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Robert Spalding著;郭迅华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5398911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存储网络的一份全面指南,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25章。涵盖了包括SAN、NAS、光纤通道、文件系统、数据库存储以及数据快照在内的各种存储网络技术。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深入理解存储网络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现状,并进而一览无余地领略当今的存储网络革命;本书也将帮助读者认识存储网络中的种种核心概念,包括体系结构、设备、连通性选择和数据组织手段等,并借助这些来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各种复杂的存储网络;还将指导读者熟练地运用两种主要的存储网络模式,即NAS(网络连接存储)和SAN(存储区域网络),并使用IP、RAID存储体系以及虚拟化要素对之进行集成。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目录

第一部分 存储网络的概念 2

第1章 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 2

1.1 应用系统设计的挑战 2

目录 2

1.1.1 应用系统中的非线性性能问题 3

第2章 为存储规模和访问能力而战 12

2.1 存储网络的意义 14

2.1.1 问题所在:存储规模 14

2.2 从存储的角度定义商务应用系统 15

2.1.2 问题所在:访问能力 15

2.2.1 维护和支持应用系统 16

2.3 建设商务应用系统 17

2.4 存储网络对商务应用系统的益处 20

2.4.1 商务应用系统数据访问的可扩展性 20

2.4.2 整合商务应用系统数据 20

2.4.3 通过更高的带宽和集中配置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21

2.4.4 通过提高存储管理的效率增强商务应用系统的可用性 21

2.5 存储网络对IT组织的影响 22

3.1 NAS思想 24

第3章 分离存储组件:将存储放到网络上 24

3.2 NAS的演化和发展 26

3.3 NAS运作概述 29

3.3.1 运用NAS应对数据访问 30

3.3.2 运用NAS应对数据规模 31

3.4 NAS的不利因素 32

第4章 分离存储组件:为存储建立网络 33

4.1 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 33

4.2.1 对称多处理系统 34

4.2 分布式计算机处理 34

4.2.2 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 35

4.3 分布式I/O处理 36

4.3.1 增强的I/O协议——光纤通道 36

4.3.2 高速互联——交换式光纤网络 36

4.3.3 “无共享”体系结构 37

4.4 SAN思想 38

4.5 SAN的演化和发展 38

4.6 SAN运作概述 40

4.6.1 针对数据访问的SAN 40

4.6.2 针对数据规模的SAN 40

4.7 SAN的不利因素 41

第二部分 存储基本原理 44

第5章 存储体系架构 44

5.1 存储元件 44

5.1.1 数据存储层级 46

5.2 存储系统 47

5.2.1 典型的存储系统配置 48

第6章 设备概览 52

6.1 外围连接组件及相关概念 52

6.2 主机适配器 54

6.3 控制器 55

6.4 磁盘存储 57

6.5 磁盘系统 58

6.5.1 磁盘阵列 58

6.5.2 RAID磁盘阵列 59

6.6 磁带存储 61

6.6.1 磁带驱动器 62

6.6.2 格式 63

6.6.3 读写机制 63

6.6.4 磁带系统 63

6.6.5 光存储 64

第7章 连接方式 66

7.1 连接:搭上总线的“公共汽车” 66

7.1.1 带宽 67

7.1.2 寻址 67

7.1.3 中断功能 68

7.1.4 电子和机械特性 68

7.2 总线的演变 68

7.3 总线工作原理 69

7.3.1 并行和串行 69

7.4 总线与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 70

7.4.1 PCI总线 71

7.4.2 SCSI总线 71

7.5 光纤通道 73

7.5.1 光纤通道工作原理 74

7.6 其他I/O总线 76

7.6.1 USB和Firewire 77

7.6.2 创造性的连接策略 77

第8章 数据组织方法 80

8.1 组织数据 80

8.2 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80

8.3 企业级文件系统需求 81

8.2.1 三级虚拟化 81

8.4 文件系统 82

8.4.1 分配 82

8.4.2 卷定义 83

8.4.3 文件分配 83

8.4.4 管理 83

8.5 文件系统的类型 84

8.6 数据库 86

8.6.1 查找数据 87

8.6.2 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 88

第三部分 网络连接存储 92

第9章 将存储放到网络上 92

9.1 NAS体系结构 92

9.2 NAS硬件体系结构 93

9.2.1 服务器部件 93

9.2.2 存储部件 94

9.2.3 网络部件 94

9.3 NAS软件体系结构 95

9.3.1 微内核操作系统部件 95

9.3.2 NAS文件系统 96

9.4 网络连接 97

9.5 作为存储系统的NAS 97

9.5.1 部门级NAS体系结构 97

9.5.2 互联网中的NAS体系结构 97

9.5.3 企业级NAS体系结构 99

第10章 NAS硬件设备 100

10.1 作为I/O管理器的NAS硬件 100

10.1.1 NAS硬件I/O管理器组件 102

10.2 NAS处理模式 106

10.2.1 NAS工作负荷与NAS硬件 108

第11章 NAS软件组件 111

11.1 带有连接存储的远程文件系统 111

11.1.1 NAS微内核操作系统 114

11.1.2 NAS文件系统 117

11.1.3 存储软件 119

11.2 作为I/O管理器的NAS软件 122

11.2.1 NAS软件和NAS处理模式 122

11.2.2 I/O工作负荷与NAS软件 123

12.2.1 NAS和LAN拓扑结构 125

12.2 NAS连接体系结构:硬件 125

12.1 把存储放到网络上 125

第12章 NAS连接方式 125

12.3 NAS连接体系结构:软件 134

12.3.1 TCP/IP处理方式概述 136

12.3.2 有效的NAS连接 138

12.3.3 网络配置和工作负荷 138

第四部分 存储区域网络 142

第13章 体系概览 142

13.1 为存储建立网络 143

13.1.1 网络部件 144

13.1.2 软件部件 146

13.1.3 硬件部件 149

13.1.4 连接部件 151

13.1.5 SAN配置 152

第14章 硬件设备 156

14.1 光纤通道交换机 156

14.1.1 F端口 157

14.1.2 E端口 158

14.1.3 G端口 159

14.2 主机总线适配器 159

14.3.1 JBOD 161

14.3 将存储放入存储区域网络 161

14.3.2 RAID 162

14.3.3 网桥和路由器 163

14.4 从硬件角度看光纤网的运作 165

14.5 SAN硬件注意事项 167

第15章 软件组件 168

15.1 交换机操作系统 168

15.2 设备驱动程序 170

15.3 支持性组件 172

15.3.1 设备共享 172

15.3.2 数据共享 174

15.3.3 SAN管理应用程序 176

15.3.4 ISL功能 178

15.4 SAN软件注意事项 180

第16章 SAN的配置 182

16.1 连接到数据中心 182

16.1.1 实施多交换机配置 183

16.1.2 对服务器群体提供支持 186

16.1.3 对外部网络提供支持 188

16.2 发展中的网络连接 189

16.3 发展中的设备连接 191

16.3.2 尝试光介质连接 192

16.3.1 集成磁带解决方案 192

16.4 与未来相连接 193

16.5 SAN配置原则 195

第五部分 综合应用 198

第17章 定义I/O工作负荷 198

17.1 存储规划和容量规划 199

17.2 工作负荷的定义和描述 200

17.3.1 存款应用系统——工作负荷属性 202

17.3 商务应用系统 202

17.4 I/O内容和工作负荷 205

17.4.1 数据组织模型 205

17.4.2 用户访问 206

17.4.3 数据路径 208

17.5 存储网络中的I/O工作负荷注意事项 210

17.5.1 SAN或NAS解决方案 210

第18章 应用SAN解决方案 212

18.1 SAN工作负荷特性 212

18.2 将SAN应用到OLTP工作负荷中 216

18.2.2 用户访问 217

18.2.1 数据组织模型 217

18.2.3 数据路径 218

18.2.4 基于OLTP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18

18.3 将SAN应用到Web事务工作负荷中 219

18.3.1 数据组织模型 220

18.3.2 用户访问 221

18.3.3 数据路径 221

18.3.4 基于Web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21

18.4 将SAN应用到数据仓库工作负荷中 222

18.4.1 数据组织模型 223

18.4.2 用户访问 224

18.4.3 数据路径 224

18.4.4 数据仓库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25

18.5 SAN解决方案应用小结 226

18.5.1 行动之前的注意事项 226

18.5.2 准备解决方案 226

第19章 应用NAS解决方案 228

19.1 NAS工作负荷特性 228

19.1.1 NAS擅长做什么 229

19.1.2 NAS不能做什么 229

19.2 将NAS应用到部门级工作负荷中 233

19.2.1 数据组织模型 234

19.2.2 用户访问 234

19.2.3 数据路径 234

19.2.4 部门级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34

19.3 将NAS应用到企业Web工作负荷中 235

19.3.1 数据组织模型 236

19.3.2 用户访问 236

19.3.3 数据路径 236

19.4 将NAS应用到专业工作负荷中 237

19.3.4 基于Web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37

19.4.1 数据组织模型 238

19.4.2 用户访问 238

19.4.3 数据路径 238

19.4.4 专业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238

19.5 NAS应用解决方案小结 239

19.5.1 行动之前的注意事项 239

19.5.2 准备解决方案 240

第20章 SAN和NAS的集成 242

20.1 不同之处 242

20.2 相似之处 245

20.3 集成的需要 246

20.4 未来的存储连接手段 247

20.4.1 iSCSI和LAN/WAN存储 247

20.4.2 InfiniBand和通用总线 248

20.4.3 机盒内部 250

20.5 存储集成 252

第六部分 管理——保持运转 254

第21章 商务持续性规划 254

21.1.1 服务中断的分类 256

21.1 定义环境(在现实背景中考察存储) 256

21.1.2 自上而下的工作 258

21.1.3 参与 258

21.2 存储网络在商务持续性中的作用 259

21.3 需要何种程度的保障 259

21.3.1 冗余水平 259

21.3.2 需求水平 260

21.3.3 相关需求水平 260

21.4 商务持续性规划下的存储设计和实施 260

21.4.1 SAN 260

21.4.4 备份与恢复的对比 261

21.4.5 专业知识和配置数据 261

21.4.3 远程与本地的对比 261

21.4.2 NAS 261

第22章 管理可用性 262

22.1 可用性测度 262

22.1.1 存储网络的外部服务品质 263

22.1.2 存储网络的内部服务品质 265

22.2 实施规划 266

22.2.1 随需可用性——NAS和SAN 268

22.2.4 存储可用性——考虑RAID 269

22.2.3 容错系统——只能使用SAN 269

22.2.2 高可用性系统——SAN可以是NAS 269

22.3 寻找漏洞 270

22.3.1 何处着眼 271

22.3.2 数据恢复 272

22.4 完成循环 275

第23章 维护可保养性 276

23.1 跟踪配置环境 277

23.1.1 SAN的物理配置管理 277

23.1.2 SAN的逻辑/软件配置管理 278

23.1.3 NAS的物理配置管理 279

23.1.4 NAS的逻辑/软件配置管理 281

23.2.1 通过配置管理推动变更 282

23.2 变更调查 282

23.2.2 故障的管理和解决是存储网络的阴阳两面 283

23.2.3 容量升级对变更管理的影响 283

23.2.4 跟踪物理和逻辑配置中的变更 284

23.2.5 在存储网络中建立变更管理机制 284

23.2.6 到底是谁的问题 285

23.3 完成可保养性的循环 288

第24章 容量规划 289

24.1.2 在I/O工作负荷估算的基础上规划并建立足够的容量 291

24.1 为存储制订规划 291

24.1.1 分析最终用户、应用系统和内部系统需求 291

24.1.3 建立外部容量驱动矩阵 292

24.1.4 建立报告机制 292

24.1.5 存储容量规划及既有服务品质的管理 292

24.2 存储分析 292

24.2.1 存储升级 293

24.2.2 建立新的存储网络 293

24.2.3 存储分析的工具 294

24.2.4 收集存储信息 295

24.3 为性能和容量需求建立模型 298

24.4 实施规划 300

24.5 完成循环 301

第25章 安全性问题 303

25.1 信息安全性概述 305

25.1.1 认证 305

25.1.2 授权 305

25.1.3 审计 305

25.1.4 完整性 305

25.2 安全性手段 306

25.1.6 可用性 306

25.1.5 加密 306

25.3 存储安全性工具 307

25.3.1 线内加密 307

25.3.2 静止加密 308

25.3.3 基于密钥的认证 309

25.3.4 两要素应用认证 310

25.4 存储安全性的挑战 311

25.4.1 产品和解决方案 312

25.4.2 加密 312

25.5 光纤通道SAN的安全性 313

25.4.4 带宽和功能的代价 313

25.4.3 安全性标准和规范 313

25.5.1 分区 314

25.5.2 全局名称盗用 314

25.5.3 数据帧的弱点 315

25.5.4 LUN屏蔽 318

25.5.5 E端口复制 319

25.6 NAS安全性 320

25.6.1 公用互联网文件系统 320

25.6.2 网络文件系统 321

25.7 最佳实践 321

25.7.2 配置 322

25.7.1 口令 322

25.7.3 管理 323

25.7.4 远程连接 324

25.7.5 操作系统安全性 324

25.7.6 存储设备服务 324

第七部分 附录 328

附录A NAS案例:国际图像处理公司 328

附录B SAN案例:进口汽车工业 336

附录C SAN/NAS管理案例:西南CD公司 344

附录D 术语表 3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