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二篇 禾谷类 7
第一章 稻 10
第一节 总论 10
第二节 稻之名称 12
第三节 稻之来历用途及成分 12
第一项 来历 12
第二项 用途及成分 14
第四节 稻之产地及产额 18
第一项 世界产地及产额 18
第二项 我国各省稻作之面积及产量 22
第一项 性状 25
第三项 吾国产稻区域 25
第五节 性状及生理 25
第二项 稻之重要性状 28
第三项 稻之生理 34
第六节 分类及品种 36
第一项 分类 36
第二项 普通品种 39
第三项 改良稻种之介绍 43
第七节 气候与土宜 44
第一项 气候 44
第二项 土质 46
第一项 选种 47
第八节 栽培法 47
第二项 浸种 50
第三项 秧田 52
第四项 播种 53
第五项 秧田管理 54
第六项 本田之整理 55
第七项 插秧 55
第八项 肥料 58
第九项 灌溉 62
第十项 中耕除草 64
第九节 收获及调制 66
第一项 收获 66
第二项 调制 67
附美国植稻法 68
第十节 贮藏 69
第十一节 品质鉴定 70
第十二节 稻之病害 71
第一项 稻热病 72
第二项 稻胡麻叶枯病 74
第三项 稻白叶枯病 76
第四项 稻萎缩病 77
第十三节 稻之虫害 78
第一项 稻作害虫之分类 79
第二项 为害稻根之害虫 79
第三项 为害稻茎之害虫 81
第四项 为害稻叶之害虫 103
第十四节 米之碾制法 108
第二章 陆稻 111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111
第二节 用途 112
第三节 性状 112
第四节 品种 114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115
第六节 轮栽及间栽 115
第七节 整地 116
第八节 选种及浸种 116
第九节 播种 117
第十节 种植 117
第十一节 施肥 118
第十二节 耕耘 119
第十三节 灌溉及排水 120
第十四节 鸟害 120
第十五节 收获 120
第十六节 病虫害 121
第三章 小麦 122
第一节 来历 122
第二节 用途 123
第三节 成分 126
第四节 产地及状况 127
第五节 性状 131
第一项 性状 131
第二项 小麦重要性状 134
第六节 分类及品种 138
第一项 气候 142
第七节 气候及土宜 142
第二项 土质 143
第八节 采种 144
第九节 栽培法 145
第一项 选种 145
第二项 整地 147
第三项 播种 148
第四项 施肥 153
第五项 管理 156
第十节 收获 159
第十一节 调制 162
第十三节 小麦之病虫害 163
第十二节 贮藏 163
第一项 病害 164
第二项 虫害 170
第十四节 轮栽 173
第十五节 制粉小麦品质之鉴定 174
第十六节 制粉 176
第十七节 面粉之种类及品质 179
第四章 大麦 182
第一节 来历 182
第二节 用途 182
第三节 成分及品质 184
第四节 产地 185
第五节 性状 188
第六节 品种及分类 190
第七节 气候及土质 194
第八节 栽培法 197
第一项 选种 197
第二项 耕作法 198
第三项 整地 198
第四项 播种 199
第五项 施肥 200
第六项 中耕培土及镇压 203
第九节 轮栽 204
第十节 收获 204
第七项 灌溉 204
第十一节 调制 205
第十二节 病虫害 206
第十三节 酿造用大麦品质之鉴定 206
第五章 黑麦 209
第一节 用途及成分 209
第二节 来历 210
第三节 产地 210
第四节 性状 211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213
第六节 栽培法 214
第七节 收获 215
第八节 病虫害 215
第一节 来历 217
第六章 燕麦 217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218
第三节 产地 219
第四节 性状 219
第五节 分类及品种 222
第六节 气候及土宜 223
第七节 选种 224
第八节 栽培法 224
第九节 收获 226
第十节 病虫害 226
第七章 玉蜀黍 227
第一节 来历 227
第二节 用途 228
第三节 成分 229
第四节 产地 230
第五节 性状 232
第六节 分类及品种 234
第七节 气候及土质 238
第八节 采种 241
第九节 轮栽 242
第十节 栽培法 243
第一项 整地 243
第二项 播种 244
第三项 疏拔 245
第四项 中耕及培土 245
第七项 雄花之管理 246
第六项 灌溉 246
第五项 去蘖 246
第八项 施肥 247
第十一节 收获 249
第十二节 病虫害 250
第八章 高粱 252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252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254
第三节 性状 255
第四节 分类 258
第五节 气候及土宜 259
第六节 栽培法 261
第七节 轮栽及混作 263
第八节 收获 264
第九节 病虫害 265
第九章 粟(粱) 267
第一节 用途及成分 267
第二节 来历及产地 268
第三节 性状 269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271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272
第六节 栽培法 273
第七节 轮作 276
第八节 收获 276
第九节 病虫害 277
第十章 黍(稷) 280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281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281
第三节 性状 282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283
第五节 风土 284
第六节 栽培法 285
第七节 收获 286
第八节 病虫害 287
第十一章 稗 288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288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288
第三节 性状 289
第四节 分类 289
第六节 栽培法 290
第五节 风土 290
第七节 收获 291
第八节 病虫害 291
第十二章 薏苡 292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292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292
第三节 性状 293
第四节 品种 293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294
第六节 栽培法 294
第七节 收获 295
第二节 成分 296
第一节 用途 296
第十三章 荞麦 296
第三节 产地 297
第四节 性状 298
第五节 种类 299
第六节 气候及土质 300
第七节 栽培法 301
第八节 收获 303
第九节 病虫害 304
第三编 豆菽类 305
第一章 大豆 308
第一节 来历 308
第二节 用途 309
第三节 成分 313
第四节 产地及产况 315
第五节 性状 321
第六节 分类及品种 324
第七节 气候 328
第八节 土宜 329
第九节 选种 330
第十节 整地 331
第十一节 播种 331
第十二节 耕耘 333
第十三节 灌溉及摘心 334
第十四节 施肥 334
第十五节 轮栽 336
第十六节 根瘤菌之人工接种法 337
第十七节 收获 338
第十八节 贮藏 338
第十九节 病虫害 339
第一项 大豆之病害 339
第二项 大豆之虫害 340
第二十节 制油法 342
第二十一节 大豆之制品 345
第二章 小豆 351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351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351
第三节 性状 352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353
第五节 风土 355
第六节 栽培法 355
第七节 收获 356
第八节 病虫害 356
第三章 豌豆 357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357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357
第三节 性状 358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360
第五节 气候与土宜 361
第六节 轮栽 362
第二项 整地及播种 363
第一项 选种 363
第七节 栽培法 363
第三项 耕耘及搭架 364
第四项 灌溉 364
第五项 施肥 365
第八节 收获及贮藏 366
第九节 病虫害 367
第四章 蚕豆 371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371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371
第三节 性状 372
第五节 风土 375
第四节 分类 375
第六节 轮栽 376
第七节 栽培法 376
第八节 收获 378
第九节 贮藏 378
第十节 鸟害及病虫害 379
第五章 藊豆 381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381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381
第三节 性状 382
第四节 品种 383
第五节 气候及土宜 383
第七节 收获 384
第六节 栽培法 384
第八节 病虫害 385
第六章 菜豆 386
第一节 来历 386
第二节 用途 386
第三节 性状 387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388
第五节 适宜之风土 389
第六节 轮栽 390
第七节 栽培法 390
第八节 收获 393
第九节 病虫害 393
第二节 用途 395
第七章 豇豆 395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395
第三节 性状 396
第四节 分类及品种 397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398
第六节 轮栽 398
第七节 栽培法 399
第八节 收获 400
第九节 病虫害 400
第八章 刀豆 401
第一节 用途 401
第二节 来历及性状 401
第四节 气候及土质 402
第五节 栽培法 402
第三节 品种 402
第六节 收获 403
第七节 病害虫 404
第四编 根菜类 405
第一章 甘薯 408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408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411
第三节 性状 413
第四节 分类 414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418
第一项 繁殖法 420
第二项 储种之选择 420
第六节 栽培法 420
第三项 育苗 421
第四项 整地及插苗 423
第五项 中耕及除草 425
第六项 翻蔓 425
第七项 断蔓 425
第八项 肥料 426
第七节 轮栽 428
第八节 收获 428
第九节 选种及贮藏 429
第十节 病虫害 431
第一项 虫害 431
第二项 病害 431
第十一节 制淀粉法 432
第二章 马铃薯 436
第一节 来历 436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436
第三节 产地 437
第四节 性状 439
第五节 分类及品种 442
第六节 气候及土质 446
第一项 气候 446
第二项 土质 447
第七节 轮栽 448
第八节 栽培法 449
第一项 选种 449
第二项 发芽 451
第三项 切薯及完个 452
第四项 播种期与播种量 455
第五项 整地与播种法 456
第六项 耕耘 458
第七项 肥料 459
第九节 收获 461
第十节 贮藏 462
第十一节 病虫害 462
第十二节 制淀粉法 465
第三章 芋 466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466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467
第三节 性状 468
第四节 分类 469
第五节 风土 470
第六节 栽培法 471
第七节 收获 473
第八节 贮藏 473
第九节 病虫害 474
第四章 葛 475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475
第二节 用途 475
第三节 性状 476
第四节 气候及土宜 476
第六节 制粉法 477
第五节 栽培法 477
第五章 蒟蒻 479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479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479
第三节 性状 480
第四节 品种 481
第五节 风土 481
第六节 球茎之采收 482
第七节 栽培法 485
第八节 收获 487
第九节 制粉法 487
第六章 木薯 489
第一节 来历及产地 489
第三节 性状 490
第二节 用途及成分 490
第四节 分类 491
第五节 气候及土质 492
第六节 栽培法 492
第七节 收获 493
第八节 制粉法 494
第五篇 饲料类 495
第一章 牧草 498
第一节 牧草之范围 498
第二节 牧草之种类 498
第一项 禾草类之牧草 498
第二项 豆草类之牧草 502
第三节 气候及土壤 507
第四节 牧草地之种类 508
第一项 耕地之牧草 509
第二项 牧草地之牧草 509
第三项 放牧地之牧草 510
第五节 整地 511
第六节 牧草种子之鉴定 511
第七节 播种 513
第八节 灌溉及排水 516
第九节 施肥 518
第十节 草地之管理及改良 519
第十一节 轮栽 521
第十二节 收获 523
第十三节 贮藏法 524
- 《作物栽培学研究实验法》陈德华 2018
- 《粮油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 《喀斯特山区主要特色作物农业气象技术及气候区划》池再香主编 2019
- 《作物湿渍害遥感》黄敬峰 2019
- 《三大主粮作物可持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张卫建 2019
- 《定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占彪主编 2018
-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手册》舒畅主编 2014
- 《粮棉油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教材》编委会编 2013
- 《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动态》张俊英,陈玉春主编 2018
- 《小学生文库 第1集 农业类 农作物害虫驱除法》周建人著 1933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著;张英伦译 2010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
- 《上海市订购苏联情报出版物联合目录与索引 19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中国骨干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出版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邵万宽 2016
- 《出版词典》《出版词典》(修订本)编委会编 2014
- 《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何朝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