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发展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世芸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107194
- 页数:775 页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从学术理论的形成到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产生 4
一、哲学与医理的结合 4
(一)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4
(二)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9
(三)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13
(四)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16
二、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19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19
(二)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23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 25
一、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25
二、出土古医书中的养生内容 26
三、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论说 28
(一)老子及其弟子之说 29
(二)庄子及子华子之说 30
(三)孔子、荀子、韩非子及管子之说 30
四、《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31
(一)法天顺时 31
(二)知本去害 32
(三)顺性贵生 32
(四)胜理归朴 33
五、《淮南子》和《素问》的养生思想 33
(一)《淮南子》的养生思想 33
(二)《黄帝内经素问》论养生 34
六、“食禁”及“房中”养生 35
(一)《神农黄帝食禁》及其他 35
(二)“房中”养生论 37
一、《内经》、《难经》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38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38
(一)解剖与度量 40
二、藏象学说的建立 40
(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42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 44
四、病因研究 47
五、病证和病机理论 49
(一)病证记载概况 49
(二)病机理论研究 50
六、诊断学成就 53
(一)色诊 54
(二)脉诊 54
七、治法、治则的制定 57
(二)治有标本 58
(一)治未病 58
(三)适事为故 59
(四)正治反治 59
(五)治求其属 59
(六)食养尽之 59
(七)各种病证的具体治则 59
第四节 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60
一、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60
(一)六经辨证论治 61
(二)辨证评脉 62
二、杂病辨证论治 63
第五节 本草学的重要总结 65
一、本草学的形成 65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 67
一、两汉时期律历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69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 69
二、两汉时期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 70
三、运气的推算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72
(一)五运(中运、主运、客运) 73
(二)六气(主气、客气、客主加临) 74
四、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75
第七节 扁鹊、仓公及仲景、华佗的医学遗佚 76
一、扁鹊的医学遗佚 76
二、淳于意《诊籍》——医案集的典范 79
三、张仲景的遗方佚论 80
四、华佗的佚方遗论 80
第八节 现存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84
一、吕广《黄帝众难经》——开《难经》注释之先河 90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经典著作研究之肇始以及各家医方书、养生书竞出第一节 经典著作及基础理论研究 90
二、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学术的发展 91
三、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首次整理修订 95
四、王叔和《脉经》及高阳生《脉诀》 97
(一)王叔和撰著《脉经》 97
(二)六朝高阳生的《脉诀》 99
五、全元起始为《素问》训解 100
六、《华佗内视》及《中藏经》——华佗医学的遗承 101
(一)《华佗内视》 101
(二)《中藏经》 102
第二节 本草学的迅猛发展 102
一、《神农本草经》的注释著作 103
(一)《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的补注本 103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 104
(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105
二、《雷公炮炙论》——药物炮制学的专著 107
第三节 医家辈出,竞著方书 108
一、靳邵方 109
二、葛洪《玉函方》及《肘后救卒方》 109
三、陈廪丘方 112
四、《范汪方》 113
五、《胡洽百病方》 114
六、秦承祖方 115
七、褚澄《褚氏遗书》 115
八、陈延之《小品方》 116
(一)关于“旧方”今用 117
(二)四时外感病的论治特色 118
(三)杂病证治举要 120
九、《刘涓子鬼遗方》 121
十、《深师方》 122
十一、徐嗣伯方 124
十二、徐之才《药对》及《逐月养胎方》 125
十三、谢士泰《删繁方》 127
十四、姚僧垣《集验方》 130
十五、德贞常《产经》 131
第四节 诸家养生学论著 132
一、嵇康及其《养生论》 132
二、抱朴子论养生之道 133
三、张湛及其《养生要集》 134
四、支法存及《道林摄生论》 136
五、陶弘景及其《养性延命录》 137
七、《食经》及“房中”养生 139
(一)各种“食经”著作 139
六、《大清经》和《黄帝养生经》 139
(二)“房中”养生著作 140
第五节 服石及其“解散” 141
第六节 现存各家医著 144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学——多种医学巨著及各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153
第一节 隋代的两部医学巨著——《四海类聚方》和《诸病源候论》 153
一、《四海类聚方》——卷帙浩瀚的医方著作 153
二、《诸病源候论》——证候病机学方面的划时代总结 153
第二节 《黄帝内经素问》研究 156
一、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156
(一)强调命门藏精 157
(二)发挥“知五”养生 157
二、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 158
(三)剖析热病机理 158
第三节 唐代本草学成就 163
一、《新修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的颁行 163
二、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165
三、五代时的《蜀本草》和《日华子诸家本草》 165
(一)后蜀修订《蜀本草》 165
(二)《日华子诸家本草》 166
四、孟诜的《食疗本草》和昝殷《食医心鉴》 166
五、其他各种本草著作 167
第四节 唐代的医学名著 168
一、综合性医学名著 168
(一)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68
(二)王焘的《外台秘要》 173
(三)《四部医典》——藏医学的经典之作 177
二、其他重要医著 177
(一)甄权的《古今录验方》 178
(二)《许仁则方》 180
(三)苏游的《玄感传尸方》 183
(四)崔知悌的《崔氏纂要方》 184
(五)张文仲方 185
(六)《延年秘录》 186
(七)《近效方》 187
(八)《开元广济方》 188
(九)徒都子的《膜外气方》 189
(十)刘禹锡的《传信方》 190
(十一)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 190
(十二)谢道人的《天竺经论眼》 191
(十三)杜光庭的《玉函经》 192
第五节 妇产科、儿科学术发展概况 192
一、妇产科学术成就概要 192
二、儿科学术成就概述 193
第六节 “明堂经脉”研究及针灸、按摩学术的发展 194
一、“明堂经脉”研究 194
(一)甄权《明堂人形图》 195
(二)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195
(三)杨玄操《黄帝明堂经》 195
(四)孙思邈《明堂三人图》 195
(五)王焘《明堂灸法》 195
(六)佚名氏《黄帝明堂经》 196
二、针灸、按摩学术发展概况 196
(一)针灸学术成就 196
(二)按摩术的发展 197
第七节 养生医学的发展 197
一、智?的“止观法”和“六妙法门” 197
二、孙思邈论“养性”、“养老” 198
(一)止观法 198
(二)六妙法 198
三、司马承祯和胡愔的道家养生 200
四、服石遗风及其“解散” 200
第八节 现存诸家医著 202
第四章 两宋医学——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理论研究趋于深化和本草、医方的重要发展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整理继承和深入研究 212
一、宋代医学学术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 212
(一)医学书籍的大量刊行 212
(二)运气学说的推广盛行 214
(三)现存运气学说专著 217
二、《素问》、《灵枢》、《难经》及《神农本草经》的校注 217
(一)《素问》的新校正注释 217
(二)《灵枢》的校正和音释 218
(三)《难经》的校勘、注释 218
(五)现存《内经》、《难经》注本 220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注疏 220
三、《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校定和两宋医家的“伤寒学”研究 221
(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校定 221
(二)两宋医家“伤寒学”研究概况 223
(三)各家“伤寒学”研究重要学术成就 224
(四)现存各家伤寒论著 229
第二节 本草著作的繁茂 234
一、两宋时期本草学发展概况 234
二、现存的重要本草著作 237
第三节 医方著作的大量辑著 240
一、宋初的《神医普救方》和《太平圣惠方》 240
二、《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 241
三、丰富多彩的各家方书 243
四、围绕《易简方》的学术争鸣 245
五、宋代医方的学术成就 247
六、现存的两宋方书 250
第四节 诊法学的进步 260
一、施发创制脉象图 260
二、对伪托王叔和《脉诀》的攻驳 262
三、现存的宋代脉学著作 262
第五节 临床各科的学术进展 264
一、内科学杂病病机研究和临床辨证论治的进步 264
(一)病因病机理论的深入研究 264
(二)各种病证论治成就举隅 269
二、妇产科学学术的发展 273
(一)妇产科学学术发展概要 273
(二)《太平圣惠方》中的妇产科学学术成就 274
(三)《圣济总录》中的妇产科学学术成就 277
(四)现存的妇产科专著 279
三、儿科学成就 282
(一)钱乙和陈文中的儿科学术 282
(二)小儿指纹诊法和痧、痘、惊、疳证治 283
(三)现存的儿科学专著 284
四、针灸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287
(一)王惟一、王执中和窦材等医家的学术成就 287
(二)现存的针灸学术专著 288
五、外科学学术发展 291
(一)外科学学术发展概况 291
(二)《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的外科学术成就 292
(三)现存的外科学专著 294
六、眼科学的发展 295
(二)眼科内外障及七十二证论治 296
(一)“五轮八廓”学说 296
第六节 解剖学和法医学的成就 297
一、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探索 297
二、法医学的创立 299
三、现存的法医学著作 300
第七节 两宋时期养生学学术动态 300
一、养生学学术发展概况 300
二、理学家的养生思想 302
三、道家的养生学派 306
四、各种养生论著 308
第五章 金元医学——新学肇兴和医家的学术争鸣 314
第一节 “新学肇兴”,医分门户 314
一、刘完素的脏腑六气病机学说和玄府气液论 315
(一)将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 316
(二)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317
(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318
(四)阐发“亢害承制” 319
(五)创立“玄府气液宣通”说 319
二、张从正的祛邪学说和汗、吐、下三法 321
三、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及用药制方 323
(一)脏腑辨证论 323
(二)遣药制方法 324
(三)重视扶养脾胃 325
四、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其传人 326
五、朱震亨的养阴学说、杂病论治及其传人 329
(一)相火论 330
(三)阴升阳降论 331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 331
(四)火证及气血痰郁论治心法 332
六、金元各家传世医论名著 334
第二节 《内经》、《难经》研究 344
一、研究《内经》,发挥新说 344
二、研究《难经》诸家 346
第三节 注解《伤寒论》以及“伤寒”病临床研究 347
一、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 347
二、刘完素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349
三、王好古发明伤寒内感阴证 350
四、现存的伤寒学专著 352
一、金元医家的诊法学研究概况 356
(一)脉学研究 356
第四节 诊法学成就 356
(二)舌诊研究成果 357
二、现存的脉学专著 357
第五节 本草专著和药学新说 358
一、金元本草著作及存世诸书 358
二、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学说 360
第六节 金元医方著作及传世诸书 361
一、各种医方著作 361
二、现存的医方书 362
第七节 临床各科的学术发展 365
一、内科杂病论治的发展 365
(一)中风论治 365
(二)三消论治 366
(五)其他疾病论治 367
(六)李杲、朱丹溪和葛可久的杂病论治举要 367
(四)痢疾、泄泻 367
(三)虚损论治 367
二、妇产科学术概况 368
(一)月经病 369
(二)带下病 369
(三)胎前病证 369
(四)产后病证 370
三、儿科学术的发展 370
(一)金元时期儿科学概况 370
(二)现存的儿科专著 371
四、针灸学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373
(一)针灸学发展概况 373
(三)现存的针灸学著作 375
(二)金元四大家在针灸学术方面的贡献 375
五、外科学和伤骨科学术成就 377
(一)李杲、齐德之对外科学的贡献 377
(二)金元时期的伤骨科学术成就 378
六、眼科学学术成就 379
(一)张从正、李杲和倪维德等对眼科学的贡献 379
(二)现存的眼科专著 381
第八节 养生学发展概况 382
一、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等医家的养生学说 382
二、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 383
三、传世的元代养生专著 384
第六章 明代医学——医家学术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88
第一节 继金元医学之绪余 388
一、金元医家学术的继承 388
二、丹溪传人的学术成就 388
三、东垣学说的研究和发挥 394
四、折衷诸家之说 398
第二节 医学教育和经典医籍研究 399
一、入门医著的编撰 399
二、《内经》研究诸家 402
三、对《难经》的研究 406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辑注 407
五、伤寒学研究的继续深入 408
(一)历朝伤寒研究概况 408
(二)新见和争鸣 414
六、《金匮要略》研注的开始 418
第三节 寒凉时弊和温补学说的产生 418
一、寒温之辨 418
二、赵献可的水火不足论治 421
三、张介宾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423
(一)对望诊的重视与研究 426
第四节 四诊内容的充实和辨证论治纲领的逐步完善 426
一、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426
(二)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427
(三)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428
二、辨证纲领的完善和确立 436
第五节 藏象辨证论治研究的深入 438
一、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 438
(一)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 438
(二)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441
(三)脾阴学说的确立 442
二、命门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444
(一)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 444
(二)命门有形说 445
(三)肾间动气说 445
(四)命门君火说 446
(五)命门为“真阴之藏”说 447
三、三焦形质论的形成 448
四、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451
第六节 本草学研究的辉煌成就 452
一、《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的撰著 452
二、颇具特色的各家本草著作 457
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临证实用的医方著作 466
第八节 外感温热病及疫病论治 474
一、历朝温热病及疫病论著 474
二、温疫病新说 480
(一)倡论“邪从口鼻而入” 480
(二)崭新的病原学说——杂气论 481
(三)邪伏膜原说 483
(四)各家论治特点 484
第九节 杂病论治的发展 485
一、杂病辨证论治成就举要 485
(一)中风 486
(二)血证 487
(三)虚劳 488
(四)郁证、中满、泄泻、癃闭 490
二、历朝医家的杂病研究著述 490
第十节 妇科学术的发展 497
一、妇科学术成就概要 497
二、历朝妇产科学术论著 498
第十一节 儿科学术的发展 503
一、儿科学术成就概述 503
二、历朝儿科学研究成就 504
一、外科学术发展概要 512
第十二节 外科学术的发展 512
二、历朝外科学专著 514
第十三节 伤科学术发展概况 518
第十四节 针灸学术发展概要 520
第十五节 推拿学术的发展及其成就 525
第十六节 眼科及咽喉口齿科的学术发展 527
第十七节 临床医案的汇辑 530
第十八节 医论、医话中的学术思想 534
第十九节 养生学的发展概要及有关著述 538
第二十节 综合性医著的大量辑著 547
第七章 清代——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及中西医学汇通 554
第一节 医学经典著作研究的继续深入 554
一、《灵枢》、《素问》研究 554
(一)注解《灵枢》、《素问》全书 555
(二)对《灵枢》、《素问》择要注释 556
(三)《灵枢》、《素问》的分类研究 557
(四)缘《内经》之旨发挥己见 558
(五)对《内经》文字的研究 559
(六)“中西汇通”研究医经 560
二、《难经》研究 560
三、《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 562
四、《伤寒论》研究 565
(一)历朝著名伤寒学家的论著 565
(二)各家有影响的伤寒学说 575
五、《金匮要略》研究和各家著作 585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589
一、诊法学研究的进展概况 589
(一)望诊 590
(二)切诊 593
(三)闻诊 597
(四)问诊 598
二、本草学研究进展 598
(一)经方药物研究 598
(二)《本草纲目》的后续著作 599
(三)其他丰富多彩的本草著作 601
三、品类繁多的医方著作 604
(一)方论方解 604
(二)大型医籍中医方的选辑 608
(三)集录经验良方 609
(四)专病专方著作 612
(五)医方歌诀的流行 613
(六)丸散膏丹药目 615
一、临证综合研究成果 616
第三节 临床各科学术发展 616
二、外感温热、温疫病研究的重要发展 619
(一)温病学名家名著 619
(二)温病学重要学术理论和辨证论治经验 629
三、内科杂病论治 648
四、妇科学术 652
五、儿科学术 655
六、外科学术 663
七、伤科学术 666
八、咽喉科学术 671
九、眼科学术 674
十、针灸学术 676
十一、推拿术 678
十二、养生医学概况 679
十三、临证医案的大量积累 681
第四节 临床专题研究各家学说 692
一、叶桂的胃阴学说 692
二、徐大椿的亡阴、亡阳论治 694
三、各家肝病论治研究 695
(一)叶桂的“阳化内风”论治 695
(二)魏之琇的阴虚论治 696
(三)王泰林总结肝病治法 697
(四)费伯雄治肝方 698
四、气血论治的进展 699
(一)王清任气虚血瘀证治创见 699
(二)唐宗海的《血证论》 700
五、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运用 701
六、石芾南的燥、湿论治 702
七、吴师机对外治法的总结及发展 703
第五节 清代医家的学术争鸣 705
一、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705
(一)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705
(二)有关学术争议 706
二、外科“正宗派”和“全生派”的学术分歧 708
第六节 医论、医话及类书、丛书 709
一、医论、医话 709
二、医学类书、丛书 718
(一)清廷纂修的大型综合性医籍 718
(二)学者选辑的医学丛书 720
(三)各家综合性医著 720
第七节 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和尝试 724
附 历代中医学术纪事年表 730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