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龙乾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4155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社会转型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力图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实践提供一种哲学层面上的解读。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一、绪论——研究社会转型的哲学意义 1

(一)研究社会转型问题的哲学意义 1

1.社会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核心内容和关键进程 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关注社会转型实践 5

3.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转型哲学 10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局限性 13

1.广义的现代化理论和狭义的现代化理论 14

2.现代化理论中的“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 18

3.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社会转型的定义 23

4.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6

(三)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看法及其启示 29

1.社会科学家们的看法 30

2.哲学界的看法 34

3.一点分析:从实践哲学整合社会转型理论 3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社会转型学说 41

(一)马克思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 41

1.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研究 42

2.关于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问题 42

3.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代社会及其历史地位问题 46

4.其他学者的证明 5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社会转型学说的关系 55

1.术语问题 55

2.逻辑联系 56

3.研究视角 59

(三)社会转型、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类型 64

1.社会转型的定义 64

2.社会结构 65

3.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 67

4.社会结构的层次 70

5.社会转型的基本类型 72

三、社会转型的形态学考察 76

(一)经济结构的转变 77

1.生产力类型: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 77

2.经济交往形式的转变 84

3.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87

(二)政治转型 94

1.政治类型的基质——阶级关系的转变 95

2.民主化与社会权利分享 97

3.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100

(三)人类精神文化的类型转变 106

1.封建主义精神文化向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转变 107

2.认识的理性化转型 109

3.价值取向转型 112

4.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思想解放 116

四、社会转型的动力学分析 121

(一)原发型社会转型的动力体系 121

1.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积累是社会转型的最基础条件 122

2.西欧的商业文明传统是原发型社会转型的启动杠杆 126

3.资产阶级是原发型社会转型的阶级基础 129

4.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 129

(二)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动力体系 131

1.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外部动力 131

2.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内部动力 136

3.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浪潮加强了现代社会的力量 140

(三)社会转型动力系统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42

1.韦伯命题:精神推动经济变革 143

2.韦伯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理论分歧的焦点 145

3.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 147

五、社会转型实践的代价因素 149

(一)现代经济发展的代价 150

1.自然环境的破坏 150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 153

(二)社会转型的政治代价 158

1.政治暴力和法西斯主义 158

2.殖民主义 161

3.权力的腐败 161

(三)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 163

1.传统文化的危机 164

2.人的异化或物化 166

3.“西化”的压力 168

六、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 172

(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 173

1.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提出 173

2.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方式的弊端催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175

3.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历史任务 179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182

1.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基本阶段 183

2.中国式社会转型道路的最初选择 187

3.中国“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社会结构特征 19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道路 192

1.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 19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道路 195

3.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事业 204

七、社会转型实践的价值思辨 217

(一)现代化怀疑论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217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名目下的现代化怀疑论 218

2.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 220

3.以弱势民族国家名义表达的怀疑论思想 224

4.以道德名义表达的焦虑体验 228

(二)人类历史实践的价值理论 230

1.人类实践的价值属性和理论反思 230

2.现代化怀疑论的思想误区 234

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的价值理论 244

(三)关于社会转型历史价值的思辨 251

1.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辨析 252

2.中华传统文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59

3.跨越卡夫丁峡谷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契机 265

4.道德进步的必然环节和客观条件 272

八、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现方式 281

1.资本主义是现代化历史的初级阶段 282

(一)现代化实践的制度选择 282

2.“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 288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93

(二)社会转型的动员机制 296

1.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 297

2.外源、后发型现代化与对外开放 302

3.向市场经济转轨与重建市民社会 306

4.本土文化资源与文化形态转型 310

(三)科学发展观和新型现代化 318

1.社会稳定与社会转型 319

2.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321

3.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 323

4.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 325

参考文献 331

后记 3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