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广东民族关系史
广东民族关系史

广东民族关系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练铭志,马建钊,朱洪;顾作义,朱仲南,曾宪志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18096483
  • 页数:6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复原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原貌,阐明了广东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规律等。全书分上下两篇十四章,共五十万字。一方面是以民族演进的线索为经,按发展阶段分章;另一方面以今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为纬,各族自成一章。以经为主,经纬结合。其体例有别于通史,亦不同于民族史志。
《广东民族关系史》目录

前言 1

上编 3

第一章 诸越及其先民与周邻族群及中原人的关系 3

第一节 先越的文化及其与周邻族群和中原人的文化交流 3

一、广东诸越族先秦各时期的称谓 3

二、原始族群先越及其文化 5

三、先越与各地的文化交流 10

四、中原文化向粤地的间接传播 19

五、先越与台湾及海外文化的关系 20

第二节 原始民族诸越与中原人及楚人的关系 21

一、青铜文化时期的遗址及其文化 21

二、中原文化的南播及中原华夏人入粤 22

三、楚文化的南播与楚国的南界 24

四、诸越与东南及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 27

五、中原及楚文化影响下的诸越青铜文化 29

第三节 中原文化影响下的诸越社会经济 35

一、原始锄耕农业的发展 35

二、手工业门类的增加及技术的进步 36

三、诸越社会初杂华风 37

四、诸越原始社会的瓦解 39

第四节 诸越的支系及其分布 42

一、诸越的各支系 42

二、诸越各支的分布 45

第二章 诸越族与中原汉族的关系及两族的融合 49

第一节 封建王朝对粤地的统治与越汉的文化交流 49

一、郡县的设置 49

二、秦始皇的“移民实边” 52

三、南越国的“和辑百粤”与汉代的“以其故俗治” 54

四、海南骆越的起义 58

五、越汉文化的交流 60

第二节 粤地经济的初步繁荣 70

一、铁器和犁耕的应用与农业的发展 70

二、颇具规模的手工业 75

三、城郭衙署的构筑与民居的营建 79

四、商业与海外贸易 83

第三节 诸越族的社会 88

一、部分地区封建制的确立 88

二、两个文化中心的形成 90

三、越汉融合与广府、潮汕民系先民的出现 94

第四节 诸越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与汉族对粤地的开发 108

一、诸越族的贡献 108

二、汉族开发广东的历史功绩 114

第三章 俚汉融合与多民族杂居的出现 117

第一节 俚人及其社会 117

一、俚人的分布、特征及其他 117

二、俚人的社会经济 131

第二节 封建王朝对俚人的统治 138

一、析置郡县和专设治俚机构或特别政区 138

二、形式多样的经济剥削 141

三、俚人“不宾”和王朝的“征讨” 144

第三节 俚人杰出领袖冼夫人及其孙冯盎 147

一、冼夫人 147

二、冯盎 158

第四节 俚汉文化交流与两族的融合 160

一、俚汉文化交流和俚人的文化变迁 160

二、俚汉关系与两族的相互融合 165

第五节 汉族的发展与瑶畲回等族先民徙粤 169

一、广府民系的发育与客家民系的出现 169

二、汉族主体民族地位的确立 173

三、莫徭与畲回两族先民的入粤 174

第四章 汉族的基本形成与黎瑶两族的早期发展 181

第一节 各地汉族徙粤与广东汉族的基本形成 181

一、中唐至元各地汉族的徙粤 181

二、汉族三大民系的基本形成 191

三、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195

第二节 唐代对广东僚的统治 207

一、广东僚的出现及其与俚人的关系 207

二、唐代对广东僚的统治 209

第三节 黎族的出现及其发展 213

一、黎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分布 214

二、宋代黎族的社会经济 219

三、宋元王朝对黎族的统治 222

四、黎汉文化交流和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233

第四节 瑶族的出现及其发展 242

一、瑶族的文化特征 243

二、瑶族的发展 247

三、瑶汉文化交流与排瑶的出现和发展 253

第五节 瑶畲两族的反抗斗争与广东的民族分布 258

一、瑶族的反抗斗争 258

二、畲族的出现及其宋元时期的反抗斗争 260

三、民族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 262

第五章 各族的繁盛及其重大的社会变迁 263

第一节 各族的进一步发展 263

一、新民族成员的出现与各族明至民国时期的分布 263

二、各族的较大发展与封建制的普遍确立 273

三、黎瑶壮畲等族的朝贡 294

第二节 明清二代及民国时期对各族的统治 302

一、明清二代的兵防 302

二、明清王朝对黎瑶壮畲的统治 306

三、国民党政府对黎瑶的统治 321

第三节 残酷的封建压迫剥削和黎瑶壮畲等族的起义 329

一、各种形式的封建压迫剥削 329

二、黎瑶壮畲等族的起义 339

第四节 各族对革命的贡献与黎瑶等族重大的社会变迁 355

一、各族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贡献 356

二、黎瑶壮畲回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及汉族的最终形成 374

第六章 民族关系的新篇章 379

第一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 37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关系根本变化的标志 380

二、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疾苦 384

三、开展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 387

四、民族内部的必要社会改革 388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391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91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39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393

第三节 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 395

一、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 395

二、培养民族干部的主要措施 395

三、民族干部的成长和使用 398

四、汉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工作中的作用 402

第四节 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403

一、民族经济的巨大发展 403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411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415

第五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 424

一、互助合作蔚成风气 424

二、族际通婚日趋普遍 426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428

下编 433

第七章 黎族的来源和黎汉的历史关系 433

第一节 黎族的来源 433

一、族称与民族的源和流 433

二、有关族源的争论 435

三、一源多流的融合体 438

第二节 黎汉关系 450

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 450

二、汉文化的传播和黎族的文化变迁 455

三、源远流长的黎汉友谊 463

四、黎汉通婚与两族的融合 470

第八章 瑶族的来源和瑶汉的历史关系 473

第一节 瑶族的来源 473

一、族称和有关族源的讨论 473

二、来源和渊源 476

三、瑶与俚僚的关系 483

第二节 瑶汉关系 485

一、互补的经济关系 485

二、汉文化的播散及其对瑶族的影响 487

三、两族的友好往还与相互融合 501

第九章 壮族的来源和壮汉的历史关系 508

第一节 壮族的来源 508

一、族称及其他 508

二、海南壮族的来源 509

三、大陆壮族的来源 511

第二节 壮汉关系 524

一、密切的经济关系 524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526

三、友好的交往与相互融合 531

第十章 畲族的来源和畲汉的历史关系 536

第一节 畲族的来源 536

一、族称及有关族源的讨论 536

二、族内两个群体的具体来源 539

第二节 畲汉关系 545

一、世代友好 545

二、密切的畲汉文化关系 547

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553

第十一章 回族的来源和回汉的历史关系 556

第一节 回族的来源 556

一、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 556

二、明清时期回族的来源 561

三、广州回族社区的形成 565

第二节 回汉关系 570

一、亲密无间的回汉 570

二、全面吸收汉族文化 572

三、入乡随俗与特色永葆 578

四、回汉融合 583

第十二章 苗族的来源和苗汉的历史关系 587

第一节 海南苗族的来源 587

一、“广西苗兵”的后裔 587

二、自然徙居海南者的后裔 588

三、部分黎族和汉族的融入 590

第二节 苗汉关系 591

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 591

二、密切的文化关系 594

三、苗汉人民的友好往来 599

第十三章 满族的来源和满汉的历史关系 602

第一节 广州满族的来源 602

第二节 满汉关系 605

一、采借汉文化和满汉文化交流 605

二、满汉杂居与两族人民的友好情谊 614

三、满汉通婚 615

第十四章 瑶壮畲苗黎等族间的历史关系 617

第一节 瑶壮关系 618

一、和睦相处的邻居 618

二、相互支持的兄弟 620

第二节 畲瑶关系和畲越关系 623

一、畲瑶同源 623

二、畲族与武陵蛮的关系 628

三、畲非越后 628

第三节 苗黎关系 631

一、世代友好的兄弟 631

二、并肩战斗和相互支持的战友 634

第四节 海南苗族与瑶族的关系 638

一、两族操同一语言 639

二、从“盘皇券牒”和“令公”看两族的关系 639

三、歌信反映海南苗族与山子瑶的关系 640

结束语 643

主要参考书目 647

后记 656

改版附记 6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