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克丽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17891
  • 页数:8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论述我国土壤侵蚀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及预报,防治对策等,土壤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包括农业、生物,工程技术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水土保持与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关系等。
《中国水土保持》目录

序 3

前言 3

第一篇 土壤侵蚀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 3

一、土壤侵蚀基本概念 3

目录 3

二、土壤侵蚀相关术语 6

一、中国环境背景与土壤侵蚀区域分布规律 10

第二节 中国土壤侵蚀概况及其特点 10

二、土壤侵蚀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14

三、生态破坏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16

四、土壤侵蚀增加入河泥沙、加剧旱洪灾情的严重性 18

第三节 中国土壤侵蚀现状、趋势及研究工作展望 19

一、土壤侵蚀现状及趋势 19

二、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24

参考文献 27

一、地质因素 30

第一节 自然因素 30

第二章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30

二、地貌因素 32

三、气候因素 41

四、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 46

五、植被因素 60

第二节 人为因素 66

一、人地系统失调引发的人为加速侵蚀 67

二、过度开垦和“三料”需求矛盾加速土壤侵蚀 70

三、城市、工矿建设引发的侵蚀问题 72

参考文献 77

第三章 土壤侵蚀类型 80

第一节 土壤侵蚀分类 80

一、土壤侵蚀分类原则和系统 80

二、不同侵蚀类型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 82

第二节 水力侵蚀 85

一、面蚀 85

二、沟蚀和洞穴侵蚀 89

一、风力侵蚀与风沙运动 95

第三节 风力侵蚀 95

二、风力侵蚀类型 97

三、影响风力侵蚀的因子 98

第四节 重力侵蚀及其他侵蚀类型 100

一、重力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00

二、重力与水力复合侵蚀类型 104

三、冻融侵蚀 110

参考文献 112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时期的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114

第四章 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114

一、黄土的侵蚀面及沟谷的形成发育 115

二、侵蚀相对强烈期的层面及其生物气候环境 116

三、近万年来的气候变化和自然侵蚀评价 118

第二节 历史时期以来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120

一、人类活动、植被演变及加速侵蚀 121

二、历史时期以来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与人为加速侵蚀 12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125

一、生态破坏与坡耕地土壤侵蚀 125

二、现代坡耕地侵蚀方式及其侵蚀产沙 132

三、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演变 137

第四节 沟谷侵蚀、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 144

一、沟谷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 145

二、沟谷侵蚀过程 150

三、侵蚀地貌的演化 157

参考文献 159

第一节 现代沙漠化过程 162

一、土壤粗化沙漠化过程 162

第五章 土壤风蚀与土地沙漠化 162

二、土地的不均匀风蚀切割——劣地的形成过程 170

三、沙地(丘)活化过程 171

四、沙漠扩张 174

第二节 沙漠化发生的生态机理及沙漠化程度判断 175

一、沙漠化发生的生态机理 175

二、沙漠化程度的判断 176

第三节 沙漠化发展趋势 179

一、近期土地沙漠化的发展 179

二、近期沙漠化发展因素的分析 183

参考文献 190

第六章 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 191

第一节 概论 191

第二节 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194

一、西北黄土高原 194

二、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208

三、北方山地丘陵区 211

四、南方山地丘陵区 213

五、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217

六、云贵高原区 218

第三节 风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221

一、西北干旱绿洲外围沙漠化地区 224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半干旱草原沙漠化地区 226

三、北方东部亚湿润风沙化地区 228

四、青藏高原高寒风沙区的土地沙漠化 231

五、南方湿润风沙化土地地区 234

六、海岸风沙化地区 235

二、青藏高原冰川冻融侵蚀区 236

第四节 冻融侵蚀为主类型区 236

一、北方冻融侵蚀区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七章 中国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 239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40

一、流域概况和侵蚀产沙的环境背景 240

二、黄河流域的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特性 243

三、黄河粗泥沙来源及泥沙输移 248

四、黄河泥沙量的变化与黄土高原大水大旱灾害的关联 255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61

一、流域概况 261

二、流域土壤侵蚀特点和现状 262

三、流域侵蚀产沙与河流泥沙输移 272

四、长江洪水灾害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危害 277

第三节 松辽河流域及海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81

一、松花江、辽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81

二、海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87

一、淮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94

第四节 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94

二、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 299

参考文献 304

第八章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307

第一节 概论 307

一、土壤侵蚀产沙预报模型的类别 307

二、我国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307

一、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309

第二节 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 309

二、我国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310

第三节 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 322

一、经验性模型 323

二、物理概念性模型 329

第四节 土壤风蚀模型 333

一、风蚀方程和修正风蚀方程 334

二、风蚀预报系统 335

三、我国风蚀模型 335

参考文献 337

第九章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340

第一节 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341

一、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341

二、RS、GIS及GPS技术集成的土壤侵蚀研究 351

第二节 土壤侵蚀实验技术 356

一、土壤侵蚀定位观测实验技术 356

二、土壤侵蚀模拟实验技术 360

三、土壤侵蚀专项试验研究的测定方法 368

一、137Cs同位素示踪法的基本原理 372

第三节 土壤侵蚀137Cs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研究 372

二、样品采集和测试 376

三、137Cs法侵蚀泥沙研究进展 377

参考文献 380

第二篇 水土保持 387

第十章 概论 387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国水土保持 387

一、历史上水土保持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形成 387

二、历史上的水土保持措施 390

三、民国和20世纪上半叶时期的水土保持 392

一、水土保持的政府行为、组织领导机构和重大方针、政策 394

第二节 现代水土保持进展 394

二、水土保持的方略、重大项目和进展 396

三、水土保持措施的进展 398

四、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和教育 400

五、水土保持发展的新时期和展望 403

参考文献 408

第一节 坡面治理工程措施 410

一、坡面治理工程措施规划布设的区域特征 410

第十一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410

二、坡面梯化工程 411

三、坡面田间工程 432

第二节 沟谷治理工程措施 434

一、沟谷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原则 434

二、沟头防护工程 434

三、谷坊 437

四、崩岗治理工程 438

五、淤地坝 440

一、山塘 453

第三节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453

二、水窖 456

三、引洪漫地 464

参考文献 470

第十二章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471

第一节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471

一、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由来和发展 471

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类型及其效益 472

一、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退化 48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 489

二、坡耕地平衡施肥效应 491

三、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 494

第三节 旱作节水农业和集流农业技术 498

一、旱作节水农业的意义 498

二、集流农业的由来和发展 499

三、雨水汇集异地节灌型集流农业 501

四、农田集雨就地补墒型 503

五、集流农业与生物性节水、耕作、培肥措施的综合配置 507

第四节 水土保持农林、农牧复合系统 512

一、植物篱-农作系统 513

二、梯田地埂植物篱-农作系统 518

三、林粮间套种复合农林业 523

参考文献 524

第十三章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 528

第一节 林草植被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 528

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528

二、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 529

三、林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理和功能 531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营造和经营 539

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营造 539

二、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经营 546

三、水土保持经济林(果)高效栽培技术和经营 550

第三节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和配置 552

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 552

二、水土保持林草配置 555

第四节 重大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工程项目 566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566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567

三、沙棘生态经济林工程 568

四、沙坡头固沙林草建设工程 571

参考文献 573

第十四章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 576

第一节 水土保持区划 576

一、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任务 576

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分级 577

三、全国水土保持二级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579

四、省、自治区级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区划 584

第二节 水土保持规划 588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类型 588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590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方法与实施 592

第三节 水土保持规划实例 597

一、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 597

二、黄土高原县级水土保持规划试验示范 599

三、黄河流域全局性、支流或地区性水土保持规划 604

四、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609

参考文献 613

第十五章 流域、区域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615

第一节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615

一、基本概况 615

二、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效益 617

第二节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 635

一、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的成效 635

二、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进展 638

三、全国八片各个治理区一、二期工程主要成效 640

四、全国八片治理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新目标 650

第三节 长江上游等地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655

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655

二、省级主办的流域、区域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659

三、国际合作和援助的区域性治理项目 663

第四节 北方风蚀为主土地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典型和治理模式 665

一、不同气候带风蚀沙漠化典型区整治模式 665

二、工矿交通沙害治理模式 670

参考文献 674

第一节 水土保持与粮食保障 676

第十六章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676

一、粮食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677

二、粮食生产力与农田地形和水分生态条件 683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生产潜力和前景 691

四、实现粮食保障的技术途径与措施 697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705

一、水土保持进展及其薄弱环节问题 706

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新形势 709

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 712

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若干关键性科学问题 714

第三节 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 731

一、黄河、长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与水土保持 731

二、黄河、长江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 735

三、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防治体系及防灾减灾 737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工矿、交通、城镇建设 742

一、问题的由来 742

二、大型煤田开发与水土保持 743

三、城镇建设与水土保持 748

参考文献 754

一、水土流失预防工作发展过程 759

第十七章 水土保持管理 759

第一节 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 759

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三项建设 760

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预防监督区 762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管理体系 766

一、水土流失治理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 766

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体系 767

第三节 治理责任制的变革和水土保持新发展 772

一、治理责任制的变革 772

二、多元治理责任制的管理 773

三、治理责任制和水土保持发展新形势 774

参考文献 777

第十八章 水土保持效益 779

第一节 概述 779

一、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和发展过程 779

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指标体系 780

第二节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计算 781

一、基础效益的监测 781

二、基础效益的计算 783

三、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计算 785

第三节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计算 787

一、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类别与监测 787

二、直接经济效益中单项措施增产量与增产值的计算 788

三、直接经济效益中产投比与回收年限的计算 791

四、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 793

第四节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监测与计算 794

一、水土保持促进社会进步和减轻自然灾害效益的计算 795

二、水土保持减少河流泥沙效益计算 797

第五节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分析评价 800

一、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801

二、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803

参考文献 811

附录 813

一、法律、法规 813

二、水土保持行政机构 825

三、水土保持科研教学机构 827

四、中国水土保持植物名录 8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