地区分布 479
表14.3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480
三、可持续发展: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481
(一)可持续发展: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482
(二)“大持续”、“人为本”: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与特点 484
图14.6邓小平题词 484
图14.7环保技术人员检测水样 486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 486
结语 487
推荐书目 488
材料分析 489
问题思考 492
第15章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493
图15.1发展是硬道理 493
图15.2物质文明一角 494
一、“三个文明”: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 494
(一)“三个文明”的基本内容 494
专栏15.1“文明”的古典含义 495
(二)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496
图15.3兵马俑:人类文明的一个结晶 496
图15.4政治文明一瞥 496
专栏15.2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497
专栏15.3“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 498
图15.5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498
(三)“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499
二、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500
图15.6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500
专栏15.4“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天下第一村” 501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 502
专栏15.5GDP不能衡量什么 502
专栏15.6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 503
(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必然要求 504
专栏15.7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 504
图15.7社会公德问题一例 505
(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06
专栏15.8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想 507
专栏15.9“四个现代化”的由来 508
(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09
专栏15.10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509
三、多管齐下: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511
(一)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抓住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这个关键 511
图15.8北京市首次社区居民直选社区当家人 512
专栏15.11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总思路 513
专栏15.12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514
图15.9创新才能发展 514
(二)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 514
图15.10理论学习是重要的 515
(三)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516
结语 518
推荐书目 518
材料分析 519
问题思考 521
主要参考文献 522
后记 530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学校特色教育探索与实践》管升起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天韵社曲谱 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