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忠保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3809043
- 页数:438 页
一、生态学的发生及其概念的形成 1
绪论 1
二、生态学的分支 4
三、生态学的发展动向 5
四、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8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 10
一、森林的概念和本质 10
第一章 森林的概念及作用 10
第一篇 森林的概念 10
二、森林环境下的林木特征 11
三、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12
第二节 森林的作用 13
一、森林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效益 13
二、森林生产有机物质 21
第二章 森林中林木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25
第一节 变异性、多样性及其来源 25
一、变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 25
第二节 树种与遗传生态 27
一、树木遗传生态学 27
二、遗传生态分化 28
三、生态型的概念 29
四、生态型的形成和生态型的分类 30
五、生态型与树种 32
第三节 森林植物的生活型 33
一、植物生活型的概念 33
二、生活型的分类 33
三、生活型谱 39
第四节 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 40
一、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的概念 40
二、林木分化和林木自然稀疏的原因 41
三、影响林木自然稀疏过程波动的因素 42
四、林木分级 42
二、环境的分类 45
第二篇 森林环境 45
第三章 森林的环境与环境因子 45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45
一、环境的概念 45
三、环境因子的分类 46
第二节 环境因子对林木植物作用的规律 47
一、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47
二、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子作用 48
三、环境因子中的限制因子作用 48
四、环境因子间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 49
五、环境因子作用的多变性 49
六、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50
一、太阳辐射的性质 51
第一节 太阳辐射的性质与变化 51
第四章 森林与太阳辐射 51
第一节 温度变化的规律 52
二、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因素 52
一、地上空气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52
第五章 森林与温度 52
第二节 光对树木的生态作用 53
一、光与树木的生长发育 53
二、地上空气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53
二、光与树木的形态结构 54
三、土壤温度的时间与空间变化 54
一、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55
三、光周期与树木的反应 55
第二节 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 55
第三节 树种的需光性 56
一、树种需光性的类型 56
二、影响树种需光性变化的因素 56
四、树种需光性的简易测定方法 57
三、研究树种需光性的意义 57
二、林内的光照变化 58
一、林冠层内光照的变化 58
第四节 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58
二、变异性和多样性的来源 62
二、季节变温与物候 66
一、低温的危害 68
第三节 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危害 68
二、高温的危害 70
第四节 温度对森林植物分布的限制 70
一、温度与植物种的分布 70
二、积温与森林植物的需热量 71
第五节 森林对温度的影响 72
一、森林植物体的温度变化 72
二、森林植物群落内温度变化 73
第六章 森林与水分 75
第一节 水分对森林植物的作用 75
一、水分对森林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 75
二、陆生环境中的几种重要水分形态及其生态作用 75
三、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 77
第二节 森林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78
一、森林植物对水分的需要量 78
二、森林植物适应水分的生态类型 78
第三节 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80
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80
二、森林在地球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81
第七章 森林与大气 86
第一节 大气气压和大气成分 86
一、大气圈的分层 86
二、大气的气压和风 86
一、二氧化碳 88
三、大气的成分 88
第二节 大气主要成分及其生态作用 88
二、氧气 90
三、臭氧 90
四、氨气 90
五、大气电 91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森林植物 92
一、污染物质的类型 92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92
三、植物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93
一、风对树木的生态影响 97
第四节 风对树木的影响和森林的防风作用 97
二、森林的防风作用与防风林 100
第八章 森林与土壤 104
第一节 土壤性质与森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104
一、母岩和土层厚度与森林植物的生长 104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森林植物的生长 105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森林植物的生长 108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与森林植物的生长 110
第二节 植物的土壤生态类型 112
一、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反应划分的生态类型 112
二、根据植物对土壤中钙的需要和反应划分的生态类型 112
三、根据植物对土壤中含盐量的适应关系划分的生态类型 113
四、根据植物对风沙基质的关系划分的生态类型 114
第一节 森林植物与动物的关系 116
一、森林对动物的作用 116
第九章 森林与生物 116
二、动物对森林的影响 117
第二节 森林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119
一、个体与群体交互组合作用关系 119
二、直接作用关系 120
三、间接作用关系 122
第二节 巨大地貌对森林的影响 127
一、山脉的走向排列 127
第一节 地貌基本类型 127
第十章 森林与地貌 127
二、高山、高原、盆地的组合 128
三、海陆分布距离 129
第三节 山地地貌对森林的影响 130
一、海拔高度 130
二、坡向 130
三、坡位 131
四、坡度 132
五、山谷宽度 132
第四节 我国几个特殊地貌及植被 133
一、黄土地貌及植被 133
二、风成地貌及植被 134
三、岩溶地貌及植被 135
四、海岸地貌及植被 136
第三篇 森林植物群落 138
第十一章 森林植物群落特征 138
第一节 种群 138
一、种群的概念及意义 138
二、种群的结构 138
三、种群的数量特征 139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综合特征 145
一、群落的种类组成 145
二、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综合特征 149
一、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153
第三节 群落的种群个体分布及种群间的结合特征 153
二、种群的生态位 154
三、物种多样性 155
四、物种联结性与相关性 159
五、物种的相似性 162
第四节 群落外貌与结构 163
一、群落的外貌 163
二、群落的结构 166
第十二章 森林植物群落的动态 173
第一节 森林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173
一、森林植物群落成形的过程 173
二、森林植物群落发育的过程 175
三、森林植物群落的变化 176
第二节 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 177
一、演替的原因 177
二、演替的类型 178
三、几个主要的不同演替类型的特点 180
四、演替顶极理论 185
第三节 森林植物群落的演化 188
一、森林植物群落演化的途径 188
二、森林植物群落演化的原因及其特征 189
二、分类的原则 191
一、分类的意义 191
第一节 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191
第十三章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 191
第二节 分类的单位、系统和命名 194
一、分类的单位 194
二、分类的系统 195
三、分类的命名 199
第三节 世界植被的分类 200
一、Brockmann—Jerosch和Rübel的分类 200
二、Ellenberg和Mueller—Dombois的分类 201
Ⅵ、落叶叶林 202
Ⅴ、热性针叶林 202
Ⅲ、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202
Ⅳ、暖性针叶林 202
Ⅰ、寒温性针叶林 202
第四节 中国植被的分类 202
Ⅱ、温性针叶林 202
Ⅶ、常绿落阔叶混林 203
Ⅷ、常绿阔叶林 203
Ⅸ、硬叶常绿阔叶林 203
ⅩⅣ、竹林 204
ⅩⅧ、常绿阔叶灌丛 204
ⅩⅦ、落叶阔叶灌丛 204
ⅩⅥ、常绿革叶灌丛 204
ⅩⅤ、常绿针叶灌丛 204
ⅩⅢ、红树林 204
Ⅻ、珊瑚岛常绿林 204
Ⅺ、雨林 204
Ⅹ、季雨林 204
ⅩⅨ、灌草丛 205
ⅩⅩ、草原 205
ⅩⅪ、稀树草原 205
ⅩⅫ、荒漠 205
ⅩⅩⅢ、肉质刺灌丛 205
ⅩⅩⅨ、水生植被 206
ⅩⅩⅧ、沼泽 206
ⅩⅩⅦ、草甸 206
ⅩⅩⅥ、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 206
ⅩⅩⅣ、高山冻原 206
ⅩⅩⅤ、高山垫状植被 206
第五节 不同植被类型分类的特点 207
一、栽培植被的分类 207
二、森林植被的分类 209
三、热带植被的分类 221
四、草本植被的分类 221
第六节 植物群落的数值分类和排序 222
一、植物群落的数值分类 222
二、植物群落的排序 226
一、系统的定义 239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239
第四篇 生态系统 239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239
第十四章 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39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240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240
二、生态系统具有和一般系统的不同特点 240
三、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和研究简史 241
四、还原者 242
二、生产者 242
三、消费者 242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42
一、非生物环境 242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43
一、根据生境不同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243
二、根据人为干扰程度不同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244
三、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244
二、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等生物有机体的特征 245
四、具有生物有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245
三、具有生物代谢的机能 245
一、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 245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45
四、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对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不同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245
第六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46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 246
二、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48
第十五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51
第一节 热力学定律在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 251
一、能量的物理学定义 251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251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252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概念 256
五、生态系统的能量环境 257
一、初级生产和初级生产力 25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58
二、地球上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分布 260
三、初级生产的测定方法 263
四、次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力 265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66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266
二、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268
三、能量流种类和生态效率 269
四、生态学金字塔 271
第十六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74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274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274
一、营养物质循环 275
二、物质循环的类型 275
第二节 生物循环 275
二、营养物质循环的实例 278
第三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5
一、水循环 285
二、气态循环 286
三、沉积循环 289
第十七章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进化 292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发展 292
一、生态系统发展的概念 292
二、生态系统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 293
三、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与人类的关系 294
一、生态系统进化的概念 295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进化 295
二、生态系统进化的类型 297
第三节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299
一、人是生态系统中绝对优势种群 299
二、人类成了自然界强有力的地质动因 300
三、人类要与自然协同进化、持续发展 302
第十八章 生态系统分析 306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概念 306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过程 306
一、系统分析过程的步骤和方法 306
二、数学模型的结构 308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数学工具 309
四、生态系统分析建模举例 312
第五篇 森林植被分布 328
第十九章 世界森林植被分布 328
第一节 地带性分布规律 328
一、水平地带性 328
二、垂直地带性 333
三、生态差型 334
第二节 区域性分布规律 336
一、隐域和泛域群落分布规律 336
二、预兆法则 337
三、群落复合体 338
四、群落空间界线 338
一、密林 339
第三节 世界森林植被主要类型分布 339
二、疏林 343
三、密灌丛 343
四、矮灌丛 344
五、陆生草本群落 345
六、荒漠 346
第二十章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347
第一节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347
一、水平分布规律 347
二、垂直分布规律 349
三、综合分布规律 349
一、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区的概念 353
第二节 中国的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区 353
二、中国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和亚区中的位置 354
三、中国植物区系分区 357
四、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358
第三节 中国植被分区 361
一、植被分区的概念 361
二、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361
三、中国植被分区的单位系统 363
四、中国各植被区、带的特征概述 366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 366
Ⅱ、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区 366
Ⅳ、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368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368
Ⅴ、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性)区 369
Ⅵ、东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370
Ⅶ、西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371
Ⅷ、温带草原区 371
Ⅸ、暖温带草原区 372
Ⅹ、高寒草甸和草原区 372
Ⅺ、温带荒漠区 373
Ⅻ、暖温带荒漠区 373
第四节 中国森林区的植被地理分布概述 374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 374
ⅩⅢ、高寒荒漠区 374
二、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区 376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379
四、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382
五、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391
六、东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395
七、西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403
第五节 中国森林区划及森林分布 406
(一)大兴安岭针叶林区 406
(二)东北东部山地针叶、落叶阔叶林区 406
(五)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松栎林区 408
(六)秦巴山区落叶阔叶、针叶林区 408
(三)辽东、胶东半岛丘陵松栎林区 408
(四)冀北山地松栎林区 408
(七)淮南长江中下游山区丘陵落叶阔叶、针叶林区 409
(八)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常绿栎类松杉柏木林区 409
(九)江南山地丘陵常绿栎类松杉林区 409
(十)浙闽南岭山地常绿栎类松杉林区 410
(十一)贵州高原常绿栎类松杉林区 410
(十二)云南高原常绿栎类云南松林区 410
(十三)红河澜沧江中游常绿栎类思茅松林区 410
(十四)闽粤桂海南岛沿海丘陵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 410
(十六)台湾山地雨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区 411
(十七)海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区 411
(十五)滇南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 411
(十八)甘南高山针叶林区 412
(十九)川西、藏东高山针叶林区 412
(二十)川西南、滇西北高山针叶林区 412
(二十一)藏东南峡谷高山针叶林区 412
(二十二)阿尔泰山针叶林区 413
(二十三)天山针叶林区 413
(二十四)祁连山针叶、落叶阔叶林区 413
(二十五)、阴山、贺兰山针叶落叶阔叶林区 413
第六节 中国古代人工培育森林的概况 416
第七节 中国森林的现状和展望 416
一、中国森林的现状 416
二、中国森林的展望 421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云南西双版纳》邓晓保·唐建维 2010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江苏中小企业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海州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晁敏主编 2018
-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琨,王道波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