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环境保护基础教程  试用
环境保护基础教程  试用

环境保护基础教程 试用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63831X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对我国几十年来环境管理经验、环境法律法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补充了最新相关知识,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管理,环境法律法规,是一本最新的地方局长培训教材。
《环境保护基础教程 试用》目录

第一节 人与环境 1

一、人类与环境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环境及其组成 2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4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4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5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 11

第三节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 11

一、环境科学 11

二、环境保护 13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16

一、生态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2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22

第一节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22

二、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3

第二节 生态理论与生态规律 24

一、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和限制因素 24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5

三、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及群落演替 28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 32

五、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37

第三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障生态安全 38

一、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38

二、保障生态安全 40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第四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41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42

第三章 人口与环境 44

第一节 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4

一、人类发展与环境 44

二、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45

三、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48

第二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49

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49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49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50

四、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 51

五、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52

一、环境人口容量理论 53

第三节 促进人口与环境相协调 53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4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55

第四章 资源与环境 58

第一节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58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58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58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59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0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61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61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66

一、能源的分类 69

第三节 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能源政策 69

二、我国能源现状和特点 70

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能源政策 71

第四节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72

一、自然资源价值评估 72

二、自然资源管理 74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75

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 75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7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79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79

二、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 81

一、对发展和司持续性的理解 8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82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83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84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8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 87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 8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 88

第四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89

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正确选择 89

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90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91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念和特点 97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97

第六章 环境管理概述 97

二、环境管理的特点 98

三、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99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分类及对象 99

一、环境管理的分类及内容 99

二、环境管理的对象 100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01

一、环境管理的方法体系 102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103

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104

第四节 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 105

一、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认证 105

二、环境标志管理 107

三、WTO与环境管理 112

第七章 环境规划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 116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116

三、环境规划的特点 117

四、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118

五、环境规划的组织 120

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121

一、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121

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123

三、环境调查与评价 124

四、环境预测 124

五、环境功能区划 126

六、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126

第三节 宏观环境规划 127

七、最小费用规划的制定 127

一、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128

二、城市能流分析 129

三、城市水流分析 129

四、城市环境污染总量宏观控制 130

五、城市总体环境目标的确定及宏观环境战略分析 132

第四节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33

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33

二、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35

三、固体废物综合防治规划 137

四、声环境综合防治规划 139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总体分析 140

一、基本概念 141

第五节 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 141

二、区域生态特征及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143

三、生态环境区划 143

四、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144

五、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规划方案 144

第八章 环境质量管理 147

第一节 环境质量管理及其类型与方法 147

一、环境质量管理概念 147

二、环境质量管理类型 148

三、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148

第二节 环境标准 151

一、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52

二、环境标准制定 155

三、环境标准的实施与管理 158

第三节 环境质量监控 160

一、区域环境质量监控 161

二、污染源监控 162

三、污染事故监测分析 163

第四节 环境质量评估 164

一、区域环境现状调查 164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65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66

四、海洋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67

五、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67

六、土壤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168

七、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170

八、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70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71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71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 171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73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 175

第九章 资源环境管理 177

第一节 水资源环境管理 177

一、水资源概述 177

二、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78

三、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方法 179

第二节 土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180

一、土地资源概述 180

二、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82

三、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83

一、概述 184

第三节 矿产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184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 185

三、矿产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86

第四节 森林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 187

一、森林资源的概述 187

二、森林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88

三、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189

第五节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191

一、草地资源概述 191

二、草地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92

三、草地资源利用管理的原则、方法与策略 194

第六节 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195

一、海洋资源概述 195

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 196

三、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97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19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述 199

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0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202

第十章 城市环境管理 206

第一节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 206

一、城市环境的概念 206

二、城市环境的构成与特点 206

三、城市生态系统 212

第二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16

一、我国城市的基本情况 216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概念和内涵 216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 217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与成效 218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政策评价 221

第三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22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基本内涵 222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 222

三、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意义及成效 224

第四节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24

一、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的意义 224

二、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指标体系 225

三、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实施程序 225

四、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成果 226

五、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发展趋势 227

一、乡镇企业环境污染 229

第一节 农村环境及主要环境问题 229

第十一章 农村环境管理 229

二、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 230

三、小城镇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33

第二节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234

一、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234

二、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抓好乡镇企业布局的调整 235

三、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 235

四、严格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管理 236

第三节 农业环境管理 236

一、健全法制建设,加强环境管理 236

二、统一规划,协调相关部门的生态保护工作 237

三、控制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39

一、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 242

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42

第四节 小城镇环境管理 242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业开发 243

四、加强资金投入,建设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243

五、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乡镇) 243

第五节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 245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245

二、生态农业 248

三、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类型 249

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251

五、有机食品发展与管理 252

第一节 概述 258

一、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 258

第十二章 工业环境管理 258

二、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成就与主要问题 259

三、工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的演变 260

第二节 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261

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262

二、循环经济 263

三、清洁生产 267

第三节 运用经济手段强化工业环境管理 270

一、环境保护税 271

二、排污收费制度 272

三、排污权交易 273

第四节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275

一、工业生态学 276

二、可持续的工业生态系统 277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278

第一节 概述 281

一、环境监督管理的基本概念 281

第十三章 环境监督管理 281

二、环境监督的范围和重点 282

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 283

四、环境监督管理的五大内容 284

第二节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措施 284

一、环境监督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284

二、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办法 285

三、环境监督管理的六大措施 285

第三节 环境统计与环境信息 287

一、环境统计 287

二、环境信息 293

一、环境监察 296

第四节 环境监察与环境稽查 296

二、环境监察稽查 305

第十四章 环境监督管理的体制与基本职能 310

第一节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310

一、建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310

二、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311

三、国外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简介 312

第二节 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 314

一、宏观指导 314

二、统筹规划 314

三、组织协调 315

四、监督检查 316

一、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概述 317

第三节 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17

五、提供服务 317

二、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职责 318

第四节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 322

一、健全充实环境保护机构 322

二、切实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322

三、培养干部,提高人员素质 322

四、环境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323

第十五章 环境法概述 324

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及特点 324

一、环境法的概念 324

二、环境法的特点 325

第二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327

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27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329

三、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330

四、公众参与原则 331

五、环境责任原则 332

第三节 我国环境法的体系 333

一、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33

二、环境法体系的纵向结构 334

三、环境法体系的横向结构 336

第四节 环境立法 344

一、环境立法的概念 344

二、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344

三、立法体制 347

四、环境立法的程序、技术 348

一、环境法律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351

第一节 概述 351

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制度 351

二、环境法律制度分类 352

三、我国环境法律制度概况 352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53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353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 353

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措施 356

第三节 “三同时”制度 357

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357

二、“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规定 357

三、“三同时”制度执行中的几个问题 359

第四节 排污收费制度 359

二、排污收费制度的成效 360

一、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 360

三、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 361

四、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规定 362

第五节 限期治理与限期淘汰制度 364

一、限期治理制度 364

二、限期淘汰制度 365

三、限期淘汰制度的法律规定 366

第六节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367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367

二、排污许可证制度 368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 369

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369

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的法律规定 369

一、现场检查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371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中的职责 371

第八节 现场检查制度 371

二、现场检查制度的法律规定 372

第十七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374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 374

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 374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375

第二节 水污染防治法 379

一、水污染的概念 379

二、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 379

三、防治水污染的法律规定 379

一、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概念 383

二、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 383

第三节 海洋环境保护法 383

三、防治海洋污染的法律规定 384

第四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87

一、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 387

二、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 387

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388

第五节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91

一、固体废物的概念 391

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立法概况 391

三、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 391

第六节 防治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法律 393

一、控制化学物质污染的法律 393

二、控制农药污染的法律 395

四、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律 396

三、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法律 396

第七节 清洁生产促进法律 398

一、清洁生产概念 398

二、我国促进清洁生产立法概况 398

三、促进清洁生产的法律规定 398

第十八章 资源与生态保护法 401

第一节 土地资源保护法 401

一、土地资源 401

二、保护土地资源的主要法律 401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402

一、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 402

二、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 408

二、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规定 410

一、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 410

第三节 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法 410

三、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 411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和渔业资源保护法 412

一、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规定 412

二、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法律规定 414

三、关于保护渔业资源的法律规定 415

第五节 矿产资源保护法 416

一、矿产资源及矿产资源立法 416

二、保护矿产资源的主要法规规定 416

第六节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417

一、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 417

二、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 418

三、保护文化遗迹地的法律规定 419

一、制定《纲要》的背景 420

第七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420

二、《纲要》提出了“三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 421

三、《纲要》的主要内容 422

第十九章 环境法律责任 428

第一节 概述 428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 428

二、追究环境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意义 428

第二节 环境行政责任 429

一、环境行政责任的概念 429

二、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429

第三节 环境行政处罚 431

一、环境行政处罚的概念 431

三、环境行政制裁方式 431

二、环境行政处罚的特征 432

三、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 432

四、环境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 434

五、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及权限 436

六、环境行政处罚的程序 436

第四节 环境行政复议 442

一、环境行政复议的概念 442

二、环境行政复议的范围 442

三、环境行政复议的管辖 443

四、环境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443

第五节 环境行政诉讼 444

一、环境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444

二、环境行政诉讼的种类 444

四、环境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445

三、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 445

五、环境行政诉讼时效 446

六、环境行政诉讼的判决 446

七、环境行政诉讼的执行 446

八、环境行政赔偿责任 447

第六节 环境民事责任 447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 447

二、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447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 448

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449

第七节 环境刑事责任 450

一、环境刑事责任的概念 450

二、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 450

一、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457

第二十章 国际环境法 457

第一节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和渊源 457

二、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460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62

一、国家环境主权原则 462

二、资源共享原则 462

三、国际合作原则 463

四、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463

五、损害预防原则 465

六、风险预防原则 465

第三节 我国签署及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 466

一、臭氧层保护 467

二、气候变化 469

三、危险废物的控制 4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