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汤加富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6039236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依据大别山及邻区1∶5万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所取得新资料,对大别山及邻区的地质背景、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及深部地质作用作了系统的阐明,对于超高压变质岩石,提出了新的见解。此书是这一世界级热点地质区研究中重要的书籍。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关于造山带研究 1

一、地学研究的特点 1

二、造山带研究的现状 3

(一)造山带物质组成的研究 3

(二)造山带结构构造的研究 4

(三)造山带动力学研究 5

三、大别造山带研究概况 6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8

一、创新与求实 8

二、整体与演化 10

三、观察与整理 11

第二章 地质分区 13

第一节 引言 13

第二节 分区地质概况 15

一、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Ⅰ) 15

(一)地层序列 15

(二)变形特征 16

二、大别造山带(Ⅲ) 16

(一)北淮阳构造带(Ⅲ1) 16

(二)桐柏-大别变质杂岩隆起带(Ⅲ2) 17

(三)随县-张八岭构造带(Ⅲ3) 17

三、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带(Ⅱ) 19

(一)地层序列 19

(二)变形特征 21

第三节 构造边界性质 31

一、华北地块南缘构造边界 31

二、大别造山带内部构造边界 32

(一)北淮阳构造带南部及内部构造边界 32

(二)桐柏-大别变质杂岩隆起带内部及南部构造边界 34

三、扬子地块北缘构造边界 35

四、郯庐断裂带性质讨论 36

(一)郯庐断裂带南延情况及其消失原因 36

(二)郯庐断裂带与两侧中新生代盆地间形成演化关系 39

(三)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交截关系与假位错效应 41

(四)郯庐断裂带形成时代与性质讨论 45

第四节 小结 47

第三章 地层序列 49

第一节 引言 49

第二节 地层序列组成 50

一、桐柏-大别“岩片组合”(Ar3—Pt1) 50

二、新县-潜山“岩片组合”(Pt2-3) 52

(一)岩片组成 53

(二)岩片界面 58

(三)岩片时代 59

三、红安-宿松“岩片组合”(Pt3) 59

四、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Pt3) 65

五、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Pt3) 67

六、南湾-佛子岭“岩片组合”(P2—D) 69

七、北淮阳晚泥盆世—石炭纪地层序列(Pz2) 70

八、扬子型南华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序列(Nh—T) 72

九、中新生代地层序列(J—Q) 72

第三节 地层序列对比 75

一、与秦岭、苏鲁造山带的地层序列对比 75

(一)构造地层序列对比 75

(二)地层序列对比 79

二、与华北、扬子地块的地层序列对比 80

(一)变质基底的对比 80

(二)盖层序列的对比 81

第四节 小结 82

第四章 岩浆活动 85

第一节 引言 85

第二节 岩浆岩基本特征 86

一、火山岩 86

(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86

(二)古生代火山岩 88

(三)中生代火山岩 88

二、侵入岩 89

(一)基性—超基性岩类 89

(二)中酸性花岗岩类 94

第三节 岩浆岩分布与演化 106

一、时空分布 106

二、形成演化 107

第四节 小结 108

第五章 变质作用 110

第一节 引言 110

第二节 区域变质作用概况 111

一、北淮阳变质岩区 111

二、桐柏-大别变质杂岩区 111

(一)桐柏-岳西变质杂岩区 111

(二)新县-潜山超高压变质带 113

(三)红安-宿松变质岩区 113

三、随县-张八岭变质岩区 114

第三节 变质作用成因讨论 115

一、榴辉岩成因与形成时代讨论 116

(一)榴辉岩成因讨论 116

(二)榴辉岩形成时代讨论 133

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与折返 140

(一)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机制 140

(二)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 146

第四节 小结 148

第六章 构造变形 149

第一节 引言 149

第二节 变形样式 150

一、北淮阳地区 150

(一)东段(佛子岭区) 150

(二)西段(商城-信阳区) 155

二、桐柏-大别地区 158

(一)麻城-岳西区 158

(二)新县-潜山区 161

(三)红安-宿松区 170

三、随县-张八岭地区 176

(一)东段(安徽张八岭区) 176

(二)西段(随县区) 183

第三节 变形序列 183

一、早期伸展构造体制:多层次韧性拆离滑脱构造 183

二、主期收缩构造体制:双向挤压褶皱变形带 185

三、晚期热隆构造体制:中部抬升,两侧滑覆逆冲构造带 186

第四节 小结 188

第七章 深部地质 189

第一节 引言 189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189

一、区域磁场特征 189

二、区域重力场特征 190

第三节 深部地壳剖面结构分析 191

一、大别造山带东段(安徽)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192

二、大别造山带西段(湖北)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194

三、秦岭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195

四、苏鲁造山带西段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196

第四节 小结 197

第八章 推论与设想 198

第一节 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推论 198

一、构造演化阶段 198

(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壳(变质基底)形成阶段(Ar3—Pt1) 198

(二)中元古代过渡陆壳形成阶段(Pt2) 199

(三)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初统一陆壳形成阶段(Pt3—T3) 199

(四)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演化阶段(J—Q) 200

二、陆内造山过程 200

(一)山脉形成的沉积标志 201

(二)盆—山之间的耦合关系 202

(三)大别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203

三、有关问题讨论 204

(一)晋宁运动含义与晋宁期造山带分布 204

(二)澄江期裂解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复位 207

(三)加里东运动在扬子地块南北缘的表现 209

(四)特提斯带东延及其与华南地块关系 211

(五)中新生代中国东部构造格局与岩浆岩带的形成与演化 214

第二节 大别造山带形成机制的设想 218

一、地球演化特征的科学探索 219

(一)宇宙及星系的起源与演化 219

(二)地球的自转与速率变化 219

(三)地球的层圈结构与差速旋转 220

(四)地球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形式 222

(五)地球的节律现象与膨胀、收缩 223

(六)地球的通道与网络系统 224

二、地幔差速环流的存在与表现 224

(一)现今地球各圈层的环流现象 224

(二)地质时期地幔差速环流的表现 226

三、大别造山带形成机制——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 227

(一)构造变形的动力学分析 227

(二)陆内造山带的形成模式 232

参考文献 235

英文摘要 255

图版说明及图版 2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