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楠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0054501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1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 13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13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18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中老年时期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形成 23

二、列宁与苏联哲学家的哲学贡献 27

(一)奠定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列宁最大的哲学贡献 27

(二)列宁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尝试 30

(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是非功过 3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初期的特点 37

三、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贡献 37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发展 42

(三)邓小平的哲学贡献 48

(四)中国哲学家在传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贡献 56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 67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67

(一)思想路线与哲学的关系 68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一般内容 69

二、毛泽东、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 73

(一)实事求是命题含义的历史演变 73

(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 74

(三)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 77

三、邓小平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新概括 79

(一)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80

(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重新阐释的结果 83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85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87

(一)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 88

(二)邓小平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理论,完整阐发并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89

(三)邓小平用实事求是直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上了一个新层次 92

五、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95

(一)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做了科学回答,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95

(二)突出了创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地位,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 97

(三)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把思想路线发展到新阶段 100

(四)胡锦涛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认识 103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历史发展阶段论 106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06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07

(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困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难题之一 109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艰辛探索 115

(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119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创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1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历史发展阶段论 124

(一)历史发展阶段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125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发点 127

(三)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所造成的社会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 12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 132

(一)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社会发展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133

(二)中国社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34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3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 143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步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144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力论 150

一、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50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151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规定 155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根基 160

(一)生产力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的最后标准 163

二、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后标准 163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66

(三)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 170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2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72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74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伟大意义 178

四、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 182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82

(二)实现了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思维方式的大转变 184

(三)为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6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贡献及其晚年的失误 189

第五章 中国的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 189

(一)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反对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 191

(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192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解上和实践上的失误 196

二、邓小平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准确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9

(一)正确对待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199

(二)准确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

(三)将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中心工作统一起来,强调主要矛盾要扭住不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2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体制改革 20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因此,要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某些环节上又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自觉进行改革 207

(三)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生产关系改革的主要环节 209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 212

(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基本性质不能改变,但有不适应之处,政治体制必须改革并日益完善 212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15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适应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218

第六章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历史论 223

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历史论 223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论与中国共产党 223

(二)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的隔绝有多种原因 225

(三)时代主题的逐渐转换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可能性 226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28

(一)中国的发展必须向世界全方位开放 230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法 230

(二)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231

(三)只有开放才能吸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233

(四)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法 235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6

(一)中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6

(二)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国际和平环境 241

(三)倡导人权,捍卫主权,反对霸权 246

第七章 四项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253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253

(一)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的本质、价值观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25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扬弃 257

(三)政治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259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61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政治原则 261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262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内容 265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 267

(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68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容 270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71

四、“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卓越运用 273

(一)“一国两制”原则的基本内容 273

(二)港澳回归祖国是实行“一国两制”原则的成功典范 275

(三)“一国两制”中的政治哲学 27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81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82

(一)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282

(二)共产党以阶级理论为指导来规定自己对各阶级的态度 288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根据阶级理论处理与各阶级的关系 290

二、新中国成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292

(一)1956年第一次转变的失败 293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文化大革命” 295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变 297

三、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状况的变化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 299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的变化 299

(二)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305

(三)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306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310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310

(一)“文化”释义 310

(二)文化的基本特性 313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316

(四)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变更 318

二、文化问题的时代特征 319

(一)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 319

(二)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 323

(二)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3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32

(一)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332

(三)文化建设的重要难题 337

(四)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339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 342

一、邓小平理论包含与世界文明大道相通的中国辩证法 342

(一)真理与国情 343

(二)普遍与特殊 344

(三)中国与世界 346

二、邓小平理论包含立足当代中国历史的实践辩证法 348

(一)理论与实践 348

(二)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 349

(三)实践中的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 350

三、邓小平理论包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辩证法 352

(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352

(二)革命与改革 354

(三)改革辩证法的特点 355

四、邓小平理论包含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矛盾辩证法 359

(一)现实论 359

(二)两点论 360

(三)重点论 361

(四)发展的渐进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362

(五)反“左”与反右的统一 365

(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369

(七)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372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哲学 376

一、邓小平人的哲学的背景、方法与特征 376

(一)邓小平人的哲学提出的背景 376

(二)邓小平人的哲学的研究方法 381

(三)邓小平人的哲学的特征 383

二、邓小平人的哲学的基本内容 386

(一)尊重人 387

(二)依靠人 395

(三)塑造人 397

三、邓小平人的哲学的重要意义 402

(一)邓小平人的哲学的时代意义 403

(二)邓小平人的哲学的理论创新意义 404

(三)邓小平人的哲学的实践意义 409

第十二章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 411

一、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存在论 412

二、从“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挖掘义利统一的新型价值观 418

三、从哲学体系到实践智慧、体系创新 422

四、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石——六大新观念 426

五、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的生长点 429

六、回归马克思与创造新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438

后 记 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