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茂林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7165205
  • 页数:1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问题到对策的逻辑推演方式进行编排架构,通过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耦合度等有关理论的梳理,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提出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效模式。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概述 1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分析 1

二、环境和环境问题 4

第二节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2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类型 12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 13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辩证关系 14

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6

第三节 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21

一、基础理论研究 21

二、实证研究 24

第二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6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26

一、协调 26

二、协调发展 26

三、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 2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28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28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30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

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1

二、生态经济系统矛盾理论 32

第四节 产业生态学理论 33

一、产业生态学的演进 33

二、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方法论 34

三、产业生态学的应用 35

第五节 循环经济理论 35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 35

二、循环经济的特性 36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37

四、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37

第三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质与核心 39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形态 39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含义 39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特点 39

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40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分析 41

一、经济系统 42

二、环境系统 42

三、生态系统 43

四、社会系统 44

五、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素分析 45

一、资源要素 46

二、资本要素 46

三、劳动力要素 47

四、技术要素 47

五、服务要素 47

六、污染物要素 48

第四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4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9

一、关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 49

二、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53

三、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5

四、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57

五、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58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评价方法 64

一、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64

二、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64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66

一、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66

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66

三、协调发展水平 68

四、协调发展等级划分标准 68

五、协调发展动态变化 70

六、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协调发展度预测 70

第五章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 73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根源 73

一、人口生产的视角 73

二、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视角 74

三、技术进步的视角 75

四、市场机制与政府介入的关系视角 75

第二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 76

一、共同的约束条件 76

二、特殊的约束条件 77

第三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外生路径 78

第四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路径 80

第六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 83

第一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 83

一、自然特征 83

二、经济特征 86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 94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4

二、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征 96

三、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环境的影响 99

第三节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的原因 101

一、自然因素 102

二、人口因素 102

三、经济因素 103

四、社会因素 105

第七章 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 107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与劣势 107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演进历程 107

二、我国学者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 111

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再认识 112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113

一、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行动理念 11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产业 114

三、推动体制机制转变,健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机制 115

四、改变观念,重新塑造节约文化,建立可持续消费的文明生活方式 117

第三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119

一、生态资源全值化 119

二、生产过程生态化 120

三、生态功能有偿化 121

四、整体利益最大化 122

第四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123

一、区际共容优先,区内发展与区际共容并重 123

二、维护生态优先,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并重 124

三、政策调控优先,市场融合与政策调控并重 124

四、代际公平优先,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并重 124

第八章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途径 126

第一节 西部地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 126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任务是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 127

二、资源高效利用的共生生态农业 129

第二节 西部地区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137

一、传统线性工业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协调型工业经济模式的比较 137

二、西部地区实现工业与环境协调的现实必然与政策取向 139

第三节 西部地区服务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141

一、西部地区的原生态旅游业 142

二、西部地区的绿色生活服务业 146

参考文献 150

后记 1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