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建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56216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自我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网络改变了网民栖居的符号环境,制约着网民“构筑世界”和“想象自我”的可能,现代人符号环境的变化终将导致自我认知的变化,基于这些认识,本书有以下内容:一是对传播技术与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时考察;二是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讨论时间、空间、思维方式、实在与虚拟对网民自我认知的影响;三是分析网络技术特性如信息海量、互动、匿名、虚拟等特征对个体身份认知的影响;四是考察各类网络应用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最后探讨的是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 作为永恒之谜的“自我”的结构假设 1

二 什么是“自我认同” 3

三“自我认同”与互联网的关系 5

第一章 传播技术与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史追踪 7

第一节 口语传播阶段:遮蔽自我的“天人合一” 8

一 平民被隔离于组织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之外 9

二崇“德行”的外在型崇拜认同 14

三“见闻止于四邻”的信息视界让自我消失在懵懂之中 16

第二节 文字印刷媒介阶段:“我思故我在”的启蒙显现 18

一 现代报业让组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公共事业 19

二 德先生与赛先生启蒙下的自我发现 22

三 文字印刷媒介延伸了自我的视听神经 25

第三节 广电媒介阶段:模写电子偶像的自我 28

一 广播电视让权威的声音对准了每一个社会个体 28

二 群体化传播制造的由政治权威向电子偶像的认同转移 31

三 声情并茂的光电技术与让明星成为自我参照的新神像 35

第二章 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 44

第一节 网络交往距离缩小与拉大的悖论 46

一 在网络中声息相通、天涯即比邻 46

二 从实在中悄然隐退、比邻即天涯 49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稳定自我的解体 54

一 网络塑造系统、交错的整体思维方式 55

二 网络强化了思维的后现代特征 57

三 网络思维方式下的自我丧失了稳定性 60

第三节 新的时间观与自我结构的发展 64

一 循环时间观:在向后看中寻找自我 65

二 有节奏的直线时间观:自我在不可逆中丧失意义 66

三 无节奏的网络时间观:主我张扬后的孤独自我 69

第四节 网络、身体与世界关系的解读 72

一 从江家菜地到QQ农场说起——身体体验转换成符号体验 73

二 从未来之城生活说起——弱化现实生活感受的符号为所欲为 76

三 从周正龙的虎照事件说起——现实成为需要符号证明的假设 79

四 从踏风车的小白鼠实验说起——直接植入神经的身体体验 80

第五节“媒介依存症”的恶化 83

一 休闲网络化与充欲主义 84

二 搜索式学习催生疏离感 85

三 网络接受的异化与原子化 86

四 理解的“鲍德里亚式”愚蠢 92

第三章 网络技术特性与自我建构 94

第一节 海量即时:速度化生存的焦虑与遗忘 95

一 网络中的速度化生存 96

二慢、无聊与反思 98

三快、遗忘与焦虑 99

四 搜索引擎深化了记忆碎片化危机 104

第二节 互动:“间离效果”助长自我意识 105

一 传统媒体的弱互动与“标准人” 105

二 网络媒体的强互动与“自主人” 108

三 由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沉浸转向叙事剧性的反思 109

第三节 匿名:新的自我与虚拟狂欢 113

一 网络自我构成要素的重组 113

二 匿名后的身份透明与流动 115

三 自由释放情感的狂欢自我 119

第四节 存贮:日常符号痕迹维持自我的连续性 126

一 口语传播时代:长者与实物是现在自我的坚强基石 128

二 传统媒体时代:群体化传播割裂自我的过去与现在 130

三 网络时代:过去更完整了,现在自我也更完整吗 131

第五节 虚拟:扩张体验边界与自我迷乱 135

一 网络虚拟是最纯粹的审美形式 135

二 虚拟的价值在于虚拟 136

三 虚拟价值的隐忧 140

第六节 控制:自我可能被权力深度掌握 142

一 瞭望塔里的网警对虚拟行为的抑制 143

二 权力的网络监管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150

第四章 网络技术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156

第一节 化妆表演的博客与播客 157

一 进行自我重组的个人领地 158

二博/播客本质:化妆后的表演 160

三博/播客写作:每一个人都是蒙田,每一个人都是卢梭 163

第二节BBS中的面具互动 168

一 网络注册的自我呈现 168

二 戴着面具的中介互动 169

三 现实制约的虚拟自我 170

四 实我隐退后的新自我 172

五BBS中匿名后的自我 174

六BBS中的“印象管理” 176

第三节 网游对游戏情结的满足 177

一 网游沉溺性与游戏冲动满足 178

二 网络游戏对自我人格的培育 180

第四节 即时聊的自我培养 185

一 网络聊天的“次生口语”特征对自我表达的改造 185

二 网络聊天的呈现的性情自我 187

三 培养新的表达能力 190

四 人不寂寞但很孤独 194

五 自我耗散于手机与网络的共谋 195

第五节 以自我为中心的微博 197

一 呈现自我:碎片化真诚记录让内观更清晰 198

二 外观世界:主观真实无限地逼近客观真实 201

三 关系链接:以兴趣为聚合点的共同体重建 204

第五章 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208

第一节 网络新“性”“情” 209

一“情”的网络新生活 209

二 性爱的网络新生活 219

第二节 直面没有变形的网络“镜中我” 226

一 现实交往中的虚假自我“倒影”与认同分裂 227

二 网络“镜中我”的无变形呈现 230

三 网络语境中的自我“周哈里窗结构”变迁 232

第三节 选择空间促成自我启蒙 238

一 众声喧哗的网络符号空间 238

二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正向影响 239

三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负向影响 243

第四节 我表达故我在 246

一“手机+网络”配合传播的自媒体 247

二 表达权的获得放大了人的符号本质 251

三 自由表达与思想解放 255

结语 网络环境中自我生成及状态的基本结论 258

一 同质、个性双向发展 258

二 主体性被唤醒 260

三 潜隐性自我表象化 260

四 后现代自我更焦虑 261

五 自我连续性增强 261

六 更极端更宽容,一切皆有可能 262

七 身份更加流动,但统一性依然 263

八 自我不再寂寞,但孤独更深刻 263

返回顶部